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秉全:《佛顶文句》摘要卷第十 内容: 《佛顶文句》摘要卷第十蕅益大师智旭撰 慕印居士张秉全选注己四、明行阴境三:初总示阴相。 二别明发相。 三结过劝示。 庚初中四:初结前想阴尽相。 二正示行阴区宇。 三悬示行阴尽相。 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 (虚妄五阴,皆以妄想为本。 是故想阴一尽,则平常梦想销灭也。 )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 来无所黏,过无踪迹。 (正前文所谓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乃觉所觉空之境界也。 )虚受照应,(虚而能受,如谷答响。 照而能应,如镜写容。 )了罔陈习。 (了罔陈习者,罔,无也。 陈习,前尘落谢影子也。 了无尘影,正如谷响镜容。 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也。 )唯一精真。 (今是观行位想阴尽,观同居世间了罔陈习,唯一真空也。 )虚妄五阴,皆以妄想为本。 是故想阴一尽,则平常梦想销灭也。 金光明最胜王经,明十地菩萨,皆有梦兆。 故知直至佛地,方名究竟觉者。 但此梦想亦自不同。 有六凡见思梦想,二乘能销灭之。 有二乘尘沙梦想,菩萨能销灭之。 有菩萨无明梦想,唯佛能销灭之。 又有观行销灭。 乃至究竟销灭之不同。 若在利根,则一销一切销。 根或不等,亦可非次第中说于次第耳。 觉明虚静犹如晴空等,正前文所谓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乃觉所觉空之境界也。 虚受照应者,虚而能受,如谷答响。 照而能应,如镜写容。 了罔陈习者,罔,无也。 陈习,前尘落谢影子也。 了无尘影,正如谷响镜容。 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也。 见思想阴尽,观同居世间了罔陈习,唯一真空。 尘沙想阴尽,观方便世间了罔陈习,唯一妙有。 无明想阴尽,观实报世间了罔陈习,唯一中道理谛。 (今是观行位想阴尽,观同居世间了罔陈习,唯一真空也。 )辛二、正示行阴区宇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迁流造作,名之为行。 即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根元也。 今于观行位中,想心既伏。 故行阴境界,从此披露。 )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尽也)其类。 虽未通其各命由绪(来历)。 (而只此行阴,乃十二类受生之本基,)见同生基,犹如野马(野马,日中所映水上浮游之气。 亦名阳焰。 望之似水,即之无实。 行阴亦尔,无实性也。 )熠熠清扰(妄性),为浮根尘究竟枢穴。 (枢者,门轴。 穴者,停轴之处。 由枢穴故,门得开合。 由行阴故,根尘妄有生灭也。 )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迁流造作,名之为行。 即是分段变易二种生死之根元也。 今于观行位中,想心既伏。 故行阴境界,从此披露。 然犹未见识阴区宇,故未通其各命由绪。 而只此行阴,乃十二类受生之本基,浮根尘究竟之枢穴。 非此熠熠妄性,则十二类何由受生,浮根尘何由开合耶! 殚,尽也。 由绪,来历也。 野马,日中所映水上浮游之气。 亦名阳焰。 望之似水,即之无实。 行阴亦尔,无实性也。 枢者,门轴。 穴者,停轴之处。 由枢穴故,门得开合。 由行阴故,根尘妄有生灭也。 辛三、悬示行阴尽相若此清扰熠熠(不停之)元性,性入元澄,(若销其性,入于本澄之体。 )一澄元习。 (一澄元习者,指识阴言。 既称元澄,复名元习者,以其含藏一切习气种子,犹属真常流注。 )如波澜灭,化为澄水,(此则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名行阴尽。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言此清扰熠熠不停之元性。 若销其性,入于本澄之体。 惟一澄湛之元习。 譬如波澜既灭,化为澄水,此则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是故名行阴尽而超众生浊也。 一澄元习者,指识阴言。 既称元澄,复名元习者,以其含藏一切习气种子,犹属真常流注。 后文所谓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也。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之相甚为幽隐。 而此幽隐,但是妄想所成而已。 岂更有他本哉!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计二无因。 至十计五现涅槃。 此与阿含所明六十二见。 法数并同。 法相稍异。 彼则本是外道。 此乃修心误堕故也。 辛今初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故)十类天魔不得其便,(从此)方得精研穷(究十二)生类(之)本。 (则)于本类中生(灭根)元(便得披)露者,(故得)观彼幽清圆扰动元,(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 何以故? 是人既得生机全破。 (生机全破者,观行破也。 )乘于眼根八百功德,(圆观力强也。 )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 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今之行人,本为修正遍知,趣菩提果。 但由妄起计度,误墬其中。 故曰亡正遍知惑菩提性也。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 何以故? 是人于生既见其根。 知人生人,悟鸟生鸟。 乌从来黑,鹄从来白。 人天本竖,畜生本横。 白非洗成,黑非染造。 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 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应云皆末无因。 恐字误耳。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文有三节:从初至二无因论,总明依阴起计。 从一者是人至惑菩提性,别明邪计相貌。 从是则名为讫文,结明成外道论。 下皆例此,不复更出。 初言凝明正心者,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故十魔不能候其便也。 从此精研,穷究十二类生之本,则生灭根元便得披露。 故得观于幽清圆扰动元。 但不应于此圆元境界横生计度耳。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外道本劫本见十八见中,自有无因而出之二见。 一则从无想来,自谓本无今有。 一则捷疾观察,妄谓无因而有。 今之行人,本为修正遍知,趣菩提果。 但由妄起计度,误墬其中。 故曰亡正遍知惑菩提性也。 生机全破者,观行破也。 乘眼根八百功德能见八万劫者,圆观力强也。 本无因者,约业名本。 又来处名本。 末无因者,约象名末。 又当果名末。 皆本无因,应云皆末无因。 恐字误耳。 辛二、计四遍常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尽)心境性二处无因。 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穷(尽)四大元四性常住。 