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下 内容: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六下尔时穷子佣赁下。 第二父子相见譬。 近领火宅中见火。 远领方便中五浊意为三。 一明穷子佣赁领火宅所见之火法说所见五浊。 二父见子领火宅长者见法说中佛眼见也。 三欢喜适愿领火宅中惊怖法说中起大悲心。 法譬并明父前见子。 此中明子前见父。 就佛则灵智。 先知机后起应。 故言父先见子。 若约众生必先机而后应。 故言子先见父。 机应不可思议。 不后不前故前后互举也。 今取文便但为二段。 一子见父二父见子。 此两段中各复为四。 初子见父四者。 一见父之由。 由求衣食。 二见父之处。 处在门侧。 三见父之相踞师子床。 四生畏避悔来至此。 见父之由。 由厌苦欣乐推求理味渐渐积习遂成出世善根。 故言佣赁展转。 以此善根能扣佛慈悲。 故言遇到父舍。 父喻道后法身。 舍喻无缘慈悲。 大小二机双扣此舍。 有大机故。 故言遥见其父。 有小机故住在门侧。 若唯小无大则应不见尊特之身。 父不应言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 若唯大无小。 不应住立门侧。 子不应言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也。 见父之处者即是门侧。 二观为方便即门二边。 圆中之机当门正见。 二乘偏真故言门侧。 但空三昧偏真慧眼。 傍窥法身耳。 遥见其父。 正见有二种。 一近见。 二远见。 今言大机始发扣召事远。 是故言遥。 又机微非应赴。 名之为遥也。 踞师子床者。 圆报法身安处空理。 无复通别二惑八魔等畏。 故云踞师子床也。 华严说。 第一义空四无所畏为床也。 宝几承足者。 定慧为足实谛为几。 无生定慧依真如境也。 婆罗门。 旧云。 高良大姓八地已上也。 刹利者七地已还也。 居士内凡夫等。 旧云。 此经中明法身。 非常住法身也。 乃是他方应身将应此土。 即为此间之法身。 故有内凡诸人围绕。 今谓不尔。 若作他方佛者。 子父机应体用着脱。 皆不成如前说。 又不容小机扣此大机扣彼。 亦不应结大缘于彼结小缘于此。 亦不应双结在此双应在彼。 如是大惑乱。 今明胜应应菩萨。 即卢舍那尊特身。 大机所扣者也。 劣应应小乘。 丈六弊衣小机所扣者也。 今经明常住醍醐与涅槃等。 法身圆顿与华严等。 所譬长者威德侍卫刹利婆罗门恭敬围绕。 悉指华严中眷属皆无异也。 所说法相如彼所明亦复无别。 婆罗门名净行。 贵族高洁即等觉离垢菩萨也。 刹利即是王种。 九地已下初地已上也。 居士富而不贵。 即三十心也。 真珠璎珞者。 即戒定慧。 陀罗尼三昧四璎珞也。 价直千万者即四十地功德。 以严法身也。 吏民僮仆者。 异门明义。 即是禀方便教。 断通惑者。 名为民。 禀别教断通惑者。 名为吏。 若同门明义者。 还是方便波罗蜜也。 内与实智同。 外与机缘同。 喻如吏民有内奉外役之义也。 白拂者。 即是权智之用也。 左右者。 右即入空智用。 拂四住尘。 左即入假智用。 拂无知尘。 此二为中道方便故言侍立(云云)。 覆以宝帐者。 真实慈悲也。 垂诸花幡者。 花即四摄。 幡即神通。 香水洒地。 降注法水洒诸菩萨心地以淹惑尘。 亦是定水洒散心也。 散众名花者。 布以七净花。 谓戒定慧断疑道非道知见净断知净也。 戒者。 摄律仪等三种戒也。 定者首楞严等也。 慧者实智慧也。 断疑者。 已度二谛之疑也。 道非道净者。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 知见净者。 智德圆满了了见佛性也。 断知者。 断德成就无明永尽也。 罗列宝物者。 罗列诸地真实功德也。 出内如前释(云云)。 威德特尊者。 光明无边色像无边相海巍巍堂堂。 此义须作舍那之佛。 岂得作余释耶。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下。 是第四见父畏避。 大力势者。 智大故名大力。 神通大故名大势。 如上身手有力义也。 恐怖者。 小机劣弱怯惧大道也。 悔来至此者。 佛本欲以大法拟之。 应不称机但有退大之意。 故言悔来至此也。 窃作是念者。 机中潜密冥有此事。 非是显对见胜应身也。 或是王王等者。 波旬是王徒辈为等。 小机灰断无言说道绝于色像。 既见胜应之像。 非天人所及。 所说法相迥异二乘。 小智薄德未曾见闻。 便谓是魔是魔所说。 略开三显一。 身子狐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若初用大逗小疑佛为魔。 有过今日也。 复次胜应譬长者。 长者即表报身佛故是王等。 法身是报师。 师即如王。 诸经多名是经王。 智契于法即是智与法等。 故名报佛为等。 此乃大乘法报。 非是小乘得益之处故。 或是王王等也。 非我佣力得物之处者。 