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卷一 净土法门的缘起 内容: 第一章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1、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含义是什么? 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 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无量光。 南无阿弥陀佛,乃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之号。 汝何不知《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此是释迦佛所说。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通是梵语。 南无(音na mo),亦作有曩谟者,经中通作南无。 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 此二字,乃直示恭敬归依之意。 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翻无量光。 谓此佛之寿命光明悉皆无量。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0页 复应脱大师书三)2、阿弥陀佛有什么大愿? 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 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 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 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 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 万修万去,的实非谬。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31页 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50页 阿弥陀佛像赞)3、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如何摄受众生往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誓愿度生。 其中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 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 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 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而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3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4、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念佛众生? 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 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 十方世界,无量无边。 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 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 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 姑以喻明,使汝惑灭。 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 夫天只一月,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 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 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 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 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 相去之处,了无远近。 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 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 月固无取舍,其不现者,由水昏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 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 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 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 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故知遍法界感,遍法界应。 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 怀此疑者,固非一二。 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6页 初机净业指南)5、如何理解阿弥陀佛身复现身,土复现土? 维摩诘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 阿弥陀佛既已证穷法界,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 夫弥陀既已证穷法界,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 正报则佛身,菩萨身,二乘身,六道身,随类备现,以行教化;依报则楼台殿阁,饮衣服,但有利益,无不化现。 怡山所谓疾疫世而现为药草,饥馑时而化作稻梁。 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现土,土能现身,身复现身,土复现土。 弥陀经云:是诸病。 夫弥陀身土交现,何妨现永明而复现文宪。 且永明之现文宪者,乃乘悲愿以示生,将谓永明生死未了,复随业力以受生乎? 众生病故,菩萨亦病。 欲度众生,若不俯顺机宜,示生世间,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则凡圣异趣,教莫由施。 白鹤孔雀等奇妙杂色之鸟,尚肯变化,岂雅思渊才文中王,制礼作乐辅圣主之纯儒,便有所妨乎? 永明乃弥陀所现,文宪乃永明所现,即身复现身之竖证。 其《无量寿经》等,谓光中化佛及诸菩萨,无量无边,乃遍该横竖二义。 以佛光横遍竖穷,无时无处不周遍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94页 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6、如何理解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 须知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 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阿弥陀佛一佛,全体具足。 如帝网珠,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于千珠。 举一全收,无欠无余。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9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二)7、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说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是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4页 初机净业指南序)8、西方极乐世界也会乐极生悲吗? 世间以因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所以世间会乐极生悲。 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 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所住之天地)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久长。 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 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者,此也。 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 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有穷尽之时期。 譬如虚空,宽廓广大,包含一切森罗万象。 世界虽数数成,数数坏,而虚空毕竟无所增减。 汝以世间之乐,难极乐之乐,极乐之乐,汝未能见。 虚空汝虽未能全见,当天地之间之虚空,汝曾见过改变否? 须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佛(指释迦佛)令人念佛求生西方。 以仗阿弥陀佛之大慈悲愿力,亦得受用此不生不灭之乐。 以根身则莲花化生,无生老病死之苦;世界则称性功德所现,无成住坏空之变,虽圣人亦有所不知,况以世间生灭之法疑之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00页 复冯不疚居士书)9、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怎样出生? 莲华化生。 以念佛力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 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 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极乐世界无有女人。 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莲华化生。 一从莲华中出生,皆与极乐世界人一样,不是先小后渐长大。 彼世界人无有烦恼,无有妄想,无有造业之事。 以仗佛慈力,且极容易生。 但以念佛为因,生后见佛闻法,必定圆成佛道。 十方世界,唯此最为超胜。 一切修持法门,唯此最为易修,而且功德最大。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61页 复叶福备居士书一)10、怎样理解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 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为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 此方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 所谓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 娑婆一大劫,极乐一昼夜,此显示极乐时间耳。 至云一日一夜,七日一劫,十二大劫等,皆约此方之时期言之。 何以知之? 此主利根或钝根诚恳至极之人,即能数十日或数年,或大彻大悟及亲证三昧。 岂往生西方,住于佛菩萨不思议神通威德所常加被之胜妙境界中,其得益比此方更迟得日劫相倍乎? 此事此理,岂待智者方知乎? 以诸位不善会意,颠倒说话,故有此失。 