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随法师:《阿弥陀经要解》略注 流通分 内容: 壹~三、流通分【要解】(甲)三流通分。 信愿持名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诸经论中,亦有「横」义,乃随断惑浅深,即于同居见上三土。 是则约「证」名「横」,约「断」仍「竖」也)。 【略注】蕅益大师将六方诸佛之证诚至经末,判为流通分,并将流通分开为「劝信流通,劝愿流通,劝行流通」三义,与正宗分之「劝信、劝愿、劝行」一一对应,共彰一经要旨:「信愿持名」。 大师如此分判,显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皆同一宗旨,语语皆善。 持名一法,全托佛愿,齐入报土。 然因学此法者心性不一,或依自力求往,或仗他力念佛,故大师又将其分为「横、竖」二义。 若以自力求往者,以持名为断惑修证之方便。 犹同「竖出」之道,故与一切法门「浑同」。 依其断惑之深浅,而生相应之土。 约其证则名横出,然约其断则仍同竖出。 有如善导大师所言「定、散」二善之「要门」。 若仗他力念佛者,则不凭丝毫修证,但称名号,径登不退;凡夫例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 此是净土横中之横,易中之易;圆收圆超一切法门,故与一切法门「迥异」。 此即善导大师所言别意之「弘愿」。 观此,知净土亦有「横、竖」二义。 《要解》处处彰此二义,或与他法会通,言事理一心,及种种义理等,彰净土与一切法门「浑同」之处,摄他宗执理之人归于净土;或别彰净土「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之正义,显净土与一切法门「迥异」之别,导归真实一行。 细加甄别,始能知净土深义。 一代时教,不出横、竖二途,此横、竖二义,最易混淆,宜当留心。 凭自力为竖出,仗他力为横超。 持名念佛,即仗他力之法。 未舍自力我执者,则未免强挽他力为自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 此即凡夫自生颠倒,如日下燃灯。 印光大师对此辩之甚详,并指出吾人对净土之误解首即在此。 其言: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与「普通法门」大不相同。 故今多有依「普通法门」论「净土法」,由兹自误误人,而又自谓宏法利生者,不胜其多。 其最初错点,在不察「佛力、自力」之「大小、难易」。 以仗佛力之法门,硬引仗自力之法门,而欲评论,致有此失。 使知佛力不可思议,不能以具缚凡夫修持之力,相为并论,则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为乌有。 印光大师又自设问答,彰净土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之义。 问:念佛法门,愚尚能修;律教禅宗,智犹难晓,何谓此法统彼诸法? 答:欲知此义,须深明佛力自力,大小优劣,则一切疑惑,泮然冰释矣。 夫佛与众生,心性虽同,若论力用,天地悬殊。 良由众生具足无量烦恼恶业,功德智慧,不能显现;佛则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恶业,净尽无余。 佛与众生,迷悟不同,致使力用,胜劣迥异。 律教禅宗,皆仗「自力」了脱生死,所以久经长劫,尚难出离。 念佛法门,全仗「佛力」了脱生死,所以尽此一身,便登不退。 学修净土,详明此「横、竖」二义,自不会以「圣道」论「净土」,以「自力」杂「他力」而混乱宗旨。 自可舍圣入净、舍自归他矣。 贰~一、普劝参~一、劝信流通肆~一、略引标题伍~一、东方【要解】既无问自说,谁堪倡募流通?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此经唯佛境界,唯佛佛可与流通耳。 文为二:初普劝,二结劝。 (乙)初中三:初劝信流通,二劝愿流通,三劝行流通。 (丙)初中二:初略引标题,二征释经题。 (丁)初中六:初东方,至六上方。 唐译十方,今略摄故。 (戊)今初【经文】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解】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不退一生等义皆摄第二义中;二、即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大有功于净土;三、「但」持名号,不假禅观诸方便;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五、持一佛名,即为诸佛护念,不异持一切佛名。 此皆导师大愿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伶俐者少,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略注】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广而言之,无量无边,略而论之,大师归结为五。 此五不可思议,深显净土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之殊胜微妙。 一、不俟断惑,而横超三界。 唯此一法,仗他力故,不凭丝毫修证,但称佛名,则径登不退。 此总四十八愿所成,别第一、二、十八愿所成。 二、西方横具四土,非由渐证(既非渐证,何有四土差别耶)。 一生彼国,皆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悉获诸佛无量功德,一切行愿自然成。 非同其余法门,渐修渐证。 此即横扫差别之相,总四十八愿所成,别十一、二十二愿所成。 三、但持名号,不须禅定观想等种种方便。 唯以持名为第一方便,一切尽舍,但称佛名,即得往生。 简易明了,千稳万当;遍透机宜,极畅佛怀。 此特第十八愿所成。 四、一七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唯此一法,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一生成办,功不唐捐,乃即生了脱之径路。 非同他法,须多劫多生之勤苦修行。 此特第十八愿所成。 五、持「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名,即蒙诸佛护念,即同持一切佛名。 故不须广念诸佛,不必杂修万行。 但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即同念一切诸佛。 此特第十七愿所成。 此五不可思议,全是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全是阿弥陀佛惠以众生之真实利益,故云「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此五不思议,蕅益大师最后直结归于第十八愿,言:行人十方众生信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称名乃至十念,自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故亦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此五不可思议,即总摄一部《要解》大义,别显净宗心要。 