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能海上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八讲 内容: 第八讲 八月二十八日此示他之菩提门,重在三十七道品,上来所说离欲断盖修出离心之法,应须深研,否则次第不能明晰。 此中次第,于中阿含杂阿含等广说。 皈依不生,四预流支即不能起。 皈依所摄范围甚广,宝相赞仅法相之一部份。 皈依之行法次第甚多,详于解脱道论,觉音尊者所说次第,与佛所说相合。 八正道不得,不能证阿罗汉果。 中阿含中,俱絺那有大辩论。 三十七道品以八正道为归结。 舍此以外,任何证悟或通达三藏,皆非果上之事。 南传经典关于八正道之书甚多,皆依四阿含。 八正道之正见,非唯简单之了达因果及法空理,修证所得方是正见。 四果四向各各分位断烦恼,得各各正见。 阿罗汉所得方是真正见。 寻常正见,只是一份明了二谛因果,主要放松别解脱戒,犹如浮囊,依之勉强渡河。 舍此南针,则生死大海长夜黑暗,不能辨识东西,趣向必错。 此是坚稳自行即菩提门,自知方能示他也。 第二、因完全嘱咐,谓以圣教为见道之因。 于中,谓于大般若等经、及现证、中观等论中。 词义之门谓最初能依文解义,通达名诠法相法义。 能通达一法相名词,即依此修行,作用甚大。 义是法相之旨趣,先能记名句文身,次再论旨趣。 如是法相,有如是旨趣,各各了知。 旨者目标,趣者趋行。 或重旨趣而疏略法相,或但讲法相而不知旨趣,双关者少。 老喇嘛说,但讲旨趣,辩论不能决是非。 格西多唯记名诠,不明旨趣,是其大失。 法相不归用,自称为我是讲佛学,不是学佛,反自诩为高也。 惟谈理而不于事上实行,理亦不能明白。 如有美膳,徒闻人道其美,不食终不知其味。 但讲名词,无实践心得,久之则退。 方便即实行之方法。 名诠旨趣,修已方知。 现证庄严论总略分别归结是为其门。 于此能作文字上之了解,必须经过四预流支。 四预流支,自三士前导乃至最终成阿罗汉果及无上菩提,皆不可少。 如理作意,即八正道之正思维。 法随法行,即如经所说而实践。 无实践则教人多偏于一边,出言即有所妨害。 用功之要,修后面必须不弃前面。 未修先要学,修了还要学。 已经过的路要回头再看,知其得失,取其经验。 三智四加行熟,顶加行方起作用。 以此完全次第教人,是为第二。 第三、证得无间因,具多福德相,谓自发心乃至究竟菩提,前后次第修行,因心相续,皆名无间。 于般若所说完全次第,但得一字一句,皆有无比功德。 此二句颂,包含般若经中方便品一大段经文。 此佛大悲心使人知般若功德也。 华严十信品广明次第加行,是说圆满菩提心。 现证庄严论以十地摄二十二喻,皆可适用于此处。 自分修行者,谓自行方能教人,所谓娘扯,即修行之教导。 讲一经必问是否修过? 修若干年? 何故中断? 后又如何提起? 明其原因,经验宗旨,不许引书,或引上师说。 扯者引导,谓能以己修行导人,尤重在指明错失。 如学本论,于八品文字如何获得了解? 参考何书? 教入门弟子,亦是引导。 众多福德之性即所得利益。 词义明了,能得点滴利益。 皆成为成佛之因。 教人即帮助自己。 时机用功到时,佛菩萨会帮助你说。 如瓶无水,倾之不出,不可依文解义误人。 现在不能说,应预备后来说。 应全面深透,不可断章取义。 于说法中亦可启发自己,佛有加持故。 教人即自己温书。 通达名相,方能起修。 金刚经受持四句偈功德不可思议,即一句之功德亦不可思议。 知此于般若向上弹射之力。 【狮子贤义疏】:凡此之义,是彼见道之因,即以如此具足宣说之大菩提,彼复云何摄受? 于此品颂文中分别大菩提者。 颂云 垢尽无生智 说为大菩提 无尽无生故 彼如次应知此颂云者(明本宗之大菩提):烦恼及所知障之垢,生不生性之观察等者,与法界之关系不属,此法不是有故。 云何言出生法界之自性等? 譬如虚空,灭与生皆无故。 一与多之自性、因与果之量、相等坚定(不变)之实质无有。 