小机不能受大化也。 不如往至贫里乃至衣食易得者。 净名云。 能以贫所得法。 度斯下劣也。 但空之理不含万德非如来藏。 故言贫里。 偏空称于小智。 故言肆力有地也。 衣食易得者。 能得有余涅槃无漏衣食。 行行衣惠行食也。 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者。 行大乘道经无量劫。 故言久住。 我本厌怖生死。 若修大乘必入生死。 广学万行。 故言逼迫。 我本乐小。 而今令我发大乘菩提心。 是为强使。 舍大取小故言疾走也。 时富长者下。 第二父见子譬。 亦有四。 一父见子处。 二见子便识。 三见子欢喜。 四见子适愿。 见子处者。 即师子床也。 如来法身。 居第一义空无畏之境。 明照机也。 见子便识者。 知是往日结缘众生也。 心大欢喜者。 佛恒伺子机。 今机来称慈。 是故欢喜。 即是领法说而起大悲。 火宅即大惊怖。 彼明拔苦故言惊怖。 此明与乐故言欢喜。 即作是念库藏今有所付者。 是见子适愿。 昔见众生退大取小贫里求食资生艰难。 常欲与财无机不得。 今日机来称大慈心。 故言库藏今有所付。 我常思念者。 明其非但贫无大财。 又流转生死众苦所逼。 为大悲所痛。 故言常思念之。 虽欲救拔无机叵济。 故云无由见之。 今有可度机生。 故云而忽自来。 称大悲心故云甚适我愿。 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者。 释于适愿之由。 由一期化讫故言年朽。 未见大机法无委付。 将来之徒从谁得脱。 为可度者故言贪惜。 今机自来无此忧念。 故我愿得适也。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下。 第三明追诱譬。 近领火宅舍几用车。 远领法说寝大施小。 此文为二。 初遣傍人追。 次遣二人诱。 前追领上身手有力。 而不用之。 但方便品总诫劝为一。 释文为三。 火宅开劝出诫。 释各为三。 而放舍文略。 长行合劝不合诫。 而息化文广。 偈中但颂诫不颂劝。 又不颂息化。 皆有出没。 火宅长行诫劝释各有三。 今则并领。 即遣傍人疾走往捉。 领上劝门之拟宜。 穷子惊愕领上劝门之无机。 强牵将还领上诫门之拟宜。 穷子自念无罪。 至闷绝躃地。 领上诫门之无机。 从父遥见下。 并领劝诫之息化。 此探取佛意。 佛虽劝门拟宜无机。 意犹未息。 更作诫门拟宜。 事不获已。 然后息化也。 遣傍人者。 初劝门拟宜也。 智是能遣。 教是所遣。 理义为正教义为傍。 从佛出大乘十二部拟宜众生。 无机不受于其如乳。 故言遣傍人也。 又傍人者。 傍臣佐等也。 即是遣法身菩萨为说大乘。 如华严中令四菩萨说四十地。 即是遣傍人也。 疾走往捉者。 大乘明义显露正直。 用此赴机疾趣菩提。 故大车中云。 其疾如风。 若以菩萨为傍人者。 菩萨自有神力。 又被佛加亦能令彼疾入菩提。 穷子惊愕即劝门无机。 既现无机纵昔曾发废久不忆卒闻大教。 乖心故。 惊不识故愕。 称怨大唤者。 小乘以烦恼为怨。 生死为苦。 若劝烦恼即菩提。 即大唤称怨枉。 若闻生死即涅槃。 即大唤称苦痛。 无机不受劝门也。 我不相犯者。 我不干求何意用大化我。 此领劝门二意未领息化。 次再唤不来执之逾急者。 领拟宜诫门也。 前明劝善犹是容与。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 即是急切。 虽强牵将还者。 诫以苦言令其远恶。 内既无机外逼大化。 即是强牵将还也。 自念无罪者。 领不受诫门也。 罪者慈悲也。 众生罪故入生死狱。 菩萨亦同罪入狱。 二乘人无大悲。 名为无罪令入生死。 即是而被囚执也。 无大方便而入生死。 必当永失三乘慧命。 故言必死。 思此等事故。 言转更惶怖也。 强以大教。 小智不解故言闷绝。 即起诽谤必堕三途。 故言躃地。 亦是迷闷溺无明地。 从父遥见之。 即是第三放舍劝诫息大乘化。 就此为四。 一思惟息化。 二释息化。 三正息化。 四息化得宜。 初有两意。 一知大志弱。 二知小志强。 父遥见者。 小去大远故名为遥。 是结缘子故言为见。 而语使言者。 约教为使者。 智本说教智知无机。 智息故教息。 约人为使者。 语诸菩萨不须现汝尊妙之身令二乘见。 净名中摄汝身香。 无令彼诸众生而起惑着。 普贤入此娑婆。 促身令小。 皆是其义也。 勿强将来者。 既无大机恐伤其善根。 故言勿强也。 私谓不须此人者。 思惟息劝门拟宜。 勿强将来者。 思惟息诫门拟宜也。 冷水洒面者。 第二知有小志。 宜以灰断理水除见思之热。 面者。 厌生死名背。 向涅槃如面也。 醒悟者。 开小逗机得离烦闷悟四真谛也。 莫复与语者。 决定应息大乘教也。 所以者何下。 第二释息化之意。 正厌苦欣空。 亲狎下劣无慈悲心。 即畏难大法。 且任其小志抑佛本怀。 所以息化也。 审知二万亿佛所曾发道心非都无大机也。 且息大化佛意未已。 更俟后期。 不语他人者。 于昔小乘教中。 随他意语方便覆护称是声闻。 不说随自意语云是菩萨也。 