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班迪达尊者:《炎炎夏日的雨水》 内容: 班迪达尊者 (Sayadaw U Pandita) 简介◎一九二一年生于缅甸仰光市近郊。 ◎十二岁剃度出家,二十九岁接受马哈希尊者的禅修训练。 ◎目前负责「清净智禅修道场」(PanditArAma)指导密集禅修,为缅甸当代颇富国际声望的禅修大德。 ◎着有《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解脱道上》(On the Path of Freedom: A Mind of Wise Discernment and Openness)、《宁静安乐之路》(The way to the Happiness of Peace)、《炎炎夏日的雨水》(Rain Drop in Hot Summer: Words of Advice from Sayadaw U Pandita)等书。 序各位佛友,我们很高兴看到缅甸当代著名禅师一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dita)的语录“Raindrops in Hot Summer"被译成了中文。 中文译本《炎炎夏日的雨水》乃由台北的蔡文熙佛友所翻译。 在本地重印中译本时,一些用词已加以修改,以便加人本地常用词。 《炎炎夏日的雨水》摘录了班迪达大师对在家人及修行者的忠告。 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着那炽热的贪、嗔、痴时所应持有的态度与行为。 大师也指出布施的果报。 大师的劝告逐渐渊博,他道出持守戒律的重要性,也描述禅修的点点滴滴。 内容由炽热的贪、慎、痴,逐步渐进,最终进人修禅之体验,清净内心,经验道和果,而后进人涅槃。 这逐步渐进的忠告,就像缅甸夏天时的雨水,在炽热满天灰尘中刚下的雨水是污浊的,大雨下了一阵后,雨水将变得晶莹洁净。 大地获得雨水的滋润,奇花异草含苞待放。 希望读者们深受大师忠告的滋润,绽放智慧。 1. 威信当着手从事一件工作的时候,完美无缺远比追求威信来得重要。 完美无缺,自然会产生威信。 2. 选择工作工作可分为三种类型:渴望的工作、适当的工作以及潜能的工作。 从渴望的工作角度来看,应该选择适当的工作。 从适当的工作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的,应该选择具有潜能的工作。 3. 迈向更大的成就一个人如果能够不以工作上的成就而自满、自傲、反而补足缺陷,修正错误,他应该会更有成就。 4. 有了成就之后当一个人有了成就之后,往往会洋洋得意、松懈,自夸夸人,滔滔不绝。 我们必须觉察这些倾向。 5. 事业的果实世尊佛陀是一位实实在在做出大事业的人,因为他已经完全觉悟,达到颠峰,成为一切智者。 6. 事业与利益事业如果不够宏伟,它的利益难以宽广。 7. 不要说大话重要的是,做大事业,而不是说大话。 8. 橡胶树的活动橡胶树结果之前,种子会先发芽。 不过在传播佛法的时候,类似橡胶树结果之前的不当活动,丝毫也不可实行。 (而是让内在的美德自然出现)。 9. 三思而后行当你计划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务必考虑这件事是否有利益或者适当。 如果两者兼具,就可以去做。 10. 无效的教法我们应该尝试去建立不离经论研习的实修活动,以及不离实修活动的经论研习。 缺乏理论的实修,以及缺乏实修的理论,都产生不了实际的效益。 11. 各位同修,让我们修正自己如果研习经论的比丘与禅修的比丘,彼此指责对方:「你如此这般……」。 那么,他们就像一对兄弟,彼此抱怨:「你怎么这样……」。 诚如缅甸俚语所说的:「父亲与孩子们,让我们修正自己,并且共聚在一起。」各位同修,让我们修正上述的言谈。 12. 直观修行老师须知担任指导直观修行的老师,必须尊重戒律,持续、有规律地研习佛教的经典,并且,日以继夜地修行。 13. 表象与实修仅仅掌握表象,却不实修的比丘,不可能经验到净化烦恼的平净。 因此,比丘不应该只掌握到表象,在实修上,也要掌握得一样好。 14. 优秀的战士与善良的比丘仅仅穿上军服,却不能在战场击败敌人的士兵,不是优秀的战士。 只穿袈娑,却不能降伏烦恼的比丘,不是尽责的比丘。 15. 给一位准备利益众生的老师底忠告一位想要利益众生的老师,应该知避所当避,行所应行,而且充满智慧与慈悲。 16. 给从事利他工作人士的忠告在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时,人们应该特别注意:要有一致性、善意与光明正大。 17. 