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 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应云六识)末那(及第八)执受。 (如是)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 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 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 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此之行阴。 无始以来相续恒转。 有似常住。 故名圆常也。 )此之行阴。 无始以来相续恒转。 有似常住。 故名圆常也。 外道十八见中。 有我及世间常四见。 前三与此并同。 第四名为捷疾相智。 辛三、计一分常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 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 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 则我心性,名之为常。 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初则计自为常。 他为无常。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 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 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二则单计他常无常。 计劫坏世界是无常,犹未见坏世界是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 流转十方,性无移改。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 其不坏性,名我性常。 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三则单计自常无常。 计我心是常,身有生灭是无常)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 行阴常流,计为常性。 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四则双计自他皆有常、无常也。 (计自他行阴是常,色受想是无常。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初则计自为常。 他为无常。 二则单计他常无常。 (计劫坏世界是无常,犹未见坏世界是常)三则单计自常无常。 (计我心是常,身有生灭是无常)四则双计自他皆有常无常也。 (计自他行阴是常,色受想是无常。 )辛四、计四有边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 计过未者,名为有边。 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初计三世分位。 以过未为有边,现前一念相续之心为无边。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 八万劫前寂无闻见。 无闻见处,名为无边。 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二亦计三世分位。 以八万劫内为有边,八万劫外为无边。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 (以为独)得无边(之)性。 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 (亦皆各各遍知,)名彼(以为)不得无边之心。 但(是)有边(之)性。 (三计能所分位。 以我为能知故无边,彼为所知故有边。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 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 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计生灭分位。 行阴之性,惟是生灭。 生为有边,灭为无边也。 )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性真常中,安有分位。 依于行阴,分位妄生。 初二皆计三世分位。 初以过未为有边,现前一念相续之心为无边。 次以八万劫内为有边,八万劫外为无边。 三计能所分位。 以我为能知故无边,彼为所知故有边。 四计生灭分位。 行阴之性,惟是生灭。 生为有边,灭为无边也。 辛五、计四矫乱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邪分别性,故名遍计。 )虚论(终无实义,故名虚论。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 见迁流处,名之为变。 见相续处,名之为恒。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 不见见处,(犹云见不见处)名之为灭。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 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各各生处,名之为有。 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以理都观,用心别见。 有求法人来问其义。 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 于一切时,皆乱其语。 令彼前人,(前来问者)遗失章句。 (不知所云)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 除无之馀,无所言说。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 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 除是之馀,无所言说。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 其境枝(分岐)故,其心亦乱。 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 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总由不达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所以计此虚妄诸法,谓有真实,而不能自决。 乃成矫乱虚论也。 )涅槃经云:生生不可说,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说。 有因缘故,亦可得说。 故知四句四门,邪正之分甚微。 倘未达如来藏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妙理,于行阴中而起知见。 随所知见而生计度,未有不成颠倒矫乱者也。 邪分别性,故名遍计。 终无实义,故名虚论。 变化元,即指行阴。 互互无,谓生中无灭,灭中无生等。 故一切法俱无。 各各有,谓生时有生,灭时有灭等。 故生灭等皆是有无俱见。 谓生时有生而无灭,灭时有灭而无生。 又生时则生生而灭灭,灭时则灭生而生灭等。 故有即无,无亦即有。 总由不达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所以计此虚妄诸法,谓有真实,而不能自决。 