昙鸾大师于此义释之尤详,其《往生论注》引第十一、十八、二十二愿,的证他力、他利之不可思议。 显凡夫往生、成佛,速证菩提,皆是弥陀愿力成就。 其文言: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他利」之与「利他」,谈有左右。 若自佛而言,宜言「利他」;自众生而言,宜言「他利」。 今将谈「佛力」,是故以「利他」言之。 当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 何以言之?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转之事。 无轮转故,所以得速。 一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住正定聚。 住正定聚故,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所以得速。 二证也。 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 三证也。 以斯而推:「他力」为增上缘,得不然乎! 当复引例,示「自力」、「他力」相:如人畏三途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修习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 如是等名为「自力」。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 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 如是等名为「他力」。 愚哉! 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他力」,勿自局分也。 缘佛愿力故,十念得生;缘佛愿力故,必至灭度;缘佛愿力故,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故知:往生至成佛,莫不皆凭佛力也。 此三愿是净宗纲要、核心,净宗「念佛成佛」之因果,全彰于此。 四十八愿以此三愿为根本,为支柱。 此三愿中,又以第十八愿为肝要。 此是弥陀救度众生的本怀,是十方众生往生之唯一依靠。 诸愿虽佳,若不凭此愿往生,则一切皆虚;若得往生,则一切功德齐彰。 所谓满足往生一愿,则无量诸愿悉皆满足也。 诚知第十八愿乃本愿中王,是四十八愿之眼目、心要。 善导大师言:「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即摄四十八愿入第十八愿,彰一一誓愿皆含「念佛往生」义。 故善导大师言: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又言: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法然上人亦言: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故知,弥陀本愿,虽包罗法界,收摄在一名号。 四十八愿虽广,其大义唯一,即「念佛往生」。 今《弥陀经》言「执持名号」,即显第十八愿义;言「生彼国者,皆是阿毗跋致」,即显第十一愿义;言「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显二十二愿义。 一经圆摄三愿大义,念佛成佛之真宗于此圆彰,始知此经妙不可言。 其余诸愿,亦无不圆摄其中。 经中处处言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即圆显四十八愿之殊胜果报。 而超世悲愿,又总摄于「执持名号」一行中;但称名号,则直入弥陀大愿海,径登不退,圆成佛道。 佛法流通,贵在自利利他,然身为凡夫,自利尚未成就,如何利他? 所谓「自未得度,欲度人者,无有是处。」唯佛一人已圆满成就自利利他功德,能以此功德自信教人信,则自利利他益功德无不圆彰。 是以净土一法,自始自终,唯以念佛为自利利他之本。 以念佛而自求解脱,劝人念佛而助他人解脱。 如此自行教人行,即是续佛慧命,即是成就佛种,即是常行大悲人,如《大悲经》言:若专念佛相续不断者,随其命终,定生安乐;若能转相劝行念佛者,当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 【要解】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 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略注】所谓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即指赞弥陀;释迦不可思议功德,亦指赞弥陀。 释迦诸佛,皆归命弥陀,以阿弥为自,念佛而成佛。 又披弘誓铠,光中化出,摄一切众生同入弥陀愿海,此即释迦诸佛自行化他之不可思议功德。 此义经中言之甚多,今引一二,以明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 《大经》言: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万亿佛。 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 《般舟三昧经》言:三世诸佛,念弥陀三昧,得成正觉。 《楞伽经》言:十方诸剎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 《月灯三昧经》言:十方三世佛,现在过未来,皆以念佛因,得成无上觉。 诸佛尚以阿弥为自,自余众生宁不归此! 当舍自归他,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 动静非己,出没必由。 则三界系业,毕竟不牵,轮回苦海,从此永绝。 【要解】阿閦鞞:此云无动。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 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 虽举一隅,仍具四悉。 随一一名,显所诠德。 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 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 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 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 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 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伍~二、南方【要解】(戊)二南方【经文】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伍~三、西方【要解】(戊)三西方【经文】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解】无量寿佛,与弥陀同名,十方各方面同名,诸佛无量也。 