避免自私的个人主义一旦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与别人共事时),应该避免个人主义的作风,这仅仅是凸显出个人自我的能力而已。 18. 能说善道的组织工作者想要成为一位能说善道的组织工作者,就应该说实话,促进友谊与和谐,亲切有礼,谈吐之间,充满智慧。 19. 一位佛陀使者的特质一位想要传播佛陀教义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质:a. 虽然长得不够英俊,却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b. 虽然看起来不是得庄严,却予人整洁、清净的感觉。 c. 拥有实在的好声誉。 d. 努力学习,以达到具定戒、定、慧与研习经论的标准。 20. 解决问题当医生与专业人士群聚一堂时,治疗病人的苦痛是唯一的目标,因此他们必须彼此谘商、讨论,并提出处方。 尝试解决问题时,也是一样,人们必须彼此请教、讨论、协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唯一目标? 21. 问题出现的时候正如缅甸的俚语所说的:「有人,就会有问题」。 在团体中,自然会有问题出现。 如果发生了问题,我们要以和善的态度去观照、深思,然后用善意、耐心,来寻找出解决之道。 22. 耐心一个人应该对别人有耐心,而不是期待别人对自己有耐心。 23. 和尚是事事无碍的有些人会说:「这件事与和尚无关,他们不会了解的。」其实,这些人不明白,佛陀的教义是无所不包,事事无碍的。 24. 修补裂缝一艘进行水上旅游的巨轮,如果出现裂缝,应该即刻修补,否则,等水渗透进来,船身就会迅速下沈。 如果佛教这艘度化众生的巨轮,出现裂缝,应该立即修补,否则等水渗进来,佛教这艘巨轮将会沉没消失。 25. 不能让佛教文化的血液冷却为了避免缅甸佛教死亡,必须在每一位佛教徒的身心,持续注入佛教文化的血液,而且必须是纯美、温暖的血液,这样缅甸佛教才不会逐渐变得冰冷,走向死亡。 26. 侵入佛教文化的空隙空间一有漏洞,空气会自然地进入。 在暧昧不明、软弱无力、因循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文化中,一旦出现空隙,其它宗教的信仰、外国文化、依赖咒语的力量、崇拜诸神、异教徒、毒品、兴奋剂等东西,便会迅速地侵入。 27. 从幼苗开始以接枝方式种树,会长出带有粗大种子、厚皮、少肉、多纤维的果实。 要是从幼苗就开始栽种,才会长出带有细小种子、薄皮、多肉、少纤维的果实。 传授佛教文化也一样,对于年迈的老人而言,不容易产生效益,只有在年轻时代才能发生作用。 28. 成熟后再补给营养婴儿在需要营养的时候,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乳汁,或者,孩童在需要营养的时候,缺乏适当的补给,将会变得短小、瘦弱,心智发展不全,甚至虚胖臃肿。 等过了发育的阶段,再补给营养,对于促进身体的强壮、高胖以及扎实的体格,已无济于事。 同样的,孩子必须在年轻的适当阶段,即施予佛教文化的法乳,如果延迟到年老的阶段,就不易产生效益。 29. 受到威胁的孩子面对粗壮孩子的威胁时,营养不足、大腹便便、矮小瘦弱的孩子将无力抵抗攻击,只能低头承受。 同样的,一位在(佛教)文化上,营养不足、大腹便便、矮小瘦弱的人,一旦受到诱惑,也是没有能力抵抗,反而准备顺从,转向其它宗教的新信仰。 30. 三脚桌三脚桌如果缺了一只脚,就不可能站隐,如果断了二只脚或者全断,就更不用说了。 同样的,为了让孩子浸润在佛教文化当中,有三种人是不可缺少的:孩子、父母以及老师。 31. 令人欣喜的佛教宝藏每位佛教徒的父母亲应该尝试跨出去,成功地将佛教的基因、习惯以及(修行、尤其是直观)经验,传递到到一代。 如果他们能够这样做到,那么,教养良好的孩子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将远超过拥有财富以及其它宝藏。 32. 修行人的孩子修行人的孩子,比起父母只是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徒底孩子,还要优秀。 因为在他的身心特质中,拥有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的佛教基因(他们的父母修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四念处』禅修法门)。 33. 有用的孩子父母亲如果期待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家庭、佛教、国家的有用人才。 首先,他们自己必须实践佛法中的戒律、禅定以及直观智慧。 34. 创造新一代的佛教徒每位教徒的责任是尝试给新的、优秀的世代,注入佛教文化的基因、习惯(修行,尤其是直观)经验。 