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三讲 内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三讲)好,当你建立信、愿之后,信、愿它属于形而上的东西,你说你有信愿,我们很难判断,但是在事相上可以进行判断:你能不能去执持名号。 你执持名号,尤其是对这个名号功德具有甚深的理解,这就是你的智慧。 由这个智慧的心来持名,才叫妙行——不可思议的行。 这些概念都要注意。 一般我们认为:念念佛号好像愚夫愚妇都能念,好像很低级。 “我水平很高,一定要修很复杂的东西,很复杂的法门才显得与众不同。 ”恰好这是凡夫的见解——错误的。 执持名号,简单的方法里面包含着甚深的智慧。 你对这个智慧能够领略,你去实行它,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人。 你的行就是不可思议的行——“持名妙行”。 好,由这个持名妙行就能够“满所愿而证所信”。 这个意思就是你执持名号——名号是用前面讲的信愿来庄严的——信愿称名就能感通佛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我们就能够带业横超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不就是满了愿吗? 满足了我往生之愿。 而且是“证所信”,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所信的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以及名号的功德,以及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四德以及他的大慈悲心,这些所信的东西都属于仰信的范围,只是由于我们听释迦牟尼佛这么说了,我们对释迦牟尼佛佛德的信任,我接纳了,但不是我证悟的境界;但是如果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去,原来我们所信的所有东西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 而且“华开见佛悟无生”,这时候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阿弥陀佛跟我们母子天然的关系,果觉、因地的互动,都是我们现量亲证的境界。 这就是“证所信”。 这部经典也就围绕着信、愿、称名三资粮来展开的。 在这部经典的结构当中,在正宗分里面就首先陈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产生信心。 《阿弥陀经》——包括《无量寿经》,为什么首先宣说依正庄严? 其目的是要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井底之蛙——被这个秽土的五欲六尘境界所缠缚的众生,来建立一个佛的境界。 一真法界,至真、至善、至美:建立这么一个境界。 然后以这个作为参照坐标,来对比我们娑婆秽土所有的东西,我们才会有鉴别。 知道这个秽土是我们业力感召的苦难地方,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我们清净愿心所感召的一种极乐境界:来产生信心。 那么产生信心之后就“劝发愿以导行”。 《阿弥陀经》有一番的劝信、三番劝愿,来让我们生起愿往生心。 再第三个结构,就是你产生信愿之后,告诉你到极乐世界去的方法: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 这就是《阿弥陀经》信、愿、行三资粮展开的结构。 好,那下面进一步讨论信愿行。 何为信? 何为愿? 何为行? 那么这些都是展开了净土宗基本的原则、理念。 “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通途大乘法门都要靠信心,更何况大乘里面极难信的、极圆顿的净土一法,这个信心就来得至为重要。 那么对信心的阐释,净土宗祖师各有不同角度的诠释。 善导大师单刀直入,从两种深信下手:从业力凡夫的根机以及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拯救,这两个层面展开信心的阐释。 蕅益大师以通宗通教的祖师风范,高屋建瓴的展开了六信的诠释。 净土宗的信具体体现在三对范畴——六个方面:信自、信他,这第一个范畴;信因、信果,第二对范畴;信事、信理,第三对范畴。 那么“愿”,什么叫净土的愿? 就是厌离娑婆秽土、欣求极乐净土。 这里就要建立一个净土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 他带有情怀——一种情感化的心理——在里面。 但这种情感化的心理是有他的智慧作为背景的。 这是愿。 行呢? 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这就对信、愿、行的本质内涵作了一个概述。 下面具体展开。 什么叫“信自”? 信自,这个“自”就是自性。 一般我们会说净土法门是仰靠佛力——他力——去往生的。 但仰靠他力往生成佛一法,它的前提还要建立在信自的这个基点上。 我们首先要“内重己灵”,我们现前这一念之心具足着如来的智慧、德相。 