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孝道二十四章-孝道之真理 内容: 第一章:父母养育子女有义务,子女孝敬父母亦有义务。 为人父母,教养子女有“义务”,但为子女之人,孝敬父母,亦有“义务”,父母子女,双方所担之“义务”,能作得周到,方能符合敬亲教子之道理也。 须知为父母,初怀孕我之时,脚酸手软,虽然有美味之物品,或粥饭,亦难得入口,颠颠倒倒,艰苦亦都忍耐,以待满月,十个月之长期间,要生产我之苦处,或逢难产危险之时,无一人可以代替此苦难,至生产后,为保护我,时时抱负、提携、牵行、指导,用尽无限量之精神,以及金钱物品,此谓之“恩”也。 与我吸乳,赐我饮食,做衣服给我穿,建家宅给我居住,造财产给我享福,身中染病,即紧急医治,若病体未得速痊愈,为父母之心,实不可形容之艰苦,比子女之苦,是更加十倍之艰苦,若能代替此苦,为你父母者,亦愿担当也。 到七八岁时候,就送入学校读书,若有能力,又要栽培到中学大学,在读书当中,恐儿女精神不足,即买药品补给,使精神充足,可以顺序从学,至毕业后,即为儿女计划职业,或托媒人,以选贤郎、淑女来配亲,此谓之债也。 为人子女者,既然受过父母,如此重大之恩情,以及深厚之债务,切不可忘弃,须要抱志,无论如何,当然要报答此恩情,及偿还此债务,才有符合孝顺之道理也。 ☆譬如食过别人一碗饭,时常都思有何物品,可以叫别人来食,而报答此恩情;若有欠他人多少金钱,亦有思勤俭粒积,急速去还人,所以为人子女者,必须要现出良心善性,来孝敬父母,要时常买好物品、好衣服,以敬父母,能用爱妻爱夫,或爱子女之心,以奉事父母,而对待父母,要如容忍子女一般也。 为父母之人,爱惜子女,是无所不至之疼惜,若为子女之人,应该亦要如父母爱惜子女一样,无所不至来孝敬,人人若能依此而作,即可说已有还债,而亦有报恩,世人若知报答父母之恩,奉还父母之债,能完成此责任者,就是能互相尽义务,方可称之谓严父孝子也。 第二章:孝道万古常新,绝无新旧之别。 为父母之人,有保子教子之义务,由十月怀胎,至三年乳哺之保抱,以及十年教训之养育,此乃万古不移之道理,所以为人子女,对此孝道之理,亦要如天地日月一样,万古不变,来孝敬父母,方可谓之孝道无亏欠也。 观现在世人,自以为科学文明人,而误解万年不变之孝道,为陈旧腐败者非也。 亦非旧时之道理,已经败坏,无新鲜,无合时宜,则不得用也。 真理乃万古常新,绝无新旧之别,若非真理,不久就消灭,何能永久留存,而自古续传至今哉。 若不信万古常新之孝道,而忤逆父母者,大不对也。 ☆如何谓之孝亲,若我有金钱可用,定要思亲有无缺用否。 若我逢吉庆喜事,定要思亲有欢喜安乐否。 若我安乐,亦要思亲有康健快乐否。 若与父母相见,必须满面现出笑容,欢欢喜喜,如见孩子一样爱惜欢喜,即谓之孝也。 所以孝子事亲,须常娱亲之乐,虽逢父母生气,暴怒之时,反而冷笑,望安慰父母不气恼,能用真情至意即孝也。 实万古不易之法则也。 第三章:孝行无偏,对待父母翁姑、祖父祖母、继父继母一同。 为人子女,有不念父母之恩情,而忘恩负义否? 有厌恨父母,而放弃不顾否? 有做过失,受父母责骂,不改过,而反抗,与父母斗气否? 而为子女之人,有希望父母早死,而独占权利财产,自由行动否? 有不顾父母之寒冷,而不做衣服给父母穿否? 有不顾父母之饱,而有食物不奉父母吃,独自享受满足否? 有放任父母受劳苦,而自己与妻子安闲否? 有偏护自己妻妾子女,而刻薄虐待父母否? 有放弃家庭而连累父母受饥饿,受寒冷否? 有与兄弟姊妹不和睦恭敬,而为财物,则起相争,致累父母生忧心否? 有与不务正业而邪见奸诈之小人相结,使父母忧虑否? 有生出凶恶之心,横行四至,无恶不作,想夺父母之财产,而浪费无度否? 有颠倒昏迷,乱谈国家是非,或作国家最严禁之事,致败父母之基业否? 有强靠自己之才能,自高骄傲,不受教训,而轻视父母否? 有夸自己之富贵,而刻薄父母为其仆婢否? 有在三餐吃饭,使妻妾子女先食,而不请父母同食否? 