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密大师: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十 内容: 圆觉道场禅观等法事礼忏文卷第十终南山草堂寺沙门宗密述第十四上叹佛功德怜愍世间大医王身皆智慧及寂静无我法中有真我是故敬礼无上尊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无上而为归随佛世间如犊子是故得名大悲牛如来功德满十方凡下无智无能赞我今赞叹慈悲心为报身口二种业世间常乐自利益如来终不为是事能断众生世果报是故我礼自他利世间逐亲作益厚如来利益无怨亲佛无是相如世人是故其心等无二世间说异作业异如来如说业无差凡所修行断诸行是故得名为如来先已了知烦恼过示现之处为众生久于世间得解脱乐处生死慈悲故虽现天身及人身慈悲随逐如犊子如来即是众生母慈心即是小犊子自受众苦念众生悲念心时不悔没怜愍心盛不觉苦故我稽首拔苦者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 第一唱十一偈述善业曾于宿世归三宝今遇先缘正信生见说人天莞尔喜(论语云。 夫子莞尔而笑)闻谈鬼狱喟然惊(喟叹声也。 论语云颜渊喟然叹曰)深知尘欲须呵厌深信真门可竭诚舍恶回心唯乐善欲圆作佛最尊荣(见诸大乘经。 劝发大菩提心。 故拟求佛。 缘未了本性。 不免还成有漏之行)三归戒品专精受十恶因缘至意停荡子杳郎常远离师僧如上数咨迎倡楼酒肆长年绝寺舍伽蓝每月行朝暮纵忙亦念佛公私稍暇即持经婚姻集处多辞退禅讲开时便往听八戒逢缘不懈怠六斋依日必专精持钵僧到无空过设供人齐即著名贫子病儿频济慧禅房佛殿数修营(次下二句。 说农家)虫蛇耕种专防损秤斗交开必算平(以下二句。 又通说一切)随力赈穷而救乏临危济弱亦扶倾(以下二句。 说官人也)为官誓志唯行直效职安贫自守清(次下二句。 通说一切)亲戚缘身无诳妄交游没齿不喧争(次下一偈。 述被人劝酒肉守志不随)风霜美酒深杯酌饥困年羹满碗盛曾被亲情团聚劝降心禁口不生情况于杀盗邪淫事岂更分毫犯重轻如此类人修戒行上中下品有亏盈本来修习虽求佛且为三乘理未明便逐阶差空受报生于人道及天庭以复现天人□□第二唱二十四偈述人道欲识人天福报别先须知彼有何依(此下一一。 依俱舍论文述之。 或颂或长行。 随便而用之)器世风轮最在下(谓诸有情业增上缘力。 先于最下依止虚空。 有风轮生也)厚十六亿(此风轮厚十六亿逾缮那。 下文每举其数。 皆是逾缮那也)广难窥(难窥者。 数无量也。 故颂云。 安立器世间。 风轮最居下。 其量广无数。 厚十六洛叉。 洛叉梵语。 此云亿也)此轮体性殊坚密金刚杵击亦难隳(隳坏也。 论云。 风轮其体坚密。 假使有一大诺健那。 以金刚轮。 奋威而击。 金刚有碎。 风轮无损也)大云澍雨风轮上滴如车轴即成池(论云。 又诸有情业增上力。 起大云雨。 注风轮上。 于未凝位深一十一亿二万逾缮那。 问如何水轮不傍流散。 答有情业[盛]由风力持令不流散。 如篅持谷。 又业力起。 抟击此水上。 结成金轮。 如熟蜜停上凝成膜。 故水轮唯厚八[亿。 ]余[皆]成金轮。 厚三亿二万也。 故颂云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 下八洛叉水。 余凝结成金)径(直长)十二亿(三千四百)深十一(亿万)底及四边风所持上结金成如乳膜厚三亿二(二万)径无亏(等于水也。 论云。 二轮广量其数是同。 为径十二亿三千四百半逾缮那也。 故颂云。 此水金轮广。 径十二洛叉。 三千四百半)周围边数成三倍三十六亿尚余奇(音机也。 不偶不全故。 谓此二轮。 直长即有十二亿三千四百逾缮那。 若四还周围之量。 即三[亿]。 当三十六亿一万三百五十逾缮那。 故颂云。 周围此三倍也。 此者指直长之数也。 今此偈中。 为欲成句及韵故。 但云三十六亿。 举零数。 故云尚余奇矣。 余者。 一万三百五十也。 算之如此)共业大云还起雨滴金轮上九[尸@垂][厂@义](九谓须弥七金铁围。 七金者。 次须弥初持双。 二持轴。 三竭地洛迦。 四善见。 五马耳。 六象鼻。 七尼民达罗)别风简别金银宝聚为山状及州基分水甘咸为内外皆成大海悉同时(论云。 于金轮上。 有九大山。 妙高山王处中而住。 余八围之。 八中前七名内。 第七山外有大洲等。 此外复有铁围山。 周匝如轮。 围一世界。 七唯金所成。 妙高四宝。 问。 此等从何而生。 答有情业力。 起大云雨。 而澍金轮上。 滴如车轴。 积水奔涛。 其水即为众宝积藏。 由具种种威德猛风钻击生众宝类等。 复由业力。 引起别风。 简别宝等。 摄令聚集成洲分水。 令别成立内海外海。 如是九山住金轮上。 入水量皆等八万逾缮那。 唯妙高山出水亦尔。 余八出水半半渐[(白-日+田)/廾]。 持双出水四万乃至铁围出水三百一十二半。 如是九山一一广量。 各各自与出水量同)妙高四宝为山体阎浮南面吠琉璃北边黄金东银体西边之宝号颇胝(论云。 随宝威德。 色显于外。 故瞻部洲空似琉璃之色也)金山四面七重绕一山一海间相离内山高广外低狭(妙高八万。 从持双。 如次四万二万。 一万。 五千。 二千五百。 一千二百五十。 六百二十五。 乃至铁围三百一十二半)海之势分亦依随(内七海从最内至外。 如次八万。 四万。 二万。 一万。 五千。 二千五百。 乃至第七海。 一千二百五十也。 故颂云。 中间有八海。 前七名为内。 最初广八万。 四边各三倍。 余六半半狭。 言四边各三倍。 此约持双山内边周围量。 于其四面。 数各三倍。 三倍计于八万也。 三八二十四。 各成二亿四万也。 其六海不说周围量者。 恐烦多数也)此七海中所有水八般功德甚希奇(论云七中皆具八功德水)甘(一)冷(二)耎(三)轻(四)清(五)不臭(六)不伤喉(七)腹(八也)饮相海(九也。 本文云。 七饮时不损喉。 八饮已不伤腹。 今就句韵故。 总云不伤等)第八即当碱水海(颂云。 第八名为外。 三洛叉二万。 二千逾缮那。 论云。 碱水盈满。 量广三亿二万二千逾缮那。 评曰此最广)海外轮山是铁围东南西北(以此定次者。 一一约之配诸事类)四洲渚(颂云。 于中四大洲。 南瞻部如车。 云云。 此下诸偈自显也)每洲而对向须弥(南洲之北边。 对须弥之南面。 余皆类之)此四洲中人所住所言人者性多思(涅槃经俱舍论皆此说也)不似诸天思慧劣不问三恶识情痴南州三事胜忉利(亦胜北郁)梵行(耽欲)勇勤(放逸)及忆持(遗忘。 