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五十回 内容: 第五十回归纳.单纯修行人能有最健康的情感。 这在阿明来说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 他感到鼓舞,尤其是与师父更深入相处之后。 他明白黄师父为什么如此费心给他说了那么多的法尝试留住他。 当再也留不住他时,却丝毫也不动心。 在他回头时,又能好像什么也没发生地教导他。 他若不是有健康的情感,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 原来黄师父能随时应弟子的情况变化、受法的能力与需要,善巧教化应变。 需要坚持时,他坚持。 不能坚持时,他也不会坚持到底。 阿明怎么才能这么灵活应用「法」呢? 他向师父请教他的疑问。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实,正念正知,活在当下──如此而已。」大师回答。 就只是这么简单! 看来这点简单的法,却有无限的深度与运用。 「师父啊!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实,活在当下,弟子都明白了一些。 但『正念正知』就不太明白了,请师父指教。」「这可是佛陀的教法中特别可贵的,你要用心聆听。」「好,弟子恭听。」「先说『正念』,简单说『正念』就是一种了了分明的醒觉心,不失念,明记不忘,这与『活在当下』有密切关系,只是分开来强调而已。 一个人必须有正念才可能活在当下,不然就如做白日梦,听而不闻,视若无睹。」「啊! 我知道了,就像猫捉老鼠一样的那种醒觉心,对不对?」「有点像。 但真正有正念的心是不会造恶的,因为真正的正念会如法地醒觉最重要的、有利于净化的目标。」「例如呢?」「在佛经里,佛陀说明了有四种正念的目标,也就是正念之『处』,就是『身、受、心、法』。 身是身体,受是感受,心是心,『法』是种种心的目标与状态。 详细的你可读《大念处经》,简单说就是身心的一切。」「因为只是以身心为目标,所以不会生起恶念,对吗?」「不一定是如此。 也有人对身心起烦恼的,那时就可能有醒觉,却没有正念了。 正念是如法如实的,不执目标为『我』、『我的』。 所以说是了了分明。 当一个人有正念的时候,他也必然会有『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又是什么呢?」「就是对的、如法的、有智慧的、带来清净与增长善法的注意方式。」「那也必然有『不如理作意』了?」「对! 相反的,不对、不如法、没有智慧、带来染污及增长恶法或不善法的注意方式,就是『不如理作意』。」「守着正念、了了分明,就必然有『如理作意』,那又何必多加一个名词呢?」「这是因为有时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学法,这样更能产生兼顾各方面的整体效果。」「哦?」「这就好比你拉一个大网,当你拉一边时,整个网都在动,但不会全面打开,因为你没兼顾到其他各个角。 若从各面都一起拉,它就平衡及均匀地拉起来了。」「啊!」「所以,正念与如理作意是互相辅助的。 其实,每一种善法都会帮到其他的善法,比如『正知』与『正念』就息息相关。」「网的另一边?」「对。 正知是一种明觉,如伸手、屈手、站起、坐下一切动作,若了了分明,彻底明觉,就是有『明觉』或『正知』。」「那正知与正念有什么不同呢? 似乎都一样。」「正念是清净的醒觉,正知是一种智慧性的明觉。 经文里提到四种正知,即『目标正知』、『合适正知』、『行处正知』与『无痴正知』。 『目标正知』即不论你做什么,了了分明地知道你的目的;『合适正知』即不论你做什么,很清楚地知道适当不适当,符不符合你的目的。 有时我们的目的是对的,做的东西却不适合,导致弄巧成拙,就没有『合适正知』了。 『行处正知』是时时刻刻不离『行处』,在修行人来说,就是修行功课,或业处、禅法等。 『无痴正知』就是在做一切事时,不会堕入错见,特别是『我见』。」「看来『正知』涉及更洞察性的知道。」「所以说它属于智慧的一种。 在经文里,佛陀常把正念与正知连合在一起讲,所以是息息相关的。」「师父啊! 我想,我上回学了许多法,回去却完全用不上,就是失去正知与正念的缘故了。」「对,你能看到这点是好的,以后你会更珍惜守护它们。」「似乎学了很多,有时也不知要顾哪一样。」「串在一起运用就会很单纯。 单纯就有力量,就容易生起定与慧。」「哦?」「开始因为不熟练,必须一样一样来。 