有不孝敬祖父祖母(阿公阿妈)否? 有奉待继父继母(后叔后母)不尽心诚意否? 以上所讲各条之中,若有缺一条,做无齐全者,对人道规格,即无完全,盼望为人子女,必须在夜静心清之时,详细思真,若有违背上说各条者,急速改过自新,回头是岸,从速真心诚意,加持孝行,以补改前过。 人生在世,不论犯何种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人若有差错,愿认自己有错误之后,若能随时反悔,则罪恶能消,若能反悔改过自新,犹足称孝也。 第四章:能真心体贴父母,方可谓之孝子你之父母富贵乎,可贺,但不可靠富贵而奢华,须要建功立业;你之父母贫贱乎,可惜,当然不怨恨父母,须要勤俭兴家;你之父母康健乎,可喜,虽家贫食豆饮水亦欢喜;你之父母哀弱乎,可忧,当然要买药培补气血,使其健康强壮;你之父母双全乎,可庆,当然家中大小要欢乐,遵守天理人伦,而安乐天命;你之父母鳏寡乎,可悲,父母有失一方,为子女者,当然要安慰母,或安慰父,除此苦恼;你之父母残废乎,可怜,逢父母年老,穿衣不整齐,应该加意周全,使其好看美观,免被人耻笑;你之父母早亡乎,可伤,为子女之人,当然要勤俭节约,奋发成人,而建家立业;你之父母出外乎,可虑,为子女之人,若看父母外出,心口当然要关怀思虑,须遵守规矩,以等待双亲归家;你之父母无踪乎,可哀,为人子女,看父母外出,或往外方行商,许久无回家,亦无音信来往,遇此逆境之时,虽在千里之地,当然亦要往寻;你之父母疾病乎,可危,为人子女,看父母身中染病,若有危险之处,则要急速,尽诚意请求医师来调治;你之父母灾难乎,可惊,为子女之人,看父母受灾难,不论水深火热,万枪千刀之内,定要拼命救护,不顾自己,亦不贪生怕死,而急速解救之也。 所以为父母之事,为人子女之义务,当然尽至诚体贴,方可谓之孝子也! 第五章:父母比较于金钱、妻子、职位、我身更重。 金钱乃世上之活宝,虽知金钱可宝惜,但父母更加可宝惜,何也,金钱虽然失去,若愿意勤劳求俭,定可再得,但父母者,不能再得也。 对妻子虽可爱,但对父母,定要更加可爱,何也,妻子虽然失去,妻可再娶,子可再生而有之,但父母,则不能再有也。 职位事业要顾,而父母更加要顾,何也,因职位事业,虽然失去,亦可转他业,或再寻而得之,但父母则不能另觅他人,为你之父母也。 自己之身命要保,但父母之身命,更加要保,何也,须知你之身命,皆由父母,千辛万苦,养育而大也。 所以若无父母,如何有我身,可见父母,比较金钱、妻子、职位、我身,更加贵重,所以父母如此之贵重,劝为人子女者,当然在夜间,须要清洁床席,排被牵蚊帐,使父母安眠时候,免麻烦,若早晨起床,亦要收被蚊帐齐备也。 第六章:父母即是生神活佛、犹如王侯将相。 父母即是生神活佛,为子女之人,若知孝敬父母,胜往千里寺庙拜神佛,父母庇佑我,是世上最第一厚,第一大福泽,不但如此厚大,且为父母者,对于家庭,可比如一国之君王,亦可比如朝中之良相,亦如护国之勇将,所以父母疼惜我,保卫我,是最大之保护,为人子女,须知拜活佛也。 第七章:学君子之态度,使父母无忧心。 孝子奉事父母,不敢露自己有庄严形威之态度,免使父母有骇怕之心;亦不敢露自己有枯淡衰微之态度,免使父母之不安心;亦不敢露自己有疲劳倦怠,懒惰之态度,免使父母之生气心;亦不敢露自身有疾病之态度,免使父母之忧虑心;亦不敢露自己有愁苦困难之态度,免使父母之燥烦心;亦不敢露自己有怨恨怒气之态度,免使父母之不欢喜不清心,无爽快也。 ☆大凡孝子之奉事父母,不可使父母有冷淡心,乃为子女之人,对于自己所担任之事业职业,或读书,须要尽心奋发,使令事业、职业、读书精进,以慰父母,免使父母有苦叹失望也。 不可使父母有烦恼心,乃为子女之人,切莫作能损伤身体,或能损害名节财产之事,才免连累父母,使父母克生忧虑也。 不可使父母有惊恐心,乃为子女之人,切不可作危险之事,方能使父母,免受害怕也。 不可使父母有愁闷心,乃为子女之人,切不可作违背人伦道德之事,或对婚姻之事,定要顺父母之意见,方免害父母之带愁郁气也。 