35. 世界和平为了让自己的小世界和平宁静,我们应该亲身实践佛陀的教诲。 并且依照自己的能力,将佛法推广到周遭环,诸如家庭、人际关系、朋友等等,如此一来,他们也能够获得和平、宁静。 36. 高质量的生活如果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请修习佛法。 如果你要求自已的言行,如同高质量的文明人,请遵守戒律。 如果你渴望自已的心灵,如同高质量的文明人,请实修禅定。 如果你向往高质量的生活,宛如心智完全发展、直观之知有所进展的人,请参加直观的禅修活动。 37. 清澈、纯净与宁静一旦直观的慧眼得到开发,整个人将拥有清澈、纯静与宁静。 38. 美化一般人只美化身体,至于心灵的净化,就得糟糕、笨拙,佛陀是一位伟大的美容师,经由轮回,让事物美丽动人。 戒、定、慧的实践,就如同化妆品一样,实践一点点,你就美丽一点点,实践多一些,就更漂亮一些,彻底实践,你将全然美丽动人。 仅仅美化身体却不净化心灵只能让身体漂亮心灵却黯然失色身心都美化了整个人才人会真正的美丽动人。 39. 简简单单地实践在法的领域,不宜优先争取声望。 这个世界得容易忽视简简单单去实践的人,然而,一旦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就会简简单单地实践。 40. 创造利润一位销售员不只是为了保有资金,或是赔钱亏损才卖出货物。 他销售,是为了创造利润。 同样的,我们既生为人类,又幸逢佛教,就不应该满足于保有资本,更不应该赔钱,我们应当创造利润。 如果来生,又化生为人类,这只是保有资本;如果沦入悲惨的地狱,这是赔钱亏损;然而,如果生在梵天界,这就是创造利润。 不过,这种利润缺乏保障──不保证从此不再沦入悲惨的地狱。 所以说,涅槃是最可靠的利润。 41. 佛教的三种类型佛教共有三种类型:死亡的,有生命的,强壮的。 其中,(对于和尚与尼众)不接受佛教戒律的规范,这是死亡的佛教;能遵循佛教戒律的规范,则是有生命的佛教;能够实修禅定与直观活动,有生命的佛教将蜕变为强壮,开展的佛教。 42. 护卫力量的三种类型护卫的力量共有三种类型:瘟听闻经论而产生的,由持诵经论而产生的,以及由实修而产生的。 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听闻、持诵经论所产生的护卫力量,就是指实践戒、定、慧所产生的护卫力量。 只有戒、定、慧才能实实在在地护卫我们,避免陷入内在隐匿的危机当中(诸如贪、瞋、痴等烦恼)。 43. 善终只有好好活着,才会善终。 44. 由亡者赠予而来的真价奉献给亡者的布施行为,其真正的价值可以说是由亡者赠予,生者承受分享。 45. 为口渴的人准备凉水甫从烈日下回来的人,相当口渴,我们会为他们准备凉水,绝不会提供热水或温水。 同样地一面对渴望分享价值的亡者,我们会供上清彻的善意,不会心怀忧伤与痛苦。 46. 恶行与德行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轻易地发现恶行,德行则不易被发现。 47. 提高警觉慎防能言善道的人,他们善用美妙的言辞,几乎能让顽石也点头赞成,同样的,也要慎防缺乏实修经验,却又博学多闻的人。 48. 难以自拔你一旦依止一位师父,就得难离开他。 如果他误入歧途,也会对你产生不利的影响。 你不应该只听说某人得特殊,就去亲近依止。 如果是因为名气的关系而前往,就可能助长了他的声势,如此一来会愈陷愈深。 女人在依止师父的时候,得容易疯狂,因而受到他们的掌控。 结果,往往沦为丑闻事件当中,社会舆论指控的受害者。 49. 机会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只想不劳而获的人,可以称为机会主义者;勤劳而有所收获,却不愿利益众生的人,可称为个人主义者,大家不会尊敬他。 佛陀既不是机会主义者,也不是个人主义者。 50. 三思而后行周延考虑一件事的利益以及适当性之后,方可付诸实行。 51. 不要偏食有情众生不应该偏食,反而应该选择合适的东西。 人们即使不喜欢却有益健康的食物,也应该食用;即使喜欢而对身体有害的食物,也应该避免。 人们可能不喜欢行善,但,还是应该去做;人们可能喜欢恶行,即应避免去做。 52. 善有善报正如食用新鲜的食物有助健康,同样的,正当的行为也会产生良好的果报。 正如食用不宜的食物会产生疾病,同样的,不正当的行为也会招来邪恶的果报。 53. 黑与白如果一个人在烈日下穿黑色衣服,就会吸热,反之,如果身着白色的衣服,就可以把热能折射回去。 一位修行人如果内心惭愧的纯洁面显现,烦恼的热气即刻消退。 如果内心无惭、无愧的幽暗面生起,烦恼之热不可能消失。 54. 逐步接近涅槃一个人的厌离心愈强烈,愈会去修习戒、定、慧,修习多了,自然能净化烦恼,并逐步接近涅槃。 55. 