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关于自力与他力(三) 内容: 二十七须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 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 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 若烦恼惑业未断,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 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 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 若有真信切愿志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 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嗔痴者,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 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 (复王雨夕、王雪夕居士书)二十八听经如为修持净业,发明自力他力之所以然,则其利大矣。 若止求通达教义,不以净土为事,则断惑证真,恐无此力带业往生。 又不以生信愿,虽有佛力,莫由依仗,则成有因无果之业识茫茫人耳。 须知一代所说,皆属自力法门,乃通途教理。 净土乃特别法门,全仗佛力,若能现生断惑证真,不仗佛力,亦不为过。 不能现在断惑证真,而又不仗佛力,则非愚即狂也。 今之大通家,类皆如是,哀哉! (复周群铮居士书)二十九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 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 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多以志大言大,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不肯仗佛慈力,以仗己道力为志事。 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修。 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 (致铭光居士书)三十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 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 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 念佛之心,必须恳切至诚,如子忆母,纵有他境当前,终不能令此忆母之心,或有忘失。 当念佛时,或声或默,均须摄耳谛听,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过。 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者,即此随念随听之一法也。 果依此说,决定往生,若或讨巧,完成大拙,自误误人,害岂有极! (净土法会课仪跋)三十一佛法有大方便法门,令无力即得高深者。 修持净土法门,并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又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果能如是以修,则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若得往生,则所得利益,较彼能修至高至深之法者,亦绝无所歉,尚有过之百千万倍者。 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全仗佛力故也。 如此以说,彼决不敢小视净土法门,而修高深者。 若不如是以说,彼必以高深自期,以净土法门归之于愚夫愚妇。 究其实益,或少知名相,自高自大,毕竟难以得断惑证真之实益。 究其结果,则欲望彼愚夫愚妇仗佛力带业往生者之肩背而不可得。 此天下古今好说大话,好以通家自诩者之通病。 (复谢慧琳居士书)三十二七期已满,三昧未成,一由夙业深重,二由精神衰颓所致。 然佛固不见弃于罪人,当承兹行以往生耳。 欲证三昧,自有佛祖所示三世不易之法,何得问我所证,方能缵步? 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 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楞严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欲修三昧,何不于此等语句中全身靠倒,不以圣言为量,而以我之罪业凡夫为准,岂不颠倒之甚乎? (复永嘉居士书)三十三纵观二十年间决择问学,备历艰险。 竟能从儒入佛,即俗修真,简去自力,专宗净土。 可谓三生有幸,一道同归者也,幸甚慰甚! 夫人宿世果种善根,且无论为学求道,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贪嗔痴等烦恼惑业,疾病颠连连种种恶报,皆可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 不能自反,且无论碌碌庸人为世教之所拘,虽学问操持见地,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了脱生死。 其学问操持见地,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真难于登天矣。 末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不仗佛慈力,专修净业,但承自力,参叩禅宗,不第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 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着魔发狂者,实繁有徒矣。 (复永嘉居士书)三十四如来说法,原为被机,故有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五时施化之事。 又以仗自力了脱则难,仗佛力了脱则易。 兼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故特开净土法门,俾上中下三根,等蒙利益,同登不退。 世有好高务胜者,不观时机,每以多分不能契悟者,令人修习,其益虽亦甚善,然约教而遗机,则其用力也多,而得益者少矣。 众生习气,固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 若愚者安愚,不用杂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愚不可及也。 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智。 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沉沦恶道,欲再追随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 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依从! 何也? 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 非曰一切人皆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 一言以蔽之,曰自审其机而已矣。 (复永嘉居士书)三十五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信者,此何故也? 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 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规,颛蒙念佛,因兹潜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将见悉证佛果,况徒知之而已乎! 