不可使父母有难言心,乃为子女之人,不可无听顺父母之教训而忤逆,免使父母有怒气也。 不可使父母有愧恨心,乃为子女之人,若对父母,切不可用恶情意、呆面容、恶言语、呆声音、而无礼貌,乱喝骂,免使父母之心中有怀恨也。 人人若能学君子之态度,以孝顺父母,使父母能欢喜无忧虑,如此不只父母之身体能健康,家庭亦定和顺平安矣。 第八章:父母衣食须齐备,依顺环境行孝道。 为人子女者,要尽孝父母,无为难之事也。 须要顺父母之心意,依照父母所希望,父母所爱之钱财,或食物衣服,须办齐备,无缺欠,免使父母去邻近求乞,或对朋友亲戚哀求,而受人之耻笑,若能如此做者,便是大贤人也。 人人要享受安乐,亦是无为难之事也。 只要做父母,能顺应其子女贫富环境,但求有饭则食饭,有粥则食粥,两无嫌怨,父母子女能安份守己,家虽贫不贪求,不滥取,无忧无愁,喜待天时,此就是得大福也。 第九章:父母在生前或死后,目中心内须常纪念。 父母是为天上天下,第一至宝至贵,故为子女之人,目中时时,须有父母在前,心中时时,须有父母牵挂,人人既然知父母,如此之宝贵,定不可忘去思父母之事,若有此良好之心,才可谓天性无亏,乃为人子女,对父母之孝义,未有缺陷,所以父母在生前,对奉事父母,无生出半点厌恨薄待,至父母死后,方免追悔奉事父母之薄,此乃为人子女,对孝敬父母之事,有彻底圆满,做得周到,则能始终,以尽人力,克尽孝道之君子也。 第十章:孝子之敬亲,不可贪求妄取,始父母能安心。 父母在世,是不能永久,所以能得在生一日,要加尽一日之孝敬,须知人生一定要死一次,若为人子女者,逢父母在世之时,当然用真心诚意,每时都要欢容喜面,以奉敬之,使父母欢喜安乐,但要求父母之欢喜安乐,定亦要使我心无愧,不作无礼义、无廉耻之事,且不乱取不义之财物,来敬奉父母,须要依照自己之环境,贫富之程度,若有一分之财物,则用至诚,以尽一分之孝敬,不分家富家贫,总要各尽自己之力量,就可以也。 第十一章:知做合父母之心意,大杖则避,小杖则受,便是孝子。 父母如天地,亦可比如神佛,所以为人子女者,虽然在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在父母未表现形容,未发出声音以前,为人子女者,须要先知父母所要发动之心意,则从顺父母之心意,急速做去符合,对父母务求体贴周全,所以为人子女者,要作各项之事,定要先三思而后行,又要体念,对父母之面目名声无损碍,才是做得周全也。 不可使父母有难言之心痛也。 所心为人子女者,若做事有差错过失,定污染父母面目名声,心害父母有口而难言,事事就无周全,若不谨慎注意,后悔就不及,反省亦迟缓矣。 ☆小杖则受,大杖则避,乃为子女之人,若有做过失,受父母打骂之时,用小杖打者,可以忍受痛苦,但若用大杖来打者,须要急速逃避之也。 所以逢父母太愤怒,无明火性大爆发之时,为子女者,定要暂避之,方免受意外之灾殃祸患,而顾肉体安全,使父母无后悔之错也。 待至父母,火性降下之时,方可走到面前请罪,此时为父母之人,看子女知过请罪,而含有疼惜之心,就不甘加责备,而再重打,若不知如此作,当父母大怒,火性爆发之时,为子女者,若不知逃避,一时间被错手打死,父母打死国家之人民,该当何罪,在一时要顺其孝,忍受父母重打,反累父母犯法律,而受罪过,要孝反变成大不孝矣。 自留终身,可使父母有追悔之悲也。 ☆劝为人父母者,对教训儿女,切莫粗心,虽然为父母之人,多数有爱惜子女之心,亦不可因爱惜之时,即如掌中明珠一般;若怒气怨恨之时,如同牛马一般,以乱打乱骂,若对子女常常打骂,乃为人父母,无真慈之表现,教训子女,若用恶毒之手段,可说是愚蠢之父母,为父母之人,若有真慈心,子女定能真孝敬,家庭之中,亦能融融洽洽,家和万事兴,自然得昌盛矣。 须知从古及今,有逆伦弑父母之原因,都是父不父,而子不子,父母视子女如畜类,动则乱骂乱打,不顾儿子之面目,积怨日深,父母子女,变成仇敌,由此而杀机顿起,一旦事发,难以收拾,造成逆伦惨剧,父母子女,则同受不慈不孝之罪,岂不是可怜乎,为父母若能以真慈心,而对待子女,子女虽然愚痴,不聪明,不知孝道之理,定亦不敢下杀父之毒手也。 