开创和平欢喜的世界如果自己所发的誓愿是正道的话,朋友、家庭、社会与国家将能手牵手,相互提携,共创和平、欢喜的世界。 56. 亲见佛陀如果你目睹了法,就会亲见佛陀。 如果你认识了法,就会了解佛陀。 如果法的特质出现了,佛陀的特质就会出现。 57. 有价值的生活能过有价值的生活远比追逐有成就的事业,还来得重要。 58. 在阴影下的成长栽种树木的时候,种子、土壤、天气可能都很合适,可是,如果种在绿阴覆盖的树荫下,阳光被遮住了,这棵树不会长得得茂盛。 佛教也是一样,应该回避『荫影』。 59. 有益的布施布施是一种善行,不应该随兴挥霍,反而应该谨慎进行,产生实在的效益,避免浪费金钱,更不可视布施为一种娱乐活动。 60. 布施的取与舍布施时,你不应该渴望名声,期待世间的利益以及贪图回报。 你应该充满慈悲、善意与赞美的心情,以谨慎的态度去布施。 61. 枯萎的树不会结出果实为了丰富心灵的内涵,以及开发直观的修行,言语、行为上的清净是最根本的。 如果言行不清净,心灵就不会纯净,内涵也不会丰富,直观活动将不可能开发。 如果一棵树的枝叶断了,或是枯萎了,就不会结出果实。 同样的,如果戒律的根基受到破坏或干枯,将不能发展,更不能证得『道』与『果』。 62. 普遍的戒律根本的五条戒律,不仅牵涉到个人,也不仅限于佛教徒,而是遍及每一个人,无论他信仰的是什么宗教,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五戒。 由于五戒遍及于宇宙,可以称为普遍的戒律,又因为牵涉到全世界,五戒也可以称为世界的戒律。 63. 磨过的木材闪闪发亮木材经过刨平、砂纸摩擦,就会变得闪闪发亮。 一位修行人会以慎重与智慧的态度来遵守称为止持戒的根本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至于作持戒,也就是八戒的最后三条戒律(不观歌舞、不卧高床、过午不食),在修行的过程,可以清除由感官欲望所带来的骚动不安。 如此一来,一位修行人的戒律,将如同磨过的木材,变得耀眼夺目。 64. 嘴巴是不可缺少的戒律就像一个人的嘴巴。 有了嘴巴,才能进食,进食后,身体才会强壮。 同样的,如果拥有戒律的嘴巴,禅定与直观的资粮才能进来,禅定与直观的资粮进来了,心灵才能强而有力。 65. 不要受伤一个精神抖擞的人,如果受伤的话,就会变得颓丧。 佛教,如果严守戒律,就会显得有生命力,但是,如果违犯了戒律,佛教就出现伤口,元气大受影响。 66. 每日警醒默观一位修行人,每日至少应该拨出一分钟的时间,来警醒修习四种观行──忆念佛陀的德行、慈悲观、不净观以及死亡观。 67. 佛陀德行的花园佛陀的德行,宛如庄严锦簇的花园,重重无尽。 喜爱花的人,一进入花园,立即被第一层的景色吸引住。 然而,转过一圈,景色更迷人。 惊奇之余,他们转往第二层,景色更殊胜;接着又前往另一层楼,如此无穷无尽,叹为观止。 他们一旦深深爱上这些花朵,就也不想离开花园了。 68. 感人肺腑的慈悲心一块物质如果是干燥的,就不容易溶入另一块物质,但是,两块潮湿的物质一旦接触,就可以得快彼此融合。 同样的,有情众生如果没有感人肺腑的慈悲心,将很难关怀别人。 因此,面对有情众生慈悲心的流露与滋润非常重要,大家可以彼此关怀,亲如兄弟。 69. 慈悲心的摄受力量如果慈悲心仅仅局限在内心,就不够有力,只有在言语与行为上展现出来,慈悲心才可以说是强而有力。 70. 互相关怀的慈悲心如果在思想上、文字上、行为上开发慈悲心,关怀他人,慈悲观嵘会有所进展,诚如缅甸的俗语说的:「慈悲待人」。 71. 关注别人的善良面如果你宽容别人可恶的缺点,发掘他们可爱的优点,那么,慈悲心就会生起,并由衷祝福别人。 72. 长生不老的秘诀容易腐烂的食物,如果放置冰箱,保存的时间可以较久,这是因为冰冷的空气可以防止东西腐化。 一般人会认为婆罗门是长生不老的,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冰箱般的梵行:慈、悲、喜、舍。 73. 由丑生美观照丑陋的身体,心灵就会变得美丽动人。 换言之,就是去开发身体的不净观。 74. 由死亡得永生如果你渴望永生,就应该默观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就是去开发死亡观。 75. 禅定与直观禅定只是将心灵专注在单一的对象上,并没有透视到这对象是无常、苦,以及仅仅是现象(没有固定、恒常的自我),禅定的最终目的是在获得禅定境界与神通之后,能够进入梵天的世界。 不过,梵天也可以从佛教以外的地方获得。 然而,直观活动是观察任何生起的对象,透过到它们是无常、苦以及无我的现象。 直观的最终目的是道、果、以及涅槃,这只有佛教可以达到,别的地方是不可获得的。 76. 追求知识如果修习禅定而生起静虑,一般人很容易感受到轻安的境界。 