乃成矫乱虚论也。 辛六、计十六有相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 (即色是我也。 )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 )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离色有我。 色但是我所也)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 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历受想行三阴,各有四句,成十六相。 )从此或计(又转深一层之计度也。 )毕竟烦恼,毕竟菩提。 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意谓由造作故有烦恼,由造作故有菩提。 造作即是行阴。 行阴不可尽,则烦恼菩提亦不可尽。 故两性皆悉驱入尽未来际,亦复不相陵蔑。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行阴名无尽流。 以其无始以来,恒相续转故也。 色是我,即色是我也。 我有色,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 色属我,离色有我。 色但是我所也。 我在色,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 历受想行三阴,各有四句,成十六相。 从此或计,又转深一层之计度也。 意谓由造作故有烦恼,由造作故有菩提。 造作即是行阴。 行阴不可尽,则烦恼菩提亦不可尽。 故两性皆悉驱入尽未来际,亦复不相陵蔑。 此则错解性具圆宗,无作妙旨。 差之毫厘,谬逾天壤者也。 辛七、计八无相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 阴性销散。 纵有生理,(生理,谓行阴也。 )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 因之勘校,死后相无。 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色受想行四阴现前死后俱不可得,则因果皆无。 名八无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又计世间四阴因果既无,出世涅槃因果安有)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断灭)心颠倒论。 生理,谓行阴也。 四阴现前死后俱不可得,则因果皆无。 名八无相。 又计世间四阴因果既无,出世涅槃因果安有。 故成断灭心颠倒论。 辛八、计八俱非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行存中,兼受想灭。 双计有无,自体相破。 (以有破无,以无破有,故云自体相破。 )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初则于)色受想中(而例行阴),见有非有。 (以)行迁流内(例色受想),观无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 (是故四阴各有二非。 名八俱非。 )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次又单从行阴迁讹起计,)心发通悟。 有无俱非,(有则不应念念变灭,无则不应念念出生。 )虚实失措。 (又不住故,非有非实,相续故,非无非虚也。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 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以有破无,以无破有,故云自体相破。 初则以色受想而例行阴,见有非有。 以行迁流例色受想,观无不无。 是故四阴各有二非。 名八俱非。 次又单从行阴迁讹起计,有则不应念念变灭,无则不应念念出生。 又不住故,非有非实,相续故,非无非虚也。 辛九、计七断灭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后后无(谓行阴念念迁灭也。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七断灭论者,计此人天七处,死后皆即断灭也)或计身灭。 (一者人道身死即灭。 )或欲尽灭,(二者欲天寿尽即灭。 )或苦尽灭,(三与四者,初禅二禅苦尽皆归死灭)或极乐灭,(五者三禅极乐,亦归死灭。 )或极舍灭。 (六与七者,四禅双舍苦乐,四空并舍色阴,亦归死灭。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故云穷尽七际皆销灭也。 )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后后无,谓行阴念念迁灭也。 七断灭论者,计此人天七处,死后皆即断灭也。 一者人道身死即灭。 二者欲天寿尽即灭。 三与四者,初禅二禅苦尽皆归死灭。 五者三禅极乐,亦归死灭。 六与七者,四禅双舍苦乐,四空并舍色阴,亦归死灭。 故云穷尽七际皆销灭也。 辛十、计五现涅槃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即是观行得力,不起十种妄想贪求,)魔不得便。 穷生类本,(穷究十二生类之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 (此之行阴境界难可了知,故名为幽。 非是粗重前尘,故名为清。 同分生基互含互具,故名为圆。 于真常中妄有流注,故名为扰也。 动元,即指行阴为群动之元。 )于后后无(谓行阴念念迁灭也。 )于后后有(后后有,谓行阴念念生起也。 )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前计七处灭已,方为涅槃。 此以五处安隐,即是转依。 )观见(六欲天上境界)圆明,生爱慕故。 或以初禅。 性无忧(出离忧根)故。 或以二禅。 心无苦(出离苦根)故。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 (计此)五处(暂时)安隐,(以)为(便是)胜净(转)依。 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后后有,谓行阴念念生起也。 前计七处灭已,方为涅槃。 此以五处安隐,即是转依。 庚三、结过劝示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狂解者,依于行阴所起见惑也。 )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由禅定发,故亦名悟。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 逢此现前,以迷为解。 (背正遍觉,故仍是迷。 )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 遍令众生觉了斯义。 无令心魔,自起深孽(想阴既伏,天魔已不得便,莫令自心起魔障也)。 保持覆护,销息邪见。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 于无上道,不遭枝岐。 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标,谓标榜。 指,谓指南。 又觉王如月,佛语如指。 )狂解者,依于行阴所起见惑也。 由禅定发,故亦名悟。 背正遍觉,故仍是迷。 想阴既伏,天魔已不得便。 今之六十二见,皆是自心所起魔孽耳。 标,谓标榜。 指,谓指南。 又觉王如月,佛语如指。 己五、明识阴境三:初总示阴相。 