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杨佛兴:禅宗精要与修持 内容: 禅宗精要与修持杨佛兴大阿阇黎讲述一禅宗起源禅,乃禅那之略称。 义为静虑,谓:宁静散乱之心,而起契理思虑也。 本为色界诸天所具之德,而亦一切定境之通名。 禅宗之禅,直以妙观察智和平等性智起用,不同三乘禅之仅溯源于阿赖耶识或异熟识也。 以超出三乘教之上,故称教外别传。 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云:大梵王至灵山,以金色优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而请佛说最上禅法。 世尊登座,拈花示众。 人天百万皆不知佛旨所在,唯摩诃迦叶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 一乘宗旨亦称正法眼藏,以如来法流之运行、非开真正法眼不能默契其妙也;亦名涅槃妙心,于寂灭中自心隐具大用、未尝或息也。 梵王长于禅定,但以离欲为主。 舍身作床座者,即以此定为基础而求向上也。 最上之禅,从空出有,如莲花之清净不染。 释尊入禅宗最高三昧加持会众,并拈所献金花示众,看谁能领会其旨。 迦叶尊者,独契涅槃妙心,开出清净莲花,是真具正法眼者。 释尊遂以此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之,是为禅宗初祖。 二离识见性佛灭后600年,马鸣生于中印度,聪明善辩,好面折人,三乘论师每被难倒;以致他很傲慢,目中无人。 后被禅宗十祖胁尊者折服,皈依佛门。 蒙禅宗十一祖富那奢尊者开示离识见性妙旨,悟入真如境界。 之后,接班为禅宗十二祖。 离识见性妙旨传来中国后,受到极大关注和发展。 其法理如下:心为有情作用要具,其根据不一:下焉者,唯知意识为主;中焉者,兼知阿赖耶识为主;上焉者,乃知法界性为主。 离识见性四字,为禅宗顿教修持的关键所在。 佛学常言: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但为无明妄念之所覆盖。 一旦冲破无明障碍,则原有佛性当下历然。 无明障碍为何? 由上图可知:杂染意识和阿赖耶识是也。 六祖云:着境波浪起,如水有波浪,故名为此岸;离境生灭息,如水常通流,故名为彼岸。 波浪一起,便落被缚凡情;息浪常流,方是灵活智慧。 要而言之:依脑用事,分别意识炽盛,尘浪大兴;敛脑归心(阿赖耶识),分别意识消灭,尘浪随息,此名亲近波罗蜜;能并泯其心(阿赖耶识),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多。 比如:人登台坐椅上,欲举其椅必不可能;下座立台上,乃能举之;若欲移台,又必须下台立地乃能移之。 椅喻脑,台喻心,地喻真如。 禅宗顿教属一乘教。 一乘行者自人道立场起修以至成佛,中间经历三种身分:一,尘身。 即在人间起修之肉身。 此身由神识和合四大而成,虚妄不实,易受六尘污染,自身亦常起六尘作用,故有尘身之名。 二,根身。 吾人未能摆脱尘身之前,恒以肉身所依之命根(神识所在之处,中医名为下丹田)为据点,与相关尘境(即环境尘相)交互联系。 万物之具实用者,原各有本质为出发点。 本质虽无形相,却能与人身五官(眼、耳、鼻、舌、身)潜相钩结,意识标以符号,乃现同分妄见之形态。 行者若能扫荡意识不留痕迹,则自身五官唯挹取环境中之无形本质集合于身内,自顶至命根显出一道力线,是名根身。 三,法身。 尘身未彻底泯灭时,根身原得出现于阿赖耶识中。 惟杂染种子犹存,所现根身遂带灰暗之色。 及俱生我执永断,阿赖耶识告终(杂染部),无复尘身牵累,根身恒常清净自在。 发展之极,上达娑婆顶,下达娑婆底。 及根身亦泯,唯觉本性遍满大千世界,不落时空格式;而觉之所照无所不了、机之所感无所不见:是名法身。 理解三种身分,对尘身,可以前六识明之;对根身,须泯去前六识,而仗七、八两种清净内识观之;对法身,则要根、尘二身俱泯,唯以大觉照之。 (注:此段法理,曾听冯达庵大阿阇黎开示。)三禅宗起源于印度,兴盛发达于中国禅宗传二十八代至达摩祖师,他遥感中国机缘成熟,乃来中国弘化,是为中国禅宗初祖。 因见中国佛徒多从文字入手,讲经法师亦多依文解义,不脱意识形态,未契佛经妙旨,反为发现佛性之障碍;因而独创一派、别具一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门风高尚,对学人要求非常严格。 达摩示慧可云:不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求无上大法。 欲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求得无上大法,痴心妄想而已! 当时大雪纷飞,慧可呆立天井中向达摩求法,已经积雪没踝、其寒彻骨了。 他听到达摩如此开示,不禁心情激动、热血沸腾,演出了断臂求法的故事! 此正《维摩经》夫求法者,宁舍身命,何言乎者也。 达摩传慧可为二祖,可传僧璨为三祖,璨传道信为四祖,信传宏忍为五祖。 五祖晚年,化缘将尽。 一日对全体门徒曰: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 当时,神秀为教授师,德高望重,徒众都以为他会接班为六祖,所以推让他作偈。 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杨按:行者实修,蒙祖师威神加持,冲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凡心顿开,灵光忽耀,即为自心佛性发越之动机,是为见性之始。 此见,即庵摩罗识清净见分;心光,即清净相分。 所谓开悟指此,而非意识形态忽然想通。 