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姜李达摩达罗:从少做起 行路的力量 内容: 行路的力量Strength for the Journey1958年5月7日你坐着禅定时,必须保持观察力,看心是不是确立了禅定的一切必要因素。 你的定力修持必须具备三个因素,才算是合乎禅定原则的正确做法,那样才会得到我们都期望的果报。 禅定的三因素是:1. 正确的目标。 这指的是,心定驻的对象。 换句话说,是呼吸。 我们必须把知觉集中在呼吸上,不让它朝其它方向游荡。 这就是处[thana]或者说我们业处[kammatthana]的基础。 2. 正确的动机。 一旦把知觉集中于出入呼吸,我们得随着入息、想着哺,随着出息、想着哆,把心念完全定着于出入息。 我们得一直这样做,直到心静止、就位。 然后可以放下禅定用词。 一旦心静止,不去别处游荡,念住会舒适地守着出入息,不会溜开、走神。 这就是动机,或者说我们业处[kammatthana]里的业[kamma]。 3. 正确的素质。 这是指有技巧地改进、调整、传播呼吸,使呼吸更舒适。 比方说,如果短呼吸不舒适,略为改长一点。 如果长呼吸不舒适,略为改短一点。 观察长呼吸、短呼吸、快呼吸、慢呼吸,哪种呼吸最舒适,就以那个方式呼吸。 如果出现问题或者不适,再作调整。 但是不要使呼吸紧绷、或者屏住气息。 要让身体自在地出息入息。 那样出入息会有开放、灵活、空旷感。 它不会给堵在某个地方,不会有沉重、局促感。 如果达到这个地步,心里会升起一种充实、清新感、一种清凉、安适感。 色身也有自在。 这是善德的精髓,是我们人人期望的善巧。 我们训练自己的心,坚定地安住于这三个禅定因素时,它会驯服、顺服,不再顽抗──因为我们的心,一旦有了善巧与智慧,会了解什么对我们有益、什么无益,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到这个地步,不会有多少疑惑了。 好比我们驯服了一头牛,让它好好做工,不必浪费绳子把它绑着了。 那时我们就有自在了。 哪怕我们让它自己漫游,它也不会迷失。 走开后,会自己回到牛圈,因为它知道哪个牛圈属于主人、哪个牛圈属于别人; 哪个是他的主人、哪个不是; 哪些草可以吃、哪些是稻秧不该吃。 这样一来它不会侵犯别家田地、践踏庄稼、吃稻秧、引出各种纷争与烦恼。 那样我们活着才有宁静。 心也一样。 一旦训练有素,会顺服起来,不会游荡出去跟踪外在念头与想法。 平时,心不喜欢守着色身安住当下。 有时它从眼流出去、有时从耳流出去、有时从鼻、舌、身流出去: 好比一条河,从主流分出五道分流: 那样的河,水势弱,冲力不足。 除了从五个感官门户漏出去跟踪色、声、香、味、触之外,心还会流出去跟踪过去、未来的念头,难以定驻当下。 这就是为什么,心从来没有宁静、没有力量,因为它从来不得时间休息。 心力消减时,体力也衰弱,任何世间与法义工作,难以完成。 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好比病人,成了医生护士的负担。 医生得不停地探访、检查病情。 护士得照顾他的饮食、服药、排泄。 坐起来需要帮忙。 照顾他的人日夜无眠,又不能让他独自呆着。 经济上对他负责的人,得到处凑钱支付医疗费。 全家忧心忡忡,病人自己也找不到安慰。 哪里也去不了,什么也做不成,吃不成饭、睡不好觉: 一切都成问题。 同样地,当我们的心不能够安静、寂止,而是不停地流出去追逐想法与概念时,我们就好比病人。 没有力量完成工作。 这是因为,未受训练的心,喜欢随意游荡、极其顽固。 你根本不能让它做任何事。 要它躺下,它会坐下。 要它坐下,它起来走路。 要它走路,它开始跑。 要它跑,它偏停下。 你根本不能控制它。 这样的情形下,各种各样不善巧素质──无明、贪欲、嗔怒、痴迷这些杂染、还有五盖,都会流进心里,控制它、操纵它,好比精灵附体。 于是我们陷入各种麻烦与动乱之中: 这都是因为心没有力量抵抗无明,不能把它从心里赶出去。 