标题:印光大师:《灵岩遗旨》参、赞古耀今【2】 内容: 印光法师:《灵岩遗旨》参、赞古耀今二、赞净宗祖师(一)赞昙鸾大师北魏昙鸾不测之人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 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 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 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增广上.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深得佛心具无碍辩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 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 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 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 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昙鸾法师,撰注详释。 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 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增广下. 往生论注跋)往生论注妙绝古今天亲菩萨《往生论》,净宗之要典也,世罕流通。 昙鸾法师之《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业学人之大导师。 (净土十要附本. 往生论注重排序)昙鸾着《往生论注》,妙绝古今。 (增广上.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文理甚好宜熟看之《往生论注》,照光标示,已标过否? 此书文理甚好,宜熟看之。 (增广上. 覆马契西居士书三)《往生论注》,此须请北京新刻者。 一则错讹少,二则眉目清,此书好极! (三编下. 覆王尊莲居士书)《往生论注》,阅一遍。 文义显豁直捷,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 宜细看之。 (增广上. 与康泽师书)(二)赞道绰大师踵昙鸾教专修净业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 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百遍。 (增广上.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出格高僧专弘净土道绰禅师,乃出格高僧,专弘净土。 寿七十余岁,一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 即二十岁讲,五十多年,年须二三次方可。 (三编下. 覆林赞华居士书七)不忌繁重惟期人知隋道绰禅师,一生专弘净土,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可知一年之中当讲四五遍。 不以繁重为忌,惟期人各悉知。 今人则必不肯如是重重屡讲也。 古人以利人为本,今人以求名为本。 若专讲净土,人或见轻,所以不肯专精致力于一法也。 (三编上. 覆郭汉儒居士书二)---------------------------------------------------------------------------------------------------------------------------(三)赞善导和尚善导所说如同佛说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撝谦,兼使极力生欣厌。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续编下. 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颂)弥陀化身有大神通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口出光明神妙莫测汝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胡涂虫,竟敢引善导大师舍身为例。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临终登柳树说偈,即跳下立化。 汝认做从树上跌死了,汝真罪过,瞎着眼专好瞎说。 汝要舍身,则是枉死鬼。 想生西方,梦也梦不着了。 善导大师传中,或有文笔未能显此妙义,故致汝认做舍身而死。 汝曾见《金刚经》感应朱进士事否? 彼以听《金刚经》四句偈,生欢喜心。 不久梦随五人,坐车至一家。 五人皆饮汤,彼欲饮,其领彼之人不许饮即醒。 心甚异之,访至其家,云生六狗,有一死者,以此专持《金刚经》。 至八十九岁登树说偈,乃跳下立化。 此人现生变狗,由数十年持《金刚经》,尚能由高至下而化。 况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汝认做舍身,可怜可怜。 此与愚人以佛涅槃为佛死,同一知见。 (三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十)佛声广播化导普广善导法照,特阐莲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笼。 末世众生,断惑匪易,惟此一法,堪为怙恃。 自晋及唐,五百余年,震旦法道,莫之能先。 从兹以后,代有高人,潜修密证,率多隐沦。 (增广下. 佛化随刊序)善导少康,弘扬净宗,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 如传圣诏,各各遵行。 (三编下. 覆净善居士书二)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续编下. 净土经圣贤录序〔民二十二年〕)疏释观经普利三根《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惟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 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契理契机善说法要《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及其趣入,不言谛观,而谛观自然了了矣。 可谓契理契机,善说法要。 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 (增广下.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虽疏观经最重持名持名一法,最为末法透机之法。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 不观「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 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之言乎? (增广上. 