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内容: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大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由的步骤,也是学佛必弗成少的基本常识。 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次:  (一)三皈,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学生进修和钦慕、依止的对象。 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 (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缺点,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偏向成长。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本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 (三)四摄六度专以利人度生为目的,一切都为利益他人斟酌,不计较小我家当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实质所在,修学的人,虽是凡夫,亦称菩萨。 (叫初发心菩萨)利他其实也包含自利,在修学过程,改变了自私习惯,扩大了心量,锤炼了志气,以救度众生魔难为己任,经久功深,必定成佛。 三皈  印光大师开示法语  皈即三皈依。 皈即皈依,也作归依。 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 取反染成净的意思。 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 佛是觉悟的意思。 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 法是指法轨和模范。 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 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 这是自性三宝。 所谓住持三宝。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如佛。 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削发受具足戒,修持净行,都是僧宝。 归是归投的意思。 如水归海,如客归家。 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死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 若肯发志诚恳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死活苦海,了生脱死。 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澎湃,有灭顶之忧。 在这千钧一发死活死活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 这就是归投的意义。 因为懂得自性三宝,从此低廉甜头修身,战兢惕厉。 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业。 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死活轮回。 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 以前的阴险已脱,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 这就是依托的意义。 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死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 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泰。 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开始,直至命终,忠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弗成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弗成再归依外道典籍。 既归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弗成再归依外道徒众。 假如既归依三宝,而仍崇奉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可贵真实利益。 因邪正不分,决无了死活的愿望。 愿人人引起小心。 别的,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小我,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小我(不是拜一个师父)。 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削发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学生。 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是以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人人留意。 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茗山法师在江苏省无锡市佛教协会讲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此次我受江苏省佛教协会的委托,从南京到无锡来,传达中国佛教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议精神。 昨天已将赵朴初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申报传达过了。 今天,各位又要我来谈谈佛法。 但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叫我从何谈起? 我想:就照赵朴初会长申报中提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来讲一讲吧。 赵朴初会长说:我以为应提倡人世佛教思惟,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又说:我们提倡人世佛教的思惟,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世净土为己任。 谈到佛法,就必须从三皈依谈起。 什么叫三皈依呢? 