使者语之下。 第三正明息化。 我今放汝。 即是知大机弱。 随意所趣。 即是知小善强。 以此二缘故息大化也。 穷子欢喜下。 第四即是息化称机。 不为大教所逼。 是故欢喜。 无谤大罪得免三途故言从地。 有小善生故言而起。 又前拟宜大法迷闷不解卧无明地。 今逗以小可得醒悟。 故言从地而起。 于四谛中欲求道法。 故言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或于四见之中求道。 故言贫里。 将欲诱引下是密遣二人诱引。 此为二。 一齐教近领三车救子。 远领波罗柰施权。 次从又以他日下。 取意领法身地久照方便非道树始知用小。 早鉴众生致难尊特亲狎垢衣。 故追领往前以成今解。 问。 四大弟子。 何因能知法身久照。 答。 推近知远。 若始道树知无大机。 不应兜率降神正慧托胎乃至现有烦恼纳妃生子三十四心后身断结。 验知脱大小相海微妙璎珞。 更着粗弊丈六垢衣。 其已久矣。 今初且释齐教领者。 譬喻品文有四。 一用方便拟宜。 二知先心三叹三车。 四适其所愿。 方便品亦四。 今领亦四。 从将欲诱引下。 是领上拟宜。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既已得之。 领上知子先心有机也。 具陈上事领上叹三车希有。 穷子先取其价下。 领上适愿争出火宅也。 初将欲诱引者。 既息大化不容孤弃。 欲设方便。 故言将欲。 密遣二人者。 四弟子齐己分领。 不涉菩萨。 故言二人。 约法是因缘四谛。 约理是有作真俗。 约人是声闻缘觉。 初拟大乘云密遣傍人。 表一实谛一大乘教一菩萨人。 今明方便隐实为密。 指偏真为遣。 约教隐满字为密。 指半字言遣。 约人内秘菩萨行故言密。 外现是声闻故言遣。 形者。 二乘教中不修相好。 但说苦无常不净。 即是形色憔悴也。 约人。 则诸菩萨隐其本色示以迹形。 非了义说。 无有十力无畏。 名无威德也。 汝可诣彼者。 即以小教拟小机也。 大教明理直实。 故言疾走往捉。 小教明理迂隐。 故云徐语。 此有作处者。 见修两道是断惑作处也。 倍与汝直者。 五戒十善止出三途。 今四谛十二因缘能出生死。 是为一倍。 又外道六行但能伏惑。 今修四谛则能断惑得至涅槃。 是为二倍也。 穷子若许者。 有机是许即设教。 无机是不许不设教。 欲何所作者。 二乘唯欲除惑取证。 不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所以言雇汝除粪。 我等二人亦共作者。 二乘钝根凭教行行方能修业。 约理者即是智谛相资也。 约人即权人共实人修行也。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者。 第二审知有机。 故言已得。 领上知先心也。 具陈上事下。 第三陈说雇作。 领上叹三车也。 除苦集之粪。 取道灭之价。 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下。 第四寻即为作。 领上适愿争出火宅也。 二乘慕果行因。 所以先取也。 其父见子愍而怪之者。 怪不求佛道。 愍其取阿罗汉。 所失者大所得者寡。 故言怪也。 齐此领法譬中意其文竟。 从又以他日下。 第二是取意领。 灵智先照久设权谋崎岖随逐。 非止树下始见因缘。 已如上说。 此文为四。 一又以他日取意领先以权智久欲拟宜。 二见子憔悴。 是久知方便是其玩好。 三脱妙着粗。 领久知须叹三车。 四亲教子作。 久知适愿受行今初。 又者郑重辞也。 将欲取意领法身之地久知大小之机(一三)施化。 重述佛意故标章称又也。 他日者。 二乘自谓方便为己。 非二乘法为他。 即拟法身也。 日者时也亦智也。 依法身之时。 用智照机。 故言他日。 若从此义实智照实为自。 权智照方便为他。 齐教领。 领化身用事为己日。 非化身用事为他日。 若就如来。 自行权实之智皆名为己。 如来化他权实之照。 皆名为他。 如来自他权实之照。 照实为己照权为他。 此之探领法身之时。 用化他之权智。 照于权机若有若无。 照用权事若可若否。 皆是权智所照。 故言他日。 若从此义。 齐教领领化他之权事。 故二乘称己事。 探领领自他之权。 此权非二乘事。 故称为他。 虽有两意他日俱成。 今依二乘所领。 又逐他日之文。 以探领领法身中照机也。 牖窗者。 偏见则小。 表权智照彼偏机也。 遥者小去大悬。 故名为遥。 见子者。 昔曾种大称之为子。 以大拟之故言为见。 窗牖偏狭未宜大化。 故息大而施小也。 羸瘦下。 第二是领先知有小玩好也。 修因智力少为羸。 修因福力少为瘦。 内怖无常为憔。 外遭八苦为悴。 四住为粪土。 无知为尘坌也。 即脱璎珞下。 第三是领先知须叹三车希有也。 脱妙服。 譬隐报身无量功德。 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等璎珞。 寂灭忍细软上服。 大小相海严饰之具。 容服若盛子则惊畏。 二乘不宜见此相好。 是故脱之。 