可是,一旦修习直观的观照活动,一般人会非常不安,甚至连片刻的专注力量,都会变得非常脆弱。 一个人以管窥天,他的认识将局限在斗室之内。 因为他没有行万里路,自然不会感到疲惫。 但是,他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将目光如豆,相当无知。 修习静虑式的禅定,就像于以管窥天的人,认识范围只限于斗室之内,修习直观的观照活动,就像行万里路的人,对于内在、外在的世界,都能够广泛地认知。 77. 玻璃杯与不锈钢杯世俗的禅定,就像玻璃杯,非常脆弱。 直观、道与果则像不锈钢杯,非常坚固。 78. 透视无常直观是一种直接透视的认知活动,在无常、苦、无我现象的三法印底光照下,去觉知任何生起的对象,热的感受就观照为『刺痛』,刺痛的出现就是无常,刺痛出现之后又消失,就是无常相,刺痛经过观照消失之后,体会到无常,就是随无常观。 如果透视了无常,就能够透视到苦、无我,这就是三法印。 79. 自我的探索修习直观活动,就是探索(自我)的本来面目,并且是亲身去探索。 80. 正念是一名警卫正念就像警卫,拒绝坏人只让好人进门。 正念是扬弃恶业,认同善业。 81. 四念处的重要性修习四念处非常重要,原因有四:a. 这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工作。 b. 这件事只能亲自去体会。 c. 必须按时,有规律地修持。 d. 可以产生许多利益。 82. 拨出时间修行你可能必须照料家庭与社会事务,虽然如此,还是要放下来,拨出时间修习四念处。 在世界的事务与四念处之间,还是要加以区隔。 83. 新鲜、干净的空气生命需要新鲜的空气,否则会昏眩、生病,甚至死亡。 如果你修习四念处,就好像轻易地吸进大量新鲜、干净的空气,可以随意自在。 84. 追求纯净、平和所需要的力量正如良好的健康需要身体的抵抗力量,心灵的纯净与平和也需要内心的力量。 但是,这种力量不是自发的,而是经由修习四念处培养出来的,如果有效开发四念处,就可以充分培育出这种内心的力量。 85. 掌握生命的方向盘我但开车的时候,必须掌握好方向盘。 同样的,当我们展开生命的旅途,也必须好好掌握住四念处的方向盘。 86. 太阳照耀,制作干草既然生为人类难,遇见佛教更难,人类应该修习四念处,开发内心,并持续地促进直观的活动,(面对即将来临的轮回旅途),至少也应该取得生命的保障,保证可以再生为人类,并遇见佛教的珍贵利益。 87. 自动充电的机器身体在劳动的时候,会消耗掉适当的体力,来完成任务。 修习四念处的时候,内心会获得充足的力量,以便持续修行,就像一辆汽车在行驶的时候,机器也会自动充电。 88. 世界和平须从内在出发修习四念处,就是从每位修行人的内在建立起和平、微小的世界。 我们内在的微小世界,如果欠缺和平,却想在广大的世界奢求和平,就像以紧握的拳头、高举的双臂来请求和平一样,困难重重。 89. 幼稚、柔弱的心灵有的人已经年老了,心灵还是很幼稚、柔弱,这样的人是失败的。 树苗与青涩的果实经不起大自然的力量的摧残,同样的,一颗幼稚、柔弱的心灵承受不起生命的无常变化。 90. 温暖人心的正念身体中的血液只有保持适当的体温,才可以避免生病,血液一旦降温或凝结,疾病就会侵入。 同样的,只有经由热切的修习所产生的能量,正念才能温暖人心,并且能够避免内心烦恼的疾病。 如果失去了正念,冷血生起了。 内心烦恼的疾病马上控制住心灵。 91. 不适合修行四念处的人精神恍惚的人,受到习气控制的思想家以及像蛞蝓一样软弱的人,他们不适合修行四念处。 92. 心灵改革的关键因素在心灵改革的工程上,四念处禅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93. 何谓四念处四念处是以正念全神贯注在某一对象上,勇猛地攻进去,扩展开来,让心灵可以专注在这个对象。 观照『上升』的时候,心灵从腹部的上升运动着手,当作观照对象,然后勇猛地攻进去,扩展开来,让心灵可以专注在腹部的上升运动。 观照『下降』的时候,过程也是一样的。 94. 背部黏在一起的人一位受到习气控制的思想家和修习直观的人,就像背部黏在一起的两个人,尝试去赛跑。 在修行的过程,思想会阻碍直观的开展;实在很难去治疗披着智慧外衣的疑情(疑情往往是内心未能解脱的征兆)。 95. 只阅读说明书不可能痊愈只阅读药瓶上的说明书,不可能治好你的病。 只有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服药,你才有可能痊愈。 同样的,只听闻佛教经典的教诲,是不可能治好心灵的痛苦,只有按照教诲去修行,心灵才可能解脱。 96. 一次更成功的旅行旅行的时候,如果你追随一位优秀的导游,会比按照地图走,更顺利圆满。 踏上涅槃道的时修,如果你依止一位德行具足的老师,会比按照『地图』(修行手册)修持,更顺利圆满。 97. 适时呼叫消防车如果家中的灭火器可以扑灭小火灾,这样就很好了。 