所以为父母之人,对教训子女定要用勉励法,乃最为上也。 第十二章:合理合法教训子女为之慈,合理合法顺从父母为之孝。 为父母之人,亦有慈者,亦有不慈者,既然为人父母,教训子女,应该用慈悲以教导之,可使子女知人伦道德之理,又知孝敬父母之法,切不可有分别心,而对所疼惜之子女,则爱如掌中明珠;若自己所怨恨之子女,则看如马牛,不用正法指教,而乱骂乱打,若对教训子女,只用打骂之方法,此不是优良之教法也。 须知为人父母者,虽能养子,亦要能教子,若只知养,而不知其教者,子女将未必变成狼不狼,兽不兽矣。 此乃为父母之失教,即父母之过失也。 所谓教训子女之法,不在打骂上求优点,而要从何处求乎,就是指在为父母者,行为态度,待人接物,一起一落,一动一静,全部都与教训子女有关系,虽然子女在学校读书,定受老师之教导,若在家中,定要靠父母之教训,若一般未明理之人,对教训子女,多用打骂法,若是优良之教法,则免用气力,亦免动干戈,乃为父母之人,每日之行为态度,及对一切之动作,或家庭习惯,邻里之风俗,乃在此几项,都有牵连训导子女之要点,若子女之成功或失败,总由此而习成性也。 ☆譬如为父母之人,性情温柔,而工作勤勉,用物节省,而言语谦逊,不生杠高,而亦不骄傲,尽孝父母,而奉敬翁姑,恭敬尊长,而友爱下辈,事物能相让,而不计较,事事能忍耐,而对邻里知和睦,男女有别,而能守本份,无奢华,而亦不浪费,夫妇和顺,而家庭圆满,对一切能公平,而不贪求利己,为人父母者,若能用此行为,而表现良好之态度,给予子女看者,真是教子女成功之特点,外无特别之好方法也。 须知人生,在幼童之时,无杂事燥烦,对诸般之事,都最容易习成惯性,所以为人父母,若做得好者,子女定看此好模样而作,决定不作坏事而败伦,在无意中,无感觉之时,虽有不好之子女,都变成好子女矣。 所以近善者学善,近恶者学恶,近君子即学君子,近小人就学小人,此乃古今不易之道理也。 ☆再举例为父母之人,亦有性情爆急,遇事无明火就发,即打大打小,口言乱骂,工作懒惰,说话杠高,不孝父母,不敬翁始,亦不敬老尊贤,事物多计较,亦不相让,夫妻相打骂,邻里不和睦,多奢华好浪费,不节约勤俭,夜间不早睡,早晨不早起,家庭不圆满,致常纷争,男女不分别,却混乱失礼节,对事物不公平,只望贪财利己,为人父母,若有如此之行为者,其子女之将来,必定难得成功,依照此不好之模样而学习,怎能成大器,做有用之人材乎,所以教训子女,在父母日常生活,以及行为态度,所表现出来者,影响教训子女,有甚大也。 因为教训子女,有遗传性,若为父母之人,对自己行为态度,时时谨慎检点,可使子女,有好模样可学习,若能如此者,虽免用打骂,亦能变成优良品性之好子女矣。 ☆为子女之人,若逢父母不慈善,必须用仁义,以尽孝敬之行为,使父母能得感动,自然能化父母之不慈善,而转为慈善矣。 切不可因逢父母不慈善,而反用言语激伤父母,此乃火中添油,不但父母恶性不能改善,反而变成更加凶恶矣。 父母虽然如此凶恶,为人子女者,不可无孝敬之心,若忤逆而脱离父母子女至亲之情,即抛弃父母者不对也。 但慈与不慈,有不同之点,却教导子女合理者谓之慈,不合理者谓之不慈,父母虽然严训,而为子女之人,芳能顺言而行,谨慎喜容奉敬之,父母自然转严为宽,性情即变成慈善矣。 切莫看父母不慈,自己就不理会父母,则由父母打亦可,骂亦可,满怀怨恨之气,一言不说,而伤自己身体,若有此种之人,当然要反省,将自己不欲之事项,对人参考才应该,尤不可愤激,而行入短路,食药自杀,致累父母,受不慈之罪名,而自己亦做不孝罪人矣。 第十三章:莫说无钱,须知为子女之人,若知勤俭,不积私财,不求私利,始终行孝道,则免受忤逆,不孝之之罪过。 为人子女者,要孝教父母,切不可说,我无钱财,难尽孝也。 当然要克己勤俭,须倍加勤勉,自己若能俭积一分之钱财,以奉敬父母,则父母能做十分之使用,所以为子女之人,若知勤勉节俭四字,乃是成家之至宝,能得进行勤俭,不但家道益加余裕,家人亦能快乐,父母亦可安心矣。 