况时劫不定,佛菩萨神通道力,能促长劫一念,能延一念为长劫乎! 执定五年不当来此,是执经文而悖经义也。 得光此一说,群疑自释。 况始往生即来报示者,皆承弥陀威神,欲藉此以开导迷蒙,实非自力专擅者可比也。 计公即时生西,不逾时回报,皆属此义。 11、往生品位为什么有无量无边之不同? 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 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 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 但得往生,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虽在下品下生,已高超生天百千万倍矣。 《阿弥陀经》,所说简略。 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 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 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 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 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 非上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 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 净土横超,有圆证者,有未能即圆证者。 然虽未能圆证,其已了生死,更无轮回生死之事,亦于此一生得预补处,得成菩提,较此方仗自力者之未圆证者,则天渊悬殊矣,故亦可名圆证也。 汝谓即于彼土,得证方便、实报、寂光,盖有迟速之异,固无不一生即证者,观观经九品往生之文,可以知矣。 然西方九品,乃大概而论。 实则一品,俱有无量百千万亿品。 但得往生,即已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虽在下品下生,已高超生天百千万倍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55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12、西方极乐世界有哪四土? 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 (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 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 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 然此土清净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 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同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 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 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 (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已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 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 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 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故言有余。 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 若无明净尽(九方便,即藏教二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 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则是究竟无余矣。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慧庄严所感之报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 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土言,则名实报。 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 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 若至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50页 复恒渐法师书一)13、极乐四土各居住何人? 带业往生者,居同居。 断见思惑者。 居方便。 破无明者,居实报。 无明净尽者,居寂光。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 断见思惑者,居方便。 破无明者,居实报。 无明净尽者,居寂光。 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 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 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属实报,满证者属寂光。 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 文钞中亦说述之。 同居虽具三土,而未断惑者,止受用同居之境耳。 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 此乃以常途教理,与极乐往生所证者,相比较,细阅自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95页 复马契西居士书九)14、以何种因缘往生同居净土?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 带业往生之人,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 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 实报土,唯破无明证法性者得见。 何得以带业往生之人,便拟生实报耶?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 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 汝疑所生之土,当不能清净,并阿弥陀之胜妙色身,此等众生不当即见者,乃以汝所见者为是,以弥陀之誓愿,释迦之言教,诸菩萨祖师善知识之发挥著述皆错也。 唯汝所见为最的确最高超,汝作此见,乃谤佛谤法谤僧,将来当与提婆达多同享极乐于阿鼻大地狱中。 其为乐也,莫能喻焉。 恐尽未来际,尚不间断其受用于种种乐事。 汝欲享此乐,请依汝知见而说,如不欲享此乐,纵令势促威逼亦不可说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52页 复恒渐法师书一)15、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境界如何?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 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既得往生,则莲华化生,无有生苦。 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 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者,随已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 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 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 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 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 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1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16、生极乐者为什么还要常念三宝? 《华严经十地品》,地地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 况初生彼土之人乎哉。 生彼国者,常念三宝。 彼虽已是僧,犹有上位之僧,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 岂无俗,便不可立僧之名耶? 僧者和合为义。 心与理和,心与道合,两无差别,故名为僧。 又清净为义。 贪嗔痴等杂念妄相,了不可得,戒定慧等功德利益,具足圆满,是名真清净僧。 《华严经十地品》,地地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况初生彼土之人乎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12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17、为什么说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 知有弥陀圣号,遇境逢缘,便能提起。 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 不但此也,即绝无信愿,绝不修持,知有弥陀圣号,亦为不可思议善根。 何以故? 以由知故,遇境逢缘,便能提起。 如陈企被所杀之怨鬼见逼,由念佛而鬼遂不现,因兹毕世念佛,临终往生,且能归而叙述前因,亲现生西本身妙相。 使先未预闻,则便被鬼夺命,永劫沉沦矣。 所以观经三福,初则世善皆堪回向;及至九品,末则狱现尚获往生;至于一心不乱,妙观圆成,证三昧而往生者,更不须言矣。 是知净土法门,普摄群机,了无弃物,猗欤大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802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第二章 净土法门的弘传与净土经典18、什么是净土法门? 即信愿念佛法门。 至顿至圆,彻上彻下。 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之特别法门也,为诸法之本源。 净土法门者,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也。 为诸法之本源,举凡圣而悉度。 上、中、下三根普被,禅、教、律一道同归。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允为九界众生归真之捷径,大畅本师释迦出世之本怀。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09页 无锡西方殿缘起碑记)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 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 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 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之特别法门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99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页一函遍复)19、是谁建立了净土法门,欲令众生能带业往生? 两土世尊之所建立。 