如果是熊熊烈火,就需要消防车的协助来扑灭。 同样的,断除内心的烦恼之火,有时候并不需要老师的协助;但是,只有依止一位德行具足的老师,在他的协助下,才可能断除烦恼。 98. 在战场上必须服从命令士兵在战场上必须服从指挥官的命令,修行人在与内心的烦恼战斗的时候,也必须遵循修行导师的教诲。 99. 最好能够与老师一起修行一个人生病了,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会比自己去阅读医书自我治疗来得更有效。 同样的,一位即将修行的人,最好是依止一位事理通达的老师,这样会比自己去阅读修行书籍后的自修,效果更为显著。 100. 正确的药方一位修行的老师,就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 如果病人的陈述,非常精确,那么,医生就能对症下药,迅速治好病人的疾病。 如果修行人的修行报告精确,那么,老师的引导就能够当机,修行人就很容易有所进展。 101. 迅速抵达目的地为了迅速抵达目的地,一般人或者到码头搭船,或者到机场搭飞机,或者到火车站坐火车,或者到巴士站坐巴士。 不过,他们一定要搭乘各自的交通工具,只有这样子,才可能迅速抵达各自的目的地。 同样的,想要展开涅槃之旅的人,必须去禅修中心修行,这是前往涅槃道上,令人喜悦的入口处。 只有这样子,他们才可能迅速获得解脱。 102. 修行人的任务只要持续不断地观照任何生起的对象,这就是修行人的任务。 103. 观照、注视以及陈述一位修行人必须观察任何生起的对象,并且能够说出任何所感受的事物。 换言之,他必须向他的老师陈述所观照以及所注视的对象。 104. 攻击是为了防卫拳击手必须拥有强壮的体魄,才能在拳击赛中击倒对手。 一般人也要拥有强大的心灵力量,才能够粉碎内心烦恼──这位巨大的敌人。 不过,一般人一定要按部就班,逐渐发展:先以防卫的力量击退,再从防卫的策略转进,改采攻势。 105. 杂草丛生一棵树如果杂草丛生,就不可能生长。 心灵如果充满五盖(贪、瞋、痴、慢、疑),就不可能开发。 106. 僵硬、幽暗的心灵黄金一旦掺杂了五种瑕疵的东西,就会不柔软,色泽也不够鲜艳。 心灵一旦生起五盖,就会变得僵硬、幽暗。 107. 绝不失误就好像足球员不会漏接足球,羽毛球员会击中羽毛球,拳击手会注意对手的动作,一位修行人也绝不会漏失掉正念所观照的对象。 108. 稳如盘石软十塞掉进水里,会四处漂浮,如果是岩石,则会沈入水底不动。 修行以正念观照对象的时候,不应该像软木塞一样飘浮摇动,反而必须稳如盘石。 109. 永不中断、殊胜的平静修行人一旦开发出直观与美妙的本质,就能透视到身心现起与消失的刹那瞬间,并且可以体会到一股永不中断、殊胜的平静。 110. 当务之急在整理农田的杂草时,只要拔除茂盛的野草,其余的小草就无暇顾及了。 一位修行人正热切地展开修行时,当务之急是全神贯注,维持正念,其余诸如供花给佛陀等仪式,就可以暂时搁下来。 111. 请务必提出方程式一般人解答数学问题,要是仅仅写出答案,却没有提出所使用的方程式,是非常不恰当的。 如果修行人只报告所知觉到的对象,却没有提及观照的过程,这样就是不正确的修行方法。 112. 直接观察一位修行人不可以将自已所想的,加诸他所观照的对象,甚至以狭隘、僵硬的方式报告,直接去经验、观察是最根本的任务。 113. 勿任意变更观照的对象如果最初观照的对象还没有击破,既使另一个对象生起了,也不须要变更观照的对象。 114.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只有细嚼食物,才能品尝到个中的滋味。 一位修行人只有全心全意专注在所观照的对象,才能领略到事物真正的本质。 115. 谁是谁如果每个人生来都称为『人类』,没有个别的名字,如此一来,就无法分辨谁是谁。 只有赋予诸如『白先生』『辣先生』等名字,人们才能认清楚谁是谁。 一位修行人面对任何生起的对象,应该赋予它们一些惯用的名称,诸如『上升』、『下降』等,只有这样子,心神的力量才能轻易地开展。 116. 引擎持续发动船只、火车、汽车、飞机,只有它们的引擎持续发动,才能出发前往各自的旅程,并顺利抵达目的地。 一位修行人也一样,只有恒守正念,才能够展开涅槃之旅,并且安稳地获得解脱。 117. 游向涅槃游泳的人,他的手脚总是不停地划动。 一位修行人,他的正念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必须不间断地进行观照。 118. 靶心一位神枪手就是瞄准目标,扣板机,正中靶心。 一位修行人则是看好正念所观照的对象(诸如腹部的上升、下降活动),全力专注,正中目标。 119. 锐利、明亮刀子,只有磨过才会明亮,否则会变钝;铜管乐器,只有演奏过才会发出光泽,否则会暗淡无光。 同样的,一位修行人,只有恒守正念,他的直观力才会锐利、明亮。 120. 