天有此三种。 劣于南洲也)北胜于南无我所千年后必上天墀(上天之阶墀。 此下明四洲得名云)南因赡部(亦名阎浮。 此洲从中向北有三重黑山。 有大雪山。 在黑山北。 大雪山北。 有香醉山。 雪北香南有大海。 名阿耨达。 此云无熟恼。 纵广正等五十逾缮那。 八功德水盈满其中。 非得通人无由能至。 于此池侧有赡部林。 树形高大。 其果甘美。 依此林故。 名赡部洲)东胜身(身相胜妙故。 梵云弗婆提。 亦云弗于逮也)西将牛货以为资(资财也。 以牛交易。 如此国钱财。 梵云衢邪尼。 亦云[陀罗]尼)北号胜生生最胜(梵云俱卢。 亦云郁[丹]越)身心福寿悉精微南四肘身余倍倍南似车形(南国车形。 前狭后阔。 南洲人上阔下狭)半月规(东也。 规矩如此。 颂云。 其相如半月)圆满(西也。 犹如满月。 颂云。 其国无缺)畟方(颂云。 俱卢畟方)依次配(东西南北)列形而相悉如斯南尖(狭也)北广(赡部洲也)三边等(等各二千逾缮那。 南唯三那半。 颂云。 三边各二千。 南边有三半)西广东尖亦类之(东也。 颂云。 三边如赡部。 东边三百半。 谓三各二十那。 东唯三百五十那也)余二(西及北也)圆方每阔狭(西州颂云。 径二千五百。 周围此三倍。 计七千五百也。 北州颂云。 面各二千等。 计八千也。 径亦如此。 但说正面。 不说四角)寿则南洲无定期增成八万减唯十先则劫初不可知(成劫之初。 人寿无量)北郁定千余半半(西五百。 东二百五十)三州仍有夭伤时(除此北洲也)阎浮苦乐相交杂(利衰毁誉。 称机苦乐。 又贫富贵贱。 寿夭荣枯。 通塞祸福。 老少病健。 爱会爱离。 怨会怨离。 求得不得等苦也)震旦亲观倒四□东弗西瞿乐渐胜大同衣食及□仪(大[风]南洲而小异也)人民富无多贤善都无贼盗及奸非颜貌端严无墨色翠发(发青翠妙[妨])全垂或悉垂唯有郁丹一向乐所须如意不营为(衣食自然)一江之水布诸国国外金山四面围(如城墙也)草色绀青遍覆地地唯金地无墟欹常净常明无异秽地开藏粪(人欲大便。 则地开。 事了合而藏之也)鸟衔尸(人命终。 即有鸟衔尸送金山外也)食有香粳长半寸(不因耕种)石火(欲炊饭即火生。 熟即火息也)枯罗(木也。 结子如甑釜之器)盛水炊([马]米入器中。 便多少自足。 不假量之。 饭熟人来即吃。 亦无[主]彼此)男女别居不浑杂貌唯白净自然衣无诸恶业相残害风土暄凉适四时大树叶垂为屋舍到来即住各无私无自无他无主宰夫妻男女不相依男子女人若爱乐相逢树下树低枝事了当头随意去男女生来在路岐行过指头皆与吮成长不辨是谁貌都不积藏衣与食又无我慢互相欺千年虽得常安乐佛法无由度此机第三中四偈述转轮王有四轮王福德胜四州增一众心归铁南(唯一天下)铜二(南一东二天下也)银□(东南西三天下也)次(次配南东西。 增加一也)唯有金轮四总威十善他人身亦尔(一洲)高楼十五倍精持樊香齐洁承天意(每十五日。 上楼樊香清斋洁己。 以奉天也)天降金轮空里飞七宝由斯自具足尊荣千子镇相随四处望风皆顺化(王南已。 次东西北。 一一归伏也)能将威德役神祗八万余年无病苦出无佛世自为师除却六天无可比腾空自在不知谁第四中八偈述六欲天六欲天名何以得希须心被五尘牵贪淫交抱执笑视自在通光及自然(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 执手笑视淫。 四洲之人同四王界贪与五尘令名欲也。 自在光洁神用。 及自然名天)三品修成十善业六天感果定无偏衣裳作念随心至饮食(酥从味也)才思逐意圆地处(二天)空居(四天)分次第化生(唯化生也)化物(或自或他)仛因缘五衰相在何名乐只胜人间八苦煎四万由旬山四镇妙高半腹四王天阎浮五□春秋匝方得初天一日全寿命定经五百岁身长半里貌堪怜缮那八万弥卢顶忉利骄尸糒最润四八宫垣居四角身长一里寿千年空居有四天天胜五欲知时(夜摩此云时分。 知五欲时分)知足贤(受五欲时。 易知足故)乐变五尘为受用全他化出我周旋渐增身量俱卢舍一半二三等倍前(一俱卢舍三里。 夜摩天一里半。 兜[〦/(孪-子+十)]身长二里。 乐变化二里半。 他化三里。 故云等倍前)人世积年为昼夜(人间二百年。 夜摩一昼夜。 人间四百年知足为一日。 人间八百年。 乐变化一日。 人中一千六百年。 他化一日)云中宫阙布联联乘斯日月上天寿二四八千万二千(夜摩寿年二千岁。 知足四千岁。 乐变化八千岁。 他化寿年万二千岁)又知诸爱可厌恶故。 弃爱乐舍还滋爱本。 第五中八偈述四禅(注。 释多约十地论也)。 有人宿世善根长又遇真门更发扬诸爱皆知可厌恶(释经初二句也)心心爱恶二俱忘(弃恶乐舍也。 爱也)俱忘之意名为舍(释舍字也)乐舍心存岂是当(标乐字之过也)由此还滋根本爱(释乐心过失之状)遂成有漏属无常舍之渐次多方便四禅八定离灾殃四定义名次下说四禅行相且先彰(四禅天八支一三各五。 [二四]一寻伺喜乐定。 二内净喜乐定。 三舍念慧乐定。 四舍念中受定。 中受者。 不苦不乐也。 若约不离者。 一离五欲十恶五盖。 二离寻伺。 三离喜。 四离乐)一离欲恶兼诸盖(离鄣支也)寻因(对治支也)喜乐(修行利益支)以为良(如土石山顶有水。 有定为二支所依。 余三准之也)二离寻伺(离鄣支也。 以内净一心。 为对治支也)唯喜乐(利益支也如纯土山顶之上。 有池水也)第三离喜(喜是鄣也。 以舍念慧三法。 为对治)乐堂堂(利益也如纯土山在池也)第四都忘(忘乐及先除苦忧喜。 为离鄣支)唯住舍(舍念清净。 为对治支。 以不苦不乐。 为利益支。 此地于乐如重病。 观听妙音乐也)离八灾难最清凉(八者。 寻。 词。 忧。 喜。 苦。 乐。 出息。 入息也)后渐离前前具后皆能静虑胜难量(比上赞禅是定慧等)空天有定而无慧欲界慧多定又尪(尪者。 劣弱也)唯此四禅定慧等圣凡同入用偏强(入四无色如处中。 入四空。 如处虚空也)四空定者都无色(俱舍云无色谓无色蕴)四蕴为身无定方(或色界修成。 命终随处即住故)超诸色想(小乘云。 修时且在欲色界故但超想。 大乘即决定唯灭于色想也。 谓初修时厌第四禅色等。 如病如[病-丙+(雍-〦)]。 如疮如刺。 无常苦等。 故得离想。 故云超也)虚空住(作无边虚空想。 能灭色想。 心安空定名住)超空(外念粗故)住识识无疆(疆者边也。 知缘空。 先是识故。 于净六识。 能了知安住胜解。 得入此位)超识住于无所有(心于所缘舍诸所有。 寂无所有也)细想虽在(缘于无想也。 非如无想定及灭尽定。 故诸教云。 非非想也)粗想无(又超无所有想也)此四想名无色界从兹(兹者。 非想天也)邪正各分张(外道计为涅槃[究]竟不究竟法及佛故堕也。 若知此患更必上求。 上求上进时。 