然即是导师亦可,为度众生,不妨转赞释迦如来所说。 伍~四、北方【要解】(戊)四北方【经文】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伍~五、 下方【要解】(戊)五下方【经文】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持法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解】此界水轮、金轮、风轮之下,复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无尽也。 达磨:此云法。 伍~六、上方【要解】(戊)六上方【经文】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花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花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要解】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复有上界风轮、金轮,及三界等,重重无尽也。 【略注】以上总标六方诸佛之证诚,以劝信。 良以于佛所说有信、有不信者,故诸佛证诚也。 若于念佛往生法敬信无疑者,何用证诚! 今诸佛证诚,偏为疑惑不信者也。 疑惑之相,其类非一,外道之辈,于佛教法,都不信之,况于念佛往生法乎? 又佛法中,如小乘人,尚不信有他方佛土,况念佛往生之法乎? 又虽学大乘有信者,而于五逆、十恶、破戒者之往生,或亦不信。 又疑设虽善人,如何具缚凡夫,仅以一日七日、一念十念之力,直离三界秽恶,入净土不退境? 言凡夫往生者,或是诱引之言乎? 或是别时意趣乎? 今为如是疑惑不信之人,有此证诚也。 又五逆十恶罪人,疑谓:我是十恶五逆罪人,业障深重,设修念佛,如何得生极乐? 如是自疑,不信往生,是故有此证诚也。 又疑谓:往生极乐者,当修种种胜行,何由称名一行而得往生,如是疑故用此证诚也。 经义甚明,故蕅益大师未一一解释。 善导大师则对此有详尽阐释,彰诸佛同体大悲、劝信求往之深意。 其《观经疏》言:释迦指劝一切凡夫,尽此一身,专念专修,舍命以后,定生彼国者,即十方诸佛悉皆同赞、同劝、同证。 何以故? 同体大悲故。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即《弥陀经》中说,释迦赞叹极乐种种庄严,又劝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同赞释迦能于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恶见、恶烦恼、恶邪、无信盛时,指赞弥陀名号,劝励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即其证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众生不信释迦一佛所说,即共同心同时,各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释迦所说、所赞、所证: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是故,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也。 又,《观念法门》释证诚义言:六方各有恒河沙等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说诚实言: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日,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为凡夫作证,罪灭得生。 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善导大师并述偈言:为断凡夫疑见执,皆舒舌相覆三千,共证七日称名号,又表释迦言说真。 心心念佛莫生疑,六方如来证不虚,三业专心无杂乱,百宝莲化应时现。 又言:旷劫以来沉苦海,西方要法未曾闻,虽得人身多有障,不受佛化反生疑,六方如来慈悲极,同心同劝往西方。 法照禅师亦彰此义言:万行之中为急要,迅速无过净土门;不但本师金口说,十方如来共传证。 一代时教,唯《弥陀经》是一佛所说、诸佛齐证之经。 如此稀有盛事,唯为一大事因缘,令一切众生,信佛本愿,专称佛名,共入弥陀愿海,得究竟安乐。 诸佛齐现,唯为此事。 此经看似简短,实为最胜妙典。 言约义丰,言浅利深。 弥陀本愿,诸佛心要,全摄于此,故为一切诸佛所护念。 释迦诸佛,交相赞叹净土一法,此亦全仗弥陀本愿力。 其「诸佛咨嗟愿」言: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仰承弥陀威神加持,是以「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十方诸佛,共赞弥陀,指归西方,深显大悲等同,唯一正意:彰弥陀本愿,劝称名往生。 诚知:三世诸如来,出世正本意,唯说阿弥陀,不可思议愿。 又,第十七愿所言诸佛「称我名者」,此有三义:一诸佛称扬彼佛德号。 二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此经六方诸佛证诚护念称名之人。 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念彼佛名。 如经言「三世诸佛,依念弥陀三昧,成等正觉」。 此三义于《弥陀经》中可谓圆彰无遗。 【要解】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答:此亦非善问妙答。 假使赞阿 閦佛国,汝又疑偏东方,展转戏论。 【略注】或言:净土无量,自可随取一土,何必执于西方。 大师不废口舌,巧破此执,可谓善说法要也。 若思十方诸佛皆共证诚此事,其不可思议处自非吾人智所能知。 若权以理论之,则因西方净土,超胜独妙,善恶皆往,五乘齐入故。 称名即蒙摄取,乘愿直入报土,利益甚深。 是以「诸经所赞,多在弥陀。」故知:偏赞西方,非无因缘。 如古德所言:「十方诸佛赞西方,不是无端出广长。」蕅益大师《灵峰宗论》言: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多指归极乐者,略有四意:一者、阿弥陀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 乃至穷村僻壤,若男若女,若长若幼,若智若愚,无不知称阿弥陀佛名者。 二者、法藏比丘愿力胜故。 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 三者、令人系念得专心故。 若不专叹,则众生既欲生西,又欲生东,心无一定,净业难成。 所以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赞此一门,令人专忆。 