二别明发相。 三斥邪结正。 庚初、中四:初结前行阴尽相。 二正明识阴区宇。 三悬示识阴尽相。 四结示本惟妄想。 辛今初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诸世间,遍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而言也。 )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 (九界一切生类,喻如网目。 沉细行阴,喻如纲纽)补特伽罗(此云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故六凡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偏真诸行尽,故二乘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二边诸行尽,故菩萨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诸世间,遍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而言也。 九界一切生类,喻如网目。 沉细行阴,喻如纲纽。 有为诸行尽,故六凡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偏真诸行尽,故二乘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二边诸行尽,故菩萨有情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盖九界有情,各以自心所现惑业为能感,即以自心所现果报为能应。 今行阴既尽,感应俱绝。 辛二、正明识阴区宇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此仍约识阴习强者,于观行中,虽达行空。 复现湛明之境界也。 二种生死,皆如长夜。 今有为行空,则于圆净涅槃天将大明悟。 )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 (六根者,识阴之所执受,行阴之所开合。 于观行中,行阴已破。 故虚静而无复驰逸。 )内外湛明,入无所入。 (识阴尚存,故无入而犹言内外。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 (行阴既破,识阴现前。 所以深达十二类生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 (无枢穴,故其由可观。 无迁流,故其元可执。 无生机,故诸类不召。 )(故)于十方(世)界,已获其同。 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观行既深,能见如来藏性。 故精性妙色,不复沉埋。 幽秘理性,从此发现。 )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此仍约识阴习强者,于观行中,虽达行空。 复现湛明之境界也。 二种生死,皆如长夜。 今有为行空,则于圆净涅槃天将大明悟。 六根者,识阴之所执受,行阴之所开合。 于观行中,行阴已破。 故虚静而无复驰逸。 识阴尚存,故无入而犹言内外。 盖识性即如来藏。 但以无明覆蔽,如频伽瓶之隔越虚空,妄成内外。 故名为阴。 阴当破故,似有所入。 识性藏性,本非二性。 如内空外空,本非二空。 故元无所入也。 行阴既破,识阴现前。 所以深达十二类生受命元由。 以此识阴,正所谓去后来先作主翁者故也。 无枢穴,故其由可观。 无迁流,故其元可执。 无生机,故诸类不召。 了知万法唯识,故于十方世间已获其同。 观行既深,能见如来藏性。 故精性妙色,不复沉埋。 幽秘理性,从此发现。 此正寂灭现前境界。 但未忽然超越耳。 辛三、悬示识阴尽相若于群召已获同中,(即牒前诸类不召获同,(亦)即牒前于十方界已获其同也。 )销磨六门(即六根),合开成就。 (以六根为一根用,名合成就。 以一根为六根用,名开成就。 )见闻通邻,互用清净。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 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群召,即牒前诸类不召获同,(亦)即牒前于十方界已获其同也。 以六根为一根用,名合成就。 以一根为六根用,名开成就。 世界身心如吠琉璃,正所谓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幻妄似有,名为罔象。 体性空寂,名为虚无。 迷背性真,名为颠倒。 更无实法,惟此妄想以为其本。 )幻妄似有,名为罔象。 体性空寂,名为虚无。 迷背性真,名为颠倒。 更无实法,惟此妄想以为其本。 了知妄想无性,则其本尚无,识阴何有。 故曰识阴虚妄,本如来藏也。 庚二、别明发相十:初因所因执。 至十定性缘觉。 辛今初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将于识性伏还元觉。 )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 (此时六根渐得清净,故云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 (能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亦于十方诸类通觉也。 )觉知通脗,能入圆元。 (此圆元境,虽复本如来藏,全属颠倒妄想。 以其离彼色受想行,别有圆元,仍属颠倒妄想)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若误立此以为所归,而云此是万法生因。 )是人则(为非因计因)堕因所因执。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 (盖娑毗迦罗,亦是于禅观中,以第六识,分别第八识体。 不知惟是如来藏性,循业发现,妄起法执。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将于识性伏还元觉。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此时六根渐得清净,故云能令己身根隔合开。 能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亦于十方诸类通觉也。 此圆元境,虽复本如来藏,全属颠倒妄想。 以其离彼色受想行,别有圆元。 非是头头法法皆圆元故。 是故此非真常,不应妄生胜解。 若误立此以为所归,而云此是万法生因。 此因是常,万法无常。 则为非因计因,便堕因所因执。 盖娑毗迦罗,亦是于禅观中,以第六识,分别第八识体。 不知惟是如来藏性,循业发现,妄起法执。 前文所谓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是也。 今由过在立字及胜解字。 便令真修,却成外道。 故名曰堕。 辛二、能非能执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 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前计八识为他而成法执,今计八识为自而成我执也。 )是人则堕能非能执,(非能而妄计为能,故云能非能执。 )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 (摩醯首罗。 此云大自在。 三目八臂。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前计八识为他而成法执,今计八识为自而成我执也。 非能而妄计为能,故云能非能执。 摩醯首罗。 此云大自在。 三目八臂。 