上无所缘。 竟无所得。 灭而不转。 则得灭受想定。 故邪正各分张也)。 便现有为增上善果。 第六中十偈述上二界便现有为善果者由前禅定所住持(释善字也)苦粗障离名增上(释增上字)未契真源名有为(释有为也)欲界命终生此处(在欲界。 修此禅等也)色无色界是其依就色有无分二界蕴之五(色界)四(无色界也)理应知欲界约粗而简此(问欲界亦有色。 何不名色界。 答。 以有欲。 异于上界。 故别立名)此唯有色故名之(无欲故云唯)色界四禅十七处下三九处(除第四禅天)是云基(以云为所仗之基址)初禅众辅王称梵(初是梵众。 次梵辅。 三梵王。 为三天也)下天欲染此初离(初离欲染。 故名梵也。 梵者净也)次谓小光无量净(小光。 及无量光。 并净光。 是为三也)语时口里出光耀(从此得名)三禅三处身心净少(初名少净)无量(次名无量净也)遍(最上名遍净也)顺尊卑(上上转胜故。 名顺尊[(白-日+田)/廾]也)第四八天空里住(如下所别)无云(一也)见即福生时(二也)广果世间福广大(三也)习无想者亦于兹(四也。 是外道)次五净居皆圣者无烦(一也)无热(二也)更何疑静虑果彰名善现(三也)次名善见见精微(四也)色最后边为究竟(五也)更无有处色过斯空处(一也)识(二也)居无所有(三也)想粗无二修非□(四也)寿心增胜排为上(用心及焉俱胜色故。 位居其上。 非处所在上也。 其处无定也)欲色命修识不移(在欲界习成命修。 便于[九]欲界而住。 色界亦然)梵众人天长半缮(八里)次三半半□增之(辅一缮[三]一缮半少光二缮也)次五天人增倍倍(无量光四缮。 净光八。 少净十六。 无量净三十二。 遍净六十四)无云依倍减三推(无云倍于下。 合当一百二十八缮那。 今既减三[百]推之。 即唯一百二十五)次七还增于倍倍(福□二百五十。 乃至色究竟天一百六十缮那。 为身量也)四空都是无形仪色天寿劫同身量(梵众半劫乃至色究竟。 一万六千劫也)劫万空天二二思(空二万劫乃至非想八万劫也)。 皆轮回故。 不成圣道。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 免诸轮回。 先断贪欲。 及除爱渴。 第七中四偈修善及修不动业本未意在绝轮回只缘未达三乘理不能了得彼根栽根栽即是前玄爱爱在还从想处来来往循环三界内良由圣道未曾开未开道迳何前超圣果希望实可哀是故佛令先断爱爱除圣道始无灾除之岂便言除书但使心心以智摧了达本空长离念自然养得圣人胎第八中五偈疑菩萨不断爱众闻前义虽通决因此复生一节疑修道既须先断爱如何菩萨似相违说法彻于真法界千门理事洞玄微还有爱情不总断资身事事要相宜食须有味衣须暖健适暄凉病问医自说无心方是道元来事上有施为施为俯仰随人意言语周旋虑是非不绝万缘专出离(不同二乘伏断烦恼求涅槃也)还存他世受生基(菩萨或云我来生生兜率。 如天亲。 或云生极乐世界。 如龙树。 及天台智者等。 或云愿作如是如是身。 愿生如是如是处。 如南岳思大师。 生在猧国等)受生即是存爱□(无爱润业。 即不[爱]生。 愿乐生如是处。 即是爱也)菩萨何缘未免之佛即为通如此难经文此下唱应知善男子。 菩萨变化示现世间。 非爱为本。 但以慈悲。 令彼舍爱。 假诸贪欲。 而入生死。 第九中十六偈通释前之疑难初总通诸疑凡是大乘诸大士心观二执本空虚我相既知无所有爱根岂得不先除(爱从我执而生)但缘悲智须双运留惑受生与世俱(留惑润生大乘赞诸经论皆说之也)若下示同欲世事无因度得彼迷徒救人溺水还投水扶醉须从泥里扶救彼岂辞衣服滋扶他争得免泥涂(醉倒泥粪狼藉等处。 所以须扶也)众生病则菩萨病(净名广说)欲度粗人迹似粗从圣入凡诚叵测(诚者固宜不可测量)从凡入圣亦非殊(菩萨有二。 一登地已上。 有神力。 从圣现凡。 而度脱众生。 二具缚凡夫。 能知如来秘密之藏。 大悲增上。 广化众生。 此二类虽度众生。 方便无异。 故云亦非殊)相闻贪爱元无爱打玩为奴岂是奴(喻上凡也)类彼禁□蛇命在(喻留惑也)制其毒气已令无(吟不结业)。 次别通衣食医药疑制毒犹如先断爱(决心的定断割。 不留意于所爱之境。 然行菩萨事迹。 不免似存。 此非凡迷所能知也)命存恰似养形躯(蛇命在者如菩萨且爱护形躯。 以衣食养之。 病即药治等也)养得只将弘佛法出生入死化凡夫(此下具列要身形所以)眼根要用看经教口业须将演义殊无足岂能行世界无身何以摄门徒此身支柱湏衣食不同草木有根株(不同瓠瓜系而不食)。 次通所作顺人意所言卢是非之疑初心应物须方便不同禽畜但痴愚不将衣食供贪爱不以周旋有所图若逆他情他远离如何引诱入玄枢次通来世受生疑总学二乘修寂灭或生净土自欢娱谁肯将身入五浊谁能救拔免三涂八难不堪传佛法三乘力用在阎浮菩萨托胎生此处直缘悲济受崎岖总结前意生起后意即知今世兼来世护命存身只为渠末世疑心若未决更听一喻理何如如人堕海临临死忽遇人尸海上浮大海不容尸久滞必便风吹泊海隅其人抱著须牢把不应离手暂须臾尸带蛆虫虽厌恶且图到岸似乘桴生死无边同大海观身不净似尸蛆大般涅槃为海岸度他自度类乘桴资身衣食如牢把心无爱著例何殊大众疑他不断爱但详此喻自然除若诸末世一切众生。 能舍诸欲。 及除憎爱。 永断轮回。 勤求如来圆觉境界。 于清净心。 便得开悟。 第十中四偈前推爱是轮回本过患因依有数重既是如来亲观断今明能断有何功若诸末世众生等得遇真乘圆顿宗外离欲尘无系绊内除憎爱汤心胸心心永断轮回见念念唯观本性空然后勤求无上觉又逢善友为开蒙情尘已离心清净万法一时豁尔通日出森森罗一像镜明历历现千容南无大慈大悲(准前十二礼)。 至心忏悔上来已具妙幢菩萨所见金鼓殊胜因缘。 忏悔罪鄣竟。 今复次依彼经灭业鄣品(次前品也)佛教天帝忏悔之法。 而为忏悔(品初文也)。 尔时世尊住正分别入于甚深微妙静虑。 从身毛孔放大光明。 无量百千种种诸色诸佛刹悉现光中。 十万恒河沙。 校量譬喻所不能及。 五浊恶世。 为光所照。 是诸生作十恶业。 五无间罪。 诽谤三宝。 不孝尊亲。 轻慢师长婆罗门众。 应堕地狱饿鬼傍生。 各蒙光照。 至所住处。 是诸有情。 见斯光已。 因光力故。 皆得安乐。 端正殊妙。 色相且定。 福智庄严。 得见诸佛。 是时帝释一切诸天众。 及恒河女神。 并诸大众。 蒙光希有。 皆至佛所。 右绕三匝。 退坐一面。 尔时天帝释。 承佛威力。 即从坐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向佛言。 世尊。 云何善男子善女人。 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修行大乘。 