四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 故见一佛,即为见无量诸佛;生一土,即为生无量土;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 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因该果彻,更无二故。 余如净土经论广明,不能备述也。 古大德对偏赞西方,亦多有阐释,互相对参,可详明净土特别大义。 虽言说不一,大要无二,皆显弥陀愿力不可思议,并与娑婆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净土十疑论》言: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经》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 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佛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诚:「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众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莲池《疏钞》言: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 若夫遍供十方诸佛,还国尤在食时,是生西方以后事。 《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若知此义,或「普」或「偏」,常「异」常「同」,无足疑也。 又,随愿往生经言: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 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 二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道绰禅师言:然二佛神力,亦应齐等。 但释迦如来,不申己能,故显彼长。 欲使一切众生,莫不齐归,是故释迦处处叹归。 须知此意也。 善导大师言:诸佛所证,平等是一。 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亦非称念余佛,不能除障灭罪也。 应知。 【要解】问:何不遍缘法界细研下答亦非善问? 答:有三义:令初机易标心故,阿弥本愿胜故,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盖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 「缘」之所在,恩德弘深愿胜。 种种教启标心,能「令」欢喜信入欢喜,能「令」触动宿种生善,能「令」魔障难遮破恶,能「令」体性开发入理。 诸佛本从法身垂迹,固结缘种。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 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世界,沁入于苦海为人对治,慈契于寂光第一 义。 所以万德钦承,群灵拱极。 当知:佛种从缘起,缘即法界。 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花,一声一色,乃至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 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此正所谓遍缘法界者也。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本不出法界外,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何以加于法界。 若谓西方是权,华藏是实;西方小,华藏大者。 全堕众生遍计执情,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解千余年之惑。 【略注】释迦如来说法虽多,然能否得度,端在有缘与否。 八万四千法门,自有其摄化之机,其缘各有难易浅深。 唯净土一门,其缘甚深,凡有遇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故净土一法,偏缘极乐,不缘法界之理。 虽偏而常圆,以极乐即法界故。 如大师所言: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 横竖交彻,即「法界体」。 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举此「体」作「弥陀名号」。 观此,知极乐世界、万德洪名,即法界体。 求生极乐,称佛名号,正是遍缘法界。 大师《灵峰宗论》于此言之甚明:阿弥陀佛,以法界藏身,示居西方乐土。 只此微尘乐土,含摄华藏无边剎海,不可思议。 所谓权实不二法门,遍入众生心想,不堕一切众生情计者也。 其偈言:弥陀即是毗卢师,极乐即是华藏界,八万四千相好中,一一具足剎尘相。 西方一一微尘中,具足世界差别种,是故普贤大愿王,究竟导归安养土。 同居净故四俱净,横超自在甚稀有,若人深信净土门,始是深信法界理。 若人已悟法界理,方肯炽然求往生,法界非往非不往,顺悉檀故名为往。 法界非生非不生,顺悉檀故名为生,如是往生即向上,圆顿了义无伦匹。 极乐虽即法界,然净土不言其理,唯论其事,言「有世界名曰极乐,有佛号阿弥陀。」令一切众生依相专志,欣求极乐,专称佛名,即事显理。 此有三义:一、令初机易标心故。 大师此言,显净土一法,正为普应下凡众生,令一切多障凡夫,依易行道,入法界理。 二、阿弥本愿胜故。 法界之理虽圆,而众生入此无门;净土别仗弥陀超世悲愿摄入法界;生彼国土,即与十方诸佛国土遍融无碍。 故「生一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国土。 见一佛,即见十方诸佛。」三、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阿弥陀佛发超世悲愿,正为娑婆苦恼众生;众生称念,即摄取不舍,故与此土偏有因缘。 如大师言:「净土法门,原为众生迷本自性,不知常寂光理,生死浩然,无有休息。 故藉弥陀胜愿,为增上缘。」净土有此三益,是故释迦种种教启,处处指归,令一切众生欢喜信入,专称佛名。 虽有三益,其根本则在「弥陀本愿胜故」。 如善导大师所言: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 所谓「种种教启」者:略言,即指净土三经,释迦诸佛于此三经中,宣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信求往。 广言,则一代时教,皆为成就此事。 良由众生烦恼障眼,体性难明。 大悲哀悯,故种种开示 启迪,触动宿有善根,令欢喜信入,令体性开发。 《要解》处处言「能令…」,于此等「令」字,当细加着眼。 此即佛力彰显处,即是「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处,即是「惠以真实之利」处。 