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持松法师:心经阐秘 内容: 师奘沙门密林述将释此经,三门开端。 一总叙缘起,二分解题目,三依文正释。 一总叙缘起。 初总叙缘起者,此经文欠一纸,字仅三百。 然一句之内,兼五藏之般若:一字之中,摄百千法门。 洵可谓简而要,约而赅矣。 故一切佛事,必诵此经。 乃至妇孺之辈,亦多知《心经》之名,足以见摄益之广也。 唯以文略义丰,古今疏解,虽无虑百家之多,而奥旨蕴藏,仍多发挥未尽也。 盖从来诸解,均属显教。 弘法大师虽作秘键,然玄论经旨,不消重文,初学者仍不能识其趣焉。 今斟酌显密,会通句义,成兹一编,虽不足曰尽阐玄秘,然一滴之味,期以作法供养。 题曰《阐秘》,所以阐发秘键,以示此经之异于显了也。 显教解题中心字,判为大般若之肝要。 然施护译本,题名《佛说圣佛母般若般罗蜜多经》。 三藏玄奘法师往西域时,路次益州,宿空慧寺,遇一病僧,询问行止,因话所之。 僧叹曰:为法忘躯,甚为稀有。 然五天迢滞,流沙鬼魅,险难实多。 我有三世诸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往来。 遂口授之。 至晓失其僧焉。 三藏渐离唐境,途中偶缺斋供,忆诵此经七七遍,则有珍蔬。 失路诵之,化人指引,虎豹潜形,魔鬼遁迹。 后至中天竺那烂陀寺,旋绕经藏,忽见前僧。 谓曰:我是观音,前授《心经》,保尔行途,取经早还,满尔心愿,言讫突隐。 是则奘师所译,乃观音口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 四唐兴善寺智慧轮译,名同奘师。 五则天时义净法师译,世无流通。 六天竺三藏大广智不空译,名《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七唐摩竭提国三藏法月法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八罽宾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九法成法师等译,题皆同奘师。 此中除什奘二本外,皆有序,正,流通。 今之从西藏文译出者,亦有序,正,流通。 盖以原本即有两种。 然今日所常诵者,皆奘师本,故今解亦依之。 总序缘起竟。 二分解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此处为梵文)古德解释经题,多以人法喻配之。 今言般若波罗密多六字,即具人法喻。 以此六字,是佛母之名,属人。 此名即菩萨所具之法曼荼罗□□□。 故六字皆法。 此名乃世间浅名,表法性深号,即是喻也。 又般若波罗密多,是能说此心真言之人。 心即所说三摩地法门种类,所以拣别根本咒及身咒等,故立心言。 以上七字,配人及法,属别。 经之一字,配喻,属总。 以是圣教之通号故。 然般若菩萨,属何等人耶? 此菩萨在胎藏曼荼罗□□□中,持明院五大尊中最中之位,乃遮那如来正*轮身也。 其身为天女之状,白肉色,有六臂。 一手持梵箧,亦犹文殊之持利剑,所以表智慧也。 虽遮那遍照之智,亦由此生,故称之为佛母。 《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 父母之中,母之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 《大品般若》云,般若能生诸佛,亦如文殊为诸佛师也。 梵云般若,此翻智慧,即五智互融而成,与大定相应之究竟慧也。 以般若属智,本为金刚界曼荼罗□□□而住胎藏理界者,即理与智,定与慧,均合为一也。 智者,决断义,有悟彻真源之用。 即佛从根本智证得诸法实相源底,乃决定断言曰:五蕴皆空,乃至无所得也。 慧者,拣择义,有修行断惑之功。 一切众生无慧拣择,故无始妄作,任业东西。 菩萨虽知如幻,然不昧因果,故知何者为障,为烦恼,拣而断之;何者为功德,为菩提,拣而修之,故能得真解脱也。 言般若波罗蜜多者,此言到彼岸,乃即身成佛之义。 以三密成就,度三有苦海,得显本有功德,证得大觉位,到二转依之岸,受不生不灭,平等寂灭之法乐也。 又到四曼之极顶,达五智之源底,不历僧祗,顿证最后身位也。 又般若有深浅不同,到岸亦权实有异。 故《大品》云:欲求声闻乘者,当学般若;欲求辟支佛者,当学般若等。 故今略说有五乘般若,各各到岸。 所谓人天般若,行戒善等,度三恶趣之此岸,到彼人天之岸。 声闻般若,行四谛等,照五蕴人空,度分段生死,到无学果岸。 缘觉观十二因缘,到辟支佛岸。 菩萨般若,行深般若照五蕴空,到心无挂碍,究竟涅槃岸。 佛之般若,到无生菩提岸。 又各宗止观等法门,皆称般若。 各证一宗之理,曰到岸。 如《涅槃》三兽渡河,谓象马免。 《华严》亦云,诸法实相,三乘皆得,而不名佛。 则知断证理行,有浅深也。 