更着粗弊者。 现丈六形是粗。 生忍法忍是弊也。 尘土坌身者。 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也。 执除粪下。 但治见思有漏之法。 不论诸地清净智慧也。 左手喻实右手喻权。 权用便易自以此法断结成佛。 又用此化人。 状有所畏者。 示同怖生死。 又有寒风马麦之报也。 语诸作人下。 第四亲教子作譬也。 即是道品中七科法门。 以显除粪之相。 领上诸子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也。 一者语作人譬。 譬四念处是外凡位。 二令勤作勿得懈息譬。 譬四正勤。 三咄男子勿复余去譬。 譬四如意足。 四好自安意下。 名安慰譬。 譬五根。 五所以者何下。 名无五过譬。 譬五力。 此前四句是第二内凡位。 六即时长者字以为子譬。 譬八正。 七虽欣此遇下。 名教常令除粪譬。 譬七觉。 此二句是第三圣位也。 今初语诸作人者。 即是说三藏示四念处。 是除粪之器。 断结之境故。 遗教云。 常依念处行道能破四倒。 领火宅中适愿勇锐。 即是闻慧也。 第二勿得懈息者。 即是令勤修四念处也。 若起懈息不能灭二恶。 不能生二善。 以二勤故能发暖火。 对火宅互相推排。 入修慧暖位也。 以方便故。 得近其子者。 念处未得理火温心。 犹为疏外不可附近。 以初得暖方便。 则可附近也。 第三咄男子者。 咄是惊觉亦是责数。 上正勤中纷动即是智法。 如男子是阳性。 如意足是定法。 如女人是阴性。 良以正勤策动不得与真相应故咄惊责数。 令舍散入静。 故咄男子也汝常此作勿复余去者。 念处正勤动不专一不名为常。 四如意中定不异缘。 思惟则定思惟则断。 定断专一故常。 不纷动故勿复余去。 此犹在互相推排中。 即是顶法之位也。 当加汝价者。 暖法意观中不能发真。 如意观中能发无漏故言加价。 若有所须者。 漏无漏善助道正道。 皆从如意观求。 欲须即得。 四禅体含支林如盆器。 生空粗如米。 法空细如面。 此即正道。 四谛下十六谛观。 无常如盐苦如醋。 此即助道。 如米面难食须盐醋和之。 正道难显须助道助之。 莫自疑难者。 结上正助。 审在如意观中故令勿疑。 决定可办如己物想故言勿难。 亦有老弊使人者。 若欲直取通以代手足如使人驱役者。 如意观中亦有此通。 但通劣弱事同老弊。 虽不丁壮亦堪运役。 又以正道求理。 正道弱未能发真。 欲须助道。 九想十想八背舍等。 助道使人者。 如意观中亦有此法。 若得助助正。 即成共解脱人也。 第四好自安意者。 得五根安固难坏也。 我如汝父者。 忍解邻真似像未实。 故言如父。 亦是如子。 勿复忧虑者。 令其安意破坏见思也。 第五我老汝少者。 佛居道终已具智断。 故言老大。 汝居道始未有智断。 故名为少壮。 此即忍法位也。 无五过者。 得五力离五恶法也。 得信力故不欺。 精进力故不怠。 念力故不嗔。 定力故不恨。 慧力故不怨言。 余作人者。 远指外道。 诸见求理名余作人。 近指暖等四位未免五过。 亦名余作人。 此文无五过即五力也。 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者。 下忍十六刹那时节犹长。 中忍虽复缩观。 亦未是一刹那。 若上忍世间最后一刹那心。 邻真逼圣故名此位为如所生子。 即世第一法位也。 第六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者。 得八正入见道中竞共驰走。 故言名之为儿。 世第一法与真不久故言即时。 阿含说五种佛子。 四果及辟支佛名佛真子。 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下。 第七常令佣作譬。 譬虽为子思惟未尽犹居学位未得无难故二十年常令除粪。 亦复自知不任绍大。 正是依教修行尽苦耳。 故云犹故自谓客作贱人。 若得初果厌小乐大。 大乘机发者。 即应授以大乘。 又不须进断其余残结。 正由不舍小志大机不发。 以是且令依教尽漏。 故言由是之故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二十年者。 见谛一解脱一无碍。 思惟九无碍九解脱。 故言二十年。 又云见思二道中断结。 名二十年。 又云五下分五上分。 为二十年也。 又云犹于二乘法中断思惑故。 名二十年。 又云依二使人。 共断余结故。 名二十年也。 从有二乘之机而来感佛。 故云自见子来已二十年。 若住二乘位转大乘教。 名为于二十年中执作家事也。 二十语同各有所以。 指此一句。 即是争出三界火宅位也。 过是已后下。 是第四领付家业譬。 近领火宅等赐大车。 远领法说中无上道。 就此为二。 初领后付。 又各为二。 共领火宅等赐车中四意。 亦是方便品显实四意。 初章二者。 一心相体信。 即领上免难。 二委以家业。 渐以通泰成就大志。 即领上索车。 后章二者。 一付家业。 即领等赐大车。 二得付欣悦。 即领上得车欢喜也。 