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密大师: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五 内容: 圆觉道场礼忏禅观等法事卷第十五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第二十二上叹佛如来成正觉时。 以方便入善觉智三昧。 入己于一成正觉广大身。 现一切众生数等身。 住于身中。 如一成正觉广大身。 一切成正觉广大身悉如是。 如来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 是故应知。 如来所现身无量故。 说如来身为无量界。 等众生界。 菩萨摩诃萨应知是身一毛孔中。 有一切众生数等诸佛身。 何以故。 如来成正觉身。 究竟无生灭故。 如一毛孔遍法界。 一切毛孔。 悉亦如是。 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 何以故。 如来成正觉。 无处不至故。 随其势力。 于道场菩提树下。 师子座上。 以种种身成正觉。 菩萨摩诃萨应知。 自心念念。 当有佛成正觉。 何以故。 诸佛如来。 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如自心。 一切众生心。 亦复如是。 悉有如来成等正觉。 广大周遍。 无处不有。 不离不断。 无有休息。 至心归命礼大方广圆觉经中。 大光明藏。 问加行圆方便圆觉菩萨。 于是圆觉菩萨白佛言。 世尊。 我等今者已得开悟。 若佛灭后。 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云何安居。 修此圆觉清净境界。 此圆觉中。 三种净观。 以何为首。 第一三述问目上说观门及细鄣利根触境解翻迷末世众生根钝者虽然信向力难齐鄣重心浮须避境藉于上士更提撕菩萨应机而白佛请开方便设阶梯何以安居修此觉销除惑业出尘泥三般净观何以首如何速证大菩提尔时世尊。 告圆觉菩萨。 善男子。 一切众生。 若佛住世。 若佛灭后。 若法末时。 有诸众生。 具大乘性。 信佛秘密大圆觉心。 欲修行者。 若在伽蓝。 安处徒众。 有缘事故。 随分思察。 如我已说。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 即建道场。 当立期限。 若立长期。 百二十日。 中期百日。 下期八十日。 安置净居。 若佛现在。 当正思惟。 若佛灭后。 施设形像。 心存目想。 生正忆念。 还同如来常住之日。 悬诸幡华。 经三七日。 稽首十方诸佛名字。 求哀忏悔。 第二中十二述道场礼忏且令随想用心佛言一切众生正(若佛住世)像(及灭度后)法中法末时有诸具足真乘性信圆觉欲修持若在伽蓝安处众有缘事故分思惟缘者进求资智慧或缘行化运慈悲但是于他有益事逢缘胜处且须随或疑命难王兼贼亦须避就自防危若无他事因缘者即建道场自立期八十百日百二十下中上根配应知日少禅心功未著日多凡念又生疲是故处中三度限别无所表勿生疑(若谓三期有所表者。 方等经一七日。 久则不遮。 天台法华三七日。 药师经四十九日。 般舟三昧一百日。 有何准定)长(长期)下(下根)中中(中期中根)下(期)配上(根)此论销业疾兼迟(上根。 业易销故。 唯下期。 余次可知)长(期)上(根)中中(如前)下(下期根)配下(下根)此论勤怠故翻之(下根怠慢。 难赴长期。 故但下期。 余次可知)安置闲居清净处身心内外要相亘(事理相可)或在深山当稳使或于人世别修治(如方等经方法)若佛在时唯内照若佛灭后设形仪心存目睹生真念还同佛在了然思(思色相身)暂往天宫三个月优填刻像礼无亏(佛上忉利天。 为摩耶夫人说法。 