如天亲菩萨言:「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细细品味之,自能感受到佛力威德,感受到光明摄取。 于决定往生之事,自然深信不疑。 弥陀悲心,诸佛广赞,沁入苦恼众生之心海,令闻者欢喜信入,念佛往生,得究竟解脱。 然《华严合论》等,视西方为权,华藏为实;西方为小,华藏为大。 视净土为方便之法,非究竟之道。 故蕅益大师特破其非,彰净土绝待圆融之旨,显弥陀本愿之殊胜。 法门易行疾致故,潜通佛智故,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深位人亦不必舍此别求华藏。 学净土者,不可执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之言。 当舍玄妙之理,而安心念佛。 旁参印光大师对华严与净土力用的比较,自知一代时教,无如净土。 自可死尽偷心,宝此一行。 其言: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特别法门。 普被三根,等摄凡圣。 上之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 有教无类,生正信者,咸得实益,即生了办。 具烦惑者,亦预圣流。 犹大海之普纳百川,若太虚之遍含万象。 设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谁能断烦惑以了生死,出五浊以超三界乎? 良以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惑。 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方有了生死分。 尚烦惑断而未净,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了,况其下焉者乎? 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天矣。 若依念佛法门,生信发愿,念佛圣号。 无论出家在家,士农工商,老幼男女,贵贱贤愚,但肯依教修持,皆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一得往生,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烦惑不期断而自断。 亲炙乎弥陀圣众,游泳乎金地宝池。 仗此胜缘,资成道业。 俾带业往生者,直登不退;断惑往生者,速证无生。 此全仗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与当人信愿念佛之力,感应道交,得此巨益。 较彼专仗自力者,其难易天地悬殊也。 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 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矣。 《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归宗,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普劝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 此之法门,何敢视作小乘? 况善财已证等觉,海会悉证法身,彼尚求生,我何人斯,不屑修习? 岂但高竖慢幢,直是毁谤《华严》。 欲张大乘之虚名,亲造谤法之极祸。 若斯人者,一气不来,平常所希冀华藏世界之不思议境界,均变作阿鼻地狱之苦境,饱受经历,以偿还彼违经说法,自误误人之过。 待其业报将满,当可省悟,随即发心念佛,随即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也。 苦哉! 幸哉! 愿学大乘者,同赴华藏海会之班,则其自利利人也大矣。 肆~二、征释经题【要解】(丁)二征释经题【经文】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称赞功德之名上来已详言矣﹞? 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耶?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要解】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 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 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略注】此经原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今特释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凡闻此经及闻弥陀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源信大师《阿弥陀经略记》总结闻名之利益言:闻佛名、经名者,有三种益:一是现生为诸佛所护念。 二是现生得不退转。 三是来生得大菩提。 此三益,亦可合为「现当二益」。 即现生蒙护念、住不退转;临终蒙接引,往生极乐,证大涅槃。 净土一法,能得「现当二益」,即因弥陀摄取、诸佛护念故。 所谓「护念」者:即佛力摄取保护,令闻名念佛者,不受魔难,自在往生,证大菩提。 元照法师释「护念」言:「护」者覆护,不使魔绕;「念」者记念,不令退失。 《势至章》云:「十方如来,悯念众生,如母忆子。」《大论》云:「譬如鱼母,若不念子,子即坏烂」等。 莲池大师释「护念」言:「护念」者:念佛之人,佛力保护,令其安稳,无诸障难故。 佛心忆念,令其精进,无有退堕故。 《观经》云:「念佛众生,摄取不摄。」又经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住其顶。」又十种利益云:「念佛之人,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此本师护念,而十方诸佛,同此护念。 当知:念佛佛念,感应自然,不可诬也。 善导大师对「护念」之义,阐释犹多。 其《观念法门》言:云何名「护念」?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证诚此事,故名「护念经」。 如《观经》下文,若有人至心常念阿弥陀佛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常与行人作胜友知识,随逐影护。 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第九真身观说云:弥陀佛金色身毫相光相,遍照十方众生身,毛孔光亦遍照众生,圆光亦遍照众生,八万四千相好等光,亦遍照众生。 又如前身相等光,一一遍照十方世界,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 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十往生经》说:佛告山海慧菩萨及以阿难,若有人专念西方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我从今已去,常使二十五菩萨影护行者,不令恶鬼恶神恼乱,行者日夜常得安稳。 