《智论》云,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 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名般若波罗蜜。 此即所谓当相即道,即是而真,名到岸,非别有此岸彼岸也。 言心者,心为人身之主,居于中央,表中道离偏邪,离二边之义。 □□之咒,以此为体,故名心咒。 般若以此为境,故为深般若。 色空,受空,乃至识空,以之为融会,故云不异,云相即。 诸法以之而相空,故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乃至菩萨以之无挂碍,无恐怖,故云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 诸佛以之而证三藐三菩提,故云无等等咒。 一切众生以之而起颠倒,故曰妄想。 盖以不了真心,分别遍计,故无往而不颠倒,无往而不障碍。 眼见色,此心即为色障。 乃至意思法,此心即为法障,不能自在。 诸佛菩萨以般若心知诸法本性,于法自在,故能以大妙用,应化无边。 一切经论注疏中,言心之处甚多,今不能尽举。 但引一二以证此文而已。 如《唯识述记》等言三心:一质多(心),二末那(意),三毗若底(识)。 《宗镜录》四心:一纥利陀(肉团),二缘虑心,三质多心,四乾栗陀心(坚实心)。 《天台止观》三心:一质多,二汗栗陀心(草木心),三矣栗陀心(精要心)。 弘法大师立四种心:一□□□,此云肉团心,乃人身中心脏也,色法所摄。 二□□,此云缘虑心,八识各能缘虑自分境故,妄想所摄。 三□□□,此云集起心,即第八真如性也,寂照所摄。 又真言宗《大日经疏》云:梵云□□□纥哩驮耶,此云心。 行者于肉团心处,想莲花形,合而未开,男子向上,女子向下。 又梵语□□质多,此云虑知心。 显教于肉团心,只多心外,建立自性清净心,或云坚实心。 密教于胎藏直观凡夫肉团心,为八叶莲花,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 又于金刚界名□□为□□,盖以□□亦名曰处中心,故不空法师《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之信心,即是大圆镜智□□□心,纥哩那耶。 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则又名□□□□冒地质多,故知大圆镜智□□□心,与□□名异而体同,非肉团心外别有真实心也。 今云,般若波罗蜜多心者,心即般若,般若即心。 此密教无论观何字形等,皆在心月或心莲之上。 莲即□□,以开合分因果;月即□□,以圆缺分凡圣也。 言经者,梵语□□,此云贯串,摄持等义。 依密教解经字,即以语密为经,心密为纬,织三业之丝,为□□□海会之锦。 锦文千殊,同名为锦。 佛言万善等得称经。 又此经三藏之中,□□摄。 若依五藏,则为秘密藏收。 五藏者,如《六波罗蜜经》云:此五种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 我灭度后,令阿难受持□□藏,□□□邬波离受持□□□毗那耶藏,□□□□迦多衍那受持□□□□阿毗达磨藏,□□□曼殊师利受持□□般若藏,金刚手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此经说□□真言,故为总持藏收。 又一一文字皆真言。 何以故? 以此言能呼召诸法实相,不谬不妄,故名真言。 是以得文字般若者,皆名真言,不得文字根本者,皆妄语也。 普通训法,十方同轨故,训常,三世不异故,亦即文字般若。 乃将般若一类文言,贯串成文。 此种文字,非世间无益之语,乃可为出世法度,令人遵循,而至彼岸,故曰经也。 三依文正释三依文正释者,此经共有五分:一人法总通分,即观自在至度一切苦厄是。 二分别修因分,即色不异空至无所得故是。 三行人得益分,即菩提萨埵至三藐三菩提是。 四总归持明分,即故知般若至真实不虚是。 五秘藏真言分,即□□至□□是也。 今第一人法总通分,亦五:一因、二行、三时、四智、五果也。 言人法总通者,此为一经之总纲,已下皆别释此数句之义也。 今初明因。 观自在菩萨。 此经为佛在灵鹫山为鶖子等说。 施护译云:世尊在灵鹫山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 舍利子白观自在言:若人欲修甚深般若法门,当云何学? 故知当时以观音为会主,亦如《华严》以普贤为会主等也。 故举观音为例。 又般若为大智,住于理界为大定。 今由观音显之,为大悲。 大智由胜义菩提心成,大悲由行愿菩提心成,大定由三摩地菩提心成。 三中缺一,菩提心即不圆满,般若亦不深,故举观音以明悲也。 观自在,是能行般若之人。 即此人之本觉菩提心为因,故曰明因。 梵语□□□□□□□□阿噜呀瓦噜克衣退朽瓦剌,此云圣观自在。 