三月未回。 优填王思念之切。 刻旃檀木为佛像。 礼敬如在佛。 后佛从天宫下。 此木像肘行膝步迎礼拜。 佛摩像顶授记云。 我灭后。 汝大作佛事)况我未曾瞻相好将身何处表归依昔有丁兰事木母(事出教传)吾徒岂可不如伊何况引心入圣境相无相处见希奇悬挂幡华诸彩翠整心随力他施为事如方等经中说今日都标略指伪本意虽然欲摄念初三七日且如斯稽首十方诸佛号求哀忏悔契毗尼第三八总述礼忏等法事礼忏轨仪式广略诸经开合各随时善戒经中唯忏向(回向)智度论文忏(悔)劝(请)随([善]等三也)婆沙起信添为五礼拜并前四(忏向劝随)可知离垢慧经文最备八重次第是常仪供养悭贪宿业尽感于奢富世之资赞叹能除恶口鄣得无碍辨说玄微礼拜能除我慢鄣得身尊贵具恩威忏悔总除三(烦恼业报)四(加见鄣)鄣周圆三业胜难衰劝请能除谤法鄣多闻智慧圣之资(成圣道之资缘)随喜能除嫉妒鄣得多眷属总相宜回向能除狭劣鄣(如声入[用])成无量福众归依发愿能除退屈鄣总持诸行证无为华严行愿开为十增三(劝请中增。 回向中增)灭一(无别发愿之文。 以十门都是愿故)故如斯(八中增三。 合当十一缘。 又灭一故[准]十也)劝转法轮(一也)并住世(一也。 诸教合为一门。 此开为二。 故增一也)回向佛九(八常随佛学。 九恒顺众生。 十普回向。 故成三门)顺与违(顺与违者。 向佛与向凡不同。 向佛者学佛。 向凡者即不然却是化他。 令同我也。 顺理同体收之。 故云恒顺)十种总名为行愿故令愿数不分支只为不分便减数但成十事作常规第四中十五述供养赞叹礼敬供养有三财法施财兼内外(外财钱帛等。 内财头目髓等)众应知(一也)法供即当十法行(二也。 此说十谓一书写。 二供养。 三转施。 四听闻。 五披读。 六受持。 七开示。 八讽诵。 九思惟。 十观行)观行(三也。 此说财食香华供养时。 一一如理。 如理以观智而供养。 不同法行中随经文而作观)只于财处推财食香华无自性融闻真性无(音没)边陲(陲边也)即一而多遍法界香华等类总如斯但以普贤行愿力灯油大海炷须弥(具如经文)香华遍满十方界(如常所[问])只缘如法已严持(严持香华。 如法供养。 故称法性。 遍十方界。 供养佛菩萨)赞者本缘敬爱功于中情发外形词佛妙色身无与等(示如常[问])不觉歌之而咏之礼佛是非有七种(勒那三藏之文)我慢喧声二种非第三恭敬从心发自然外相肃形仪四无相礼无能所五当起月幻施为六即观于身内佛背尘合觉自归依第七名为真实相(非内。 非外。 内外无碍。 同一实相)圣凡内外绝思惟观身实相而观佛存真痴假亦乖违只向心中见境佛即于境界见心师(师即佛也。 即心见境界之佛。 即境见唯心如来。 心境重重。 佛佛无尽)他己圆融常礼佛身心念念不生疲初心次第须教示尽像当前莲意思因见丹青想化佛慈颜净目色熙怡发语动身能指点处于圣众独巍巍见此即知今法报大圆镜里影何疑影影但唯明与净佛佛皆唯寂与知真假两重即显性照照心镜不参差眼在丹青心在佛见佛册青想自隳想在化身智在法法身现处化身遗观佛如然我亦尔圣凡非即亦非离(非离凡情)即佛即身诚踊跃融心为佛实希奇从此方修三种观是何魔魅敢相窥圆镜菩提但谛照空华烦恼欲何为善财只为如斯礼一身多佛不思议(经云。 一一佛前。 现不可[思议]说。 不可[思议]说佛刹微尘数身。 一一身。 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诸佛只缘如斯现故令一佛应多机第五中十一述忏悔八门仪式三门竟今当忏悔众应听梵语忏摩此悔过心中悔始忏其情悔者后今求不作不如是者是空名空名无事名为妄妄语之愆欲现行真忏悔除三四鄣三是贪嗔业及生(生者[爱]报之身)鄣于圣道人天道只为如斯鄣义成业者须分定不定对于时报遂纵横(一时定报不定。 二报定时不定。 三时报俱不定。 