而虚空亦不可抛弃,灭与生无有故。 如其次第垢等尽净不生之知道相一切法而不颠倒,证解法身之性相等如其体性之主宰性者,是此中说之大菩提也。 何以故,彼即如是故。 如何体质是无在,意思是坏灭,除尽虚幻,于中即尽言说知解,实体不生,心意不生,于中不生言说知解者,尽与不生了解之说是也。 菩提者亦尽智与无生智是其名诠,然彼体于尽及无生皆无有,唯彼智相应非是也。 如是所说,颂文分别云。 于自性无灭 见所作之道 尽何分别种 得何无生相此颂所云者:清净位次中生与无生,尽与无生,皆悉遮止。 能作之性相坏灭与离去。 胜义真如性之自性,是如彼自性者也。 若于真实颠倒,现法失实,汝自见道,势力之行相之分别等,所生之自性者也。 是何尽耶? 不生之法有不生者,任何可生少许亦无。 有唯是如,是故应知唯有何种之宗理,此唯之承许,是应思唯参解深淘之意也。 此若非是,则诸正真是有之所许者,世尊之烦恼与所知障之行相分别种种一切应再再断。 是大惭愧(则非是佛)中住也。 如是所说之类,颂文词品分别云。 若有余实法 说于所知上 谓能尽诸障 我称为奇剧颂所云者:此中生者与坏灭皆可故,无我也。 如是说修行之主宰(我),现法云何完全,如是于彼真净蕴等依止正因,出生随行俱有生与灭之法。 如彼正真所缘青蓝,与彼慧体俱生所缘决定故。 彼者是建立唯独之说也。 究竟义者无也。 此中所说应能作意,而且摄持行相俱有之心,现法如何完全,非如是究竟之义,现法如何断舍,所取无有,能取亦无也。 所说决定,心能摄持种种相性。 于行相种子,彼唯略明不二之智慧是唯,谓彼是正真有之自性也。 应知决定所说者。 彼正因随行出生是如幻故。 自性无有,正真真实一个,即无真实等。 所属之自性,随行是也。 是如说修行,修行之力,所成就者。 有说于财宝银钱等了知。 如其搅乱之相悉尽断离,视如幻化之主宰我性,显现觉慧行相,无二取分别,各各自明所作,凡所有见,能真实生起瑜伽者,谛智正真之断离也。 此见非是,一切时中虚空无实,无少许之自性执持,若生是无有,断弃亦无,皆自性之执持故。 若言一刹那有法是知者,有少许自性是所知者之相性等。 若是胜义,有性成就者。 彼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修行对治者,观如虚空,彼体少许亦不能作。 是故,他体之真实,现法失真之颠倒,不能超世之所知障行相一切断竟(度一切苦厄)。 若言凡是诸法亦有少许可留,悉是彼彼互相不共之义。 如是所云即是忍许我自己稀奇之计较也。 如是有彼一类明显者,谓自性无之类忍为坚实。 能作解脱乐欲等。 是真如之所为也(不须别法)。 如是之类,是依文解释之类也。 颂云 此中无所遣 亦无少建立 称性而正观 正见净解脱如颂云者:若于实物现前错失,则于解脱业不欲为。 以故于法盗取滥施,增损自性,而作显明破裂。 非应色等,依因缘随行,出生俗谛,是真有自性。 于彼性是自性无等之自性,安立所作。 如云幻化之象是象,是象幻化,别有根源,应败。 如是颠倒委曲失真,如此见者,非能作清净解脱之成就,是表示残废之名诠,修养之见道性。 【清凉记】:第二为见道果相。 尽智无生智,摄一切果上之智。 尽谓烦恼断尽。 无生谓烦恼永不复生之解脱。 即是涅槃。 所脱之缚,即是无明爱取等。 故不讲断烦恼,说不到果上。 佛四十九年说法,菩萨修行,皆是为此。 细研学范围极大。 后半颂说没有尽智无生智,一切皆扫。 亦无现行者,谓无烦恼亦无修行。 已无所应断之烦恼,故不须更起能断之修行。 悟烦恼空,不必再断,已断尽故。 由此说为无修无证。 后人误解以为不断烦恼即成菩提,误人甚大。 发布时间:2024-05-13 12:28:2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1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