辛三、常非常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 自疑身心从彼(天)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 既(迷)惑不生,亦迷(惑)生灭。 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 (此计他天也。 天非常住,妄计为常。 故云常非常执。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本是心生天地,反谓天地生人,故名倒圆。 )此与冥谛异者,冥谛计他法,此计他天也。 天非常住,妄计为常。 故云常非常执。 本是心生天地,反谓天地生人,故名倒圆。 辛四、知无知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 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 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无知而妄执为知,故名知无知执。 )婆吒霰尼(二外道名也。 )执一切(咸)觉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今不达性空道理,却执草木有命,虚谬甚矣。 )无知而妄执为知,故名知无知执。 婆吒霰尼,二外道名也。 夫所言无情有性者,谓一切法,皆第八识之相分,皆与如来藏性相应。 故曰: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今不达性空道理,却执草木有命,虚谬甚矣。 辛五、生无生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己得随顺。 (见一切法皆能互圆发生胜果)便于圆化一切发生(之中,或)求火光明。 (或)乐水清净。 (或)爱风周流。 (或)观尘(能)成就。 各各崇事。 (妄)以此群尘(为)发(生造)作(之)本因,立常住解。 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地水火风四大无生,而妄计为能生之本,故名生无生执。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四大无生,而妄计为能生之本,故名生无生执。 盖不知如来藏中,性具四大。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故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而直计四大为圆融妙性,此则错解惟地惟水惟火惟风法门。 而谬同天壤矣。 辛六、归无归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若于圆明,计(此)明中(本自)虚(寂,遂欲)。 非灭群化。 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 (非归而妄计为所归,故云归无归执。 )无想天中,(及四空天)诸舜若多成其伴侣。 (诸舜若多,令彼有对色法销灭。 皆计虚无而成断灭也。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非归而妄计为所归,故云归无归执。 无想天中,令不恒行心心所灭。 诸舜若多,令彼有对色法销灭。 皆计虚无而成断灭也。 辛七、贪非贪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若于圆常(之中,即欲)固身常住。 (使其)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 (非所应贪而妄贪,故云贪非贪执。 )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 (阿斯陀,此翻无比。 长寿仙名。 虚妄色身,全属尘劳。 今欲固之,则徒劳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非所应贪而妄贪,故云贪非贪执。 阿斯陀,此翻无比。 长寿仙名。 虚妄色身,全属尘劳。 今欲固之,则长劳矣。 辛八、真无真执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若)观(此)命(元)互通。 (遂乃)却留尘劳,恐其销尽。 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媛,美女也。 ),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 (无真而妄执为真,故云真无真执。 )吒枳迦罗成其伴侣。 (吒枳迦罗,亦魔王名。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无真而妄执为真,故云真无真执。 媛,美女也。 吒枳迦罗,亦魔王名。 辛九、定性声闻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于命明中,(命明者,识精元明,九界寿命之本也。 )分别精粗,疏决真伪。 (妄谓变易细相常住为精,分段生死形质为粗。 无漏胜业为真,有漏杂业为伪。 )因果相酬,唯求感应,(变易果,酬无漏因。 分段果,酬有漏因。 故惟以出世道,感出世灭。 )背清净道。 (背于本自超越世出世间之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 居灭已休,(一得入灭,便谓了当。 )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命明者,识精元明,九界寿命之本也。 妄谓变易细相常住为精,分段生死形质为粗。 无漏胜业为真,有漏杂业为伪。 变易果,酬无漏因。 分段果,酬有漏因。 故惟以出世道,感出世灭。 背于本自超越世出世间之清净道,所谓见三界是实苦,断见思之实集。 为证偏真寂灭,乃修无漏真道。 一得入灭,便谓了当。 不知祇一真谛,尚未全彰。 俗谛中谛,何曾知见。 但圆精应之因心,以成趣寂之小果。 被空所缠,不能回心出假。 此真增上慢人,由其无闻熏力故也。 辛十、定性缘觉又善男子,穷诸行空,(言观行中,已能穷究诸行性空,)已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但以尚有寂灭境界当情,故云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 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圆融清净觉明,遍一切法。 随举一尘,罔非全体圆明觉性。 今独立此深妙之处以为涅槃,不知法法皆深皆妙。 故虽称觉悟,未臻化圆。 )是人则堕定性辟支。 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 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十圆觉脗心,成湛明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圆融清净觉明,遍一切法。 随举一尘,罔非全体圆明觉性。 今独立此深妙之处以为涅槃,不知法法皆深皆妙。 故虽称觉悟,未臻化圆。 出有佛世,名为缘觉。 出无佛世,名为独觉。 仍是定性偏真而已。 庚三、斥邪结正二:初斥邪。 二结正。 辛今初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 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 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 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 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 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 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见魔,亦即心魔。 