四时报俱定)定者伏之且未受或令转重以为轻不定之中直便灭各随道力自调停报者海空山石等(经云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 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报。 唯有忏悔力。 乃得能除灭)到来无计与他争四者就三添见鄣(身见。 边见邪见。 见取。 戒取)只分烦恼利兼儜(儜钝也。 钝使五。 谓贪。 嗔。 痴。 慢。 疑。 利使五。 谓五见)但忏悔四般皆使灭尘劳八万一时清(此都营八[万]四千也)欲忏先须知所起皆因无始本无明本末惑中凭观智余兼(兼者。 亦复[劝]智。 方永灭也)善法互相倾若约责心须总忏(善恶不动皆有漏者)若论业报即遍形(唯忏恶业)恶事违真须永断善门顺理倍须营就恶之中复二种性遮二罪似根(性也)茎(遮也)遮罪先当作法忏(如律)性愆起行互亏盈(上品心忏下品罪。 下心忏上罪)起行之中复有二事理顺逆各依经事依方等通诸行理忏观空入觉城顺逆二门各有十(十顺者。 顺生死也。 一计我起身见。 二内具三毒外遇五尘。 三不喜见他之善。 四恣三业所为。 五恶心遍[万]六昼夜相续。 七隐覆。 八不怖畏。 九无惭愧。 十拨无因果)以起十逆后翻破(一信因果。 二惭愧克责。 三怖恶道。 四发露。 五断相续心。 六发菩提心。 七修功补过。 八护法。 九念佛。 十观空)病之与普类枯荣(药荣即病枯也)十种顺生罪荣茂十门逆破罪枯零第六中七述劝请随喜回向发愿等四门及都结八重第五门中应劝请如来菩萨二乘人莫般涅槃常住世及为众生转法轮佛本世间常说法垢心恶业自迷真称真离识勤观佛智显心清即见闻六中念念须随喜随所见善悉欢忻三乘所有因缘事及至人天诸善因七者常持回向意回凡向圣(菩萨也)出迷津回己向他(众生)事向理(实际)何论善恶与怨亲即此名为三种处菩提实际及凡身声入角中声即违展于少福自弥纶第八重中常发愿四弘五誓运心神断妄度生圆佛法希望乐欲莫因循如上八重说理事意令自解用心遵一一门中多句偈即令朝暮旋申陈第七中六述感应遇善境界。 得心轻安。 恳到注心彻圣境圣凡交感现征祥所现随心无定相佛菩萨等或华光智鉴洞明真悦乐身支柔洞志汪洋轻利安和神爽朗虚闲调畅气清凉梦里定中而显现身忘念寂忽安详不作圣心即善境若为圣解即魔殃天台教里明真伪伪者神情无定常或思散善或思恶或即欢忻或恐惶若人念著魔资力感动凡人或发狂若自觉知不住著自然谢灭志唯刚真者总无如上事皆将信进等(等于念定慧。 此是五根。 亦是五力)相当厌患世间忻出世必于本观转坚强至心忏悔已忏身三口四竟。 次复忏悔佛法僧间一切诸障。 经中佛说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众僧难值。 信心难生。 六根难具。 善友难得。 而今相与宿植善根。 得此人身六根完具。 又值善友。 得闻正法。 于其中间。 复各不能精勤尽心。 恐于未来长溺万苦。 无有出期。 是故今日。 应复至倒惭愧稽颡归依佛。 弟子等。 自从无始已来。 至于今日。 常以无明覆心。 烦恼障意。 见佛形像。 不能尽心恭敬。 轻蔑众僧。 残害善友。 破塔毁寺。 焚烧形像。 出佛身众。 或自处华堂。 安置尊像卑猥之处。 使烟熏日暴。 风吹雨露。 尘土污坌。 雀鼠残毁。 共住同宿。 曾无礼敬。 或裸露身形。 物不严饰。 或遮掩灯烛。 开闭殿宇。 鄣佛光明。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今日至诚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 至于今日。 或于间有种种过。 以不净手。 把投经卷。 或望经书。 非法俗语。 或安置床头。 坐起不敬。 或开闭箱箧。 虫啖朽烂。 或首轴脱落。 鄣党失次。 或语脱漏语。 纸墨破裂。 自不修理。 不肯流传。 如是等罪。 今悉忏悔或眠地听经。 仰卧读诵。 高声语笑。 乱他听法。 或邪解佛语。 僻说圣意。 