为诸观音之总体,其千手,马头,十一面等,皆此尊所变。 在金刚界十六大菩萨中,名金刚法菩萨。 在胎藏中台八叶中,为观自在菩萨。 其他各院中,亦皆有观音。 如虚空藏院之千手,苏悉地院之十一面,观音院之马头,如意轮等,皆是也。 言观自在者,谓以智慧观一切境,则一切境无不真实。 如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等,曰境观自在,即观照般若。 以悲心观一切机,则一切机无不普应。 如应以人身得度者,即现人身为说法等,曰观机自在,即方便般若。 以禅定观一切心,则一切心无不圆明,如落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曰观心自在,即实相般若。 合此三自在、三般若,而自觉佛道,觉他有情,故曰菩萨。 二乘偏观,不得自在,故不名菩萨。 又如《法华》五观五音,平等齐现,曰观自在。 所谓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定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慧也。 定慧合一,曰自在观。 若就此经文以释观自在者,则照见曰观,五蕴空、度苦厄曰自在,乃至色空自在,生灭、垢净、增减自在,直至颠倒梦想,皆观自在也。 吾人欲修行般若,须入此菩萨三昧为因也。 有人云:观察吾人各各自已,常在般若中,故名观自在。 虽近牵强,然亦有理。 二明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以深般若,通能所观,即是行也。 能观般若之慧,与所观般若之境,境智合而不分,为一深般若。 任运而修,无功用、能所对待,故曰深。 以一切境无非智,而能为即境之智所缘;一切智无非境,而能遍缘一切为即智之境;动静语默,法尔与深般若相应,故曰行也。 又般若有二:一共,二不共。 《智度论》云:三乘共修证者曰共。 唯菩萨行之,不共二乘,曰不共。 今言深者,即对浅之共云不共也。 又《地藏经》云:世间般若,有行有相,浅也。 出世般若,心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深也。 三明时。 时。 般若虽一,而依教之人,其智无量,差别不同。 故所经时节,长短有异。 华严三生,性相三劫,声闻六十劫,缘觉百劫,皆名行般若之时。 真言宗名三劫为三妄执,谓粗、细、极细也。 若依般若修行,断第一重粗妄执,名满第一阿僧祗劫;断第二重细妄执,为满第二劫;断第三重极细妄执,为满三劫。 若一生中能超此三妄执,则不经劫数,一生成佛也。 今观自在行深般若之时,乃因最初一念,发菩提心,与深般若相应以来,直至未来际,无一念而非深般若之时。 所谓真观清净观妙音观世音乃至三十二应等无非般若,故总云时。 四辨智。 照见五蕴皆空。 辨能证之智也。 五蕴为所迷之境,梵语□□,旧云阴,乃盖覆义。 新译曰蕴,乃集聚义。 积众多之法而成,以盖覆真性,概谓之蕴。 大别有五:一色蕴,总该四大种及所造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也。 二受蕴,谓对苦、乐、舍境,而领纳承受也。 三想蕴,谓对好恶境,想象其名言也。 四行蕴,谓造作义,迁流不停义,以造一切有为之因缘,迁流于三世也。 五识蕴,谓对境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也。 此五种,即身心或色心之异名。 一切色心之法,因缘假合,皆无自性,凡夫妄计执为实有,遂被所累,起我执颠倒。 今菩萨观蕴,无常变易,何得有我? 如今我身,以四大合成。 假使将身还归四大,即皮、肉、筋骨归地;浓血、津液归水;暖气还火;动转、出入息还风。 归还之后,此身在何处? 我在何处? 身既无有,攀缘之心亦灭。 因此妄心乃由内六根、外六尘合和而生了别之识。 揣摩五尘落谢影子,假名为心。 众生日用之间,但认此假影为心。 今无身为对,又无六尘积聚,试问何为心耶? 如镜本无像,而能映像,愚人以为镜实有像。 菩提之心,本无五蕴,以众生无明幻业,故现如是幻相,即如明镜随类现相。 众生不了真心,但认五蕴幻相,故如愚人执镜相也。 既知蕴中无我,即人空,蕴亦不生,即法空。 然则如何照见耶? 如《大品》云:观色如聚沫,则色蕴空。 以色蕴若粗若细,但有假相可见,如水上之沫。 观受如浮泡,则受蕴空。 以从自己识情与顺逆之境,合和而生苦乐,如暴雨时水上浮泡,仔细观之,都无起灭。 观想如阳焰,则想蕴空。 众生不知缘起之空,有法想生,若悟实相,即想不生。 观行如芭蕉,则行蕴空。 一切动作,从缘不实,如剥蕉不得坚实也。 观识如幻化,则识蕴空。 由一念无明,造虚幻业而成三界,推其本则不生不灭、不去不来,如幻师变幻戏也。 非但所照之五蕴法空,即能照之般若亦空。 