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恶道,被彼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 何也? 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 (复顾显微居士书)三十六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无量无边。 求其最直捷者,莫过于参禅。 傥系上根,一闻千悟得大总持,然次此尚是悟,不是证。 能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者,末世实不多见。 其他多多皆是错认消息,其所云悟,多是错误,少有真悟。 即是真悟,去了生死,尚大远在。 以虽得开悟,而历劫以来之烦恼习气,需以种种方便对治,令其净尽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傥烦恼已断若干,犹有丝毫未尽,则生死依旧莫出。 若只当做识得自心,就是道,此外便无所修持,则其误非小。 若识得,而烦恼未断,何能了脱生死耶? 良以参禅一法,乃仗自力法门,故比念佛法门之利益,奚啻天渊悬殊。 (横超莲社缘起序)三十七佛法法门无量,通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 否则纵有所得,依旧不奈生死何。 若在今时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 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至诚念佛,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 以故末世善知识,多多均主持净土。 以净土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也。 每有聪明人,稍明教义,或稍知禅理,便以通家自居,藐视念佛,谓念佛为愚夫愚妇之所为者,此皆不知自反。 以知文义为实证之狂徒,定规说空行有,以身谤法,将来必堕三恶道,为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所怜悯,而莫能救济也。 (光)所说者,乃非大非小,即大即小,上至等觉菩萨,下至薄地凡夫,同修共证之法。 此法固宜注重,倘泛泛然与一切大乘法平看,则了生脱死,或在驴年。 (复吴沧洲居士书)三十八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 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 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已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 何以故,以悟到极处,若未断尽烦惑,仍然是六道轮回中人。 倘得往生,比悟到极处,而为断尽烦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渊悬殊。 汝欲早识妙因,亦是好心,亦是不深知净土法门之外行话。 你且死心蹋地念去,自可得真实利益。 净土法门乃极难极易之法门。 说其难,则大彻大悟,深入经藏者,尚不信。 说其易,则愚夫愚妇至诚恳切念,即能临终现诸瑞相,往生西方。 彼大彻大悟,深通经论者,犹不能望其肩背。 良以一则弃佛力,以专主自力;一则专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发自力。 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脱生死也。 此法最要在信愿,有信愿,则决定肯认真修持。 肯修持,则即可得往生之益。 非如禅宗、密宗,要常有善知识教导,否则或恐入于魔道,则佛也难救矣。 (复习怀辛居士书)三十九依佛智慧而修净土,自利利他,则世出世法两皆具足无欠矣。 末世之人,不依此修,则虽是修行,亦可怜矣。 以不知仗佛力,而偏欲仗自力,则恐无出生死之日矣。 (复白静修居士书)四十凡在三界之中,虽有执身摄心,伏诸烦惑之人,而情种尚在,福报一尽,降生下界,遇境逢缘,犹复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轮回六道,了无已时。 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若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则无出此三界之望。 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 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 时当末法,舍此无术矣。 (傅大士传序)四十一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 以至诚持念为正修。 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 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 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 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 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 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 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 无真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 (复孙艺民居士书)四十二菩萨之心,犹如太虚,无不包括。 欲利益众生,作种种方便,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见,妄生测度。 以彼已证法忍,了无人我之可得。 唯欲摄受一切众生,入于如来大觉法海。 若有计校,便属情见,便与无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 云布施头目髓脑,则诚然。 至于妓女彩女等,不过扩充菩萨布施之心,不可以词害意。 若死执其语,则愿令阿僧只世界妓女充满之文,又将如何安置乎哉? 此显菩萨内外俱舍,了无贪惜。 内而头目髓脑,外而国城妻子,无一法生贪着,故能于生死中独得解脱。 彼受施者,由菩萨愿力摄持,或于即时,或于后世,无不亲蒙利益,了生脱死。 如歌利王之割截身体,后为最初得度之憍陈如。 此种如太虚量之大菩提心,何可以凡夫小知小见测量? 须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否则便于住持法道,或有妨碍。 若未证无生法忍,即不住持法道,亦不宜学菩萨之舍头目髓脑等。 以自力不足,不堪忍受,若自若他,俱无所益。 凡夫须按凡夫能行者行之,则可矣。 (复黄智海居士书)四十三阁下于禅净之所以然,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未能深知。 谓既悟自心,当处便是西方不须求生,则其误非浅。 何以故,以凡夫纵能悟到极处,尚有无始以来之烦恼习气,未能顿断。 烦恼习气若有一丝毫,便不能超出生死轮回之外,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 念佛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无论功夫之浅深,功德之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依此法,其难不可喻矣。 (复张季直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4-11-15 13:13:3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