就是以佛、法、僧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进修。 法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幸福、快乐的地步,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 僧是个严守戒律、传承佛法的削发人,他们抛弃人世五欲,弘扬佛法,普济群生,是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师长教师,我们要向他们就教。 三皈依有二种形式。 一、参加佛寺或佛教团体的宗教典礼,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样就是一个佛教徒了。 二、假如真正没有削发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萨形像前,忠诚地心念口言三次:学生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以佛、法、僧作为我往后立身处事的准则。 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皈依的宗教典礼,贰心口一致,当然也是佛教徒了。 从今今后我是佛教徒了,应合营为社会办事、为人群造福。 同时也要立志自勉,自己小心自己:早年各种譬如昨日死,今后各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思惟、坏习惯、坏行为悛改改过,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爱国民、爱社会、爱亲友、爱父母、爱子女、爱家属、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人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要想做个佛教徒,卖力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  信解行证  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 崇奉了佛教今后(信);就得卖力去研究佛学,懂得佛的理论(解);知道佛的真理今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行(行);这样,精进不懈,坚持到底,最后一定能够获得涅槃的快乐,(涅槃,就是没有困惑、烦恼、超越了死活的意思),亲自证清楚明了佛所说的一切事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邑成佛(证)。 我想:五戒十善、四摄六度,人人都知道不需要讲解,可是三岁孩童都道得,八十公公行不得。 即使有人行得,但要做得圆圆满满,却是很难办到。 佛法,是重建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可,则等于蒙昧。 就五戒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 在家削发,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慢慢趋向解脱。 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命,受用如意,世人受敬,善绅士布,身心安泰。 去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甚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其实弗成估量。 如居士破此五戒,不仅不是清净居士,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到成佛度生了。 削发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断头,弗成回生,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腐化三途,经久刻苦。 是以,愿望各位,不要好高鹜远,要踏扎实实,先从五戒修起,戒杀、盗、淫、妄言、喝酒。 如何戒杀呢? 上自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 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 当念众生如父母,如同六亲家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 前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 菩萨戒中就有一条不食肉戒,是以,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向是吃素不吃荤,已成为优良传统。 不仅如斯,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嗔屠杀之念,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学生。 如何戒盗呢? 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甚至一针一草,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甚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都不应为。 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 我们佛学生,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贪心。 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 如何戒淫呢? 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妃耦外,弗成有任何淫秽行为。 削发比丘,全断淫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 经云:死活根本,欲为第一。 又说:淫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是以,我们佛学生,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避绝犯缘,克制欲念。 如何戒妄言呢? 妄有四:  一者妄言,谓言行相诡,欺诳不实;  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  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  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长短。 还有一种大妄言,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其罪极重,更不应犯。 