非法说法。 法说非法。 非犯说犯。 犯说非犯。 轻罪说重。 重罪说轻。 或抄前著后。 抄后著前。 前后著中。 中著前后。 绮饰文辞。 安置已解。 或丰或约。 或为利养名誉恭敬。 为人说法。 无道德心。 求法师过。 而为论议。 非理弹击不为长解。 求出世法。 或轻慢佛语。 尊重邪教。 毁訾大乘。 赞声闻道。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今日至到。 皆悉忏悔。 又复无始已来。 至于今日。 或于僧间。 有种种鄣。 杀害阿罗汉。 破和合僧。 害发无上菩提心人。 断灭佛种。 使圣道不行。 或罢脱道人。 鞭拷沙门。 楚揵驱使。 苦言加谤。 或破戒。 破见。 破于威仪。 或劝他人。 舍于八正。 受行五法。 或假托形仪。 窥窃常住。 如是等罪。 今悉忏悔。 或裸形轻衣。 在经像前。 不净脚履踏上殿塔。 或著屧屐入僧伽蓝。 [口*弟]唾房堂。 污佛僧地。 乘东策马。 排突寺舍。 如是等罪。 于三宝间所起罪障。 无量无边。 今日至到。 向十方佛尊法圣众。 皆悉忏悔。 上来已忏若道若俗。 于三宝间。 所有过失竟次当唯说出家受戒僧尼。 亏犯戒律。 作诸非法之罪。 我等今者。 在佛法中。 修行圣教。 恐乖背正典。 妄推心理。 迷于自是。 独见他非。 或服法衣。 为人师导。 假托真实谍论。 心在利养名闻。 或以禅法授人。 或以律仪摄众。 傍求俗论。 僻取邪宗。 或住寺宇伽蓝。 作摩摩帝。 典主常住僧物。 驱役常住净人。 苟润私房。 阙于僧要。 常住之法。 理通十方。 自存供身。 非理遮吝。 是故经云。 宁以此身。 投入火坑。 经终不故盗常住僧物。 又大集经云。 若常住物。 笃信檀越重心施物。 私自费用。 或持出外。 将与知识亲里白衣。 此罪同五逆。 观佛三昧经云。 盗僧祗物者。 如杀父母等罪。 方等经。 华聚菩萨云。 四重五逆。 我亦能救。 盗僧物者。 我所不救。 金刚鬘经云。 盗佛塔物。 常住物。 现前僧物。 下至如芥子许。 此罪堕地狱。 经不可说劫。 受大苦恼。 后于大海中。 受罗刹身。 百千万亿针嘴虫。 食其身肉。 故知目前称意。 将为果报。 自随一入真途。 悔何所及。 是故今日觉悟。 至心归依佛又复无始已来。 至于今日。 污秽伽蓝。 侵损常住。 怀盗心取。 或钱或帛。 竹木华果。 米面盐油。 自不堪消。 兼余费损。 不勤捡察。 他用不知。 牛力人功不量轻重。 如是等罪。 无量无边。 今日至识。 皆悉忏悔。 至心发愿愿弟子等。 乘是忏悔佛法僧间所有重障。 生生世世常值三宝。 尊仰恭敬。 无有厌足。 天缯妙彩。 宝网交络。 百千伎乐。 珍异华香。 非世所有。 常以供养。 若已成佛。 先往劝请。 开甘露门。 若入涅槃。 愿我常得献最后供。 于众僧中。 修六和敬。 得自在力。 兴隆三宝。 上弘佛道。 下化与生又复愿。 我等乘此忏悔破戒之罪。 所生功德。 愿生生世世。 常得出家。 受持如来清峻戒捡。 然大法炬。 竖大法幢。 普令众生知见正道。 不入四魔网。 永厌三界身。 愿共诸众生。 常生诸佛国。 发愿已。 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正法念经)见他病死相而不自觉知衰相到来时乃知自苦恼放逸自浊心常乐于境界不觉死随逐常不离随逐常不离贪欲爱乐游戏人乐行于放逸死军将欲至破坏如毒害努力勤观察无令烦恼生烦恼设起时不令造恶业(最后之一偈。 集者之劝)第二十三上叹佛如来应正等觉。 若有见闻亲近。 所种善根。 皆悉不虚。 出生无尽慧故。 离于一切鄣难故。 决定至于究竟故。 乃至到无功用智地故。 譬如丈夫食少金刚。 终竟不销。 妄穿其身出在于外。 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 于如来所种少善根。 