岂有意取照见之智,而舍五蕴之妄哉。 果有意取舍,则非深般若。 以能照若存,必有所照为待。 所照既当体即成真空,则能照尚焉为用哉? 故照见与五蕴,皆般若深空之德也。 经中从色不异空至无苦集灭道,辨五蕴空;无智无得,释照见空。 此上皆就显教之义而释。 若依密教,则照见五蕴皆空,即两部大日如来之法界体性智也。 所谓色蕴法界、受蕴法界乃至识蕴法界,其体则胎藏智,其性则金刚智,二种合一,则大日全智也。 五明所得果。 度一切苦厄。 度者,离也,越也。 苦厄者,总则烦恼所知,分段变易;别则苦分三、五、八等,厄分七难、三灾、八难、十难、百万障难等,故云一切。 逼迫身心曰苦,受诸困累曰厄。 世人不达五蕴性空,遂计人、计我,自困蕴中,受身心大苦。 或言唯物、唯心之一元,或计心物之二元,总不出我、我所执,起贪、瞋、痴,造三有因,感六道果,受烦恼灾厄,无一时自在。 岂五蕴有意困人哉? 菩萨了五蕴性空,本无逼迫之法,何用更度? 他本多无此句,遂有人疑云:在五蕴皆空下,即应接云色不异空等,以释蕴空之义,何得中间夹一句度苦厄,使文不连气? 况菩萨行般若时,苦厄早度,何得今始度耶? 种种狐疑。 殊不知此句本意,为照见蕴中,本来无苦厄过患。 亦犹下文云,是故空中无色等意也。 智慧轮译云:尔时观音告舍利子云:若人行般若时,应照见五蕴自性空,离诸苦厄。 其意更明。 第一人法总通分竟。 自下大段第二,分别修因分。 即解释上文照见五蕴皆空一句。 至下行人得益分,即解度苦厄句。 弘法大师将此句配释华严、三论、法相、二乘、天台各宗。 私意以为经在先说,宗为后起,若强配之,恐不足以服人,故稍变其而释之。 有人谓五分中,前三为显了般若,后二为秘密般若,亦得。 然此一分,复分五段:一摄诸法以归真空,二绝妄相以除戏论,三遮外境以成唯识,四依二乘以明缘谛,五泯境智以归无得。 今初摄诸法以归真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众生病根,偏在有无。 有无即色空,色空二者之中,著色尤甚于执空。 故先色后空,总摄以归于真空也。 梵语□□□□舍利弗怛啰,连父母称名。 □□母名,译云身,身端严故。 又云珠,云鹭,眼如明珠鶖鹭故。 □□父名,译云圆满,论义圆满故,论师也。 亦翻子,是舍利弗女之子也。 连为号者,不忘亲故。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也。 言色不异空等者,以凡夫见色为实色,见空为断空,故内为骨骸所累,外为山河所眩,不能自脱苦厄。 今欲使其见色为非实色,不过众缘假合之相,而实无异于真空之体,故云色不异空,非不异于断空也。 见空非断空,不过人法二无我所显之性,而举体实无异于幻色之相,故云空不异色,非不异于实色也。 以色不异空,破实色之执,则色不碍于空矣。 空不异色,破断空之执,则空不碍于色矣。 若实色碍于空,而断空必碍于色,互相碍,则为苦厄之本,难契般若真空之理故。 言色即是空等者,色之一字,包括幻色、实色、断空三种,以空是一显色,故亦属于色也。 上云色不异空,则色无性,空不异色,则空亦无性。 二觉中,如海一沤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然倘误解此意,而欲离色灭色,以取断灭之空,则又成断见矣。 言空即是色者,空即真空,乃二空所显之理。 色兼幻色、实色、断空三种,因一切色相,皆依真空之理。 真空即是色之体性,故云空即是色。 倘误认真空能生实色,则不达相妄,徒说性真,则成常见矣。 前云不异,是色空互夺,今云即,乃色空互显。 如云色不异空,则空夺色矣。 空不异色,则色夺空矣。 色即是空,则色显空矣。 空即是色,则空显色矣。 互显,所以成其无碍;互夺,所于彰其绝言。 何谓无碍,以色即空,而色不尽;空即色,而空不隐。 即色处,可以见空,即空处,可以见色,左右逢源,随流得妙也。 何谓绝言? 谓此色已不异于空矣,则何来色外之空,而言即空不即空。 此空也不异于色矣,则何来空外之色,而言即色不即色耶? 故尔离言绝虑,忘思忘解,斯为真空,斯为照见五蕴皆空之大旨也。 又色不异空,乃华严宗会色归空观,天台从假入空观。 空不异色,乃华严明空入色观,天台从空入假观。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乃华严色空无碍观,天台空假平等观。 直使不滞有无,离四句百非,则得心不挂碍,所作如意矣。 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以色空例余四蕴也。 四蕴皆随色法而有,故以为例也。 即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空,皆如前解。 问:今之重视色空,有何裨益? 答:诸佛以观空不碍于色,故能于真涅槃色中,作大佛事,示现种种神通,教化有情。 