摄受一切邪倒有情曾所造作业鄣罪者。 云何忏悔当得除灭。 佛告天帝释。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今修行。 欲为无量无边众生。 令得清净解脱安乐。 哀愍世间。 福利一切。 若有众生。 由业鄣故。 造诸罪者。 应当策励。 昼夜六时。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一心专念。 口自说言。 归命顶礼现在十方一切诸佛。 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转妙法轮。 持照法轮。 雨大法雨。 击大法鼓。 吹大法螺。 建大法幢。 秉大法炬。 为欲利益安乐诸众生故。 常行法施。 诱进群迷。 令得大果证常乐故。 如是等诸佛世尊。 以身语意。 稽首归诚。 至心礼敬彼诸世尊。 以真实慧。 以真实眼。 真实证明。 真实平等。 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善恶之业(上皆全写经文。 下有一行。 集者之语)。 是故我等与法界众生。 依世尊教示忏悔词句而忏悔(此下文全写经文。 即莲次文也。 如是之词再三详之。 是佛教末世而作忏悔)。 我从无始生死以来。 随恶流转。 共诸众生。 造业鄣罪。 为贪嗔痴之所缠缚。 未识佛时。 未识法时。 未识僧时。 未识善恶时。 由身语意造无间罪。 恶心出佛身血。 诽谤正法。 破和合僧。 杀阿罗汉。 杀害父母。 身三语四意三种行。 造十恶业。 自作教他见作随喜。 于诸善人。 横生毁谤。 计秤欺诳。 以伪为真。 不净饮食施与一切。 于六道中所有父母。 更相恼害。 盗窣堵波物。 四方僧物现前僧物。 自在而用。 世尊法律。 不乐奉行。 师长教示。 不相随顺。 见行声闻缘觉大乘行者。 喜生骂辱。 令诸行人心生悔恼。 见有胜已。 便怀嫉妒。 法施财施。 常生悭惜。 无明所覆邪见惑心。 不修善因。 令恶增长。 于诸佛所。 而起诽谤。 法说非法。 非法说法。 如是众罪。 佛以真实慧。 真实眼。 真实证明。 真实平等。 悉知悉见。 我今归命。 对诸佛前。 皆悉发露不敢覆藏。 未作之罪。 更不复作。 已作之罪。 今皆忏悔。 所作业鄣。 应堕恶道地狱傍生饿鬼之中。 阿苏罗众。 及八难处。 愿我此生所有业鄣。 皆得消灭。 所有恶报。 未来不受。 亦如过去未来现诸大菩萨。 修菩萨行。 所有业鄣悉已忏悔。 我之业鄣今亦忏悔。 尽皆发露。 不敢覆藏。 已作之罪愿得除灭。 未来之恶更不敢造。 忏悔已。 至心归命礼三宝。 佛令如上忏悔已。 复告天帝释言。 善男子。 以是因缘。 若有造罪。 一刹那中。 不得覆藏。 何况一日一夜乃至多时。 若有犯罪。 欲求清净。 心怀愧耻。 信于未来必有恶报。 生大恐怖。 应如是忏。 如人被火烧头烧救令速灭。 火若未灭。 心不得安。 若人犯罪。 亦复如是。 即应忏悔。 令速灭除。 若有愿生富乐之家多饶财宝。 复欲发意修习大乘。 亦应忏悔。 灭除业鄣。 欲生豪贵婆罗门种。 刹帝利家。 及转轮王七宝具足。 亦应忏悔。 灭除业鄣。 善男子。 若欲生诸天乃至欲生色究竟天者。 亦当忏悔。 灭除业鄣。 若欲求预流果。 乃至自在菩萨。 至究竟地。 求一切智。 三藐三菩提正遍智者。 亦应忏悔。 灭除业鄣。 何以故。 善男子。 一切诸法。 从因缘生。 如来所说异相生异想灭因缘。 是故如是过去诸法。 皆已灭尽。 所有业鄣。 无复遗余。 是诸行法。 未得现生。 而今得生。 未来业鄣。 更不复起。 何以故。 善男子。 一切法空。 如来所说。 无有我人众生寿者。 亦无生灭。 亦无空法。 善男子。 一切诸法。 皆依于本。 亦不可说。 何以故。 过一切相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如是入于微妙真理。 生信敬心。 是名众生而有于本。 以是义故。 说于忏悔。 灭除业鄣。 弟子众等。 问来已作经文。 忏业鄣竟。 今还依次下经文。 自申我等随喜劝请回向之意。 经云。 善男子。 有四业鄣。 难可忏除。 云何为四。 一者于菩萨律仪。 犯遂重恶。 二者于大乘经。 心生诽谤。 三者于自根不能增长。 四者贪著三有。 无出离心。 复有四种对治业鄣。 云何为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一者。 于十方世界一切如来。 至心亲近。 说一切罪。 二者。 为一切众生。 劝请诸佛说深妙法。 三者。 随喜一切众生所有功德。 四者。 所有一切功德善根。 悉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家比者用婆沙论等之文。 先劝请。 后随喜。 今准此金光明经。 及华严经行愿品。 先随喜。 后劝诸也)是故我等。 具依如来所示天帝释随喜之法。 而为随喜。 尔时天帝释向佛言。 世尊。 世间所有善男子善女人。 于大乘行。 有能行者。 有不行者。 云何能得随喜一切众生功德善根。 佛言。 善男子善女人。 若众虽大乘未能习。 然于昼夜六时。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一心专念。 作随喜时。 得福无量。 应作是言。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 现在修行施戒心慧。 我皆悉已深生随喜。 由作如是随喜福故。 必当获得尊重殊胜无上无等最妙之果。 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 所有善根。 皆悉随喜。 又于过去未来现在。 初行菩萨。 行发菩提心。 乃至一生补处所有功德。 皆悉至心随喜赞叹。 复于现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应正遍知。 证妙菩提。 为度无边诸众生故。 转无上法轮。 行无碍法施。 哀愍劝化一切众生。 咸令信受。 皆蒙法施。 悉得充足。 无尽安乐。 如是功德。 我皆随喜。 声闻独觉。 所有功德。 亦皆至心随喜赞叹。 随喜已。 至心归命礼三宝。 我等上来依教随喜。 若得心境相称。 与理相应。 知佛所说功德无量。 是故次下经文。 善男子。 如是随喜。 当得无量功德之圣聚。 