由心相体信。 故得委以家业。 家业既谙悉备知见则成就大志。 由意志通泰故。 得付与家业。 与家业故是则欢喜。 由有远近。 若不先教佣作与一日之价。 岂得相体委业付财。 内合由三藏断结堪并闻大集受折净名转教般若而致付财耳。 当知佣作取价即是远由。 体信委业即是近由。 又前诱引譬中。 有齐教领。 始自道树终讫出宅。 又有探领。 始自法身终讫思尽。 今领亦二。 始探领慈悲四位调熟。 终领付财究竟一味。 远近始终合论五味。 何者。 即遣傍人。 傍人所说乃譬华严圆顿。 此教最初。 傍人譬牛。 所说譬乳。 内合从佛出十二部经。 即初味也。 以此拟二乘人。 无机不受迷闷躃地。 于其全生如乳味也。 次明密遣二人说除粪法。 此譬息大之后鹿苑说三。 于小即信革凡成圣。 如转乳为酪。 内合从十二部出修多罗。 即第二味也。 次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譬三藏之后说方等净名扬大折小二乘闻大不谤折小不退。 良以三藏断结取一日价故。 得恣其褒贬。 若未断结不堪闻扬大。 如前不受劝门。 亦不堪闻折小。 如前不受诫门。 而今不谤不退者。 心相体信故也。 亲既证小则信大不虚。 得涅槃价故体折不嗔。 虽非己事而不疑谤。 此心淳熟如从酪出生苏。 内合从修多罗出方等经。 第三味也。 次明长者自知将死不久下。 譬方等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已后委以家业。 使其领教为大菩萨说摩诃般若。 既领知众物贯统法门。 心明口辩弥益慕乐。 但恨住小非是己分。 脱更开许岂不乐哉。 于是心渐通泰成就大志。 如似生苏出于熟苏。 是从方等出摩诃般若。 第四味也。 次临欲终时而命其子者。 此譬般若之后判天性定父子会三归一付财与记说法华之教。 开佛知见示真实相菩萨疑除声闻作佛悉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如从熟苏出于醍醐。 是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 即第五味也。 四大弟子深得佛意。 探领一化五味之教。 始终次第其文出此也。 领家业文为二。 一相体信。 二命领业。 就体信复二。 先明体信。 二犹居本位。 今初相者是互相信也。 谓于三藏中得涅槃价此既不虚。 今为菩萨说此大乘亦复非虚。 此即子信父也。 佛知此等见思已断闻必不谤无漏根利闻微生信。 此即父信子也。 由此见尊特身。 闻大乘教。 名此为入。 复被诃折。 犹见丈六说小乘法。 名此为出。 大小出入而无疑难也。 第二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者。 虽复入出无难得闻大乘。 而谓是菩萨之事非己智分。 不肯回小向大。 犹居罗汉不言未来当得作佛。 此领大集净名生苏之教也。 从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下。 第二委以家业。 此领大品佛命转教般若熟苏之教也。 就此为二。 一命知家事。 二受命领知。 二章各为四。 初四者。 一明时节。 二正命知家事。 三诫令体我心。 四敕无令漏失。 初将死不久者。 有机则应为生。 机尽应谢为死。 今化机将毕。 应谢非久也。 语穷子言我今多有下。 第二命知家事。 金即别教理。 银即通教理。 大品所明真谛不出此二。 而云多有者。 理则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 例如空非十八。 约破十八法名十八空也。 劝学中明一切法门。 皆是珍宝也。 仓是定门。 即百八三昧。 库是慧门。 十八空境也。 通别两种定慧仓库。 包藏一切禅定智慧无所阙少。 内充外溢故云盈溢。 其中多少者。 说于般若。 则有广略二门。 菩萨行般若。 应知略广相。 略则为少广则为多。 自行为取化他为与。 大品中云汝当为菩萨说。 故云汝悉知之。 我心如是下。 第三诫体我心者。 佛以般若为心。 汝今传灯当随佛意说也。 又二乘人本解是析法空。 命当体此意者。 命转教用诫令同我体法空也。 昔时被命谓传灯与他。 今乃知佛令我识体之门。 故言当体此意。 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 释此有三。 一被加令说与佛不异。 二就理以诸法皆如故得不异。 善吉如。 如来如。 一如无二如。 故言便为不异。 三就今时。 始悟父子天性本来不异。 而二乘人自谓被加异耳。 宜加用心下。 第四敕无令漏失也。 汝为菩萨说般若教无令漏失。 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后时当用。 是故无令漏失也。 即受教敕下。 第二受命又为四。 一正受命领知。 二无悕取。 善吉虽说般若。 自谓我无其分也。 三未舍劣心犹居本处者。 住罗汉位。 