只不过是我们迷惑颠倒了,冤枉的在三界六道受苦了,我们这一念真如自性变成了一个无明的心意识了。 我们当下一念之心本身具足着一真法界全体的功德,不是我们肉体上的肉团心,也不是我们心意识里面的“缘影”——那种攀缘心。 它是竖穷三际,超越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横绝边涯”,这个心遍到十方。 虽然在这里随六道之妄缘,但是我们的真如自性没有减少一点。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当下的这种心意识——虚妄心——的本体,是大方广真如妙心。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十方无量无边微尘数的国土都是我们这一念心——真如之心——所现显之物。 我们的身心——无论是四大的身体还是我们的精神现象,也是我们一念真如自性显现之物;山河大地——所有的外境,也是所现之物。 现在要从这种昏迷、颠倒当中回归,回归到我们自性本具的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就是我们的自性。 对这一点不加以怀疑,就是信自——内重己灵。 我们只有有信自的基础,才能够去谈信他。 因为信他的目的是要把我们的自性展示出来:我们具有无量光、寿的性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阿弥陀佛。 只不过是现在我们无明、分别太厚重,我们自性显发不出来,才有必要借助一个佛的果地上的强缘,把我们自性的性德展开出来。 这就是“内重己灵”前提之下,才“外慕诸圣”。 第二个就谈到“信他”。 信他,就是从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 佛的那一面产生信心,主要从三个方面。 释迦牟尼来到我们这个南阎浮提,一代时教千经万论处处劝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释迦牟尼佛绝对不会讲假话,一定要相信这个。 第二个方面,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称性发出的大愿,以及请他的亲教师世间自在王佛为他宣说十方二十一俱胝佛刹的优劣——刹土的境界,法藏比丘摄取他方世界的精华思惟五大劫发出的愿,它绝对不会虚设。 那么这个愿成就之后,揭开了度化众生的序幕。 是大称十方诸佛度化众生之本怀,所以十方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及在他自己住持的刹土劝勉与会的四众弟子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些都是真实不虚。 所以我们要随顺释迦、弥陀以及十方诸佛的“真实教诲”。 这真实的教诲是给予一切众生真实之大利。 下定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这一点没有一丝的怀疑,也没有一丝的迷惑、后悔,你能做到这一点,就叫“信他”。 那么“信因”,一般讲因果:自因自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断一分惑证一分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我们常常说的因果法则。 净土法门包含着通途的因果,尤其包含着它不共的一个因果特点,就是“以果地觉作因地心”所显现的妙因妙果,不可思议的超越通途的因果法则。 它不一定非得要断一分惑证一分真:你不断烦恼就能得到佛的功德,不断烦恼就能横超三界。 它难信就难信在这个地方。 通途佛法你不断见、思惑,三界是出不去的。 但净土法门你只要信愿持名,感通佛力,你就可以横超。 这个“信因”,在因地上修行要深切的相信:我们就是散乱称念弥陀名号,都能成为成就佛果的种子;更何况能够一心不乱的称念,哪能不往生净土呢! 以念佛为因,以成佛为果。 净土往生的条件后面也谈到,往生到底在功夫上需要什么条件? 是不是必须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 这是净土往生一法非常带有原则性的问题。 有些人常常会说:“你念佛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就不能往生。 ”那么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关系的认定。 后面解释的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实际上都不是我们这个时代众生所能到达的水平。 事一心不乱能够伏灭见、思惑,试问谁能做得到? 如果灭见、思惑,那都是阿罗汉的水平,在圆教属于七信位的水平。 这里尤其要注意:我们在散乱心称名当中,只要具足信愿,也能往生,只不过是生到凡圣同居土。 你能得到事一心不乱往生,那是方便有余土;你能得到理一心不乱往生,那是往生到实报庄严土。 他的境界是不一样的。 但就往生这一点来说,不要把门槛提得太高了,那是不符合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的悲心、愿力。 