亦复如是。 妄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 到于无为究竟智处。 此少善根。 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 投火于中如芥子许。 必皆烧尽。 于如来所种少善根。 亦复如是。 必能烧尽一切烦恼。 究竟得于无余涅槃。 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第一中三释经文过三七日。 一向摄念(初二偈。 且述前礼忏之益。 后一句。 方正述摄念之益)。 本立三期缘定慧欲修定慧戒为先戒净必由除业障障除礼忏是其缘(礼忏除业障。 障除即戒[净]。 即心定。 心定即慧发。 故修三法。 礼忏为先)遂且处诚三七日荡除罪垢净心田尸罗既得还清净三昧勤修即现前欲入观门须摄念念忘观境始勤专虽然观行三门别摄念为初定不偏第二四述遇夏安居(经文三段)。 若经夏首。 三月安居。 当为清净菩萨止住。 心离声闻。 不假徒众(一标异[标异]也)。 至安居日。 即于佛前。 作如是言。 我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某甲。 踞菩萨乘。 修寂灭行。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身心安居。 平等性智。 涅槃自性。 无系属故。 今我敬请。 不依声闻。 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 三月安居。 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 不系徒众(二正陈词句也)。 善男子。 此名菩萨示现安居。 过三期日。 随往无碍(三结示休期也)。 摄念便应论观行缘疑限内外缘侵道场在寺或闲处期限未终夏已临入众安居失本愿乖仪终限又沉吟如来远念无通决大乘废小理堪任(上皆标经意也)结夏当为菩萨住不拘后众小乘心(释经初标声闻异)至日佛前作是语某甲同修入甚深启白依经皆易会从头次诵佛言音(按安居词)道场日满随情去去住无亏功德林(释经末二句)第三四总述诫邪证(三观皆同故云总也)。 善男子。 若彼末世修行众生。 求菩萨道。 入三期者。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 终不可取。 非彼所闻不取者虑因起行失前踪此观本令依悟解解时必合已圆通信解行证虽殊等所闻所证始终同凡在定中所见境与前理例必相从解即解其所证法修即修其所解宗证即证其修习者若非前法不应容(修证之智虽有四位深浅不同所信所解所修所证之法。 但有一真圆满净觉之德用)三门之首先标示意使心源解用功向后门门皆结指只依此意不能重(不重释也)第四三结前生起三观加行之意道场礼忏安居等方便随缘事已终前段所开三种观(威德辨音章)从兹摄念入真宗行相前章说已备此门终始显心功始者答于何是首(问云三种净[劝]以何为首)终者功成心境通即知行相于前段起入之门在此中今初净观何为首谛听经文便发蒙第五六偈静观善男子。 若诸众生修奢摩他。 先取至静。 不起思念。 静极便觉。 如是初静。 从于一身。 至一世界。 觉亦如是。 善男子。 若觉遍满一世界者。 一世界中。 有一众生。 起一念者。 皆悉能知。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 终不可取。 前段但云取静行不言何以得知之今令不起于思念即是初心起入时如何静极皆成觉此义先须却反推推到本源知起处息心归本自无疑本觉迷为心意识识成根境便营为止息营为名取静静极廓然无所思无思根识还真际真际昭然七觉支一念静时一念觉根身世界尽如斯觉满十方诸世界众生起念悉能知在我觉中而起念能知彼念故相宜如影入于明镜中镜能照影了无遗初心若未全通彻即将镜影以为师第六四偈幻观善男子。 