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慈舟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讲记(一) 内容: 慈舟法师讲弟子通彻、通法、通方记录将释此经大科分二、一者总释名题,二者别解文义、初总释名题、「佛」者觉也。 凡夫不觉。 二乘自觉。 菩萨虽自觉觉他。 而未究竟。 佛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为十法界圣中之圣也。 未学佛法者。 皆以凡夫作圣人。 如世人以孔子、关夫子、天、帝释等为圣。 不学无知。 不识出世圣人。 故以世间好人作圣人。 按圣教量说。 不惟文、武、周公、孔子、关夫子、诸天等不得为圣人。 即出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 亦不得称圣人。 以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等。 非究竟觉故、对世间凡夫而称为圣人。 佛自觉圆。 智慧足。 觉他圆。 福德足。 为世出世间之所尊。 故称为圣中圣。 此佛为能说之化佛。 即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梵语娑婆。 此云堪忍。 是释迦牟尼佛之化土也。 约佛说。 娑婆众生难调难伏。 佛堪忍教化。 约众生说。 愚痴无知。 堪忍五浊恶世之苦。 不思出离。 化佛者。 化凡小权乘之佛。 又者即法身报身所变化之佛。 谓之化佛。 梵语释迦。 此云能仁。 梵语牟尼。 此云寂默。 能仁者。 慈济众生。 表悲心重故。 不住涅槃。 寂默者。 寂然不动。 表定心深故。 不住生死。 又默默不语表慧。 知一切法不可说故。 即悲之智。 故能仁不离寂默。 即智之悲。 故寂默不离能仁。 静不碍动。 故广度众生。 动不碍静。 故终日度生。 终日寂默。 古人云。 若要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说」者悦也。 欢喜也。 心中欢悦阿弥陀。 故说阿弥陀。 佛为觉人。 有智慧心。 故曰觉。 以智慧人。 方有智慧心。 有智慧心。 方能说智慧人。 佛说法四十九年。 始终说此一心字。 能说释迦。 是觉心觉人。 所说弥陀。 亦是觉心觉人。 能说人、所说人。 能说心、所说心。 皆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 上说知一切法不可说。 云何又说。 说彼不可说故。 「佛说」者。 拣此经非菩萨、声闻、诸天、化人所能说。 所以要佛说者。 以此经难信。 天仙、化人、声闻、菩萨所不能知。 下位不知上位境故。 又者他经亦有佛说。 然皆有人请问。 而此经不问自说。 正显此经难信。 亦显佛悲智具大故。 又者佛说此经。 为何人而说。 约文中释。 是为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 并诸文殊师利等诸大菩萨。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 大众而说。 实则正为我辈末世五浊苦恼众生而说。 细读流通分中文即知。 佛大慈大悲怜悯我辈。 令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 说此念佛脱苦之方。 但我辈还须自己肯受佛之怜悯。 肯受佛悯者。 即肯念佛。 不受佛悯者。 即不肯念佛。 佛悲心切切。 愍我苦恼众生。 我辈若不肯念佛。 宁不辜负佛恩。 就此佛说二字。 我辈闻之。 应痛哭流涕。 「阿弥陀」者。 此云无量寿。 又云无量光。 就无量寿言。 是法身佛。 竖无初后故。 就无量光言。 是报身佛。 修显本具无量福德智慧故。 化身通无量寿。 无量光。 随愿所成故。 是为三身一际之阿弥陀。 又者正报无量光。 依报亦无量光。 正报无量寿。 依报亦无量寿。 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第十二十三两愿中云。 设我得佛。 光明寿命若有限量者。 不取正觉。 正报无量寿者。 不但是佛。 生到西方众生。 皆得无量寿。 及一生补处。 第十五愿云。 设我得佛。 国中天人寿命。 无能限量。 除其本愿。 修短自在。 依报无量寿者。 三灾不及。 娑婆世界。 火灾起时。 空中续出七个日。 烧尽依正二报。 直至初禅。 水灾起时。 淹尽依正二报。 直至二禅。 风灾起时。 吹坏依正二报。 直至三禅。 极乐无此三灾之苦。 故得永住。 又娑婆依正。 众见未融。 如能融之。 等同极乐。 依正一如。 依随正转。 如人心一坏。 世界即坏。 人心好杀。 刀兵劫起。 极乐佛与众生心净故。 世界亦净。 如佛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即是依中现正。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便是正中现依。 依正互转互融。 二而无二。 说极乐即是说阿弥陀佛。 说阿弥陀即是说极乐。 是为身土不二之阿弥陀。 又者。 释迦说阿弥陀。 即是说自性阿弥陀。 亦即说他阿弥陀。 十方诸佛。 皆可说是阿弥陀。 如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 此云光明遍照。 岂非无量光。 又云。 十方三世佛。 同共一法身。 约化身化土。 各各不同。 约法身则各各自他不二。 是为自他不二之阿弥陀。 又者佛说阿弥陀。 即因即果。 因果齐说。 九法界众生。 皆是因阿弥陀。 因该果海故。 西方极乐之阿弥陀。 是果阿弥陀。 果澈因源故。 现在修行者。 皆因阿弥陀。 法藏比丘。 愿满成就。 是果阿弥陀。 由此可知。 我辈若男若女。 若老若少。 皆是因阿弥陀。 念念成。 渐渐成。 句句成。 但未圆满。 俟愿满行圆。 究竟成佛。 是旧佛新成。 譬如有人造佛像。 锯木料时。 即是成佛时。 一雕一刻。 皆是成佛时。 及庄严圆满。 成就佛像。 此像由斧锯雕刻渐渐而成就也。 念佛法门亦复如是。 念佛即佛。 念佛是佛。 念念成自心本具之佛。 西方阿弥陀是已修成者。 我辈是未修成者。 九法界众生皆是因阿弥陀。 公修公得、婆修婆得。 修得精进早成佛。 修之怠慢晚成佛。 始终不修。 终在六道轮回。 何时善根发现念佛。 何时成佛。 此因阿弥陀。 人人本具。 个个不无。 迷人不识。 故佛大慈怜愍。 劝说令修。 不只释迦佛说阿弥陀。 即十方诸佛亦同说此因果不二之阿弥陀。 又者佛说理事不碍之阿弥陀。 理佛法身。 事佛即报化二身。 十法界中。 今说一佛法界。 而通因通果。 通事通理。 十界具足。 依此自性理弥陀。 而起事修报化弥陀。 皆成阿弥陀。 是为事理无碍之阿弥陀。 此上已释本题五字。 约经上文义释。 阿弥陀为正报。 极乐国为依报。 人为能主。 国为所主。 能主为正。 所主为依。 就依报说此经名佛说极乐世界经。 就正报说此经名佛说阿弥陀经。 正不离依。 依不离正。 依正合说。 此经应名佛说极乐世界阿弥陀经。 「经」者梵语修多罗。 译云契经。 契者合也。 契理契机故。 契三世诸佛理。 契九法界众生机。 佛说三藏十二部皆契理契机。 约佛说。 无不契机。 约众生说。 种种法。 契种种机。 此阿弥陀经。 是离苦得乐之方。 正契苦恼众生之机。 我辈末世众生。 正当其机。 岂可不依此经念佛乎。 又经者。 径也。 道路也。 出苦直捷了当之路也。 若男若女。 若老若少。 若庸夫愚妇。 三岁儿童。 鹦鹉八哥。 畜生等等。 皆能念佛。 皆可成佛。 经义甚广。 恐烦不引。 发布时间:2024-05-10 12:28:4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