如恒河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皆断烦恼。 成阿罗汉。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尽其形寿。 常以上妙衣服饮食卧具医药。 而为供养。 如是功德。 不及如前随喜功德。 千分之一。 何以故。 供养功德有数有量。 不摄一切诸功德故。 随喜功德。 无量无数。 能摄三世一切功德。 是故若人欲求增长胜善根者应修如是随喜功德。 至心劝诸尔时天帝释。 白佛言。 世尊已知随喜功德竟。 劝请功德。 唯愿为说。 欲令未来一切菩萨当转法轮。 现在菩萨正修行故。 佛告天帝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愿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修行三乘之道。 是人当于昼夜六时。 如前威仪。 一心专念。 作如是言。 我今归依十方一切诸佛世尊。 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未转无上法轮。 欲舍报身入涅槃者。 我皆至诚顶礼劝请。 转大法轮。 雨大法雨。 然大法炬。 照明理趣。 施无碍法。 真般涅槃。 久住于世。 度脱安乐一切众生。 如前所说。 乃至无尽安乐。 劝请已。 至心归命礼三宝众等。 上来依经劝请。 若能心境相应功德无量。 是故次下经云。 善男子。 假使有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 供养如来。 若复有人。 劝请如来。 转大法轮所得功德。 其福胜彼。 何以故。 彼是财施。 此是法施。 善男子。 且置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 若人以满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供养一切诸佛。 劝请功德。 亦胜于彼由其法施有五胜利。 云何为五。 一者。 法施兼利自他。 财施不尔。 二者。 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 财施之福不出欲界三者。 法施能净法身。 财施但唯增长于色。 四者。 法施无穷。 财施有尽。 五者。 法施能断无明。 财施唯伏贪爱。 是故善男子。 劝请功德无边。 难可譬喻。 如我昔行菩萨道时。 劝请诸佛。 梵王等。 劝请于我转大法轮。 善男子。 请转法轮。 为欲度脱安乐诸众生故。 我于往昔。 为菩提行。 劝请如来。 久住于世。 莫般涅槃。 此善根故。 得十力。 四无所畏。 四无碍辨。 乃至不共之法。 我涅槃后。 正法久住。 我法身妙相。 清净无比。 出于声闻独觉之境。 诸大菩萨之所修行。 一切如未体无有异。 此等皆由劝请功德善根力故。 如是法身。 我今已得。 是故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于诸经中一句一颂。 为人解说。 功德善根。 尚无有限。 何况劝请如来。 转大法轮。 久住世。 莫般涅槃。 至心回向尔时帝释。 复白佛言。 世尊。 若善男子善女人。 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修三乘道。 所有善根云何。 回向一切智智。 佛告天帝。 善男子。 若有众生。 欲求菩提修三乘道。 所有善根。 愿回向者。 当于昼夜六时。 殷重至心。 作如是说。 我从无始生死已来。 于三宝所修行成就。 所有善根。 乃至施与傍生一搏之食。 或以善言和解净法。 或受三归。 及诸学处。 或复忏悔劝请随喜。 所有善根。 我今作意悉皆摄取。 回施一切众生无。 悔吝心。 是解脱分善根所摄。 如佛世尊之所知见。 不可称量。 无碍清净。 如是所有功德善根。 悉以回向一切众生。 不住相心。 不舍相心。 我亦如是功德善根。 悉以回施一切众生。 愿皆获得如意之午撝空出宝。 满众生愿。 富乐无尽。 智慧无穷。 妙法辨才。 悉皆无滞。 共诸众生。 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一切智。 又如过去未来现在诸大菩萨修行之时。 功德善根。 悉皆回向一切种智。 我今所有功德善根。 亦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此已下。 使合发愿也)。 愿共一切众生。 俱成正觉。 如余诸佛。 坐于道场菩提树下。 破魔波旬无量兵众。 应见觉知。 应可通达。 如是一切。 一刹那中悉皆照了。 于后夜中。 获甘露法。 证甘露义我及众生。 愿皆同证如来妙觉。 回向发愿已。 至心归命礼三宝。 上来始自忏悔。 终至回向。 四段法门。 总名灭业鄣品。 即智余鄣。 须具四门。 四门之未。 总叹功德云。 善男子。 若有清信男子女人。 于此金光明最胜王网经。 灭业鄣品。 受持读诵。 忆念不忘。 为他广说。 得无量无边大功德聚。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 一时皆得成就人身。 成独觉道。 若有男子女人。 尽其形寿。 恭敬尊重。 四事供养。 一一独觉。 各施七宝。 如须弥山。 此诸独觉入涅槃。 后皆以珍宝起塔供养。 若复有人。 于此灭业鄣品。 受持读诵。 忆念不忘。 为他广说。 所获功德。 于前说供养功德。 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 乃至挍量譬喻。 所不能及。 ○白众等听说经中无常偈上生非想处下至转轮王七宝镇随身千子常围绕如其寿命尽须臾不暂停还漂死海中随缘受众苦(出无常经)血苦无边际贪爱是根无爱使诸众生不得脱生死爱心难弃舍黏著似黐胶是故应割爱勤求无上道各说无常偈○第十五上(卷第十)叹佛功德如来眉间。 有大人相。 名遍法界光明云。 摩尼宝华。 以为庄严。 放大光明。 具众宝色。 犹如日月洞彻清净。 其光普照十方国土。 于中显现一切佛身复出妙音。 宣畅法海。 乃至(中间超六十三相至此九十七也)如来左足指端。 有大人相。 名现一切佛神变云。 不思议佛光明月焰普光摩尼宝焰轮。 以为庄严。 放众宝色清净光明。 充满一切诸世界海。 于中示现一切诸佛及诸菩萨。 演说一切诸佛法海。 毗卢遮那如来。 