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本性法师:大寺 大殿 大师 内容: 这就启示并提醒我们,今天,我们应赶快把旅游的佛教,转向到文化的佛教;要赶快从文化的佛教,进入到哲学的佛教;最后,再提升到或还原到信仰的佛教。 如此,我们的佛教大师,自会御时代风云,应运而生——大寺大殿 大师文/释本性我这前半生,除了读书,就是学佛。 也因此,在我心中,有两个地方,特别的神圣,一个是佛堂,另一个就是学堂。 曾在北京读书四年,虽在中国佛学院,却常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既为其人文环境,更为其学术光辉。 近日,有报道说,清华大学新任校长产生,是年富力强的陈吉宁教授,他在就职演讲中说:大学的根本不在“大”,而在“学”。 他提出,办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 记得,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教授也说过类似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 两位校长的办学精神,可谓一脉相承,焦点集中在:办大学,重在有大师,非重在有大楼;重在学,非重在大。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佛教及其现况。 回归佛陀的本怀,我们会发现,佛教,其本质就是教育。 佛陀从成道到涅槃,一生在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教育——传教。 他随机逗教、因材施教、授业解惑、度化弟子、化度世人。 怪不得呢,在佛教,尊佛陀角色为大导师。 因为佛教的本质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因此,寺院与大学,就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 考察佛教史,寺院规模大、殿堂体积大的年代,未必就是佛教兴盛的年代。 而高僧出,即大师出的时代,才是佛教兴旺的时代。 往往,出个高僧,即大师,就推动佛教向前一步。 如是出个划时代的祖师,即顶级大师,那么,佛教的发展,就大大地跨前一段。 这些祖师,如慧能禅师、玄奘法师、怀海律师等就是。 也因此,我在想,今天,基于佛门现状,接下去,我们的发展道路,应是怎样? 这大学的发展规律,值得我们借鉴。 改革开放数十年,今天,我们的佛教,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大寺院了,我们有大殿堂了。 但我们,底气不足的是,我们缺了大师,即缺了高僧缺了祖师。 为此,今天,我们的当务之急,应是成就造就大师。 时代呼唤大师,时代需要大师。 大师,是高素质高品质的综合体,他不会凭空而生,他的出现,除了自身根器与时代生态之外,就需要培养。 而且,是从一般僧才中培养出来的。 也因此,我以为,今天,我们应把更多时间精力财力,转向投放到一般僧才的培养上。 做足一般僧才培养的工夫。 有了这牢固的基础工程,才有可能缔造出金字塔尖。 这培养,一方面,是自我培养,即自我努力,另一方面,就需要佛教界为他们创造出好的条件与环境。 这条件与环境,包含学习、修持、研究、宏法、管理等等方面。 这就启示并提醒我们,今天,我们应赶快把旅游的佛教,转向到文化的佛教;要赶快从文化的佛教,进入到哲学的佛教;最后,再提升到或还原到信仰的佛教。 如此,我们的佛教大师,自会御时代风云,应运而生。 发布时间:2024-06-13 11:36:57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