若诸众生修三摩提。 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 渐次修行。 勤苦三昧。 广发大愿。 自熏成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 终不可取。 自静其心不假外涉尘起幻藉强缘故令想佛并菩萨彼既修行我亦然依种种门渐次学不辞勤苦入诸禅广大熏习成种子种能起用用无边前约大悲门幻众今修大智托真诠悲智互陈须等学大乘二利不令偏道场熏习令成熟限满随其力分传静观归源功顿现今随差别渐令圆第七七偈寂观善男子。 若诸众生修于禅那。 先取数门。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 无不了知。 渐次增进。 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 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前说妄情直造入绝于对待了灵源今明初入须方便是以先令取数门数者心中差别念生住异灭转滋繁粗细分齐诸边绪起信后苗说至根一一了知如镜像纷纷不住类于猿由无念故能知念念念空华无所存本来元来同一觉觉心清净本无痕细详彼论如斯说对此经文非二言一觉灵心宁别体绝待无念岂殊诠但泯方能但了达由斯歒体似相翻初唯宴坐而观察后四威仪悉可论渐至百千世界雨随其一滴了无昏我心圆觉无边际万类于中似幻魂还例前门镜像喻顿教初心等世尊第八四非彼所闻一切境界。 终不可取。 非彼所闻不可取三门诫约语皆闻义在标中先释了今论证相显圆宗证时真实兼相似且明相似有何功父母所生眼耳等三千世界六根通真实证者初中后初住菩提现佛容中间位位皆圆证最后如来是大雄今此即当相似证六根文在法华中此知雨滴并心念圆宗因果必因融第九三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问云三观何为首次答三门如是修经云此是初方便三门名自顺其流初令不起于思念次令想佛以勤求后约数门而趣入当知一一有因由但说三单初首者诸轮交络互为头此三是本今时示开合诸门悉已收第十二述遍修三观若诸众生遍修三种。 勤行精进。 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上说各修一观竟今明三种遍皆修如此勤行精进者即同善逝出阎浮如来只是令修道三观圆时万行周故就此人名佛出照然岂不有元由第十一五述互修三观若后末世钝根众生。 心欲求道。 不得成就。 由昔业鄣。 当勤忏悔。 常起希望。 先断憎爱嫉妒谄曲。 求胜上心。 三种净观。 随学一事。 此观不得。 复习彼观。 心不放舍。 渐次求证。 别观遍习如前说今即三门更互修根钝观门难悟入当勤忏悔至心求先断爱憎谄嫉妒三中且取一为头此观不成习彼观渐次研磨心不休色想碍时难取静即将幻观勘根由质壳当情难似幻即观空静绝源流动静互违难契可即须直向本源搜中道难成绝待者即须双照遣调柔如期回互勤求证药病还应有所投若不耐烦便放舍三途谁为歒仇仇至心忏悔弟子等已忏人间及佛法僧。 所有诸业鄣竟。 今当次忏当来报鄣。 即是地狱畜生饿鬼。 总别之报等鄣。 是故佛告骄陈如言。 欲界之中。 八大地狱。 一一地狱。 四面各有十六隔。 以为眷属。 周匝围绕。 八大地狱者。 一名一死一活地狱。 二名黑绳地狱。 三名众合地狱。 四名叫唤地狱。 五名大叫唤地狱。 六名热地狱。 七名大热地狱。 八名阿鼻地狱。 若诸众生。 自身口意业。 造诸恶业。 故生于彼大地狱中。 经无量劫。 受种种苦。 从一地狱。 至一地狱。 苦中极苦。 不可堪忍。 身常火燃。 食热铁丸。 