谓依识阴,起于分别我法二执。 故名见魔。 )自作沉孽。 保绥哀救,消息(消灭息伏)邪缘。 令其身心入佛知见。 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初卷正示二本,即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 正指此阴魔诸境而言之也。 外道邪魔所感伪果,即是诸天魔眷及十种仙。 至于业终堕无间狱,则必更历鬼畜,复形人道,乃至或作修罗。 则修行人,适与种种颠倒诸众生等。 惟声闻缘觉,得免分段苦轮。 然亦不成增进,则变易生死仍在。 良由不知二种根本,迷于常住真心,用诸妄想故耳。 若知二十五门,各具五阴虚妄境界。 只此虚妄五阴,本皆如来藏性。 无一可取,无一可舍。 迷之则为二种生死根本,悟之则是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何至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中途成狂也哉。 见魔。 亦即心魔。 谓依识阴。 起于分别我法二执。 故名见魔。 辛二、结正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诸根互用,正所谓忽然超越之境界也。 )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 圆明精心,于中发化。 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譬如琉璃内含宝月,顿超信住行向地等,而成妙觉无上道也。 )如是乃超(正明圆顿行人,一超直入,不藉劬劳肯綮修证也。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妙庄严海,即万行究竟。 )圆满菩提,(圆满菩提,即智德究竟。 )归无所得。 (归无所得,即理体究竟。 )诸根互用,正所谓忽然超越之境界也。 观行尽,则入相似,便得六根清净。 相似尽,则入分证,便得六根互用。 分证尽,则阶究竟,便能入于菩萨金刚乾慧究竟尽,则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 故圆明精心,于中发化。 三类分身,遍息苦轮。 惟如如理,及如如智,内外明彻。 譬如琉璃内含宝月。 顿超信住行向地等,而成妙觉无上道也。 言如是乃超者,正明圆顿行人,一超直入,不藉劬劳肯綮修证也。 又互用中,即能超入金刚乾慧。 从金刚乾慧,又即超入妙庄严海。 则重重单复十二之义亦成。 譬如利刀一截千纸,大鹏一举九万。 直是迅速,然非总废诸位。 又超字有二义。 一者刹那顿证为超。 二者虽历尘劫,但以不遭枝岐,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亦名为超也。 妙庄严海,即万行究竟。 圆满菩提,即智德究竟。 归无所得,即理体究竟。 又,功德庄严,智慧庄严,自性清净庄严。 不纵不横。 无二庄严,故名妙庄严海。 实智菩提圆满,方便菩提圆满,真性菩提圆满。 不纵不横,无二圆满,故名圆满菩提。 三谛妙理,如头本不失,神珠在衣,故理无所得。 性具万行,如空中鸟迹,镜中群像,故行无所得。 称性止观,如日月本明,镜水本照,故智无所得。 不纵不横,无二所归,故名归无所得。 二别明境发之相竟。 戊三、结劝钦诲遵修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一心三止)毗婆舍那,(一心三观)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魔境现前,汝能谙(知也)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阴魔销灭,天魔摧碎。 大力鬼神,褫(音驰,夺也)魄逃逝。 魑魅魍魉,无复出生。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 (一点不感疲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 未识禅那,(乏智慧,故未识中道禅那妙理。 )不知说法,(缺辩才,故不知说于修行法要。 )乐修三昧。 (但已发真正菩提之心,决欲超生脱死,证入圆通,故乐修三昧也)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 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 一切诸魔所不能动。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文有二节,从初至心不迷闷,结劝遵修显教。 从若诸末世讫文,结劝遵修密诠也。 初文可知。 次文愚钝众生,言其无多闻性而已,非谓茫如白羊者也。 乏智慧,故未识中道禅那妙理。 缺辩才,故不知说于修行法要。 但已发真正菩提之心,决欲超生脱死,证入圆通,故乐修三昧也。 此必亲近明师,秉承教示。 于此二十五门,称其所宜,随依一种修行,事非一概。 然虽有师承,仍须咒护。 以上初正明禅境竟。 丙二、更断余疑二:初疑问。 二答释。 丁初中三。 初领前法。 二腾三问。 三总请答。 戊今初阿难即从座起。 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于大众中,重复白佛。 戊二、腾三问即为三:初问阴本妄想。 二问并销次第。 三问诣何为界。 己今初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此问五阴何故惟是五种妄想为本。 更无他本耶! 己二、问并销次第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己三、问诣何为界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戊三、总请答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明心目。 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丁二、答释二:初正答所问。 二结劝传示。 戊初中三:初广答阴本妄想。 二超答诣何为界。 三追答并销次第。 己初、又三:初总明。 二别示。 三结成。 庚今初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亦指现前一念心之实性而言之也。 不杂,名精。 不妄,名真。 妙明者,寂而常照也。 从来无不觉故,名为本觉。 圆净者,照而常寂也。 )非留死生(死生,遍指分段变易。 )及诸尘垢,(尘垢,遍指九界惑业。 )乃至虚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 (知妄所起,谓知其无起而妄有缘起,所以强说虚妄因缘。 )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若了知妄体元无,起非实起。 会须说妄因缘亦复元无所有,)(盖知妄所起,祇是不变随缘。 达妄元无,祇是随缘不变。 斯则因缘二字,已属强名)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精真妙明本觉圆净。 亦指现前一念心之实性而言之也。 不杂,名精。 不妄,名真。 妙明者,寂而常照也。 从来无不觉故,名为本觉。 圆净者,照而常寂也。 死生,遍指分段变易。 尘垢,遍指九界惑业。 知妄所起,谓知其无起而妄有缘起,所以强说虚妄因缘。 此如以药疗病也。 若了知妄体元无,起非实起。 