覆崇明黄玉如书)婆心亲切慈悲至极《观经疏》,阅三遍。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 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良以业识未消,三昧未成,纵谈理性,终成画饼。 又以古人闻理性当体便是,则进行弥速。 今人闻此等语言,则废弛道业,但欲任己业识茫茫之天真耳。 其书经中外抄录,错讹不胜其多。 仁山杨子,凡点句读处皆恰当。 至于校讹,亦只照样校对,并未厘正错讹,如所刻《弥陀疏钞》等。 光不惜获罪,略为正订。 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 然不敢与杨子及今之当道弘法者观。 彼若见之,将又如通公之骂聪明人耳。 (增广上. 与康泽师书)解行有别贵在契机善导和尚说:若论学解,一切法门,都应当学。 若论修持,须择契理契机者,方有实益。 念佛一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最为契理契机,今人俱宜修持。 然念佛法门,亦有多途。 求其妥当,惟有持名。 即如观像观想,亦有流弊。 以心地不明,观法不知,或起魔事。 若观实相,则谁能彻契? 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务为高远,当事实行也。 (三编下. 净业社开示法语)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 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 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增广上. 覆邓新安居士书)所示专修最为吃紧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增广上.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在上品上生章注中,祈详阅之。 (三编上. 覆沈授人居士书)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惟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 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 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 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悬护万代摄归念佛善导,弥陀化身也。 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 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五)发明助念利益宏深此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 待己临终,决定有助念之人。 何以故? 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两各相符故。 (续编下. 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四)赞永明大师法华一部佛事百八法华一部,佛事百八。 四重料简利愚黠,万善作警察。 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剎。 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 赴市心乐颜不变,蒙赦得遂出家愿。 日课佛事百八件,法华一部佛十万。 若非大权示世间,法幢谁能如是建。 (续编下. 宋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赞颂)圆修万善偏赞净土宋初永明大师,住持净慈。 圆修万善,偏赞净土。 恐学者不知自力佛力之所以然,作四料简,以为指南。 俾上中下根,若凡若圣,皆有遵循。 若非弥陀化身,何克臻此? (增广上. 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特作料简俾知所趣永明寿禅师,以古佛身,示生世间,彻悟一心,圆修万行,日行一百八件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 深恐后世学者,不明宗要,特作一四料简偈,俾知所趣。 (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永明禅师,为修行人确示要道,开出四料简:(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宗,修持之高抬贵手。 先须认准如何是禅? 如何是净? 如何是有? 如何是无? 然后逐文分剖,则知字字的当,无一字能移易。 ……诚迷津之宝筏,昏衢之明灯也。 (三编下. 净土法门说要)古人说法,穷无涯际。 惟永明四料简所说,诚为末世众生指归家乡之一条大路也。 ……永明禅师,乃阿弥陀佛化身。 所有提倡念佛偈句,通皆机理双契。 此四料简,尤为参禅修净之无上警策。 虽局于偈语,然言略意周,更无一字可以增损其间。 学者宜细细研之。 (三编下.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五)赞莲池大师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初住云栖,即灭虎患。 旱请念佛雨慰盼,村民咸感叹。 庀材开办,道场重兴建。 幼闻念佛意颇快,末诫门徒莫捏怪。 行为世则言世法,注重净土及规戒。 砥柱狂澜契理机,阐明佛心祛蜂虿。 普令具缚诸凡夫,仗佛慈力登莲界。 (续编下. 明八祖杭州云栖袾宏大师赞颂)末法导师真模范也云栖蕅益,乃末法之大导师,真模范也。 祈观彼著作时,推原其心之用意处,则自法法头头,皆与机理符契矣。 (三编上. 覆丁福保居士书五〔民六年七月初五〕)立法教人本于平实云栖大师,立法教人,皆从平实处着手。 依之修持,千稳万当。 断不至得少为足,着魔发狂。 王耕心入道之要,未能十分明了,便任意操笔,肆开大口,抹煞一切。 虽有宏法之心,实任坏法之咎。 此皆由不亲明眼知识,及反心自问二病所致。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四)净土宗风为之丕振明季莲池大师,参禅大悟之后,力修净业,重兴云栖。 以契理契机,莫过净土,遂着《弥陀经疏钞》,发其甚深旨趣。 净土宗风,为之丕振。 而一生悲敬双修,事理不二。 以故戒杀放生,济孤利冥之懿范,数百年来,中外景仰。 (增广上. 杭州弥陀寺启建莲社缘起疏)各取其益方为稳妥莲池大师乃圆融无碍之说。 根机若深,依之修持,则有大益。 根机若浅,或有执理废事之弊。 只宜按事相志诚持名,方为稳妥。 理一心之说,做不到者,说之无益,但不提倡即已。 (三编下. 覆温光熹居士书十)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能相续,不虚入品之功。 执理而心实未通,难免落空之祸。」以「事有挟理之功,理无独立之能」故也。 吾人学佛,必须即事而成理,即理而成事。 理事圆融,空有不二,始可圆成三昧,了脱生死。 若自谓我即是佛,执理废事,差之远矣。 