凡有事务工作,勿说有兄弟可分劳也。 若孝子之人,有工作定勤勉,而替父母做,切不可看工作而懒惰,则乱想我不去做,我兄长定去做,若你兄长亦如此想,我若无去做,我弟弟定去做,两方都如此想,所有之工作,必定无人去做,父母看你兄弟无去做,为父母之人,定放心不下,自己虽辛苦,亦就去做也。 所以人人,切勿放责任之心,且有兄弟者,定要不可使父母去劳苦,而为子女者,反安闲过日也。 若逢此不勤不俭之子女,为父母者,必定受饥寒之苦惨矣。 何也。 你不勤俭,而懒惰,又爱浪费,对家庭之事,放置之度外,父母饥寒,你都不如,因此定害父母,受苦流泪也。 ☆为人子女者,亦有一种,对家中之上作懒惰,只一味想食家中米粮,而对外面,即做私己之生意求利,在暗中隐藏,不但兄弟姊妹之中,有此不好之行为,且在妯娌之中,只顾私利者亦不少,今奉劝男女人等,若有此错点,必须要改过自新,切莫再顾私己之富裕,而偏偏积私财,致放弃家庭之衰落,当然踊跃顾家庭发达,才免害父母翁姑,或主事者,利不及费之苦叹也。 人人所知虫类之中,即蚂蚁之和气,若觅得一项食物,就共同运用穴内同食,不敢独得享受,若知而不改过者,已经不及蚁虫矣。 ☆勿说看父母仁慈,不能打我或骂我,即违背父母之命,若逢父母叫你工作,或叫你到何处,由你要做不要做,或要去不要去,若如此不顺令者,乃不对也。 勿说世道浇薄,我犹胜人,为人子女者,切不可乱想,我虽然对父母有薄待,但世上比我更加不孝之人,亦是多多也。 若只如此想,而不急速反悔行孝者,完全不对也。 勿说向来不孝,不必后来行孝,嗟呼,若此想者,真无良心矣。 为人子女者,切莫生出如此横心,而乱想今日既然不孝,后日亦无必要有孝,若如此想之人者,是无人道,又无良心,定做忤逆之辈,须知孝道,难以比尽,亦不定时,只能使父母欢心满意也。 ☆须知尽孝一日,可解双亲万种愁,尽孝一时,不至终身皆忤逆,所以为人子女,要知行孝一日,为父母者,不论有如何之忧愁,都被此孝德感化消去,而为人父母,亦须勉励子女,再倍加行孝也。 但为子女之人,逢父母在世之时,若知孝敬,到父母寿终,一身都免受忤逆父母之大罪也。 第十四章:自己之安乐,当念父母之艰苦,能孝人,方可受人孝。 为人若得大机会,做生意大发财,当然要思着困苦之人,居安乐之场,当念疾病人之痛苦,必设法以消除之,何况对父母乎,故为人子女,若有机会,在安乐清闲之处,定要思父母有安乐否,若逢父母染病,必须用良方以调治之,使父母早日痊安,然后请去同位一处,享受快果也。 值少壮之日,须念衰老人之辛酸,必多方以安慰之,为人子女,在长久成人之壮年,须要注意父母之身体,健康衰弱,或身中之骨节有酸痛乎,若逢衰弱,骨节酸痛,定要选用妙法,以调治之,使父母日夜能得安宁,快活睡眠也。 所以尽孝,则勿辞劳,转眼便为人父母,所以为人子女,对此孝敬父母之事,定不可怕苦,亦不可懒惰,尽心诚意,以孝敬之也。 可见光阴过得真快,人自出母腹,幼而少,少而壮,到结婚配夫,不久生子女,就为人之父母矣。 行仁休望报,回头且看尔儿孙,劝世上作善之人,若用物品救人,或用金钱助人,不可思想对方来报答,到最后之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天理之循环,所以知孝敬父母之人,以及不孝而忤逆父母之人,到自己子女出头之时,就可以明白早前,对父母有孝敬,或多忤逆,其子女免教,都自然能露现,此乃冤冤相报,因果之定数,最公平无私偏也。 第十五章:不可骂父母不慈而虐待,反抗父母则成不孝之人。 为人子女,若说父母不慈者不对也。 世间无不慈之父母,为父母之人,爱惜子女,是如掌中明珠一样,若怨父母不慈者,是自己不知孝顺之理,必不谅解父母之苦衷,至知谅解时,而父母已流无限红泪矣,晚矣! 所以若怨父母不慈之人,定害父母受苦遭忧,为子女之人,若不知体贴代替,到你知孝敬之时,为父母之人,未知流下几多之血泪矣,若到此时,才知反悔而欲孝敬,已过迟缓也。