会须说妄因缘亦复元无所有,此如病去药除也。 盖知妄所起,祇是不变随缘。 达妄元无,祇是随缘不变。 斯则因缘二字,已属强名。 何况更欲推为自然者耶! 是故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夫既曰妄想为本,谓之说妄因缘可也。 既惟妄想为本,妄岂有本。 谓之元无所有可也。 庚二、别示即为五:初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 至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辛今初汝体先因父母想生。 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 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悬崖不有,醋物未来。 (设使)汝(之色)体必非虚妄通伦,(则此)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人谓色有实法,不知惟是坚固妄想而已。 妄想谓之坚固,岂真有坚固哉! 试观口水,惟想所成。 一切色法,亦如是矣。 辛二、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由因受生,能动色体。 (则知)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受)现驱驰,(顺之则益,违之则损。 人谓实有违顺二境以为所受,)(是则)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顺之则益,违之则损。 人谓实有违顺二境以为所受,不知惟是虚明妄想而已。 妄想谓有所明,岂真有所明哉。 足心酸涩,惟想所成。 一切诸受,亦如是矣。 辛三、明想阴惟是融通妄想。 (今试观)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设使)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 心生形取,(心既生想,形随取物)与念相应。 (所取之物,必与所念相应。 )寤即想心,寐为诸梦。 (寤时即为想心,寐时便为诸梦。 则若色若心,若寤若寐,何尝不互融互通。 )则汝想念摇动妄情,(更非实有外境令我摇动,)(是则)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前后四阴,既云惟是妄想为本。 此之想阴,又岂更有他本。 即以妄想所现之境,还为妄想所依。 是故色受二阴,则明想外无境。 今之想阴,须明境外无想。 只此所想之境,但是随想所成。 除却融通妄想,岂复更有本哉。 盖人谓色心两法,寤寐二境,决定不相融通。 今试观由汝念虑,便能使汝色身。 设使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且夫心中种种取像。 心既生想,形随取物。 所取之物,必与所念相应。 又寤时即为想心,寐时便为诸梦。 则若色若心,若寤若寐,何尝不互融互通。 当知现前想念摇动妄情,更非实有外境令我摇动,不过即是融通妄想而已。 辛四、明行阴惟是幽隐妄想(试观)化理不住,运运密移。 甲长发生,气销容皱。 日夜相代,(能令体迁,故不离汝想。 )曾无觉悟。 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 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则汝诸行念念不停,(。 除却幽隐妄想,岂复更有诸行。 )(是则)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能令体迁,故不离汝想。 曾无觉悟,故惟是虚妄也。 除却幽隐妄想,岂复更有诸行。 辛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又汝精明湛不摇处(设欲)名恒常者,于身(总)不出(于)见闻觉知。 (识阴虽云通指八识,须以第八为总报主。 此第八识见分,恒托六根门头,任运缘于现量性境。 故云于身不出见闻觉知也。 )若实精真,(便决)不容习妄。 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经历年岁,忆忘俱无。 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阿难:当知此湛非真。 如急流水,望如恬静。 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若非(妄)想(根)元,宁受(此虚)妄(熏)习。 非汝六根互用开合,(使彼妄习无寄,则)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幾。 (串,与惯同,常也。 幾,微也。 )则(除却颠倒微细精想,岂复更有)湛了内罔象虚无(陈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识阴虽云通指八识,须以第八为总报主。 此第八识见分,恒托六根门头,任运缘于现量性境。 故云于身不出见闻觉知也。 串,与惯同,常也。 幾,微也。 除却颠倒微细精想,岂复更有罔象虚无陈习。 庚三、结成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言五受阴者,以是众生之所执受故也。 是故五阴通名为受。 通名为想。 当知亦复通名为识。 以受想行三阴。 不过皆是识之心所。 色阴不过即是识之相分故也。 己二、超答诣何为界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阴)边际。 唯触及离,是受(阴)边际。 唯记与忘,是想(阴)边际。 唯灭与生,是行(阴)边际。 湛入合湛,归识(阴)边际。 (十界色受想行识五阴,一一竖穷横遍。 观相元妄,观性则真,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 )色空皆是色阴边际,则十界色法,无不竖穷横遍。 触离皆是受阴边际,则十界诸受,亦皆竖穷横遍。 记忘皆是想阴边际,灭生皆是行阴边际,入合皆是识阴边际,则十界想行识等,一一皆复竖穷横遍。 所以观相元妄,无可指陈,惟是五种妄想为本。 观性元真,皆如来藏。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 己三、追答并销次第此五阴元,重叠生起。 (重叠生起者,意显一念迷妄,法尔顿具五叠浑浊,非谓实有先后也。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 (生因识有二句,大须体会。 盖一往就迷情言,须云生因色有,灭从识除。 今是原始要终,故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耳。 请试辩之。 迷情所见,必须先有色空,方成(受空之)触离。 因有触离,方有(想空之)记忘。 因有记忘,方名(行空之)生灭。 因有生灭,方成(识空之)了别。 了别之性,称为湛明。 岂非生因色有乎。 下手功夫,必须先断(识之)分别。 无分别,则无(行之)造作。 无造作,则无诸想。 无诸想,则不取诸受。 无诸受,则不召诸色。 岂非灭从识除乎。 今原其所自始者,一念无明心动,即为识本。 此识动相,即为行本。 动必取境,即为想本。 能取见分,即为受本。 所取相分,即为色本。 是一念顿具五叠浑浊,仍是生因识有也。 )理则顿悟,(悟生即无生,故理则顿悟。 )乘悟并销。 (乘悟并销,所谓一销一切销。 喻如巾之六结,一解一切解,约横喻也)事非顿除,(无灭而论灭,故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因次第尽。 所谓先得人空,次悟法空,然后入无生忍。 