当用力修持,一心念佛,从事而显理,显理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实益。 如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今以凡夫而不自量,视念佛为小乘,不足修持,则将来定入阿鼻地狱矣。 (三编下.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六)赞蕅益大师悟与佛同力修净业幼即信佛,随母礼诵。 入塾宗宋遂放纵,读竹窗自讼。 力弘大乘,冀同出陷阱。 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 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 苦口切劝学道者,生西方可继大雄。 (续编下. 清九祖北天目灵峰智旭大师赞颂)一生弘法不作住持钟大朗,苏州木渎人,其父母祷观音而生。 幼时随父母礼诵,及入塾,闻圣学,即以圣学为己任,因不礼诵,而辄作辟佛文字。 后见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始知愧悔,不复辟佛。 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心学佛为居士。 遂研究天台、禅宗各书,各有所得,乃礼憨山大师门人出家,法名智旭,字蕅益。 其戒行净若冰雪,其见地明若日月。 而且注重净土一法,以末世众生,不仗佛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 一生弘法,不作住持。 多居北天目灵峰寺,故后人每以「灵峰」称之,实未为灵峰主人也。 (续编下. 重修九华山志序〔民二十六年〕)若言习气可谓绝无若言习气,蕅益可谓绝无。 而一般瞎眼禅和,谓为徒有文字,未得大悟,贡高我慢。 此等人乃仰面唾天,何得据以评论耶? (增广上. 覆周群铮居士书一)凡所著述机理双契蕅益大师,久证法身,乘愿再来。 其学问、见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见,即隋唐佛法盛时,高人如林,若在此时,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 凡所著述,机理双契。 阁下但将惟执「训诂为是」之心放下,息心研穷而体会之。 其法喜之乐,当独契于心,而不能开口向人言之。 何也? 以其所得皆失,而归无所得也。 (三编上. 覆丁福保居士书五〔民六年七月初五〕)千古少有利益叵测灵峰著述,千古少有。 彼等正眼未开,不知其要,故辄吠影以惑初学。 果真具正知见者闻之,则彼之心腹,彻底了知矣。 灵峰老人,乃末法绝无而仅有者。 其言句理事具足,利益叵测。 随人分量,各受其益。 (增广上. 与弘一上人书)净土十要妙契时机《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 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 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惟心。 妙无以加,宜常研阅。 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 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 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 〔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 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 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 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 就中最要者惟《要解》。 (增广上. 与悟开师书)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 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菁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 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 宜恪遵守,不可忽略。 (增广上. 覆邓伯诚居士书一)依之修持了无差错《净土十要》,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 此次所印,又附数要书要文。 得此一书,依之修持,譬如杲日当空,行大王路,一直前去,了无差错。 (续编上. 覆梁慧栋居士书〔民二十一年〕)今为寄《净土十要》一部。 此书为净土法门之最切要者,当息心读诵。 则法门之所以,修持之法则,举凡自利利他、自行化他之道,均可悉知矣。 (三编下. 覆张增纯居士书)此《十要》,乃当日原本,非前木刻之节略本。 读此而能信得及,则一切知识,一切经教,各种法门,皆不能摇动其信心矣。 (三编上. 覆常逢春居士书一)弥陀要解十要之首若论逗机最妙之书,当以《净土十要》为冠。 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 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 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况后生浅闻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 以荧光而较日,多见其不知量也。 (增广上. 覆永嘉某居士书二)《净土十要》,为净土著述之最切要者。 第一要,《弥陀要解》一书,为此经注解之冠。 (三编上. 覆真净居士书)《弥陀要解》,为自有此经以来之妙注,实为修净业者之指南。 其书载于《净土十要》之首。 《净土十要》,乃大师采净土著述之最契理契机者,汇而成之。 共十种,故名十要。 以《要解》注经,故居其首,乃尊经也。 (增广上. 覆郦隐叟书)要解义理千古未有《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 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绝无而仅有者。 切勿以等闲视之,则幸甚。 (三编下. 覆王尊莲居士书)今之知识各有所宗,汝且熟阅净土各书,以古为师,庶不致迷。 若亲近时髦知识,或有迷而不知其迷者。 《要解》一书,汝尚不满意,谓其学问不及莲池。 然古人所证,吾人何敢妄拟? 若论《要解》之义理扼要,实为千古所未有。 (三编上. 覆慧清居士书)若欲利人一字一珠若欲利人,《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 (续编上. 与魏梅荪居士书十六〔民十一年〕)谢谢来访! 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发布时间:2024-11-16 12:26:06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5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