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又如《弥陀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 「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观经疏》亦言: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净土一法,不可思议,即在现生住不退转,决定往生。 虽为凡夫,蒙佛护念,自然住不退位。 此非圣道所言之「三不退」,别指「心不退」,如善导大师言:「蒙光触者心不退。」亦含信不退、行不退义,即信「称名必生」而尽形称名。 莲池大师言:闻经闻佛,皆得不退,则不待往生彼国,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坏,况复生彼,而有退转? 一佛亲宣,即当谛信;诸佛同赞,更复何疑? 凡夫登不退,乃通途法门所无。 圣道行者,万劫修功,方证不退。 净土一门,无劳修证,闻名受持,即得不退。 力用悬殊,一目了知。 《大经》言:「由于此法未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知自修之难,此皆由无他力摄受护念故。 【要解】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答:此义有「局」有「通」。 《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 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 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 此「局义」也。 「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 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 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 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 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 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 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 初「劝信流通」竟。 【略注】前彰闻经、闻名蒙护念,今彰但闻佛名亦蒙护念。 显净土闻名即得利益,不论闻经与否。 能闻名受持者,即是受持经义;以经中唯说持名故。 蕅益大师于此将弥陀救度悲心,彻彰无遗。 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但闻佛名,即成缘种。 相续称念者,现身不退,必得往生;偶闻佛名者,亦蒙摄受,毕竟不退。 盖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一闻佛名,即护念摄取。 大师将「护念」分为「自力、他力」二途,显「圣道」与「净土」之别。 若依「自力」,至一心不乱,方为闻名,方为诸佛护念。 此即「局义」,偏在诸佛护念之益。 若凭「他力」,则但闻佛名,即蒙护念。 此即「通义」,全赖弥陀别愿摄取之益。 弥陀悲心,无以复加,如《观经》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之悲心于《大经》同本异译中彰之更显,其文言诸多修学者:「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 虽尔者,其人尤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 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 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戒作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观此即知,往生不凭我心,唯凭佛力,唯凭名号功德。 以凡夫之心,总皆虚假不实故。 善恶相杂,信疑不定,非出离之道。 唯弥陀名号,真实不虚,是正定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虽心中疑惑,但能「续念不绝」,亦得如愿。 故修学净土,智慧门任他,慈悲门自领。 不论心之净秽、善恶、信疑,但相续称念,即可高登极乐,成就佛道。 不可以自身之修为心行而作往生之标准,不可以称名之多少浅深而论功德之大小。 但各尽己力,尽一形称名则足。 昔蕅益大师有一法友,毕生日念佛万声,并欲以此化他。 大师见其行化未普,故言:万声局难取必,无论千、百、十,下至一声,但终身不替,便决定横超。 《宝王三昧》谓一念得生,不欺我也,余嘉其说。 即此是往生公据,佛祖阶梯。 弁语以劝登斯籍者,便作标名莲蕊想;不必别求圆顿,一念已超佛地矣! 观此,则一切我知我见,皆当抛舍,唯一向念佛。 以一切皆虚,唯佛是真。 但随缘尽心称念,无论多少,总以不间断为则。 此即是往生公据,即是念佛一行三昧(善导大师谓之「口称三昧」),决定横超。 大师前言「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观今释,可更明了,往生全凭名号功德。 信愿即感通佛心,蒙佛摄受也;称名则是信愿之全显,直入愿海,径登不退。 颠倒凡夫欲入信愿之门,唯有常称佛名,如是则自然潜通佛心,蒙光摄取。 参~二、劝愿流通【要解】(丙)二劝愿流通【经文】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要解】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正显依信所发之愿无虚也。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 故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 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 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此皆净宗指诀,世人多梦梦不了,所以虽修无功。 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有此义,方使一生要期非谬,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 二约「剎那」名「今」有此义,方能深入一行三昧,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如秤两头,低昂时等。