阿弥陀佛欲令一切众生没有一个遗漏的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定不施设任何的门槛——只要你相信、愿意去。 它真的就是这么简单,但是真的就这么难信。 好,那“信果”,相信果地上的功德,深信极乐净土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 “诸上善人”都是指等觉菩萨。 我们一去就能跟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把手同行。 那么这个法门是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悠悠凡夫,乃至蜎飞蠕动,乃至阿鼻地狱众生都能平等往生的法门。 他们都是从念佛、执持名号去往生的。 所以你只要念佛为因,一定能够往生到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得到这样的果。 这样的因果好像是种瓜就能得瓜,种豆就能得豆,就好像你的影子必然随着你的形体,回响必然随着你的声音会回应一样。 所以念佛为因,得以往生为果,这叫信果。 好,现在讲“信事”和“信理”。 它是包含着大乘佛法讲的四种法界。 深信当下这“一念”不可思议,不可穷尽,这叫信理。 依当下一念,所现的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也不可尽。 在不可尽的刹土当中真实的有极乐世界,在我们娑婆世界西边十万亿刹土之外的地方,至为清净,至为庄严。 不是齐东野语,不是乌托邦。 你一定要信事。 以极乐的境界为事。 要相信这个。 有的人会说:“极乐世界是不是表法的? 是不是一个比喻的说法? ”绝对要把这个看法放下。 真实是有,信事。 “信理”,相信这个理。 因为这个事是从理显现出来的,透过极乐世界存在的事相,我们要了解这个事相后面的理。 这个理就很深邃,是以法界作为理的:深信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极乐世界也在我们介尔一念心之内,不在之外。 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性,其大无外。 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主伴庄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中所现之影——所现的影子。 我们现前一念就好像是大圆宝镜,显现的极乐世界的净土庄严就是宝镜所显的影。 那么极乐世界全体的事相,就是这个法界的理体。 我们能念的心虽然都是妄心,但当下这个妄心所显现的体性也是真如。 这个真、妄二心的分别我们常常要思惟,就好像水和波的关系、水和冰的关系。 虽然这个水变成了冰,但是水和冰它们共同的湿性,没有由于形态的改变而改变。 所以全体的冰也就是水。 全冰即水,全水即冰,来理解“全妄即真,全真即妄”。 “全修即性”,我们全体的修德就是从性德里面显现出来的。 “全他即自”,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常常出现一个概念——全他即自。 全体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自他不二。 那么这个“他”也是我们心性所显现的外境,就好像梦中的境界全体是自己的心显现的境界一样。 全梦即心,全心即梦。 全体的他力是自性之力。 如果这个“他”表明是佛果地上的功德的话,那全体佛果地上的功德也即是我们自性本具的功德。 这也是谈因心果觉的互动、互摄、沟通、同质。 所以我们当下这一念心也能够周遍十方虚空法界。 佛的心周遍十方微尘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遍到十方虚空法界。 心、佛、众生,等无差别。 我们的心跟诸佛的心也是交融互摄,平等不二。 在这里来理解,这叫事事无碍法界。 用灯光来比喻,像一间屋子里面有一千盏灯,每盏灯放出的光互相融遍,互相融摄,重重无尽地交摄在一起,没有妨碍。 不是说有这盏灯光在这里,另外一盏灯光来了,它就有妨碍,就要拒绝。 它没有这样。 所以以事事无碍的法界来理解这种性、理,来理解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理解自他不二、自他一如。 那么这样相信之后,我们就能够了知:娑婆世界也在我们的自心之内,不在自心之外。 只是我们自心所感的是秽土。 这也是即理之事。 娑婆世界,所感召的秽土。 秽土的当下也是真如理体。 那既然是“自心秽”——我们自心的秽恶所感召,我们理所当然的去厌离。 极乐世界是我自心净业所感到的净土,那“自心净”就理所当然的去欣求它。 所以净土法门就有一个取舍。 厌离秽土就是“舍”,舍掉娑婆秽土,舍到了究竟就无可舍了。 你心求净土也取到究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无可取。 通过这种取、舍到西方极乐世界——无生的法界,就离开了取舍。 所以极乐世界往生的问题就是“全事即理”。 这个取极乐是理——真如理体,舍秽土也是真如理体。 取、舍都是法界,与不取不舍也没有两样。 这就是信。 ——庚寅年五月讲于温州太平寺   发布时间:2024-06-08 10:58:12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