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若骂父母不是者,必不知自己罪恶,待至知时,而父母已归黄土矣,悲哉。 所以天下间,为人父母者,要教训子女而责骂,绝无不对之处;为人子女,若被父母打骂,而反抗以骂父母不对者,此种之人,定不知自己身上,有犯不孝忤逆之罪过,若到知改过迁善之时,为父母之人,已经寿终到阴府去也。 到此时,虽知行孝,总不能受你孝敬,即永做不孝之人,岂不是可惜非惨哉,悔过晚矣。 第十六章:子之孝,亦要妇之孝,妇之孝,亦要孙之孝。 为男子之人,若结婚娶妻之后,当然要劝妻,对翁姑尽孝,此乃礼所该然要作之大事也。 子之孝,不如率妇以尽孝,为人子虽知尽孝,必须要先劝妻尽孝,因妇常近亲者也。 所以做妇女之人,是料理家务,时时都近在翁姑之身边,因为做翁姑之人,若得一位有孝顺媳妇,比得一个有孝顺之儿子加倍快乐,但为妇之有孝,皆当导孙以行孝,因孙能娱亲者也。 所以为人媳妇,虽然知孝敬翁姑,但亦要教导你之子女,孝敬祖父祖母(阿公阿妈),而为祖父祖母之人,若看着孙男孙女,亦尽此孝敬,必定更加欢喜快乐,所以祖父祖母,若得一个孝孙,可比再添一个孝子相同也。 所以子孝、妇孝、孙孝,乃相牵连,切不可缺欠,而为下辈之人,应行之道也。 第十七章:扬名声显父母,尽忠就是尽孝。 扬名声,即所以显父母,虽远游亦孝也。 为人子女者,若知人伦道德,乃是人之根本,而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字之中,能得专心至诚,遵守一字,到寿终去世,此贵重之名声,定留存在世间,即由此芳名,而传闻天下,以显扬父母之面目及名誉者也。 所以若有做得到,受万人欢迎之事业,虽然不能在家中,早晚奉事父母,但亦可以称孝也。 执干戈而能卫社稷,虽死亡亦孝也。 若做官之人,对国家有尽忠,逢国家有内乱或外患之时,虽然为国家之事,而放弃父母之不顾,以保护国家民族,逢不幸牺牲战死,亦有得来最大之光荣,对父母虽不能送终,但因能尽忠,即有尽孝也。 人若不知忠孝之理,只知孝敬父母,而逢国家临急之时,不极力扶救,若失去国家,家人分散,父母受难,反成不忠不孝矣。 须知国能太平,家庭始能安定,国家若存在,父母方能安心,所以为国家尽忠,即是为父母尽孝,此忠孝是有牵连,故不可有孝而无忠也。 第十八章:男子爱祖国,就是爱父母,女人孝父母,须孝敬翁姑。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之品格,有五尺以上之身材,虽然爱父母,而知尽孝之理,尤当爱祖国,亦与爱父母,同样至诚,所以国家若要用我之时,定要至诚效忠,才应该也。 女子有两重责任,既要孝敬父母,亦须孝敬翁姑(公婆),所以为妇女之人,若未出嫁,在家之时,虽然知孝敬父母,但若出嫁之后,已经做人之媳妇,当然亦要孝敬翁姑,此乃为妇女,所负担两重大责任,不可只孝敬父母,而看翁姑如外人,就不肯孝敬,此偏差即不对也。 第十九章:父母定不是永久,能得在世,所以为人子女者须要明知我根本,因此逢父母在生一日,必须要加尽一日之孝敬。 人生在世间,犹如做旅客,亦如过桥一样,此乃日月推迫人快老,岁月如梭容易过,人生一定要死,因时间不能等待人,一日经过一日甚快,而且过去就难再回,举例光阴如箭去难留,经过一日,就减去一日之寿数,所以为人子女,若逢父母年高,寿数已到,因老人要死之迟速,是无一定之时间,切莫违背良心,而放弃父母,须知父母是我根本,定要知此孝义,以尽心孝敬之也。 倘一旦去世之后,才思要孝敬,定不能复生,以受你孝敬矣。 故必须逢父母在世之时,克尽子职,以尽孝敬,方能报答父母,十月怀胎,三年褓抱,十年教育,所用去此物质精神之大恩,故为子女之人,既然有受过父母,此重大之恩债在身,若不知报答,以尽至诚孝敬者,就是无良心之小人,亦可说是与不知根本,无人伦道德之禽兽同样也。 ☆草木无根,何能茂盛,人无根本,何能继传,故为人子女,若不愿孝敬父母者,应该要反思,自己之身体,是从何而来也,今有此健全之身体,而有家可安居,有妻子可作伴,此不是受父母之根本,何有此身体,且家庭亦能一代传一代乎。 所以为人子女,逢父母未死之前,若不知孝敬,到父母死亡那时,定受父母怀恨你,在生薄待之恨气,永远都不消,此时若知悔过前非,思要孝敬,亦是无效果,乃到最终决定之日,已经得到不孝之罪名,万世亦洗不清也。 今奉劝为人子女者,定要逢父母在生一日,人之流传,亦可表现尽孝之举动,使子女之留念,可得孝悌友爱传家也。 第二十章:逢父母在世之时,为子女之人,若知奉敬一粒豆或粗衣淡饭胜过死后,虔心祭拜一席好酒好菜,及全猪全羊。 为人子女,逢父母在生之时,若不知尽孝,到父母死后,才思要孝敬者,已经过晚矣。 万金空奠思亲酒,一滴何曾到九泉,所以父母生前,若不知孝敬,至父母死后,虽用万两黄金,而买好物品,或乐队数十阵,用全猪全羊,上等好酒菜,尽心致意,来虔诚拜祭,虽然有此丰盛之好物在灵前,为你父母亦不能食,亦都不能送一滴半粒到阴府,使父母享受矣。 故曰,与其死后祭之丰,不如生前养之薄也。 为人子女,若逢父母在生之时,且不知孝敬,到父母死后,在丧葬拜祭之时,要用如此丰富之礼物来拜祭,何不于父母在世之时,克尽为人子之道而孝之乎。 虽然父母在世之时,无好物品可奉敬,但若能诚心孝敬,父母定不会怨恨,虽用粗衣淡饭,无油青菜,为父母者,亦都十分欢喜,因此诚敬,为行孝之大根本也。 ☆古语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因为世上之人,对父母有孝顺,或多忤逆,不但有因果报应之定数,且其子女,亦能显露,若孝敬者,则报之以孝敬,若忤逆者,就报之以忤逆矣。 所以为人子女,若对父母有孝顺,其所生之子女,亦必定知孝顺,若忤逆父母之人,所生之子女,必定亦忤逆,而不孝敬,所讲孝与不孝者,乃有遗传性也。 盖因见习其父母之行为,自然尽学其举动也。 若知孝敬父母之人,则可以说有良好之模样,而使子女之学习,若不知孝敬父母之人,亦可生言,忤逆父母之不好模样,其子女亦学习,在此好不好,有孝敬,多忤逆,为子女之人,自己都不能明白,只看父母之模样而学习,以实行存敬忤逆之行为也。 第二十一章:有孝之子,定不敢忘恩负义,虽父母死后,如在世一样,必知用神主牌纪念,坟墓亦知筑坚固,以传万世。 为子女之人,若要孝敬父母,定要逢父母在世之时,以尽孝敬之也。 亦不是父母死后,对此孝事就完结也。 故君子有终身之丧,因本心不忘,逢忌辰日,犹存哀痛,若孝敬父母之人,虽然父母死后,永远不敢放弃父母,对父母之忌辰日,都是如父母在生一样,有存念孝敬之心,而拜祭敬礼,且君子有百世之养,因用情最厚,故坟墓必极安全,所以孝顺父母之人,逢父母死后,对坟墓之建造,定建得安全坚固,以传万世,亦知用纪念牌,立在坟墓纪念,又知做神主牌,或相片安在厅堂上,可心早晚礼拜也。 第二十二章:男子顺妻,须先顺亲,父母爱女,须加爱媳。 为人父母,以及为人翁姑者,心定要公平,若看世上之人,多数都是疼惜自己之女儿,而怨恨媳妇者不少也。 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男女,本爱女之心,而爱媳,所以为父母之人,若对自己之女儿则疼惜,但对媳妇就怨恨,人有此种不好之习惯所致,才不能受媳妇十分尽情孝敬,因此希望为人父母翁姑者,特别要了解,可将爱惜女儿之心,用于疼惜媳妇,因女儿若不严教,而超过疼惜,将来出嫁,定担不起家务,而懒惰不耐劳,此乃父母失教,亦是父母之过失,致连累其女儿,被翁姑丈夫看轻也。 ☆妻常于顺,亲常于逆,愿为人子者,将顺妻之意以顺亲,观世上之男子,若到娶妻之后,多数都是听妻之言,而忤逆父母者也。 所以劝众男人,必须将爱妻子之心,顺妻子之意,拿来孝顺父母,乃礼所当然者也。 第二十三章:父母慈子女孝,翁姑慈媳妇贤,双方并重齐全。 父母慈,而子女孝,两者齐全,为父母之人,都有慈悲之心肠,以疼爱自己之子女,但为人子女者,应该知孝敬父母,所以父母慈,亦要子女知孝敬,才有办法可慈悲矣。 