以色不碍于空,故能于色相生灭之中,示现不生不灭,安住涅槃。 故色空皆得自在,非强使色令空,亦非强使空令色也。 凡夫执色为实色,故在色中推求万有原始。 推求之不得其故,为色所碍。 执空为断空,故闻空生畏,以为一空即将全无世界,故为空所碍。 因执色故,所以于物质中妄分人我,而争夺不息。 以执空故,所以不信因果轮回,以为此身死后,如物质破坏,不能复全。 故使社会之秩序,为之紊乱不安,则色空之义,岂可忽乎哉! 二绝妄相以除戏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中论》出八病,谓生、灭、断、常,一、异、来、出。 配此六不,则生灭相同。 以不增不减,摄彼来、出、断、常。 不垢不净,摄彼一、异。 观自在告舍利子曰:彼既以般若照知五蕴空矣,当知凡是一切有为诸法,其相是别,其空是同。 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 故诸法本体,皆同一真空之性,而不可以生、灭、垢、净、增、减等相以视之。 通达此理,则万有之根本得之矣。 万有之根本为何? 即不生是矣。 然世人皆睹此森罗万象,代谢不停,何谓不生? 曰:此盖妄见因缘假合之相为生,而不知其相本空而。 夫既曰假合,则是诸法,本无实质。 如将世界碎为微尘,复将此一小微尘,碎为世界微尘之数。 如是展转,分析不已,岂非世界毕竟不生,但由无量因缘假合而有乎? 又如将人身肢体,分解成为细粉,此一细粉,又由若干更细之物合成。 设将此物分到不可再分之处,使其各不相合,不为凭附,则此物从古以来有生乎? 曰:无生也。 今世人但见一时假合之物,以为生,斯为戏论,斯为无般若慧,不能照见真空,即不能度苦与厄也。 《中论》广破生见,今不烦。 既知诸法本体,前际不生,何有后际之灭? 不生灭,焉有垢净之相? 世人谓凡夫为染,圣人为净,不知染净亦因缘假立而。 譬如虚空,尘霾之而不见有染,水涤之而不见有净。 既无垢净之相,亦无增减之用。 世人谓色有时增细成大,有时减大为小,或圣位增,凡位减,不知增减亦因缘假立耳。 如虚空,千载补之而不加,百岁损之而不亏。 又是诸法,指五蕴等法,空相即生灭等。 若色法空其生灭之相,则其体为如来妙色端严之身。 若受法空其生灭之相,则其体为如来三昧正受。 若想空相,则为如来观机之智;随空相,则为如来随类现化之形;识空相,则为大圆之镜智也。 又不生不灭等三句,皆解释是诸法空相也。 以虽见是诸法不生,即色不异空也,虽空诸相而不灭,即空不异色也。 以虽随缘而成是诸法,而本体不垢,即随缘不变,所谓色即是空也。 虽不变之性,空诸色相,然时时随缘成事,而不滞于净,即不变随缘,所谓空即是色也。 虽是诸法而不增,虽空诸相而不减,可思之。 三遮外境以成唯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因是诸法空相之故,所以圆成实性中,无三科等遍计名言。 尤非先有而今始无,乃从本即无。 何以故? 如觉蛇为绳,非先有蛇而今始无,乃本来绳中即无蛇,故云无蛇。 然既觉为绳,绳亦因麻缘而有,无绳自性。 绳亦因种子、水土、人工而有,亦无麻自性。 此圆成实性中,亦如是。 上文觉知是三科诸法不生不灭等,而此外境三科诸法,亦自性空。 其遍计所执,能取所取,唯识所现,不复更有实法也。 佛为众生说三科法相,乃欲令其由相识其性。 若谓如来以三科实法教人,则不了佛之本意也。 三科者:一五蕴科,乃佛为一类愚心偏重、愚色轻者而说,故合色为一,开心为四。 二十二入科,乃为愚色偏重,乃为愚色偏重,愚心轻者而说,故合心为一分半,谓意处全,法处半分心法也。 开色为十分半,谓五根、五尘及法处半分非心法也。 三十八界科,乃为心色皆愚之人而说,故心色故开,谓心为七分半,即六识、意根、法界心所半分。 开色为十分半,谓五根、五尘及法界心所半分也。 言空中无五蕴者,即今此身为色,当未生时,其色何在? 既生已后,当壮年时,而呱呱坠地之色何在? 当衰老时,壮盛之色又何在? 死后,则衰老之色又何在? 当树叶红时,青色何在? 红从何来? 今人视盘古以前无世界,后世亦将视今日无世界,则今之世界何往耶? 是空中本无色,而一时之会遇,遂妄谓有色。 至于受、想、行、识更不能暂时停留。 次言空中无十二处者,即无眼、耳、鼻之二句也。 内六根、外六尘,名十二处,亦名十二入。 处者,所也,是识住所故。 如眼与色之中,为眼识之住处,乃至意与法之中,为意识住处也。 入者,涉入之义。 根尘相涉,则识生故,何以言无耶? 以六根、六尘为四大所假合,只以分别之识,遂见眼见于色,耳闻于声。 若离遍计之识,眼即成盲,耳即成聋,从何而知有色声等耶? 宁特不知色、声,且亦不得知有眼、耳矣。 况当遍计之时,色、声、眼、耳等,亦不因之而有,如绳不因计而有蛇也。 次言无十八界者,即无眼界等二句也。 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名十八界。 