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 然此法门,两土世尊之所建立。 释迦在娑婆,详示净土,遣其归去。 弥陀在极乐,待彼临终,接其归来。 盖欲众生,即于现生出生死苦,证真常乐。 其哀怜保护之心,穷劫难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7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 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 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6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20、佛为什么要特开净土法门? 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 释迦、弥陀真慈大悲,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佛慈力,横超三界。 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 吾人一念心性,直下与释迦、弥陀,无二无别。 而释迦、弥陀已成佛道于尘点劫前。 又复数数示生,数数示灭,以行化导,欲令吾人,继其芳踪。 而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直至今日,尚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渺不知其何所底止。 纵令往劫曾闻佛法,依教修行,但以自力劣弱,不能断惑,依旧常沉溺于生死苦海中,莫之能出。 静言思之,能不愧死? 释迦、弥陀,有鉴于此,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义佛慈力,横超三界。 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 可谓真慈大悲,至极无加矣! 其教起因缘,修持法则,具见于净土三经。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65页 阿弥陀经直解序)21、佛从何时开始讲净土法门? 肇始实在华严。 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 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 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若论大机所见,肇始实在华严。 以善财遍参知识,末后于普贤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证者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 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 然则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归宗于求生净土。 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也。 此殆大机所见,二乘尚不见闻,况具缚凡夫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0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22、古今知识,为什么极力宏扬净土法门? 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 唯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最为合机。 以故古今知识,极力宏扬此法,以期上报佛恩,下度同伦也。 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浅深,合机者妙。 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 譬如病入膏肓,虽和缓亦无从措手。 然肯服此阿伽陀万病总持之药,则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者,固人人皆可亲得,而了无所难焉。 何也? 以其以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决于临终蒙佛接引,即获往生也。 既往生已,长时亲炙弥陀,参随海众,尚当圆满菩提,彻证究竟涅槃,况所谓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 是知当此时节,唯此一法,最为合机。 若舍此仗佛力之法门,而修仗自力之法门,勿道中下根人,莫由冀望,纵令上根,亦断难以一生成办,多皆但种来因,难得实益。 以故古今知识,极力宏扬此法,以期上报佛恩,下度同伦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62页 净土辑要序)23、莲宗祖师是如何确定? 莲宗祖师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 净土法门,绝无口传心授之事。 任人于经教著述中自行领会,无不得者。 莲宗九祖,非各宗之一一亲传,乃后人择其宏净功深者而称之,实则尚不止九、十也。 光出家后,发愿不收徒众,不作住持,不作讲师,亦不接人之法。 当唐宋时,尚有传佛心印之法,今则只一历代源流而已。 名之为法,亦太可怜,净宗绝无此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27页 复明性大师书)十二祖,即世称莲宗九祖,于八祖莲池大师下,加蕅益为九祖,截流为十祖,以思齐贤九祖为十一祖,下又添彻悟禅师为十二祖。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39页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十)24、远公为什么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 修行情况如何? 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秉承两土世尊旨意,遂以净土为宗。 竭尽极能而发挥倡导。 创建东林寺,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 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 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 远公则迹不入俗,专志净土,澄心系念,三见圣相,而沉厚不言。 临终又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观音、势至,左右侍立。 对身边弟子说:吾始居此,三暏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 迨至大东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 初与同学慧永,欲往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 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 至太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 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 命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 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 永公居西林,于峰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人可思而知也。 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由远公道风遐播,故皆群趋而至。 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75页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25、远公大师之后诸位祖师如何弘扬净土法门? 自远公后诸祖师大德,极力倡导,自行化他。 如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 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 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 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 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 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 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 自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 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 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 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 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 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阐。 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 故死心新禅师劝修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 又云: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 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务密修,其故何哉? 良以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机。 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 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业,同归一源。 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 长芦赜禅师,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 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冥赞也。 当宋太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之道,结净行社,而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 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余人,其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 后有潞公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 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未尝少懈。 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从其化。 