以上四种妄言,要坚持勿犯,另一种方便妄言,是为了救人急难,护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 假如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言,应急速懊悔,弗成再犯。 如何戒喝酒呢? 学佛人一切酒皆弗成饮,除因宿疾,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大众,方可饮用。 无病,一滴弗成沾唇,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各种过失,由此产生。 贪喝酒者,迷了心窍,失了聪明,易出变乱,犯法丧生,是以,学佛入有备无患,应持酒戒。 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本。 是以,我们应把五戒进修好,守持清净,弗成有一点违犯。 假如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 在守持五戒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 第一、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 对人类应常行救死扶伤,敬老怜贫,保育幼儿,赞助残废,救人急难,调解胶葛,以及社会福利、公益慈善,保护和平等公共事业,都要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对众生也要学前人水中救蚂蚁,行路不伤虫,卷帘归乳燕,怜峨不点灯。 随时随地常行慈悲,广修方便,见生即放,见难即救,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 第二、不偷盗而行施舍。 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财送财,求法说法;又如看到盲人搀一手,看到腿脚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难帮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惟不通的加以劝导,吵嘴打斗的给予劝解,白叟摔倒扶他起来,见到寻短见的设法挽救,需要赞助的工资他出点力,做点事,如斯等等,乐善好施,无所畏惧,出钱出力,舍己利人,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第三、不邪淫而修梵(清净)行。 削发人应全断淫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乱搞男女关系。 依戒修行,看经念佛,洁身自好,自净其意,敬事三宝,孝养父母,亲近良师,远离恶友,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学修处死,断除邪见,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为梵行。 第四、不妄言而说老实话。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我们是佛学生也就要不打妄言,不混淆长短,不倒置真理。 第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语。 《法华经》云:若欲说此经,当舍嫉恚慢,诌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 学佛人,直心是道场,应当存直心,说直话,修直行,这是佛教徒本质,花言巧语,哄人骗人,非佛学生所应为。 第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成实论》说:善心劝化,虽使分袂,亦不搪突。 若以恶心,令他斗乱,等于两舌,搪突最深,堕三恶道。 若得为人,世世得敝恶家属。 是以,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在遇抵触争吵,都应善意调解,排难解纷,解怨释结,息事宁人。 第七、不恶口而说柔嫩语。 《法华经》云:是人口清净,终不受恶味,以深净妙声,闻者皆欢乐。 我们学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语,自当柔温柔善,而不卒暴。 别人听来,也就欢乐接收,假设口出粗言,疾声厉色,辱骂诽谤,别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难免招刻苦报。 第八、不贪而修不净观。 对治贪欲。 贪欲有五种,即财、色、名、食、睡。 使人造业刻苦,是障碍修行成道的主要身分。 一、贪财:对于财物我们应不悭贪而慈心施舍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 悭贪严重的人,他为不择手段去猎取财物。 根本不斟酌司法、正义、良心、和他人受损害等等。 既得之后,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计,保持安然,市场更改,心惊肉跳,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为财累,不得安宁,这种人怎能修行圣道呢? 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慈心舍施,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合理谋生得来的钱财,用以伺候父母师长,教导子女,赞助亲友急难,救济病困伶丁的社会福利事业,此是佛法的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的方法。 什么事都有人缘,人缘成熟时,财物就聚集,人缘分离时,财物就散失。 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舍财,财将舍你,这是一定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悭贪有什么用呢? 佛曾经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忧? 事,除贪一时了。 二、贪色:是指男女之间的淫欲,淫欲是从爱念生起的,因为爱他(她)身上的这样那样美好优点,就发生追求的念头,为了达到目的,就不惜财力、功夫,不辞历尽艰险,不顾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愿做,不爱江山爱丽人。 疆场上咤叱风云的将军,在女人前面俯首贴耳,唯命是从。 历史上才志过人的俊杰,他们很多失败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难过丽人关之句。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迷惑力呢? 原来这是我们众生的死活根本,(从淫欲生)《圆觉经》上说:欲从爱生,命因欲有,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所以佛制,比丘必须断淫欲,才可了死活,如赓续爱欲,比如煮沙想成饭,任他坚苦修行无量世,终不能成佛,是以削发人以断欲为第一戒(主要戒)。 