有如是等十华严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 一一身分众宝妙相。 以为庄严。 善男子。 一切众生。 由本贪欲。 发挥无明。 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鄣。 而现深浅。 第十一十一偈述轮回本末前科竟今明种住悉令知答问之中余此问(于诸轮回有几种性)还须一一答无遗若论诸教轮回性唯是缘生十二支今据圆宗真了义修依五性亦难离五性本依贪欲起无明根上始分枝由斯总属轮回性依二鄣成五类机皆是新熏非本有本有之说甚乖宣疏钞之中已广辨(大疏悬谈及此科之文也)如今直断不能推无明自体唯昏钝如睡宜宜无所为法尔忽生我我所便成贪爱镇相随贪求欲境将供我即是前科种种非(造善恶业生于五道)又爱三乘令我乐依经勤苦便修治(不逢真正善友。 不遇圆顿法门。 不悟真源。 不除爱本。 即华严所说。 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具修六波罗蜜。 若未闻此大威德法门。 或闻不信顺。 毕竟不生如来家是也)三乘各一成三性杂学即熏不定机(西也)复有变为外道性良由错遇著邪师(五也)还如睡里虽冥明梦想无端见非□(非者造业受报也。 是者。 次下四字云)梦纵修身(如闻三乘教修三乘行也)浔富贵(如辟支佛。 罗汉。 及大乘地前傍报也)终归不免虚是为(永每真见道之期有入地者。 必因闻圆教也)真须洞照圆灵觉始是轮回泯绝时(法华经中告声闻。 汝今始是真阿罗汉)然复渐修断二鄣决成妙果定无疑二鄣都为凡圣界全鄣如来二转依(转烦恼生死。 为菩提涅槃)在即常荣二种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断之便作十方师(诸佛世尊)既知此是都开节(迷顺凡圣大开)修习之从要细推后偈升沉相对说分明听取审思惟云何二鄣。 一者理鄣。 碍正知见。 二者事鄣。 续诸生死。 十二中十一偈述欲知二鄣众多过欲妄光明所鄣者所鄣必期实胜妙自鄣能鄣罪难谩修行本要求无上无上果中唯两般千经万论皆同说唯是菩提及涅槃涅槃(梵语)即是大寂灭(唐言)生灭灭已寂然安(出其行相)菩提(梵语)是为圆妙觉(唐言)无边世界掌中观(于一切法一切众生无不了知。 如掌中之物)若非寂灭常安乐争超生死大波澜(必须涅槃)不是圆明真妙觉争知理事百千端(必须菩提也此下明诸大经唯说此二。 但或以涅槃为宗于中含菩提或以菩提为宗。 于中含涅槃也)大光明藏谈圆觉(菩提经也余类此知)呴尸那城演涅槃(涅槃也余类此知)涅槃三德还兼觉(摩诃般若)圆觉数科说涅槃(此章正为显涅槃故。 问云。 欲游如来大寂灭海。 云何当断轮回根本。 答了结云便登解脱法殿。 下云。 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槃又云。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又云。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法华宗旨总开示天亲论释自寻者论云开者无上义(无上菩提无上涅槃)双开菩提及涅槃(次云示者别示法身即涅槃。 悟者别显报身。 即菩提也。 入者。 因义。 因谓念念修习证入)即知了义诸经教说无上果无(没音)多端(唯二也)此二合之为一佛阙即二乘何足观(阙菩提即二乘。 阙涅槃即菩萨。 俱阙即一切凡夫及外道也)二果如斯玄又妙被伊二鄣镇常漫智鄣常能鄣妙觉(理鄣也。 起信云。 智碍。 诸论云。 所知障。 障所知理令不实知见。 知见即圆觉也)惑鄣常能鄣涅槃(事鄣也。 鄣涅槃故生死。 起信云。 烦恼碍。 诸论云。 烦恼鄣也)鄣涅槃时续生死鄣妙觉者永痴顽即知二鄣深为害诸经□论悉皆禅今此经文虽简略二皆广破不令残初破无明鄣妙觉(前四段经也。 故节节唯云圆觉)令除贪爱显泥洹(此章已如上所到从此已下即但破。 然终是宗归圆觉也)二果既圆名佛果二鄣皆破即常安破显在前(前段破贪爱等。 前四章破愚执也)名在此(此五此章)因彰五性立名翻(立二障名。 翻之显出五性差别)云何五性。 十三中八偈述五性经文难见意须从前段审观详(前云由贪爱。 发挥无明出五性也)乍看恰似真修证(此说下文)佛意宜应细北方(文云。 先当断鄣。 即归足菩提涅槃)前云本是无明体贪爱于中所发伤今为欲明他意见须罗行位始照彰(行位即文云。 断事鄣。 入声闻。 缘觉伏二鄣。 即菩萨断二鄣。 菩提涅槃也)彼人发意先依教(意云。 我但依教断二鄣也即名菩提涅槃也)经教由来令是当(今经。 学三乘性人。 依诸教如是如是修之非佛。 今如是如是而修之也。 今经修处自于下悲智科中也)自为不穷真妄本(若悟真妄之源。 即依如上之教。 自然断鄣成佛)便成五类各分疆传译经时又笔误中间两字稍乖张(先当二字错也)大疏之中广辨析寻音自见理深长有人不识如斯意配属菩提悲智章悲智次文便自答(次五性之文也)因何重迭有相好文前预判文中意免更门门再挍量知道如来傍断彼自然每段总相当善男子。 若此二鄣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 先除事鄣。 未断理鄣。 但能悟入。 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发心断鄣熏成性未发心人六趣收若有舍贪断事鄣应知此是二乘修不达法空无四愿且图早出死生流菩萨境中未在位熏成一性妄勤求善男子。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 欲泛如来大圆觉海(此若加一句云。 作如是念。 即云先当。 亦每妨也)。 先当发愿。 勤断二鄣。 二鄣已伏。 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若事理鄣。 已永断灭。 即入如来微妙圆觉。 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十四二偈复有欲求无上果都卢未达本心源先欲断□二种鄣不知二鄣有深根经说已除及满足足标权教有斯言将此辨他心行相知菩萨性属斯门善男子。 一切众生。 皆证圆学(此亦译经人讹也。 应云证诸众生皆有圆觉。 谓以己悟故。 证验彼同。 即前云。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是也)。 逢善知识。 