虽复慕大亦未定言欲作菩萨也。 未舍下劣心者。 虽复耻小。 亦未定言舍于小证也。 四复经少时父知子意下。 即是领上索车譬。 鄙弃先心欲求大道大机发也。 问。 何时名少时。 答。 一云说般若竟。 于异处游观。 寻思所领大乘法门生心贪乐。 为失为不失。 如此等寻思。 即是大乘机发时也。 此时去法华未远故言少时。 又当说无量义时大乘机发。 何以知然。 无量义中明七种方便无量渐顿从一法生。 既闻此说思惟昔之三藏三乘悉从一法生。 如是三乘亦应入一。 如是思时渐已通泰大心即发。 故言成就大志也。 临欲终时下。 第二正付家业。 又为二。 谓一付业。 二欢喜。 初有四。 一付业时。 二命子聚众为证。 三结会父子。 四正付家业。 初付时。 临欲终者是明时节。 化缘将讫。 灵山八载说法华经。 唱入涅槃时也。 而命其子下。 第二聚众。 即是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 名之为子。 大机熟人十方云集也。 上四众围绕者是也。 并会亲族者。 旧云分身如亲族。 十地如国王。 九地如大臣。 八地如刹利。 七地如居士。 北人用分身为亲族。 多宝为国王也。 十地为大臣。 八地为刹利。 三十心为居士。 若尔迹门说法。 分身多宝并未现前。 何得指此耶。 彼解云。 正是身子怀疑之时。 于法华中未能生信。 是故多宝分身一时来证。 若疑除信解受记已竟。 复用多宝何所证耶。 故知法说之时多宝已出。 但出经者言不叠安。 为作次第置因门后耳。 今谓此是人情无以取据。 说迹门近事未用古证。 若说本门远事。 必须先证昔。 今不用彼解依萨云经(云云)。 今明十方法身菩萨影响者为亲族。 影响之众多是释迦昔日同业。 并共如来于二万亿佛所共开化之。 于其悉是伯叔之行。 故用此为亲族。 国王者。 一切渐顿诸经。 无不称所诠之处为经王。 当机益物兴废有时。 部部不同名之为国。 皆言第一即是王。 又此经会通诸教。 岂非聚集国王。 故无量义中先已收集。 彼云。 初说四谛十二缘生。 次说方等十二部经。 次说摩诃般若华严海空。 此则普集诸经。 融通渐顿会入此典。 故名会国王也。 弥勒等诸大菩萨。 皆是等觉为大臣。 初地至九地为刹利。 法王种性中生。 三十心为居士。 此等皆从释迦受化。 诸君当知下。 第三结会父子。 实从我受学实是我子。 从我起解是我所生。 我实曾于二万亿佛所尝教大法。 故我实是父。 于某城中者。 此经西国文多度此甚少。 或可说昔名字国土如大通智胜因缘。 今简略名字直言某甲。 是诸众生背此大乘。 起无明闇遁入生死。 故言舍吾逃走。 备经六趣。 故云五十余年。 昔在本城怀忧推觅。 自昔法身地中。 常以二智观觅可化之机也。 始于今日感应道交。 故云忽于是间会遇见之。 今我所有下。 第四正付家业。 一切大乘万行万德。 故云一切所有也。 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 追指昔日大品领教所委有广略般若共不共法。 是汝所知即是汝有。 故法华但明佛之知见。 不更广说一切行相也。 穷子闻父此言下。 第二即是得付欢喜。 领上各乘大车得未曾有。 自顾无心希望佛道。 而今忽闻得记作佛。 故云不求自得也。 三藏中本心不求。 方等中耻小望绝故不求。 般若中虽领非己分故不求。 如此不求而今自得也。 世尊大富长者下。 第二合譬光宅合之。 或前或后释之甚略。 今但依文点意不复子派。 合譬略者。 贵在得意不俟费辞。 大富长者。 合父子相失譬。 譬文有四。 但合父子总得余意。 如来合父似则合子。 似有二义。 一取大机为子。 昔未逃逝既非真位。 犹居外凡故云似也。 取小机为子者。 小机似像大乘根性耳。 子既逃父贬之言似(云云)问。 初释品云已得入真。 此那言似。 答。 此合子逃父时是故言似。 品初明子开悟时。 汝问非也。 从如来常说我等为子下合父子相见譬。 但合长者见子便识。 从我等以三苦故下。 合追诱譬。 上有傍追二诱。 今合亦二。 上初遣傍追。 次再追。 次放舍。 今合两门之无机。 何为见捉自念无罪。 合无大机也。 乐着小法者。 合有小志不合放舍。 今日世尊令我等下。 合二诱譬。 上有齐教探领。 今合二意。 从蠲除下。 合齐教具陈上事。 从我等于中勤加精进下。 合上寻与除粪。 得至涅槃下。 合上先取其价也。 从然世尊先知我等下。 合上探领。 上譬有四今合三。 不合正教作。 指上勤加除粪即兼之。 不更合也。 上言遥见。 今言先知。 上言羸瘦憔悴。 今言心着弊欲。 上言即脱璎珞更着粗弊。 今言便见弃舍不为分别宝藏之分。 从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下。 合付家业譬。 上有由有付。 今合亦二。 由为两。 一相信。 二委业。 今合亦二。 一相信有二。 先合体信。 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 旧云。 如来智慧之因。 持作二乘之果。 今明带三乘方便。 说大乘实相。 