界者,界畔,以识与根尘互相邻界也。 以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分别明暗等色。 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分别生灭等法。 此等皆因三法和合而生识。 且一识复须多缘,如眼识须九缘方生,谓空、明、根、境、作意,八识为根本依,七识为染净依,六识为分别依,及能生种子。 耳识八缘生,除明。 鼻舌身识七缘生,除空、明。 意识五缘生,更除分别、染净二依。 既各缺一缘,皆不得生,可见皆是依他无自性也。 四依二乘以明缘谛。 分二,先缘觉观法。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乃至老死,为十二因缘,亦称十二有支,为缘觉所修之观门。 乃至二字,超略之词,省却中间十种也。 一无明,即一念之迷暗不了。 三障中属烦恼障,三道中属惑道。 二行,即依迷暗不了之心,造作善恶业行。 三障中属业障,三道中属业道。 此二支属过去因。 三识,因过去业行而感,初托胎时一念妄意。 四名色,在胎中身心发育之位也。 名者,心。 即受想等四蕴,不能以形示,但以名诠之也。 色者,身。 即眼耳等,属色蕴也。 五六入,即六根具足,将出胎之位也。 六触,出胎后三四岁时,对于事物不知苦乐,但欲触物之位也。 七受,五六岁至十三岁时,渐知苦乐而感受之位也。 此五支,三障中属报障,三道中属苦道,三世中属现在果。 八爱,十四到十八九岁时,种种强盛爱欲皆起,贪恋男女、银钱、五欲等事也。 九取,二十以后,爱欲亦炽,于五尘境广遍追求也。 此二属烦恼障及惑道。 十有,既依爱取之尘欲,作有漏业,当生三有也。 此一属业障及业道。 兼上爱取,为三支,成未来因。 十一生,四生六道中,随业受生也。 十二老死,既生五蕴身后,到熟坏之时也。 此二支属报障及苦道,是未来果。 缘觉人对于以上十二支,有二观门,一生起门,即观依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三世两重因果,知轮回无极。 今云无无明乃至无老死者,以观缘生性空故也。 二还灭门,谓观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今云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者,以观既无无明、老死生,则亦无无明、老死灭也。 《楞严》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 喻一冰冻支佛,独宿雪峰,朝着十二冰城雪园,至昏暮时,亚不可得也。 次声闻观法。 无苦、集、灭、道。 四谛法门,又明四圣谛,四真谛。 以圣者所见之理,审实不虚,故曰谛。 一苦谛者,乃三界、六趣生死之报,是为迷之果、令彼厌。 二集谛者,贪、嗔等烦恼善恶业,能集起界、趣苦报,是为迷之因,令彼断。 此二世间因果。 三灭谛者,灭有漏惑业,而离生死之苦。 即涅槃理,是为悟之果,令彼欣。 四道谛者,无漏戒、定、慧三学等,能通于涅槃之路。 即正助行,是为悟之因,令彼修。 此二出世因果。 声闻观四谛空,成罗汉道,与缘觉直开合之异而。 谓无明、行、爱、取、有五支,合为集谛,余识、名色、入、触、受、生、老死七支,为苦谛。 观因缘之智,即道谛。 十二支灭,即灭谛。 今云无四谛者,以出世对世间说。 既无苦集之迷,何来灭道之悟。 因缘尚空,四谛安寄。 故《金刚经》云: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也。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上云照见五蕴皆空。 从色不异空以来,皆明五蕴空,今方明照见空也。 照即能观之智,见即所得之理。 又始研其理曰照,终得其本曰见。 夫五蕴自空,何借照见? 若五蕴不空,照见岂可得见空耶? 则五蕴之空与不空,皆无预于照见之事。 若云五蕴原空,而因妄想成有,今欲去其妄,故以真智照之始空,则反覆迷妄,其妄更多矣。 何则,以见其始原空,是一重妄,又见成有,是二重妄,今欲令其空,是三重妄矣,又焉得谓之深般若哉? 然则如何而可曰无智亦无得是矣? 此中有总别二种。 总者,以智照蕴,蕴不可得。 以蕴空故,则无境可得,境不可得,则智亦无所用矣。 别者,以智观色,则色不异空,是色无得。 以智观空,则空不异色,则空无得。 受想行识亦然。 乃至观生灭、垢净、增减三科法门,四谛十二因缘皆然。 于是反而求诸能观之心,为在色耶? 乃至识耶、眼耶? 乃至意耶、内六根耶? 乃至外六尘耶? 一一推求,此心不可得。 乃知此心毕竟清净,菩提妙明,不从外得。 夫以有限之智,智外有对,非是真智。 有边之得,得外有对,非是真得。 今智既无限,得亦无边。 以智照色,则无色非智,以智照空,无空非智。 