饮镕铜汁。 以其恶业未毕尽故。 如是不死。 畜生之中。 或有身如牕中游尘。 复有众生。 如十千由旬。 复有众生。 寿命如一时顷。 复有众生。 寿命一劫。 以恶业故。 在彼中生。 不知善法。 亦无智慧。 常行不善。 无明黑闇险恶道中。 常受饥渴。 捶打乘骑。 负重困乏。 领穿脊破。 蚊虻毒虫竞相唼食。 或有饿鬼。 身长一尺。 或有饿鬼。 身量如人。 或有饿鬼。 身如千逾缮那。 或有饿鬼。 身如雪山。 裸形无衣。 被发自缠。 黑瘦羸瘠。 唯皮里骨。 肉血都无。 身体粗涩。 犹如枯树。 恒苦饥渴。 口内火然。 焰出于外。 心常嗔忿无有慈悲。 热闷慞惶。 求凉不得。 既念此苦。 更生重苦。 缘苦生苦。 还造苦因。 于未来身。 复受苦报。 如是三恶道苦。 无量无边。 今日至诚。 皆悉忏悔。 已忏三途等报。 今当次复稽恳忏悔人天余报。 我等相与禀此阎浮。 寿命虽曰百年。 满者无几。 于其中间。 盛年夭枉。 其数无量。 但有寿苦煎迫形心。 愁忧恐怯。 未曾暂离。 如此皆是善根微弱。 恶业滋多。 致使现在心有所为。 皆不称意。 当知悉是过去已来恶业余报。 是故弟子。 今日至诚归依佛。 弟子等无始已来。 至于今日。 所有现在及以未来人天之中无量余报。 今当忏悔人间流殃宿对际残百疾六根不具罪报。 忏悔人间边地邪见三恶八难罪报。 忏悔人间多病销瘦促命夭枉罪报。 忏悔人间六亲眷属。 不能常相保守罪报。 忏悔人间亲友凋丧。 爱别离苦罪报。 忏悔人间怨家聚会。 愁忧怖畏罪报。 忏悔人间水火盗贼刀兵危险惊恐怯弱罪报。 忏悔人间孤独因苦流离波逆亡失国土罪报。 忏悔人间牢狱系闭。 鞭挞拷楚罪报。 忏悔人间恶病连年累月不差。 枕卧床席不能起居罪报。 忏悔人间冬温夏疫毒疠伤寒罪报。 忏悔人间贼风肿满否塞罪报。 忏悔人间为恶鬼神。 伺求其便。 欲作祸崇罪报。 忏悔人间鸟鸣百怪蜚尸邪鬼为作妖异罪报。 忏悔人间为虎豹豺狼水陆一切诸恶禽兽所伤罪报。 忏悔人间自缢自刺自杀罪报。 忏悔人间投坑赴水自沉自坠罪报。 忏悔人间无有威德名闻罪报。 忏悔人间衣服资生不得称心罪报。 忏悔人间行来出入有所云为值恶知识为作留难罪报。 如是现在未来人天之中。 无量祸横灾疫厄难衰恼罪报。 弟子今日。 向十方佛尊法圣僧。 求衰忏悔。 是故至心重说偈曰。 积业多生满藏识爱痴熏润不焦枯顺生顺后到来时业种发牙即受苦或生无间诸地狱身心痛切实难当或即生于饿鬼中腹饿喉干千万岁或在畜生偿宿债蹄穿脊烂受刀破今若昏痴不忏除命谢刹那即如此或虽引业生人道别报众多苦恼缘受离怨会病缠身水火刀兵诸变怪我观身命如风[火*曷]谁能保得几多时故令恐惧切心肠投佛求衰愿救拔或即灭除令免受或令身受重为轻唯愿诸佛证明心免令报鄣鄣修道忏悔已。 至心归命礼三宝本师释迦牟尼佛。 至心发愿愿我忏除报鄣后世世长为自在生随缘教化历人天不被业缘相系缚福智资粮勤修辨引领众生归本源生生傍报十王身正报圆成无上觉发愿已。 至心归命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白众等听说此时无常偈纵使此身满百岁终归要有死当头况复卒亡无定准如何兀兀不惊愁如鸟被绳常系脚似鱼食钩镇吞钩鬼使忽来追投去亲朋悲泣岂能留见此危难苦离欲毕修禅禅定方为乐如经中偈曰若有是痴心于爱欲爱乐复得衰恼已其心即生悔欲火所烧者为境界所诳不得寂静道一切上乐处若世间欲乐若爱所生乐不及一内乐十六分之一禅乐为第一白法离生死爱尽第一乐毕竟不退乐不怖畏知足此修者不求如是禅定乐更无乐可比若不为爱缚疑所不坏者彼则渡有海常受一乐 发布时间:2024-05-07 14:03:0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1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