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 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此即理之事非徒论理。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略注】前彰「现生不退」之益,今言「有愿必生」之益。 具此大益,故劝愿求往。 愿是信之左券,行之枢要。 信有愿,则信不虚;行有愿,则行有归。 故举愿则信行在其中。 此愿既通入弥陀誓愿,亦冥合四弘誓愿,故有愿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弥陀已成佛十劫,故「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摄取不舍之誓言,即彰于此。 有愿必生:已愿已生,今愿今生,当愿当生。 莲池大师亦彰此义,言:众生信乐,随愿往生。 已愿今愿当愿,过现未三时也。 举「三时」者,明「有愿者,无一不生」也。 大悲不舍,愿生即生。 一代时教,无如是之捷径,无如是之方便。 是故释迦诸佛于此经中频频发遣吾人当归净土,此即慈悲护念处。 良以佛见众生不入此门,必堕三涂苦海,永难出离,得失非细。 故慈悲护念,劝称名求往。 「譬如鱼子,母若不念,子则烂坏。 佛若不念众生,善根亦坏。」所以当来之世,经道灭尽,佛以慈愍,特留此经,更住百岁。 此经灭后,佛法全无,仍留阿弥陀佛名号,救苦众生。 佛之至极大悲,于此可明矣。 观大师「今愿今生」之释,知往生有「临终往生」与「当下往生」二义:若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决定往生,此就「一期、一形」而言。 若就心念而言,则念念与佛相应,念念蒙光摄取,故念念即生,如善导大师言:「回心念念生安乐。」妙因妙果,不隔时日;现今称名,金台影现,莲花已生,即已是极乐之圣众,便非娑婆世界之人也。 诚乃「净土迢迢不涉程,阎浮礼诵已功成。」此即净土「平生业成,往生决定」之事。 极简极易,至顿至圆。 唯有大智,方能于此谛信无疑;亦唯有老实念佛者,暗合道妙,念念得此殊胜利益。 此二义,一就外在身相而言临终往生,一就内在安心而言当下往生,总显念佛必得往生。 知其内在深义者,自然万虑咸休,安心称名。 若未知此,但能相续称名,暗合道妙,亦定生净土。 故修学净土,当作得生想,不必担忧往生一大事,唯一向念佛,正念直来。 自蒙弥陀护佑,不堕水火二河之中。 弥陀本愿,遇无空过;但称佛名,即绝轮回。 诚如古德言:自闻超世悲愿后,吾岂生死凡夫哉? 有漏秽身虽不变,此心悠游彼净土。 闻其名号,当下信受称名,即与弥陀愿心相应,即决定往生。 或有疑此者,今引诸祖之释以为的证,使念佛者信知虽身居娑婆,心已属乐邦,已是净土之人。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言:譬如壮士,屈伸臂倾,即得往生。 何待色身报满,然后得生? 当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令离苦海,过于慈亲。 于先劫中已立大誓:无苦不忍,无行不臻,无愿不立,无法不说。 为度我故,方便百千,今正是时,目睛不瞬,垂臂待我,已历十劫。 念念不舍,甚于剖心。 乃至其心激切,入生死中,遍历三道,地狱猛火,不辞劳倦。 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恋母,正慰所怀,则不逾当念,便得往生。 《念佛镜》言:念佛喻如孩子哭声,父母闻之,急来相救。 饥即与食,寒即与衣,热即与凉。 是父母力,非是子能。 念佛之人,亦复如是。 唯知念佛,佛大慈悲,寻声即救。 所有罪业佛与灭却,所有病患佛与差却,所有诸障佛与拂却,犹如父母养子相似。 故《法华经》云:「一切众生,皆是吾子,我即是父。 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莲池大师言:举念欲生,便登彼国。 彻悟禅师言:念佛时,即见佛时,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即度生时。 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 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 龙树菩萨言:应念即现身,即时入必定。 善导大师言:前念命终,后念即生。 又言:众生急念应时来,寻声救苦剎那间。 又言:但使回心正念,愿生我国,立即得生也。 是知:念佛即得往生,不隔时日,即因即果。 弥陀慈父,伫立空中,常垂宝手,寻声救苦,应声即到,何待临终方摄取也? 生命在呼吸间,念念是临终时。 如善导大师言:「无常念念至,恒与死王居。」又言:「恒愿一切临终时,胜缘胜境悉现前。」是故,念佛之人,勿待临终,唯恒常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是则自然入弥陀摄取光中,即已是极乐之圣众。 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净土,已是极乐之嘉宾。 声声皆在摄取中,念念皆是救度时。 自然之所牵,往生安乐国。 参~三、劝行流通肆~一、诸佛转赞【要解】(丙)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 (丁)今初。 【经文】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此句重在持名故是劝行﹞。 【要解】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 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 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 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 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略注】蕅益大师于此彻彰净土心要:「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此即大师对「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诠释。 弥陀大悲,诸佛本怀,全显于此。 净土宗旨,于此得以大彰。 持名妙行「不涉施为」之旨,坦露无遗。 不可思,不可议,唯有信此行此。 执自力修为者,当于此深深着眼,始不辜负大师之剖心沥血! 此一段文,是一部《要解》归宗结顶之笔,亦为净业行人安心之处。 千言万语,尽归于此。 如千里来龙,在此结穴。 能了此,自可明了《要解》宗旨,自不会被事理一心所迷、被别解别行所惑,而安心于称名一行中。 大师为彰持名之殊胜,一一比较,显圣道种种顿渐、权实法门,及净土观像、观想等之要门,皆不如持名一法。 以其余一切法门,皆涉修证,唯此一法,不凭修证故,并是多障凡夫唯一解脱之道。 如印光大师言: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学净土者,当善知诸佛施化之难易,善知应机之方便,始能具择法眼,善择法要。 