失去目标,就无法射击一位油画家,缺少画布,就不能够绘画;一位枪手,失去射击的目标,就会无所事事。 没有人可以在虚空中绘画,也没有人可以向天空射击,来表现他的枪法。 一位修行人必须清楚地分辨出心与身(如同画家的画布与神枪手射击的目标),当这些对象生起的时候,能够如实地观照:观照之后,还要检查出这些对象的因果关系,并且在缘起观的启示下,亲身去觉知这些对象的生起与消失。 121. 直观的力量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东西,莫过于心灵。 只有修习直观,才有能力掌握、观照四处漫游的心灵,在科学知识当中,找不到这种能力。 122. 随机而行当观照的对象迅速生起时,一位修行人不可能每一个对象都加以标明、观照。 那么,他应该随机而行,用心观照就好了,如果想要标明的话,也应该量力而为。 123. 细心阅读草率读书的人,是不可能完全体会书中的涵义,只有细心阅读才办得到。 同样的,一位修行人只做表面工夫,是不可透彻了解所观照的对象,如果他专心一致,就会领略到更多东西。 124. 装满油的钵一个人携带装满油的钵,会非常小心、安静地移动,以免把油溢出来。 一个人行走在宽仅容一足的行人桥上,也会细心、安祥地行走,以免滑落下去。 正如上述两种人,一位修行人经行的时候,应该全心全意,真宁得体。 125. 力量的平衡四个人一起搬运东西的时候,如果力量不平均,就不容易搬运,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松手了,其它三个人就必须使出更多的力气。 心灵的两端──信仰与理智、精进与禅定,只有在力量平衡的状况下,才能获得殊胜的经验。 如果其中的一端松懈了,另一端就必须运用更多的力量,否则就会失去平衡。 126. 满愿如果你想要到某地去旅行,搭车就走,也不管方向,很可能落得四处漫游的下场。 想要抵达目的地,首先必须确定车行的方向;可是,你若是只设定目标,却不驱车前往,任何地方都去不了。 另一方面,你如果漫无目的开车,也抵达不了目的地。 所以,你一定要有目标,驱车前往,这样就可以抵达目的地。 只有设定目标和适当的修行,(重获法味)的希求与果报,才可能圆满具足。 127. 击倒一位拳击手不但要避免对手的攻击,还要伺机还击。 一有机会出手,他就有机会再次攻击。 持续的攻击,对手会逐渐虚弱,受到越多的攻击,就会越虚弱:最后,给对手致命的一击,倒地不起,而获得胜利,一位修行人也必须避免烦恼的袭击,并且伺机断除。 当他一有机会全力观照的时候,就有机会再次观照,每一次强而有力的观照,烦恼就会淡薄一些。 持续观照,烦恼就会逐渐消失。 最后,这位修行人进入预流道(须陀洹),断除了部份烦恼,而获得自在。 128. 不倒翁式的生活一个人若是获得直观修行的果报,就不容易受到内心兴奋与沮丧的左右,并且,能够建立不倒翁式的生活,面对上下左右的摆动,还是能够站得稳。 如此一来,他就拥有下述的特质:随意自在、忍耐节俭、平和健康等等。 129. 扩大的念力在放大镜之下,人们可以看见微小的事物;当一位修行人的禅定力量强大时,也可以辨识出刹那间生起的现象。 130. 接近涅槃一步一步走向大金佛塔的人,不论是否已经抵达,他总是逐步靠近佛塔。 一位在通往涅槃道路的修行人,全神贯注,持续观照时,不论是否已经入涅槃,他还是愈来愈接近涅槃了。 131. 正念的力量当正念愈来愈强的时候,潜藏在修行人生命中的事件就会逐一浮现。 132. 登峰造极如果你遵守交通规则、路线开车,不但不会惹上麻烦,还可以顺利抵达目的地。 如果你重视健康、教育、商务、政治与社会事务,密切关心这些事务,你将登峰造极。 133. 忏悔当持续、重复地审问一名罪犯的时候,他就会说出真相。 当密集地观照某一个对象的时候,无常、苦以及一切都只是现象(缺乏任何固定的自我)的真理,就会显现出来。 134. 勇于挑战一位战士,如果曾经在战场上胜利过,他自然会勇气十足,并且迫不急待地希望再次战斗。 一位修行人,如果曾经与向苦受投降的懦弱思想战斗,只要克服过,他自然精神抖擞,乐于战斗。 甚至,如果他有能力面对难以忍耐的感受,又曾经逐步克服过,就有勇气向任何不可忍的感受挑战。 135. 求好求变婴儿从躺姿成长到坐姿的时候,会变得哭闹,乱丢碗筷,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改变而已。 当修行人从某一阶段的直观开发到别一阶段的时候,会很容易发怒,这只是直观发展过程的一种变化而已。 136. 心境纯熟的修行人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如果已经耳熟能详了,就不需要遂字阅读,可以不求甚解。 同样的,一位修行人心境纯熟的时候,他会自动地觉察出任何生起的事物,并不需要逐一标明。 137. 无为而无不为一位神枪手不需要特别瞄准目标,就能准确地射中靶心。 