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十四】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十四】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 见精映色。 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 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 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 于妙圆中黏湛发听。 听精映声。 卷声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 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 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 于妙圆中黏湛发嗅。 嗅精映香。 纳香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鼻体。 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 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 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舌体。 如初偃月。 浮根四尘。 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黏湛发觉。 觉精映触。 抟触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 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 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 于妙圆中黏湛发知。 知精映法。 揽法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意思。 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 流逸奔法。 由于明、暗二相的现示,于妙圆之中湛然生出观见,观见精微映现色尘,色尘凝结成为眼根,根的本真原是清净四大和合而成,所以,说眼睛是像葡萄串那样的物体。 如此浮根和四尘,一起流逸弛向色境尘物。 由于动静二相的剌潋,于圆妙之中湛然生发听闻,听闻精微映现声音,汲纳声音成为耳根,其本真耳根原来是清净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称耳朵体像嫩卷叶,如此浮根和四尘,一起流向声音尘物。 由于通塞二相的激发,于妙圆之中湛然发用嗅闻,嗅闻精微映现香味,香味聚集成为鼻根,其本真鼻根原来是清净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称鼻子体像双垂爪。 如此浮根和四尘,一起流逸弛向香味尘物。 由于恬、变二相的涉入,于妙圆之中湛然生发舔尝,舔尝精微映现滋味,滋味聚集成为舌根,其本真舌根原来是清净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称舌头像初偃月,如此浮根和四尘,一起流逸弛向滋味尘物。 由于离、合两种相的摩擦,于妙圆之中湛然发用知觉,知觉精微映现触摸,触摸聚集成为身根,其本真身根原来是清净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称身体像腰鼓,如此浮根和四尘,一起流逸弛向触尘。 由于生灭二相的相续,于妙圆之中湛然生发意知,意知精微映现法尘,法尘揽集成为意根,其本真意根原来是清净四大和合而成、所以称意识像幽室见,如此浮根和四尘,一起流逸弛向法尘。 阿难。 如是六根。 由彼觉明。 有明明觉。 失彼精了。 黏妄发光。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 无有见体。 离动离静。 元无听质。 无通无塞。 嗅性不生。 非变非恬。 尝无所出。 不离不合。 觉触本无。 无灭无生。 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 合离。 恬变。 通塞。 生灭。 明暗。 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随拔一根。 脱黏内伏伏归元真。 发本明耀。 耀性发明。 诸余五黏。 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明不循根。 寄根明发。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阿难,此六根依其所见闻的事物,生发出种种觉知来,它对于觉知的对象无精微分别,而是凭著妄乱的知觉去观见。 所以,一离开事物的明和暗,就不能看见,离开声音的动和静,就不能听到。 没有通畅和堵塞,就不能嗅闻。 没有味道的恬适和变化,就不能舔尝。 没有触摸的离和合,就不能触知。 没有事物的生和灭,精微知见就无所安立。 如果你能够不去循守攀缘在动静、离合、恬变、通塞、生灭、明暗等这十二种有为事物上,而能令其中之一种根以依守攀缘中拔脱出来,返归到你的真知真觉的自性,那么,你的真知真见就会发物出来,其余五种根也能从依守攀缘中拔脱出来,返归到真知真觉的圆通妙性。 这时,你所知所见不是由客尘事物而引发决定。 本觉的妙明并不随根而显妙用,然而随寄在一根当中,都可以显出同样的妙用,因此,六种根器受用都能够互相作用与转换。 发布时间:2024-09-20 09:05:27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