无色非智,则得于色者,为如来妙色,以自证自受用,自庄严法乐,无所得于外,故言无智无得也。 以无空非智,则得于空者,为如来性德真空,以自证自受用,自庄严法乐,无所得于外,故曰无智无得也。 乃至一草一木,无非诸佛三昧耶智。 故得于一草一木者,为自证自受用,自庄严法乐,一切无所得于外,故言无智无得,以无所得故也。 若一昧扫相谈空,拂迹忘言,则犹为浅显之智,非深般若也。 《维摩诘经》云:但除其执,不除其法。 凡说无说空,皆当作是解也。 以上分别修因分竟。 大文第三行人得益分。 有二:一因地益,二果地益。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下解度苦厄句。 因上文一切无所得于外,不取一法,而后始能一切无所得于内,不舍一法也。 菩提萨埵,举得益人。 依般若句,得益之因。 心无挂碍下,正明得益。 菩提言觉,萨埵言有情。 以菩提之觉有深浅,故萨埵之位有高下。 显教有三贤十圣,皆称菩萨。 密教有四种菩萨:一愚童萨埵,即六道凡夫。 二有识萨埵,即二乘。 三金刚萨埵,即真言行人。 四菩提萨埵,即一切大乘之通称也。 又菩萨有约境、约心等释不同。 一约境者,菩提是所求,萨埵是所度,即有情之中称觉悟者也。 二约心者,菩提是能证之觉智,萨埵是所断之情识。 三约能所者,所求是佛觉果,能求是有情因也。 次得益因者,以依般若之深浅,得明益之大小。 初以般若发心,经三贤位,照五蕴体,无有实法,则得心无挂碍,入初地见道之位。 以众生执五蕴为实有,遂被所碍。 如病眼见空花,捏目见二月,妄作妄受,无有休息。 今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等,故色空皆不能为碍。 即能色能空,能大能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等也。 次从初地到七地修道中,依般若知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离恐怖。 以众生妄见诸法生灭,则生怖畏。 如人夜行,疑木杌为鬼,怖而成病,乃至死亡。 今达法性平等,本无生灭,则出入生死,度诸众生。 如死刑遇赦,带罪立功,无恐怖矣。 次由八地到十地,依般若知诸遍计名言、三科等法,皆自识所现影像,本无能取所取,则远离颠倒,以众生被根尘识牵缠,遂遍计颠倒,非常计常,常计无常等,不得解脱。 今既了唯识,则顺法性,有则言有,如圆成实,无则言无,如遍计执,而无倒见矣。 次复依般若,知真空性中无十二有支、顺生还灭,则能远离三界大梦。 何以故? 以十二缘起皆以无明昏睡,遂变现种种六道生死,贪爱取舍,无不是梦。 但众生痴迷未醒,受其驱使。 今知无明本空,生死如梦,遂不为使也。 次复知空性中,无四谛等法,则远离渴想。 何以故? 以众生不知惑业如幻,苦报如梦,遂如渴鹿逐阳焰,以为可以解渴。 殊不知徒慕涅槃,若无涅槃,则如梦里求觉,觉亦是梦。 今知迷悟由心,则不起希求向外之念,知一切功德本具,任意受用。 故从心无挂碍以来,障无不尽,德无不圆,究竟证得理智不二之境,故云究竟涅槃。 涅槃,此云圆寂,以智则轮圆具足,理则寂静无生故。 二果地益。 亦分得益人、得益因、正得益三种。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佛道同,未有离般若而成佛者,故云三世诸佛也。 佛为觉义,依般若而觉。 总上来一切真谛之空、俗谛之色、中谛之不生灭垢净等,无不圆满大觉、故云佛也。 □□□□□□□□□者,□□智果也。 得字贯下,□□彻上。 谓得何益? 得□□益。 □□有种种,得者为何? 谓□□□□无上,□□□□□正等,□□□正□□。 何谓无上□□? 正觉等觉故。 以如理之智,正观真谛之理,别乎凡外之不正,曰正觉。 以如量之智,遍观俗谛之事,别权小之不等,曰等觉。 合此二觉,以真俗无碍之智,统观真谛事理无碍,别于因地之有上,故云无上觉也。 问:前云以无所得故,今何云得二果耶? 答:亦如《大品》云:无得而得,即因前之无所得,故今能无所不得,即因今之无所不得。 大段第四总归持明分。 又三:一举名,二显用,三指体。 今初。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故知二字,即总结上文,劝令显密齐修也。 般若是大神咒等,反之大神咒等即般若。 不可谓上文是显了般若,此是秘密般若。 盖修行之人,若不仅秘咒加持,则不能破定业、伏魔冤、增智慧。 故知诸佛菩萨行深般若时,皆显密双修。 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菩提。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降伏诸魔等也。 咒者,梵云□□□,此云总持。 