同样的,一位修行人已经工夫成片,恒守正念,并不需要特别作意,就能明确地觉察到对象。 138. 修行人的果报修行人会产生四种果报:喜悦、清凉、宁静、寂灭。 喜悦是因为出离而生起的,清凉的果报是因为轻安之乐而生起的,宁静的果报是因为舍离而生起的,寂灭的果报是因为涅槃而生起的。 139. 全方位观照的直观活动只观照某一对象,能观照的心灵就会变得强而有力,并且有能力去觉察其它的对象。 只要观照某一对象,就可以观照许多对象。 一旦能够恒守正念,直观活动就会得稳定,有能力全方位地观照。 140. 裂缝两层楼之间如果出现裂缝,厚板木材、灰尘砂石就会挤进去。 如果没有办法恒守正念,出现懈怠,烦恼就会现起。 如果禅定中断了,烦恼就乘隙现起。 141. 奔向目标即将抵达终点线的时候,快跑选手会全速前进,不会降低速度。 即将接近目标的时候,修行人必须持续精进、观照,不可懈怠。 142. 挡风玻璃的雨刷时时觉察修行中生起的烦恼,就像挡风玻璃的雨刷;恒守正念,就像挡风玻璃。 雨刷会从挡风玻璃上,清除水滴、雪块,如果以每分钟五百公尺的速度运转的话,水滴、雪块就不会掉在挡风玻璃上。 只有观照任何生起的烦恼,才能够加以清除,而这些烦恼就构成所谓心灵的业果。 另外,恒守正念,才可能断除烦恼,不准许这些烦恼污染观照中的心灵。 143. 正念的统计学每观照一次,你就净化烦恼一次。 以每秒观照一次的速度计算,如果观照一分钟,你就净化六十次,如果观照一小时,你就净化三千六百次。 144. 亲证之知由实修亲证的法义,比从书本、老师或思考而获得的知识,还要殊胜。 换言之,亲证之知胜过听闻之知。 145. 修行人一位修行人必须从事以下的努力:a. 一开始的时候,就开发心灵的直观活动。 b. 逐步进展,以克服令人厌烦的事物。 c. 持续精进,以达到入涅槃的目标。 146. 美丽由于精进,设定目标以及稳定的观察,心灵可以专注在所观照的对象上,届时,心灵会美丽动人,口(语言)与身(行为),也一样动人心弦。 147. 步向和平与快乐防护得愈好,一个人就愈安全愈是安全,一个人就愈自由。 愈是自由,一个人就愈和平。 愈是和平,一个人就愈快乐。 148. 感官的快乐蚂蚁群在装有蜂蜜的瓶口,爬进爬出,只是为了能够不断食用蜂蜜。 在这过程中,有的蚂蚁会掉进去。 如果蚂蚁不得不食用蜂蜜,就要小心谨慎。 众生在追逐感官快乐的时候,也会陷入迷惑的困境当中。 如果一定要享受快乐,也不能过量,因为感官的快乐,会让你陷入困境,得不到自由。 不过,有情众生可以而且应该享用修行中所获得的喜乐,这种喜乐,令人解脱自在。 149. 美国的饿鬼「这个地方,科技进步,物资丰富,只要按钮,就可以随心所欲,美国人的生活,彷若天界。」有一次,在美国主持禅修活动时,我刻意这样说,并且观察美国人的反应。 一位女性修行人回答说:「大德,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就像待在冷气房中,心灵都枯萎了。」「这一定是你个人的意见!」我这样说。 不过,她又回答说:「不只是我,大德,大部份的美国人都感同身受。」聆听了这样的对话,其余的同修也也纷纷表示认同她的说法。 「这是真的,大德,其它人的感受,就像她所陈述的一样。」他们甚至进一步补充:「我们的生活世界,就像处在饿鬼、贪鬼的地狱一样。」因此,为了避免在冷气房中枯萎,你一定要修习四念处,来清澈心灵,必须以四念处为食,才能断除饥渴。 150. 缅甸最好的出口品有些海外的修行人告诉我,缅甸最好的出口品就是四念处。 151. 有效能却无效用如果不遵照药剂师的指示,有规律的服药,即使药方可以治病,也无能为力。 佛陀的教义非常有力量,但是,如果不实践佛陀的教义,是不可能对治烦恼。 152. 开发直观的智慧一个人如果想要到陌生的地方旅行,最好是追随优秀导游的指示。 这位导游会顺利地带他抵达旅行的目的地,不会出现差错,甚至也不用告诉他沿途村落的名字。 如果他垂头丧气了,这位导游会鼓舞士气,并指示正确道路与错误道路之间的差异。 这位导游还会沿途用小树枝标明,避免他误入歧途,步上正轨,最后,顺利抵达正确的终点。 同样的,一位修行人想要充分开发直观的智慧,并展开未曾经验过的修行,他必须先接受德行具足的老师底教诲,追随这位老师,并平隐地达到目标,没有任何的间断,这位老师其至也不会说出修行过程中经验到的智慧名称。 当他灰心懈怠的时候,这位老师会鼓励提携,并分辨出正道与邪道的差异,记录他所达到的境界。 这位老师还会引领他,以避免落入邪道。 回归正道,最后,达到正确的目的地。 陈述开发直观的智能,只是标出沿途的站名,只是(按照佛经)公布修行过程的境界而已。 发布时间:2024-08-18 11:38:14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3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