故言以方便力。 于我等前说大乘法。 亦是合出入无难。 以方便力出辩二乘。 以佛智力入明实相。 若不体信岂于我前明佛慧耶。 从我等从佛得涅槃一日之价下。 合犹在本处也。 从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下。 合领家业。 上有命有受今但合受。 受有四。 一受命。 二无希取。 三不舍下劣。 四渐通泰。 今但合二。 初合受命领业。 而自于此下。 合无希取兼得诸也。 无志愿者。 明佛加威力令如佛心而说也。 故我不志愿。 所以者何下。 释无希取意。 以方便力随小乘心说言无分。 由此不知真是佛子。 所以不取。 佛以方便力随我等说者。 佛带方便力。 以实相法共二乘说。 我等不识不共之意。 故非佛子。 今我等方知下。 合付家业。 上有二有付有喜。 今合亦二。 上付业有四。 今则总合付与。 付有二。 一明佛本于大无吝。 二释无吝。 正由乐小不早付大耳。 此经中下举今证昔。 今理唯一故知昔三非实。 但为未堪。 故于大前毁呰小心。 欲令舍伪取真。 定知非吝。 然佛实以大乘而教化也。 我等说本无心下。 合欢喜。 亦是于三不求之意也。 八十六行半偈。 初七十三行半颂上。 次十三行叹佛恩深。 初又二。 初二行颂法说。 后七十一行半颂譬说。 法说中不颂不求。 但颂自得。 颂譬说又二。 初四十一偈颂开譬。 次三十偈半颂合譬。 上开有四。 父子相失相见委业付财今皆颂。 初十三行颂父子相失。 上相失譬有四。 一子背父。 二父求子。 三子渐还。 四父念子。 今颂亦四。 但不次第。 初一行半。 颂第一子背父去。 次第二七行。 颂弟二父求子不得。 次第三二行。 超颂第四忧念转深。 次第四二行半。 追颂第三渐还近父。 上四文各二。 今初。 譬如下一行半。 但颂子背父而去。 不颂向国而还也。 火宅中明长者所王国邑聚落语宽。 此中明穷子轮回三界名诸国。 六道名五十余年也。 其父忧念下。 第二七行是颂父求子不得。 上亦有二。 今颂亦二。 初半行颂觅子不得。 求之既疲下六偈半。 颂不以失一子废家业事。 四方推求者不同于上。 上四方是约四谛推理。 今四方是观四生中。 觅可度之机也。 造立舍宅者。 有余国中有余涅槃也。 起慈悲舍。 依性空宅也。 往来者众者。 诸土菩萨来往听法也。 而年朽迈下。 第三二行。 超颂第四忧念转深。 上文有二。 此但颂先失子今苦。 无所委付。 是故忧耳。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下。 第四二行半。 追颂上第三渐还向父。 上文有二。 今颂亦二。 初二行颂近父之由。 由求衣食也。 渐次经历下半行。 颂正近父城也。 初近父由中。 从邑至邑者。 根尘相涉如邑。 十八界如国。 修有漏善如有所得。 修二乘善如无所得。 不得大乘法食为饥饿。 无大力用为羸。 无大功德为瘦。 有无善上起见思如疮癣。 从佣赁下七行半偈。 颂第二父子相见。 上文有二。 今颂亦二。 初六行半颂子见父。 次一行颂父见子。 上子见父文有四。 今颂三。 初半行颂见父之由。 由佣赁遂至父舍也。 次尔时长者下。 第二二行半。 颂第三见父之相也。 上明见父之处。 处是门侧。 今言长者于其门内者。 兼得处也。 施大宝帐等。 正见父相处踞师子座也。 法身是师是王。 报应是长者。 注记券疏即是授记明修行也。 私谓以广显略为注。 授决为记。 四弘誓为券。 修行为疏。 穷子见父下三行半。 颂第四生畏避之心。 长者是时下一行。 颂第二父见子。 上文有四。 一见处。 二见即识。 三见欢喜。 四者适愿。 今但颂二。 上半颂见子之处。 遥见下第二半行。 颂见子即识也。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下。 第三十行半。 颂上追诱譬。 今初。 三行颂傍追。 上傍人追文有三。 一唤子不来。 二再唤不来。 三放舍。 今初三句颂初唤无机不来。 次迷闷下第二一句。 颂再唤不来。 次是人下第三二行。 颂无机。 即是上释放舍意也。 即以方便下。 第二七行半。 颂密遣二人诱引。 上文有二。 今颂亦二。 初三行颂雇作譬。 次四行半颂教作譬。 上雇作文有四。 一设方便。 二求之即得。 三陈雇作。 四取价除粪。 今但颂二。 初二行颂第一设方便。 穷子闻之下一行。 颂第四取价除粪也。 今初设方便。 眇目是偏空。 矬者竖短不穷实相之源。 陋者横狭无摩诃衍众善庄严也。 非四无畏名无威。 异常乐我净名无德。 次穷子闻之下。 第二取价。 净六根房五阴舍也。 长者于牖下。 第二四行半。 颂上教作。 上文有四。 今颂亦四。 初半行颂牖中。 念子愚劣下。 第二半行颂羸瘦。 于是长者着下。 第三一行颂脱妙着粗。 方便附近下。 第四二行半。 颂正教作。 上有七科法门。 语者。 即合四念处也。 令勤作者。 即四正勤也。 既益汝价下一行。 颂四如意足也。 油涂足能履深水如神通。 又油能除风。 定是无乱也。 饮食充足。 即上米面也。 荐席厚暖。 即是观练熏修定。 能除散动也。 