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 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 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 元明之际,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机、彻上彻下之法。 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 清则梵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 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 学者果能依而行之,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76页 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26、净土法门有哪些根本经典? 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包括《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普贤行愿品》,名为《净土五经》,是印光法师亲自选定。 《净土五经》乃念佛法门之根本。 当送通文理、有信心、能恭敬者。 详阅光二序一跋,即可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 再阅此五经,则知其广大高深,凡圣同归矣。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73页 复拜竹居士书四)前日接手书,知汝少年发心修净业,不胜欣羡。 昨本欲复,以有人客未暇。 今为寄《净土五经》(一本),此净土法门之根本,详观光前后两序,自可知其大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20页 复徐志一居士书)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不能详为开示,今为各寄甲乙两包经书。 甲包系《净土五经》(一本),此净土法门之根本,宜常受持。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73页 复岳明寿居士书)27、佛说《净土三经》的缘起是什么? 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 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又复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 此如来以自证之因果,普示一切众生,令其各各亲证之一大轨范也。 华严独被大机,二乘、凡夫,莫由禀受。 故于方等会上,特说《净土三经》,俾彼若凡若圣,同事修持,以期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也。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 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 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 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已著于言外。 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 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 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 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 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说净土之经。 而《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 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 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果能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5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28、《净土四经》中无量寿经有何问题? 《净土四经》中《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亦名十六观经),此名《净土三经》,加《普贤行愿品》,名《净土四经》。 仿单中有《净土四经》一本,其《无量寿经》,系魏承贯删削,又依余经增益,理虽有益,事实大错,不可依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8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29、为什么不敢流通《无量寿经》会集本?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 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 王龙舒、魏承贯所编《无量寿经》会集本,皆有不恰当处,故后人不敢流通。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 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 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王龙舒《大弥陀经》,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 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故此后渐就湮没。 魏承贯之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于龙舒。 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为力,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 莲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 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辟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 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 若下士观之,则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 观机设教,对症发药,教不契机,与药不对症等耳。 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乎?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46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30、王龙舒无量寿佛经会集本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 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 既有《无量寿经》(指康僧铠译本),何无事生事? 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 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 一以杜后人之妄。 魏默深,更不必言矣。 胆大心粗,不足为训。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 《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 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 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 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 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 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 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 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 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 惜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 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 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 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 一以杜后人之妄。 魏默深,更不必言矣。 胆大心粗,不足为训。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58页 复王子立居士书三)31、如何受持《无量寿经》、《观经》、《弥陀经》? 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 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 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 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 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 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 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 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 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 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30页 复济善大师书)32、为何把《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列入《净土五经》? 《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 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令诸阅者,知此一法,大畅佛怀,较彼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悬殊? 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金陵《净土四经》版,已经模糊,修净业者,苦无最清爽之读本。 因为铸版,以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三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 若论法门缘起,宜以《无量寿经》为首。 今为便于读诵,故以《阿弥陀经》为首。 阅者谅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3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33、《无量寿经》有哪五译?