《灵峰宗论》释种种「方便」言: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 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 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蜜、四摄、四辩、八万四千三昧、总持等是也。 有「不思议胜异方便」:信自性中,实有西方现成佛道之阿弥陀如来;唯心中,实有庄严之极乐世界。 深信宏愿,决志求生,不唯上上方便是其资粮,将世、出世一切方便,无非往生左券。 此法门中点铁成金手段,不历僧祇,顿阶不退,名绝待妙法也。 观此,知种种方便中,唯念佛一法为不思议胜异方便,具点铁成金之奇效,非诸余方便所能及。 观善导大师对一代时教之总结,则此义弥显。 其言: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此偈言尽佛法心髓,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始知一代时教,无如念佛。 诚如古德言:「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圣道一门,逗机施教,循循善诱,藉权入实。 净土一法,无有枝叶,唯一真实。 但以持名一行,统摄群机,共入弥陀本愿海。 善恶等摄,五乘齐入。 泯灭根机差别,唯显弥陀本愿。 此乃弥陀所选定之要法,但随自意而说。 不同他宗,随机施教,次第接引。 如莲池大师言:世尊始成正觉,演大《华严》,大教难投;随众生根,说三乘法。 后乃会权归实,悉与大车。 此如来一代时教之大致也。 而于其中,复出念佛一门,亦不论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不待根熟,方乃会之归实。 释迦一生说法虽多,唯说此法为难中之难。 以此一法超越常理,人难信故。 如莲池大师言:「唯于恶世,宣说此经,最为难事:人不信故;生怨嫉故;招骂詈故;加杖木故;若无大愿,生退曲故。」此法说之甚难,而能信受亦为难中之难。 《大经》言: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善导大师言:佛世甚难值,人有信慧难,遇闻稀有法,斯复最为难。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要解】「劫浊」者:浊法聚会时。 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突围而出,必不能度。 「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 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 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意见不容,必不能度。 「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 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 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无取无舍,必不能度。 「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 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取舍炽然,必不能度。 「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 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应量而饱,必不能度。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净宗千古之蕴一旦发尽希有哉。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 唯佛与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略注】蕅益大师于此正反对比,极显名号不可思议功德。 就反言:则五浊凡夫,舍持名一行,必不能度。 就正言:则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即转娑婆劫浊为「清净海会」,转凡夫之种种邪知邪见为「无量光」,转无始业力烦恼为「常寂光」,转假合之业报身为「莲花化生」,转短浊之生命成「无量寿」。 五浊一时圆转,功德一声圆具。 名号功德,全彰无遗。 《大经》所言「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全彰于此。 种种事理一心,无量戒定慧学,何能比此力用! 诚知,持名一法,是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之无上了义,圆顿中之最极圆顿。 故大师赞此法:「痛快直接,广大圆融,至顿至易,无机不摄,无罪不灭。」净土一法,名号独达,为彰名号不可思议功德,令时人彻底承当,宝此一行,古大德各有发挥,横说竖说,可谓不遗余力。 莲池大师言:弥陀万德之名:无一愿不包罗,无一行不体备,无一佛不贯彻。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余。 省庵大师言:一句弥陀,是斩群邪之宝剑。 一句弥陀,是破地狱之猛将。 一句弥陀,是照黑暗之明灯。 一句弥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弥陀,是出轮回之径路。 一句弥陀,是脱生死之良方。 一句弥陀,是成佛仙之秘诀。 一句弥陀,是换骨髓之神丹。 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 彻悟禅师言: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该八教。 一句弥陀,名异方便,普摄群机,旁通一线。 一句弥陀,灭除定业,赫日轻霜,洪炉片雪。 一句弥陀,开往生门,是多福德,非少善根。 一句弥陀,证三不退,只此一生,便补佛位。 一句弥陀,微妙难思,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一句弥陀,空诸恶趣,万德洪名,哪容思议? 一句阿弥陀佛: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用钦法师言:今若以我心口,称念一佛嘉号,则从因至果,无量功德,无不具足。 元照律师言:一乘极唱,终归咸指于乐邦;万行圆修,最胜独推于果号。 一声称念,圆转五浊,横超九界。 超情离见,微妙难思。 此乃诸佛所行境界,全体是佛力,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圆知此义,非等觉以下之九界众生自力所能知。 如《大经》所言: 发布时间:2024-08-05 12:19:5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