分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也。 持佛之教法及义理不忘,曰法总持、义总持;持佛神验之密语不失,曰咒总持;安住实相不失,曰忍总持。 四种咒术益验偏多,故今言陀罗尼者,多归于咒之一种也。 又诸经或云咒、或云明、或真言、或密语者,皆义翻也。 咒者,中国原有禁咒法,能发通除患。 佛陀罗尼似之,故译曰咒。 实则咒义太狭,不足尽□□□之义也。 明者,佛放光明所说,或能除黑暗之义。 真言者,如来言无虚妄也。 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也。 言般若是大神咒者,神有除障之功,声闻得此,能杀烦恼贼,降分段生死魔,证无生故。 大明咒者,明有破暗之力,缘觉闻此,灭无明之暗故。 无上者,更无加过于上也,菩萨得此,而圆满因行,到等觉之位故。 无等等者,独觉无伦也,诸佛得之,而得阿耨菩提,果德圆故。 又大神咒,降伏;大明咒,息灾;无上咒,增益;无等咒,敬爱也。 二显用。 能除一切苦。 除苦即生乐。 以乐本现成,皆以烦恼所障。 今借大神、大明等咒力,一切苦除尽,而乐自显也。 所谓以大神咒、大明、无上、无等力,如次除生老病死四苦,灭四住烦恼,转五六七八四识,成就妙平大四智,圆□□□□四方,得开示悟入四知见也。 三指体。 真实不虚。 即除苦所显之法身曰真,般若曰实,解脱曰不虚。 此三法体,具足无量恒沙功德。 不可改易曰真,不可破坏曰真,不可染污曰不虚,以之发菩提心曰真,大悲曰实,方便曰不虚。 大段第五秘密真言分。 有二:初标名,二正说。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功大益广,故说之以劝持也。 轨云:诵此咒三遍,即灭无量劫愚痴之业种,所有十恶、五逆,犯根本戒,皆得消灭。 获得三种慧,所谓人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 圆满般若度,得聪明智慧,悟解世间出世间法,博达五明甚深义理,有此功能,故须说也。 二正说咒。 即说咒曰:□□□□□□□□□□□□□□□。 有人云,诸佛真言秘语不可解,但当诵持。 此盖以总持之义无穷,世间名言有限,不可以有限之文解无穷之义。 《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义,一义中摄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总持。 又未入灌顶坛者,本来不解真言之义,故不如不解之为得也。 若真言宗人,一一咒皆可解释。 如佛于《守护经》说阿字一百二十种义,唵字三身等义,焉得云不可解耶? 今此咒有五义:一□□是大神咒,显声闻行果。 二□□是大明咒,缘觉行果。 三□□□,是无上咒,指大乘最胜行果。 四□□□□是无等等咒,明真言□□□具足轮圆行果。 五□□□□总上诸乘究竟菩提,证入之义也。 以□训为行,□训为如,如即与真如冥合,如真如也。 加□三昧点,即定慧圆满,福智具足之果也。 故总云行果。 又□□行也,去也,度也,到也。 行者,行深般若之正道;去者,去生灭断常之邪执;度者,度烦恼生死之此岸;到者,到菩提涅槃之彼岸。 行去,即般若之因也;到度,即波罗蜜之果也。 故曰行果。 所以重言□□者,自他皆行因得果也。 □者,彼岸也,所到之智处,所得之理境也。 □者,总也,普也。 自他皆度,总到彼岸之地,现未同运,共游寂灭之乡也。 □□智也,诸乘之觉智,能证也。 前云到彼岸者,到何岸耶? 谓到大菩提处也。 □□者,速疾成就,究竟证入圆满吉祥等义,令前所作,速疾成就也。 又初一□□,显上文观自在菩萨行深乃至照见皆空句也。 次一□□,显色不异空等也。 □□□,显诸法空相、四句也。 □□□□显是故空中无色等也。 □□二字,显菩提萨缍到三菩提也。 □□,显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也。 又□□□□,题中般若也。 □□□二句,题中波罗蜜多也。 □□□□,题中心经二字也。 故知题即经,经即咒,咒即题目。 又经即题,题即咒,咒即经。 互涉融通,而般若之心圆明无障矣。 又揭谛揭谛者,菩提心为因也;波罗揭谛二句,大悲为根本也;菩提萨婆诃者,方便究竟也。 又密宗解经,有十六门:一遮情,二表德,三浅略,四深秘,五字相,六字义,七一字摄多,八多字摄一,九一字释多,十多字释一,十一一字成多,十二多字成一,十三一字破多,十四多字破一,十五顺观旋转,十六逆观旋转也。 依此释文,则一部《心经》,随拈一字,可以含三藏之圣教,具诸佛之众德。 今略释《心经》义竟。 回向颂曰:阐发般若心秘密,总持权实三藏义,将此法施普供养,悉入无智无德句 发布时间:2024-05-20 12:25:1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