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阿弥陀经》、《大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无量寿如来会》。 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无量寿经》有五译。 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 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 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 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 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曺魏康(国名)僧铠译。 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 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 前有无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 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 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58页 复王子立居士书二)34、《无量寿经》的要义是什么?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 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 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 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 是为《无量寿经》。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31页 净土五经重刊序)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 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说明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 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 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 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21页 无量寿经颂序)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72页 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35、《观无量寿佛经》的要义是什么?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 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 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 于第十三观,特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 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 由称名故,即得往生。 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 《观无量寿佛经》者,普令一切若凡若圣,同于现生,往生极乐,或顿或渐,证无生忍,以至圆成佛道之大法也。 以圣则自力具足,兼仗佛力,故所证入,最为直捷,以故华藏海众,同愿往生也。 凡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即已超凡入圣,证不退位。 从兹渐修,必至圆满菩提而后已。 此经中品戒善世福,下品作众恶业,及五逆十恶,将堕地狱,由称佛名,遂得往生也。 如是力用,最为洪深。 盖由阿阇世王,乘大愿轮,示为恶逆,囚父禁母,而为发起。 其母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并为未来众生,求往生法。 世尊乃为说此观想西方依报国土,种种庄严,正报佛及观音势至,相好威德,以及九品往生,若因若果之十六观。 于第八像观之首,发明宗要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须知法身入想,理实甚深。 心作心是,事本平常。 平常非常,甚深非深。 能圆悟者,方名达人。 于第十三观,物为劣机众生,开方便门,令观丈六八尺之相。 第十六观,又令恶业重者,直称名号。 由称名故,即得往生。 是知相有大小,佛本是一。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末世行人,欲得现生决定往生者,可弗宝此持名一行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93页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36、《阿弥陀经》的要义是什么? 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 于舍卫国给孤独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 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言简义丰,摄机尤普。 以故禅、教、律诸宗,皆奉为日课焉。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786页 灵岩山笃修净土道场启建大殿记)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 从兹挙挙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 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开佛知见,同佛受用。 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 古德谓余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良有以也。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72页 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宝塔巍巍耸太空,无边法藏悉包融。 极乐庄严全显现,弥陀光寿总形容。 六方诸佛常赞叹,九界众生尽朝宗。 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一第851页 阿弥陀经塔赞)37、《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要义是什么?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注重在听。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心,即意根。 口,即舌根。 听,即耳根。 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 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 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 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 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522页 复修净师书)38、《普贤行愿品》的要义是什么?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 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 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 最初于德云比丘处,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 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 末至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 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行。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并不一说弥陀誓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 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 又华严一经,初译于晋,只六十卷。 次译于唐则天朝,八十卷。 二译皆文来未尽,于普贤说偈赞佛后未结而终。 (从前无纸,西域之经,皆写于贝多树叶。 以写之不易,或有节略。 又叶用绳穿,或有散失。 文未来尽,由此之故。 若今经书钉作一本,则无此弊。)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荼国王,进呈《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全文。 前三十九卷,即八十卷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 第四十卷之全文。 为晋唐二译所无者,乃普贤称赞佛功德后,劝进往生西方之文。 当时清凉国师亦预译场,八十卷经,早已亲制疏钞流通矣。 物为此一卷经,制别行疏。 圭峰造钞,为之弘阐。 又为此四十卷全经制疏。 以屡经沧桑,致久佚失。 近由东瀛复回中国,故知此一卷经,为华严一经之归宿。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 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 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749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39、《往生论》和《往生论注》的意义是什么? 有何特点? 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 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其特点,文义显豁直捷。 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 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 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 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 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 凡见闻者,悉愿往生。 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 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13页 往生论注跋)往生论注,阅一遍。 文义显豁直捷。 真能上继匡庐,下启天台、西河、长安等,宜细看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9页 与康泽师书) 发布时间:2024-11-15 11:32:4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