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半行。 总颂上第四安慰第五无五过。 根力既成乃堪苦言。 又以软语半行。 总颂第六作字第七令常作。 并是子位也。 长者有智下。 第四十行。 颂上第四领付家业。 上文有二。 今颂亦二。 今初三行半。 颂付业之由。 次六行半。 颂正付业。 初由中有二。 今颂亦二。 初长者有智下半行。 总颂心相体信。 即入出也。 经二十年下。 第二三行。 颂委领家业。 上委业有命有受。 今但颂受命。 上受命有四。 今但颂三。 初一行半颂受命。 次犹处门下。 第二一行。 颂犹居本位未舍劣心。 次父知子心下。 第三半行。 颂通泰大志大乘机动也。 初二十年者。 不得同上。 上除见思名二十。 此明执作家事。 或言转大乘教教诸菩萨。 断大乘别惑见思。 名二十年。 或言说般若时长。 凡二十年。 或言住二乘位。 转大乘教为二十年。 仁王般若云。 二十八年说摩诃般若。 从欲与财物下。 第二六行半。 颂第二正付家业。 上文有二。 今颂亦二。 初四行半颂正付业。 次二行颂得付欢喜。 上正付业有四。 今但颂三无时节。 初欲与下一行。 颂上第二集亲族。 于此大众下。 第二有二行半。 颂上第三定父子天性。 凡我所有下。 第三一行。 颂上第四正付与也。 子念昔贫下。 第二二行。 颂得付欢喜也。 佛亦如是下。 三十偈半。 颂合譬。 佛亦如是合第一父子相失也。 知我乐小一句。 合父子相见譬也。 未曾说言二句。 颂合第三追唤譬。 上合有二。 一合再唤不来。 二合放舍。 今总颂其意耳。 而说我等下一行。 颂上合密遣二人诱引譬。 上合齐教探教二章。 今此一行但总颂其意耳。 佛敕我等下二十八行半。 颂合第四领家业。 上合有二相信委业。 今初十八行半。 但颂合委业。 次十行颂合正付。 上受命中唯有二。 一受命。 二无希取。 今初一行长颂命领知。 上领所无也。 最上道即是空般若。 更无过其上也。 次下十七行半。 正领受命及无希取等。 无不舍及通泰。 我承佛教有五行。 颂正受命。 佛子闻法得记者。 明转教益他也。 尔时谓转教教化菩萨不言为我。 如彼穷子下十二行半。 颂第二无希取。 此文广上也。 于中又二。 初一行牒前譬帖合。 次我等虽说下。 第二十一行半。 正合无希取。 又为三。 初一行正颂无希取。 次我等内灭下九行半。 具智断故无希取。 又为三谓标释结。 初为二。 初一行标断德具故无希取。 次我等若闻下。 第二一行。 标智德具故无希取。 所以者何下六行。 双释智断二章。 次我等虽为下。 第三一行半。 结释自无希取。 次导师见下。 第三一行。 明佛见舍我。 合无希取也。 如富长者下十行。 颂正付业。 上合有二。 一正付业。 二得付欢喜。 今颂亦二。 初三行颂正付。 次七行颂得欢喜。 初三行中。 上总合正付业。 今亦总颂。 但初一行半牒譬帖合。 次一行半正颂合也。 我等今日下七行。 颂第二得付欢喜也。 得道者。 得实相道也。 得果者。 分得大乘习果也。 此二句明开佛知也。 于无漏法得清净眼者。 此二句明开佛见见实相理也。 昔日见无漏不落凡夫。 今日见无漏。 不落二乘也昔日慧眼见空。 今净眼见中。 持戒报者。 昔持戒梵行共显无漏。 灰身灭智无人受此果报者。 今日梵行能得无漏。 即了因取果义。 持戒即缘因义。 清净眼所见理。 即正因义。 我等真是声闻者。 即大乘真位也。 十信以一音。 遍满三千界似道非真。 入十住即是真也。 真阿罗汉有三义。 此中但举应供一义也。 若不生变易杀通别惑。 是不生杀贼义。 堪为十法界福田。 即应供义。 应供杀贼互相显也。 下十三行。 叹佛恩深难报如文。 私谓世尊大恩者一佛始建慈悲。 拔六道苦与四圣乐。 普十法界入四弘中。 此如来室恩二如来行菩萨道示教利喜。 曾教我大乘虽复中忘智愿不失。 盖如来室清凉温暖。 大慈与乐恩。 三众生遭苦视父而已。 佛伺其宜如犊逐母。 备行六度以利众生。 盖如来室遮寒障热。 大悲拔苦恩。 四佛成道已。 应受无为寂灭之乐。 而隐其神德。 用贫所乐法五戒十善。 冷水洒面令得醒悟。 盖是佛衣遮贪欲热恩。 五示老比丘像。 方便附近与一日价。 盖是佛衣除见寒爱热恩。 六过是已后。 心相体信弹诃贬斥。 令耻小慕大。 盖佛衣遮丑陋恩。 七命领家业。 金银库藏皆悉令知。 盖是佛衣与我庄严恩。 八会亲族定父子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盖如来座恩。 九十既坐座已。 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 一切天人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盖如来座令我具足。 自行化他恩。 世尊大恩两肩荷负所不能报。 此之谓也。 发布时间:2024-05-03 14:47:52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