喻如巾之一结,要须从中下手,渐令分散,约竖喻也)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 重叠生起者,意显一念迷妄,法尔顿具五叠浑浊,非谓实有先后也。 生因识有二句,大须体会。 盖一往就迷情言,须云生因色有,灭从识除。 今是原始要终,故云生因识有,灭从色除耳。 请试辩之。 迷情所见,必须先有色空,方成触离。 因有触离,方有记忘。 因有记忘,方名生灭。 因有生灭,方成了别。 了别之性,称为湛明。 岂非生因色有乎。 下手功夫,必须先断分别。 无分别,则无造作。 无造作,则无诸想。 无诸想,则不取诸受。 无诸受,则不召诸色。 岂非灭从识除乎。 今原其所自始者,一念无明心动,即为识本。 此识动相,即为行本。 动必取境,即为想本。 能取见分,即为受本。 所取相分,即为色本。 是一念顿具五叠浑浊,仍是生因识有也。 要其所由终者,动静等二相了然不生,故色性自灭。 闻所闻等皆尽,故受性自灭。 觉所觉空,故想性自灭。 生灭既灭,故行性自灭。 忽然超越,故识性自灭。 是一念圆超五种妄想,仍是灭从色除也。 悟生即无生,故理则顿悟。 乘悟并销,所谓一销一切销。 喻如巾之六结,一解一切解,约横喻也。 无灭而论灭,故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所谓先得人空,次悟法空,然后入无生忍。 喻如巾之一结,要须从中下手,渐令分散,约竖喻也。 然而事理本自不二,迷悟不免天殊。 以理从事,则何理非事。 以事从理,则何事非理。 倘不深知六即妙义,通达横竖法门。 何由能识此经宗趣。 今不避繁,再为点示。 先约义立成四句,次融会收入一途。 先立四句者,一顿悟顿除,二顿悟渐除,三渐悟顿除,四渐悟渐除。 一顿悟顿除者,即是最利根人,事理二障俱薄。 始则于观行中,乘此心开,超入金刚乾慧。 次又于金刚乾慧中,圆明精心,顿超信住行向地等,入妙觉海也。 二顿悟渐除者,如阿难等先悟藏性,顿获法身。 次复定境修观,涤除根中积生虚习者是也。 三渐悟顿除者,如满慈辈,所知障重,故开悟为难。 由其三缘先断,故但使三因不生,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也。 四渐悟渐除者,二障俱重,须以闻熏渐开圆解。 次依圆解而起真修。 乃至历劫辛勤修证者是也。 此之四句。 但约圆家建立。 非关藏通别等。 次会一途者,全事之理,无渐而非顿。 纵令六结解不同时,而解法毕竟无二。 未有知解此结,而不知解彼结者。 是故顿渐二悟,同名为顿。 全理之事,无顿而非渐。 纵令五阴刹那同尽,而次第终自炳然(明若观火)。 未有色不尽而受先尽,乃至行不尽而识先尽者。 是故顿渐二除,同名为渐也。 初正答所问竟。 戊二、结劝传示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 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 令识虚妄,(五阴既惟妄想为本,所以无非虚妄)深厌自生。 (若知五阴虚妄,自能深起厌离。 )知有涅槃,(一性净涅槃。 即法身德。 二圆净涅槃,即般若德。 三方便净涅槃,即解脱德。 正因性显,名性净。 缘因性显,名方便净。 了因性显,名圆净。 三因圆显,则三德涅槃圆证。 所谓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也。 )不恋三界。 (九界众生皆由不知五阴虚妄,不能深起厌离。 所以不知涅槃真性,而久恋三土之三界也。 )五阴既惟妄想为本,所以无非虚妄。 九界众生皆由不知五阴虚妄,不能深起厌离。 所以不知涅槃真性,而久恋三土之三界也。 涅槃三义者,一性净涅槃。 即法身德。 二圆净涅槃,即般若德。 三方便净涅槃,即解脱德。 若离(分开)而言之。 横约三人,竖约三位。 三人者,性净属佛。 方便净属菩萨。 圆净属二乘。 三位者,圆净属七信。 方便净属十信。 性净属初住以上。 今合而言之。 正因性显,名性净。 缘因性显,名方便净。 了因性显,名圆净。 三因圆显,则三德涅槃圆证。 所谓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也。 又知涅槃,亦具横竖二义。 一竖义者,知有圆净涅槃,不恋同居三界。 知有方便净涅槃。 不恋有馀三界。 知有性净涅槃,不恋实报三界。 破界内阴,显圆净涅槃。 破有馀阴,显方便净涅槃。 破实报阴,显性净涅槃。 三涅槃显,即法性五阴显。 所谓去泥纯水也。 二横义者,十界五阴皆即空故,名圆净涅槃。 十界五阴皆即假故,名方便净涅槃。 十界五阴皆即中故,名性净涅槃。 证此三涅槃性,故一切变现不为烦恼也。 大章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二:初如来叹述。 二大众欢喜。 乙初中二:初明灭恶力用。 二明生善力用。 丙今初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 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 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 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 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 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 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万倍,千万亿倍。 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先以财施增上功德而为能校。 次正明法施功德能灭重罪,兼得胜福也。 此法门者,全性成修之法,一路涅槃之门。 凡夫现在阴入处界大等,本与诸佛无二无别,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一念迷妄,既可举此法身般若解脱之全体大用,而为阿鼻惑业苦三。 则一念了悟,岂不能举此阿鼻惑业苦之全体大用。 而还成法身般若解脱三德耶! 盖十界升沉,元不外于现前一念。 一念能造四重十夷,备经无间。 所以一念还能弘通此法,庄严净土也。 法门既圆顿难思,末劫又多疑障重,未学则闻熏乏种。 今秉此一念弘毅深心,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圣世像季,不作二想。 能为希有殊胜难事,令未学顿同有学,末劫犹如正法。 则地狱苦因,何不当体变成莲华净界乎。 正报转,。 依报随转。 慧性超故,福性亦超。 弘经之士,须向此一念荐取始得。 丙二、明生善力用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 如我广说,穷劫不尽。 依我教言,如教行道。 直至菩提,无复魔业。 灭恶既极至阿鼻,生善则径归佛果。 显说密说,功用实均。 穷劫广宣,如何得尽。 我辈生虽末劫,获遘(音沟。 遇也)上乘。 碎首粉身,莫酬至德。 所愿依教修行,戒乘俱急。 遵最后之叮咛,祈报恩于万一耳。 乙二、大众欢喜佛说此经已。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 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大(智度论)论释三义故欢喜。 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 能说人者,即是如来法王,为度众生故说,不为名利故说。 所说法者,即今了义极典,乃是圆顿真宗,非复权渐曲说。 依法得果者,始则不历僧祗,顿获法身。 次则普会大众,获法眼净。 无量众生,发无等心。 后则顿悟增上妙理,断除微细烦恼。 乃至节节闻经。 处处受益也。 《佛顶文句》摘要卷十终 发布时间:2024-10-25 13:59:54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