依彼所作因地法行。 尔时修习便有顿渐。 若遇如来遇上菩提。 正修行路。 根无大少。 皆成佛果(此经次此应云。 若遇权教三乘。 即入声闻。 悟觉及六度。 菩萨境界。 如华严云。 多劫六度。 毕竟不得生如来家。 是也。 由此为不定性也。 若不如此之文属何性也。 况上自标云。 尔时修习。 便有顿渐但牒释顿文。 且无渐义。 译经之失。 自古如此)。 十五二偈复有杂闻三种教亦知圆觉圣凡同今世逢缘无所定随入三乘一类中若遇如来真了义根无大少悉圆通(述经中所标释顿不)若遇渐修缘谛道便归忻厌二乘宗(述所标渐字之意。 补于渐教也)若诸众生虽求善友。 遇邪见者。 未得正悟。 是则名为外道种性。 邪师过谬。 非众生咎。 十六二偈复有众生忻至道知由善友遂咨求遇邪见者云真正依他习学入其流因此便成外道性伤彼众生不自由邪正在师须拣择莫教世世枉功修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十七二偈初标贪欲发挥者此结是名五性差标经既知非果类是验中间是一家(是一乘一家之义)岂有圆成无上果(若执经文即已成佛果。 何名菩萨性)却名种性欲生牙(夫言种性者。 是方欲生牙之义也)此五定名转轮性(虽有三乘之性。 若遇一乘了教。 发起之。 亦属轮回之性故。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一乘即如来知见说。 如来知见方始能起佛种之缘也)莫为异见妄交加(异见者。 旧疏判为答悲智之问也)十八四偈已答轮回二问竟菩提二问次应宣(果满从第二会。 至第六会。 经终第三十九卷。 是行布因圆果满。 唯次一卷满帙也。 今经从头至此。 唯十余纸已具彼三十九卷中义分齐也)若不偈词深显发谁能觉此义门宽(义门宽广。 而文句简略也)前段修真次遣妄修断都成信行全今说修行兼断鄣义当十圣与三贤清净法殿庄严城此喻如来果德圆都是位中诸行业(上皆经已说之行。 下一句。 起后将说之行)行成位地后当宣南无大慈大悲(十二礼准前)。 至心忏悔夫忏悔者。 从浅至深。 有事忏。 有理忏。 有事理无碍之忏。 前来所忏。 或事上依金光明经。 金鼓法门。 忏诸罪业。 多属事忏。 今复以华严天鼓之法。 理事无碍。 而忏诸障。 先述天鼓因缘。 然后忏悔。 彼经随好光明功德品云。 尔时世尊。 告宝手菩萨言。 佛子我为菩萨时。 于兜率天宫。 放大光明。 名光幢王。 照十方佛刹微尘数世界。 彼世界中。 地狱众生。 遇斯光者。 众苦休息。 得十种清净。 彼命终生兜率天。 天中有鼓。 名甚可爱。 彼天生已。 此鼓发音告之言。 汝已心不放逸。 往昔亲近众善知识。 毗卢遮那大威神力。 于彼命终。 来生此天。 佛子(此下四行文是佛自言也)菩萨足下辐轮。 名光明普照王。 此有随好。 名圆满王。 常放十种光明。 中有一光。 此是世尊直教示不同五性并他缘二问即当悲与智菩提因行始周圆阙即二乘成爱见必须双运不应偏是以问中悲以后答中智后不悲先显智之悲悲处智本无先后一心全文不顿彰须牙显如今且答大悲言我等便须朝暮用听时莫使不心专善男子。 菩萨唯以大悲方便。 入诸世间。 开发未悟。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顺逆境界。 与其同事。 化令成佛。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十九四偈众徒领得从前法慧发迷消解泯情能绝轮回虚妄念自身解脱更无营唯应哀愍诸迷者回入尘劳为扶盲弥勒知时能发间几般方便度众生佛言病者千差别法乐如何定数名唯以大悲方便力临时随类自施行大悲怜物心无倦方便投机药有灵灵即能除迷倒病病破何愁觉不明释经中示现形相逆顺等(此含二意。 谓定力成就者。 即以神力。 现种种身形若但智力增者。 即于言中。 现种种顿渐刚柔逆顺无数方便也)。 自量智力或神力为现其身或语声慧少定多神自在慧多定少智纵横爱生由我随宜作(智力增者。 随机合作。 何身度之。 便愿来世。 作如是身。 而出世受身。 非为己故。 云示现也)变化无方即要呈(神力者。 即今生便现种种身也)应以宰官身度者随之即现宰官形诸余类例皆同此引诱从粗使到精或顺或违令发意或刚或软务修成(此下两偈四行八句。 每上句举所度机。 下句即以起信论文。 度生方便。 而应之论云)强梁专拟非违者权作怨家怖使惊柔耎未能进取者即为明友数逢迎富贵性多慈爱者为他眷属共欢荣骄慠利根堪入者为他仆使倍虔诚大乘悲智皆如此不是偏心信马鸣严恶国王须蜜女照照说在杂华经(经说善财童子遍求善友。 遇无厌足。 王以种种苦事。 [木*孝]治众生又遇婆须蜜女。 示现贪爱之相。 抱持接吻。 皆得解脱法门也)释经中。 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初将日与同其事心意相当渐发明日往月来熏习熟忽然开悟自回程释经中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悲心若有疲劳者即念当初四愿成四愿最初何者是自然忆著度众生其时誓愿无边度何得如今便自倾当发愿时若道错大乘更合别修营照察既知终不错理应随愿岂随情佛遣皆依清净愿只缘固志使坚贞若诸末世一切众生。 于大圆觉。 起增上心。 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应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 求善知识。 莫值外道及与二乘。 依愿修行。 渐断诸障。 障尽愿满。 便登解脱清净法殿。 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顿宗修习菩提者须悟真心觉本圆依此觉心发大愿(于大圆觉。 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愿常住觉离诸缘(愿我今者。 住佛圆觉。 问。 既已自住圆觉。 何必更令求善知识。 此下。 答此意云)迷时烦恼何知数性上功能岂有边渐学如斯诸妙义(对前正句)渐除如上众随眠(对前上句)随眠无始相熏习妙义从来被覆缠难学(学无边妙义)难除(除无量随眠)非一异(烦恼不即菩提。 不异菩提。 妙义亦尔古德云。 涅槃心易得。 差别智难成矣)必须善友为明宣故令求觅真知识莫值邪宗及与偏偏者二乘邪外道生生允免被钩牵善知识是菩提本百劫千生在一言法句经谈齐叨哭(如下普觉章中所引)涅槃经说大因缘(菩萨赞善友云。 