佛陀看见了,大多数人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他们受苦,因此他教导我们凝聚起体力与心力,抵抗这些苦。 换句话说,他教导我们修习禅定,使心力坚定稳固。 修习禅定,意味着训练心智,使它安静、寂止下来。 随着心保持在安静、寂止状态下越来越久,它开始清晰起来。 清晰起来时,明辨之光会升起。 正是这个明辨力使心能够应付一切事件,无论是好是坏,因为心有智慧,它可以聪明地对付一切由眼、耳、鼻、舌、身、意进来的偏见。 它会区分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 它熟悉四大、五蕴、六处,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值得思考、什么不值得、什么不真、什么真。 等它了解这些时,便会升起无欲、厌离,放下一切想法与概念、放下对色身的执取、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取,放下来自造作、并无真正持久精髓的一切。 当心能够放下一切观念与偏见时,会轻松、灵活起来,好比一个过去双肩双手担负重物的人,放下了重物。 她可以灵活地走、跑、跳。 她可以自在地坐下、躺下。 去哪里都舒适。 心有舒适,会快乐、满足。 它不会饥饿。 满足、快乐时,它可以休息。 一旦得到休息,会有力量。 无论做什么工作,世间法义,都会成功。 不过,如果心不满足,会有饥饿感。 饥饿时,烦躁、生气,情绪差。 这样的情形下就象病人,没有气力轻松完成任何工作。 那些修习禅定达到心智安静、寂止这个地步的人,他们不再饥饿,因为有内在的满足感。 这样他们便得到五种力量[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助他们进步,获得更高层次的善德。 心静止时,培养起心轻安。 色身静止时,也培养起身轻安: 体内各元素平静、和谐、相互无争。 整个色身沐浴在清净之中,这样的清净来自于心流穿过地、水、火、风四元素,照料与保护它们。 事物受到保护与照料时,不会衰败。 同样,色身四元素达到和谐状态,便有力量抵制痛感与疲劳。 心则获得越来越大的力量,抵制各种心理苦痛。 它的力量越来越强,如火箭、焰火的火药。 点燃时,爆发而起,直冲天际。 我们修习禅定时,好比是在收拾旅行资粮。 这里的资粮,是指内心培养的善巧。 资粮越多,旅行越舒适,走得越远。 我们可以去人界、天界、梵天界、一直到涅槃。 资粮充足时,旅行方便,因为我们坐得起车船;可以吃得饱,住得舒适;旅程不累,可以走得远、走得快。 那些资粮稀少的人,付不起车费,只好在石子路上步行,脚踩荆棘、日晒雨淋;住不舒适; 吃不饱; 旅程又累又慢。 到目的地时,精疲力竭、都快放弃了。 不过,无论走快走慢,都朝一个方向走。 比方说我们都去曼谷。 步行的,走三个月到; 坐车的,三天到 ;坐飞机的,三分钟到。 因此,你不要在做善事时有失望感。 尽量培养你的力量,因此获得资粮与车乘,助你加速达到目的地。 一旦到达,满心有快乐与自在。 你在修持佛法时,哪怕此生不得正道、正果、涅槃,最起码是在培养因缘,将来一路对你有益。 我们修禅定,好比开车旅行。 如果你了解怎样调整与改进呼吸,好比在平路上开车,一路无阻,长路好似短途。 那些不能入定的人,心到处滑来动去,又不会改进呼吸,好比开车时一路巅簸不平。 有的地方,桥塌了; 其它地方,路断了。 这个意思是,他们的念住有空档,让心落入各种过去未来的念头。 他们不能定在当下。 如果不懂得修路,会不断遭遇危险与障碍。 他们的车老是抛锚。 有时几个星期、几个月停在原地,短途成了长途。 有时他们回到起点,重头开始。 这样来来回回转圈,永远达不到目的地。 因此,我要求你们把这场开示记在心里,调整你的心,看看会发生什么。 如果你依照这里提到的三个禅定因素,正确地训练心智,很有可能会找到你所求的宁静与快乐。 发布时间:2024-08-26 11:36:44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