禅宗初关开悟之后,实修返照,定中自觉肉身泯灭,唯感一条力线,命根(下丹田)达顶,由明而光,是名根身。 神秀偈的前二句是描写根身境界。 因仅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分别人、我之心虽很淡薄,但俱生我执未破,异熟缘至之时仍会引起烦恼,故须时时提高警惕(时时勤拂拭),以防无明熏真如,致迷真逐妄、造业轮回。 故五祖对门徒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然而神秀只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尚属清净意识境界。 未破俱生我执,即未入生空真如境界,尚未离识见性。 故五祖又对神秀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 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由于神秀实证禅宗初关,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以致他的道德品质自然远比凡夫高尚。 例如: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 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 乃派门徒志诚往曹溪求法。 又,神龙元年上元日,安、秀二师在则天皇帝御前推让惠能大师曰: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一乘大法。 则天皇帝乃遣薛简驰诏迎请惠能大师。 师上表辞疾。 由上可见:神秀是有修有证、道德高尚的人,他始终都很尊敬六祖惠能大师。 《八识规矩颂》谓:有情日夜镇昏迷。 即:众生第七识带起之俱生我执,萌诸内心,固有我相、他相之见存;形诸外迹,更有此身、彼身之分别。 一般凡夫,不论醒时、睡时,此执未尝暂舍,故日夜恒在我相阴影之中,昏迷不觉。 益我者视为亲友,损我者视为仇敌。 世界所以多故,全系于此。 惠能当年在磨坊舂米,由童子引他出来听人念神秀偈,一听则反应神速,即说我亦有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前二句指明神秀所证的不足,后二句是破俱生我执的见地。 既破俱生我执,则实证禅宗重关,生空真如现前,诸法毕竟空寂,故曰本来无一物;既破七识,则一切不染,故曰何处惹尘埃。 然而,五祖看了此偈之后,却以鞋底擦之,曰亦未见性,其理为何? 则有二层道理:其一,有保护惠能的作用。 因他明白其他门徒的心态,怕他们谋害惠能。 其二,也是最主要的,他知:惠能虽破俱生我执,但未破俱生法执;只会如实空,不会如实不空;只契真空,未契妙有,明体而不达用。 惠能初偈之后,五祖知他只差一点,观察时节因缘将至,乃潜入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 (杨按:唐密传大法时,先须作法保护坛场,以防邪魔混入破坏。 五祖以袈裟遮围然后为惠能说法,亦具上述密意。)惠能既破俱生我执,即能无住,蒙五祖威神加持、并为他说法;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犹如触电一样,言下大悟,一连说出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即:真空之中能出妙有;明体,达用;深契性、相不二妙旨。 对于万法,以智证之,唯性无相;以识志之,依性起相。 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五祖见惠能一连说出五个何期之后,知他已破俱生法执、实证法空真如即证第一句禅(牢关),从此可以续佛慧命、传佛心印,乃传衣法给他为第六代祖师。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密意如何? 答曰:识、相对立,则能、所分离。 未能离识,则必有所住。 尽离内、外识,乃真无所住,乃真一无所得。 于无所得中,理致不昧,灵活自如,是名般若波罗蜜多。 见性工夫至此,则随身入世,随问而答、随境而作,无不妙符实际、巧叶机宜。 《证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杨按:如净琉璃含宝月,是行者修持时定中的实证境界。 所谓宝月、如意珠,即一切种性的结晶。 所谓佛性即一切种性,其间包涵一切如来的种性和其他众生的种性。 性性之间,密放、密收,互相传感,各能照了:即既能解此如意珠。 (现代电脑联网,略堪比拟。 故科技愈发达,愈能证明佛法是真理。)故六祖不识字而能讲经,而且言必中肯,随问而答,反应神速,契理、契机。 六祖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大转*轮于岭南,说法利生三十七年,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道超凡者,莫知其数。 六祖后代分为五支,其法脉至今犹存,并发展到全球各地,度无量众;对人类的精神文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应验达摩悬记:吾本来兹土说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由上可见:禅宗深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发布时间:2024-10-10 15:07:44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