熟悉了你会发觉到,只要保持了了分明,正念、正知与各种善法同时存在,『我』不生起,心也真,心自然容易依法如实与慈悲,也能自然活在当下。」「这便自然归纳了各种『法』的实践?」「对。 归纳带来单纯,单纯带来力量。」「但我常常因为关心太多的东西而分心。」「这是因为你没有把无关目标的东西排除掉,没有把有关目标的东西与正念正知串在一起。」「怎么说呢?」「比如说你想说几句废话。 如果你放逸去说它,就没有正念正知了,就落入愚痴了。 但是如果你看到心里生起想说废话的念头,这念头可以作为正念的目标。 你一以它为观照的目标,这就符合你净化内心寻求解脱的修行目标,是很适合的修行法。 这没脱离你的修行,甚至也不会生起『我见』或其他错见,你只会发觉到这念头一生就灭。 于是,正念与正知皆同时具足。 你也是活在当下,没有追悔自己的过失,或作无谓的难过与自责。 这样也依了佛陀的教法,也就是如实的态度与如实的观照。」「原来各种善法息息相关。 如果我们轻视一种善法,或倾向一种不善法,不是要失去很多?」「对。 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放纵自己去妒忌或嗔恨别人,这一切善法都不会生起。 分开来教与学只是一种善巧。 实修时就像驾车一样,只要保持了了分明正念于心,所有的操作技巧是共同进行的。 虽然还是会一时着重某一方面,但却会自然和谐流畅与统一。」「这么听起来就单纯多了。」「开始一样一样来,是简。 多了就繁。 熟练时,能整体连贯时,有整体观时,一切又回归单纯,但那是精通所带来的单纯。」「目标全都为了灭苦?」「对。 你若明白整个六根世界的一切经验,不论苦乐都可用作为修行的目的时,你就会珍惜它们。 把它们与灭苦的目标串在一起,那么一切障碍皆转化成工具,时时刻刻都可以修行,一切都可善用,一切都归纳起来了,一切都单纯了,真正的定慧也就容易生起了,净化灭苦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离别七年过去了,阿明跟在黄师父身边,陪师父行脚、住山洞、修禅,学习人生已经小有所成。 《清净道论》中的戒定慧三学已完成了许多,已可以自己独立深造了。 这一天,他来到师父跟前。 「弟子想要离开一阵子,回去看看父母、亲人与朋友,与他们分享一些自己所学所悟,以了当初自己开始修学时想要以法惠益众生的心愿,请师父允许。」「好,也是时候了,往后再有不明之处再到师父这里来,你还有一些功课未做,还有使命未了。 记得,不论做什么,不论走到哪里,不可忘了修行。」「弟子一定记得师父的教诲。 还请师父给于弟子最后的教诫。」「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实,正念正知,活在当下──如此而已。」「啊!」爱与被爱雁儿从震撼中醒来,也不知道睡了多久,只觉得很饥饿。 正好有一只麻雀飞进洞来,看到雁儿,就把喙里衔着的食物放在雁儿口里。 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实,正念正知,活在当下吃饱了,雁儿深思着,回忆起自己那很长很奇异的梦。 梦见做人倒没什么,他上回看「缘起宿命镜」时,已回忆过许多过去做人的经历。 但那种「戒定慧」的修行还真不容易,却也感到熟悉。 有没有可能达到梦里的那种境界呢? 似乎做不到。 雁儿有点困惑了,但忘不了的是:「放下我,真心慈悲,依法如实,正念正知,活在当下。」他想回去与小燕分享,但小燕此时能受教吗? 或许她会取笑说这只是梦中的东西。 回到雁族群中告诉他们? 但是看来他们只对食物感兴趣与得过且过。 「法」的深义谁会明白呢? 世间是否真有像梦中无名菩萨一样的圣者? 像帝释与妙音天女那样好的天神? 无名菩萨知道了雁儿的疑惑,但他不愿意揭开这个谜。 「时候还没到。」大菩萨的因缘智慧永远是那么奥妙。 有一点,雁儿开始肯定了。 冥冥之中,有一股超凡的力量一直在护着他。 从他走入彩虹桥开始,那听到却看不见说话者的声音,梦中的圣歌这一切一切都太神奇了! 想到这里,他不禁感动。 感动那冥冥之中的智慧与慈悲的力量一直在护着他。 于是便很深情地唱了起来。 爱的理想是谁在 是谁在 牵着我是谁在 是谁在 护着我好像有一个冥冥中的力量指引着我生命用一个爱的理想指引着我的生命这是一个永恒的信念度苦到永远突然间,他听到那很熟悉的声音在唱着。 啊,就像那梦中的妙音天女! 爱的指引用爱心 用爱心 牵着你用信心 用信心 护着你给你真希望敢梦想的力量指引着你生命用一个爱的力量指引着你的生命这是一个永恒的信念爱你到永远(上部完) 发布时间:2024-10-12 10:44:2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