若子女都知孝敬父母,而为父母之人,都不慈者,定亦不能受子女之孝敬也。 故慈孝不可缺一,定要齐全,方能孝慈也。 ☆翁姑慈,而媳妇贤,双方兼重,若做翁姑之人,都有慈悲之心肝,以疼惜自己之媳妇,而为媳妇之人,亦要贤惠,提出良好之方法,以奉敬翁姑,使翁姑之欢喜,倘若做翁姑之人,都有慈爱以疼惜媳妇,而为媳妇之人,反不知足,而颠倒愚痴,则用言话刺激,若如此就不能,得受翁姑之疼惜矣。 若为媳妇之人,都有几分贤惠,以知孝敬之理,则用温柔之态度,尽心至诚,以孝敬翁姑,而为翁姑之人,亦反不知足,表现不慈悲之面容,即乱骂乱讲,若如此者,定亦不能受媳妇之孝敬也。 所以孝道,定要两方慈孝,贤惠并重,才有办法行孝,而得家道圆满和气,享受幸福也。 第二十四章:逢亲染病急医治,卖田借财不计较。 为人子女者,若逢父母染病,定要请有知识之亲戚或朋友,来参考讨论,所染何症,而有寒热过度乎。 然后即请医师来治理,而为人子女,对此药汤之煎奉,须要特别注意谨慎,在日夜间,都不可离开父母之身边,倘不幸临危,亦要尽种种之方法,以期挽救于万一,若逢不幸,有生命危险之时,必须用家人,或朋友亲戚,而轮流看护,若有一分之可望,必须尽一分之医治,若是存有一分之气息,定要再加调治,已到此时候,为人子女者,要尽所能知,以及所能行,种种之好方法,尽此一报身,以尽孝道力行之,可希望万一,能挽救父母之生命,甚至弃产借债,亦所不计,在此父母之生命,如纸近火之时,不幸逢家内金钱都用尽,若做到卖田宅,或借钱财,才能继续医治,亦都踊跃不可计较,切莫计算所用去多少量也。 ☆如庆生全,则是家庭万福,乃为子女媳妇之人,若有尽心医治,父母翁姑之病体,幸遇病症能得痊愈,就是子女行孝所荫,乃家庭之大福也。 倘不幸死亡,大家都无福份,父母翁姑死去,定不可追求医治病症,所用去之金钱,亦不可怨恨苦叹,此乃天理人伦礼所当然,要开用之金钱也。 且对此丧事,亦要用最感恩,而至诚来办理,此乃为人子女媳妇,所要作之义务,又要还之债务,可谓人生最大之事,当此之时,定要万分注意,切勿有丝毫之错点,或违背,所以遇父母翁姑别世,此最终之时,为子女媳妇之人,若不知谨慎注意,恐犯不孝之罪难消,待至后日知时,始欲反悔忏罪者,已经过时期矣。 虽然有悲泪,点点滴滴,滴满胸前,顺人跪跪拜拜,哭哭啼啼,对此祭事庄严,又对礼节顺序,亦是瞒观众之耳目而已,至此时候,虽知父母之可宝重,而欲思行孝,亦无办法,受你孝敬也。 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孝是子女对父母应有的行为孝是待人处世的根本孝是立身行道的基石孝子事亲如事天必以诚挚的心情恭敬的态度愉悦的脸色及委婉的口气爱惜自己不忘尊重别人严谨端庄不犯上不作乱不反败道德行仁蹈义合人情合礼节也合乎时宜不做非法让自身限于危险不行无道让父母蒙受羞辱只传送美好的真理宣讲利人的道理不谈论是非并止息谣言所思所想纯静清明所作所为正直坦荡善用父母赐予的身体极尽所能欢喜地博施济众把握上天赋予的生命殚精竭虑快乐地阐道渡人父母因为子女的照顾与体贴既健康又长寿孝子因为尽了人子的本分树立了优良的伦理典范以致于亲戚疼爱众人欢喜不肖者也敬重佩服人人希望他长命安乐没有任何忧患不受丝毫伤害这样好德行的人福禄必也降临在他身上要用毕生的力量实践孝道且发扬光大由自己做起感化家人带动亲人进而影响千千万万的苍生达到改造世界的理想看人人恢复先天的率性不再任性个个展现原来的赤心没有私心传统道德重振固有文化复兴家家和睦欢乐民风敦厚纯朴社会自然清宁安定尧天舜日必将再现大同世界亦会到来如此才能成就父母永垂不朽的美誉报答双亲昊天罔极之恩德 发布时间:2024-08-17 10:12:50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3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