于无上菩提一半因缘。 佛言。 是具足因缘。 不可云但是半)华严从发菩提后便求知识至因圆且举善财为类例尘沙菩萨物如然释经中依愿修行。 渐断诸鄣。 依师领得前前法依愿行心渐渐专释经中。 鄣尽愿满已下文。 鄣尽愿终成二果菩提寂灭廓无边菩提即是圆明觉现相庄严处处全寂灭涅槃是解脱常安法殿御人天释两段经。 皆云愿。 经文悲智皆依愿大愿都持二不沈由是华严万行本菩提心是此三心(大悲。 大智。 大愿)三心备即佛因果阙即菩提魔被侵故答菩提二种问皆存大愿意殊深通重述悲智之疑众闻修佛菩提义始终分明悉喜欢因此又疑同普眼如今略述且详看彼章已问悲兼智(文云。 云何思惟住持。 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开悟)词句虽殊义一般(此云。 修佛菩提。 当有几般。 回入尘劳。 当设几种方便。 度诸众生)此习菩提前观智欲分二别实为难又疑断鄣同除爱贪爱(前段经文。 已断除)随眠(此段。 说渐断诸障。 诸鄣随眠也)岂异端偏宝此经缘最要(撮要即不合。 重问悲智。 再答悲智也)如何重迭似波澜智灯即向生疑处后段前科覆蹑者横摄竖穷前后别圆融(前四章)行布(此段)义何干(顿悟渐修意绪昭。 然非重说前也)初且圆修同等佛(前问答悲智也)后方渐次至泥洹(此问答智悲也)权宗初渐终成顿实教对之歒体翻(翻初顿后渐也)华严二会同所仵(前四章也。 初会信分。 顿说依正三果。 凡圣融通。 □二会信正初圆也。 具十地等妙二觉之德也)以四会之类此般(三贤十地。 四会之经。 从因至果。 历位修证。 至第十地。 坐宝莲华。 成等正觉。 受佛智识身。 及华座正相称。 可还是第二会中所具佛德)起信信门还顿摄解行证时即次安圆经(华严)了论(起信)皆如此圆觉宗同莫妄[方*军](同彼宗也)更对华严明一摄令知指的不相谩华严信满成阿耨方历三贤十圣圆普眼章终全是佛今始渐修至涅槃转见此经简又备四供华严十纸攒(华严初会圆融因圆)名清净功德。 能照亿那由佛刹微尘数世界。 随诸众生种种业行。 种种乐欲。 皆令成熟。 阿鼻地狱极苦众生。 遇斯光者。 皆悉命终。 生兜率天。 闻天鼓音。 而告之言。 善哉善哉。 诸天与毗卢遮那菩萨。 入离垢三昧。 汝当礼敬。 时天子闻鼓音。 如是劝诲。 即是念奇哉希有。 何因发此微妙之音。 天鼓告言。 我所发声。 诸善根力之所成就。 如我说。 我而不著我。 诸佛亦尔自说。 是佛不著于我。 如我音声。 不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 业报成佛亦复如是。 非十方来如汝等昔在地狱。 地狱及身。 非十方来。 但由于汝颠倒恶业愚痴缠。 生地狱身。 此无根本。 无有来处。 诸天子。 毗卢遮那菩萨威德力故。 放大光明。 而此光明非十方来。 诸天子。 我天鼓音。 亦复如是。 非十方来。 但以三昧善根力故。 般若波罗密威德力故。 出生如是清净音声。 示现如是种种自在。 诸天子。 汝当往诣彼菩萨所。 亲近供养。 勿复贪著。 五欲之乐。 鄣诸善根。 诸天子。 譬如劫火烧须弥山。 悉令除尽无余可得。 贪欲缠心亦复如是。 终不能生念佛之意。 诸天子。 汝等应当知恩报恩。 诸天子。 其有众生。 不知报因。 多遇横死。 堕地狱。 诸天子。 汝等昔在地狱之中。 蒙光照。 身舍彼生。 此汝等今者。 宜疾回向增长善根。 诸天子。 如我天鼓。 非男非女。 而能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事。 汝天子天女。 亦复如是。 非男非女。 而能受用种种上妙宫殿园林。 汝等若能于此悟解。 应知则入无依印三昧。 时诸天子。 闻是音已。 得未曾有。 即皆化作一万华香音乐幢盖歌赞云。 作是化已。 即共往诣毗卢遮那菩萨所住宫殿。 合掌恭敬。 于一面立。 欲申瞻觐。 而不得见。 时有天子。 作如是念毗卢遮那菩萨。 已从此没。 生于人间净饭王家。 乘旃擅楼阁。 处摩耶夫人胎时诸天子。 以天眼观见菩萨身。 处在人间净饭王家。 梵天承事供养。 诸天子众。 咸作是念。 我若不往菩萨所。 问讯起居。 乃至一念。 于此天宫。 而生贪著。 则为不可得。 一一天子。 与十那由他眷属。 欲下阎浮提时。 天鼓中出声告言。 诸天子。 菩萨摩诃萨。 非此命终而生彼间。 但以神通。 随诸众生心之所宜。 令其得见。 诸天子。 如我今者非眼所见。 而能出声。 菩萨摩诃萨。 入离垢三昧。 亦复如是。 非眼所见。 而能处处示现受生。 离于分别已。 除骄慢而无染著。 弟子比丘某甲等。 闻此业性空寂。 报应不失胜妙义门。 欲依天鼓所教。 诸天子等。 发菩提心。 以理事无碍融通三业。 悔除诸过故。 先稽首十方尽虚空界常住三宝。 至心忏悔我等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净治其意。 住善威仪。 悔除一切业鄣烦恼鄣报鄣见鄣。 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 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 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 以尽法界数等善身业。 善语业。 善意业。 除所有诸鄣过恶。 忏悔已。 至心归命礼三宝。 至心发愿(普贤行愿中。 十愿第一。 爱持佛说愿也)。 愿为菩萨修众行一切超中宿命通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等乃至于人乃非人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发愿已。 至心归命礼三宝。 ○白众等听说中夜无常偈常求诸欲境不行于善事云何保形命不见死来侵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血若与死俱世时从叹恨(出无常经)叹恨一生事不解早修真唯耽名与利广造诸恶业(集者之言)诸业之所作过于工画师业画师极巧能生种种形种种诸彩色现观犹可知心业布众形其数不可计(出正法念处经)临终方始悔已往复不追劝诸徒众等后车须改辙 发布时间:2024-05-07 12:27:1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