那末如何断淫呢? 断淫应该先从断爱上着手,就是说从思惟上开始。 第一、尊重他们,视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样,不起邪心。 第二、不净观。 我们认为可爱的对方身体,实际上是很不清净,可爱的只不过外表一层表皮使你迷惑罢了,剥去外皮,只是一堆脓、血、痰、唾、屎、尿、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哪一样使你留恋可爱呢? 在显微镜下是各类虫类成堆蠕动,互相吞食,残剩渗出物,经由过程各个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体外,即屎、尿、汗、垢不净之物,在X光下是恐怖的骷髅一具,骨架一堆。 在红外线仪器下所见的是红、黄、绿三种色彩扭转一向所构成的人体。 经由透视分析,不见得有什么可爱的器械在里面吧! 人的身体是息息在变更的,难免有各种疾病。 想到生病时的涕唾屎尿,吐呕抽搐,疮烂脓流呻吟号泣、甚至癫狂愁苦各种情形,你还爱得起来么。 还有睡熟时身体僵直形同死人,及流涎鼾声,蓬头磨齿,梦言惊呼你还有爱心么? 青春不常驻、转眼已老年,那时发白面皱,耳聋目眩,腰佝背驼,行动蹒跚,那时还有爱欲否? 直到最后死时:昔是浅颦轻笑,已成僵尸一具,逐渐发青发胀,流水流血,皮脱肉落,面貌具非,最后只剩枯骨一具(详见九想观)往日所迷恋的原来本质如斯。 上面所说的身体上各种不净事实,是要使我们从理智上清醒过来,减轻爱念,割断淫欲。 一小我抱住一个满盛屎便臭秽的皮袋睡觉,总不是滋味吧? 三、贪名:声誉是好事,它是工作后自然产生的,得了声誉骄傲自满,便不会进步了。 时刻不忘于声誉就是贪名。 不是你的功劳,硬拉在你身上更不应该,有工资了要名,宁愿化了很多钱去活动,也有为了胜过他人,要面子赌气不赌财,也有的人做各种好工作,目的是为了一个好名声,学佛的工资求名闻利养都是纰谬的,名声越大,攀缘越多,就不能清净修行了。 名、实际上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质,但却比财、色更细微深入,难放难改。 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就一样,表扬了他,没提到你,心中终有些不平,受到几句诽谤就寻死寻活。 有时和大人物讲几句话,拍个照,或获得了世界性奖状,就毕生时刻不忘,这不都是为了名? 有一些人说:大丈夫不千载立名,也当遗臭万年,贪名到入地狱也不怕,可见得贪名的伤害性多么严重。 佛经上说:比如焚香,烟出香尽可为贪名者戒。 四、贪食:食欲是与生命同来的。 目的是治疗饥饿,保持生命,标准应该是一个饱字,然则贪食的人吃饱了还不算,要吃好吃多,讲美味,讲营养,讲阔气,讲排场,讲调味。 讲究色、香、味等等。 原来山珍海味,人参鹿茸还不敷,甚至蜗牛、蚂蚁之类亦列为上品,为了贪吃,屠杀大量生命,化费无数钱财,浪费宝贵时光,消费有用精神,反而使身体造成各种疾病,因为高蛋白、重补品不是每小我吸收得了,而动物尸上各类毒菌所滋生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内,还有被杀时一股怨气,在血液中产生毒素,附在肉上,等于尸毒,尸毒虽经蒸煮毒性难以祛除。 各种荤腥油腻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灭亡必定接踵发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灭亡从过量饱食中来,占绝大多半,饥饿致死者极少(灾荒除外)。 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 第二清洁卫生,包管健康。 第三经济节约。 还可削减市场压力。 第四简单省时,多余时间可看经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节约为宜,用功的人经常过午不食。 佛时印度名医耆婆说:比丘患病,减食为宜。 可见贪食弗成取。 五、贪睡:睡眠能调节身体疲惫,醒后精神充分,可持续工作,睡过了头,就是贪睡,反而使头脑昏沉提不起精神来,养成贪睡习惯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驰发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没有干劲,事业没有信心,念佛修准时坐下来就睡着了,这种人做不好任何一种工作,何况学佛是节眠用功的事,贪睡虽不是什么罪恶事,佛教认为它是一种过失,平生中大好辰光都在昏睡中浪费了,所以佛说:咄咄为何睡,螺师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佛法不闻知。 可为小心。 上列五种贪欲,略说一些,供人人参考,总的来说,贪的根本是身体,身体是罪恶的聚集点,(八大人觉经:形为罪薮)。 我们为爱护身体而造罪,现在知道这个身体是不净的,无常的,就不为它做各种恶事了,这是治贪欲的方法。 第九,不嗔而修慈消极。 《法华经》云: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行菩萨道者:不为自己求安泰,但愿众生得离苦。 我们佛学生应当学佛菩萨的慈悲喜舍,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六亲家属,常思与乐拔苦,不应怀嗔恨恼怒之心,让他离苦得乐才对。 第十,不痴而修人缘观。 《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缘灭,因果相续,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互相依存,错综复杂的联系着,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相续赓续,轮回来去的流转着,形成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因果关系,一切聚散成败,还有什么工作想不通呢? 以上十善法,要从身口意三业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力去修,务使三业清净,六根纯和,远离五欲,不染六尘,做一个清净的佛学生。 我们佛学生,不仅要懂得一些法相名词,增加一些佛学常识,更重要的,要有真切地信解修证,要深信五戒十善,可以离苦得乐。 要卖力修行,坚持到底,必获人天胜果,进而趣向声闻、缘觉、菩萨、甚至无上菩提。 能如斯,对国家来说,这样的人也是一个爱国亲民,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下面再谈谈四摄、六度的事理。 佛菩萨教化众生,有折服、摄受二个方法。 对顽强难化众生,好言不听,善法难调,必须用威严折服,使他们知所畏惧,才能离恶向善,所以有内本慈悲,外现威武,金刚横目的大威德相,这是对顽强众生的一个方便方法。 好比父母对不听话孩子的严厉责罚,目的是愿望他好好向上,直到他们肯听话,照样用摄受方法的。 四摄的摄字有导引、摄受之义,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便。 第一,布施,有三种施:①财施,以金银、财宝、饮食、衣服、医药等物惠施众生,这叫外财施;以体力脑力,施舍他人,这叫内财施。 ②法施,顺应人们的请求,将佛法事理讲给他们听;将佛经印送给人看;或将自己礼诵修持功德回向众生,这都是法施。 ③无畏施,对疾病者,施与医药;对迷路者,指明偏向;对仇恨者,调解道歉;对受灾者,解救危难等等,凡促使世界和平,社会安宁的,都叫无畏施。 第二,爱语,《心地观经》说:一切须眉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 既是父母,自然亲爱。 《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赡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乐者,则令一切如来欢乐。 古德说:今生人见欢乐者,前世见人欢乐故。 是以,我们对人措辞,都要平易近民,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干事、措辞,居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起点,助工资乐,与工资善,人们自然欢乐受教。 第四,同事,《观音普门品》说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志合,便易成就菩提。 以上四摄法,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 等于此意。 以下再谈六度。 度字,含有济渡、转化之义。 印度梵文是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 亦即:能度过死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 六度就是使人度过死活苦海的六种方法。 这六种方法就是:一、布施度悭贪,二、持戒度毁犯,三、忍辱度嗔恚,四、精进度懈怠,五、禅定度狼藉,六、般若度愚痴。 一、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 布施可以分为三种:  ①财施: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别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仗义疏财,或济助穷汉,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财施。 又替身出力干事也是财施。 ②法施: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 能多把佛法的事理说给别人听,如讲经,赠予经书等等,使人能够获得做人处世的准确方法,都叫法施。 ③无畏施:指解救他人的患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 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并赞助解决艰苦,济危救急,在苦闷、沮丧时,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等。 这都叫做无畏施。 布施应该从慈悲心出发,欢欢乐喜的舍施,不要有我是能施的(产生优越感)你是被施的(轻贱感),以及计较所施的财物数量若干,值价贵贱等等。 甚至还想获得报应,或要人家用各种方法感谢你。 这样都是纰谬的。 二、持戒  戒有防过止非的感化,一般信佛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远离过失,才能身心安定,开辟聪明,圆成佛道。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具体条则在戒本)称三聚净戒。 ①摄律仪戒:是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诸恶(作即犯戒)。 ②摄善法戒:奉行一切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③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益利众生(不救度众生即犯戒)。 上面三种戒法,从身体上,行动起居,庄重有礼,不犯威仪,不作诸恶事,不说诸恶语,一切恶都断了。 第二步进而做一切善事造福人群世界。 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心地清白,并以此法教导一切众生,同得安泰清净境界。 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就是这个意思,持戒在佛法上是若干重要的一环。 三、精进  精进就是一往向前的意思,精是不杂,进是不退。 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靠精进才能成就。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恒心地赓续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学佛是大事加倍如斯。 譬如耕田,今天锄二锄,明天锄二锄,哪会有收成。 如打洞,东钻钻西钻钻,一个洞也打不通。 那十八般兵器,每件都学学停停,哪会学好技艺。 是以要精,要勤,要一门深入。 当然更要克服进步中的各种艰苦,常自勉励;学业不进则退,时光一去不返。 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以及人命无常的事理,要有不达目的誓不退休的决心。 四、忍辱  他人对我的打骂、讽刺、诽谤、侮辱、冤屈等等横困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嗔恨心,报复心,退悔心。 是学佛法,做善事中所弗成缺少的教养功夫,前人曾经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何况学佛是长久伟大的事业呢? 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业,若不忍辱,会被一念嗔火所息灭。 经中所说的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就是这个事理。 《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学佛的人要有宽大胸襟,精深涵养,人嗔我不嗔,人恼我不恼。 怜愍恶人的侵犯,是他们没有常识不懂事理的缘故。 为了实现伟大的的事业,在向善路上要有果断信心。 不为困境的苦所妨碍,也不为顺境的享乐所转移,更不为寒、热、风、雪、饥、渴、老、病等所动摇。 在修习佛法中。 了达一切的本自不生,皆是缘生无性,不论此法他法,动中静中,都是一致,这是忍辱功夫精深的成就,我们要好好进修。 五、禅定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六祖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也称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是扫荡心中一切妄想,使心专注一境的功夫。 禅定在佛学中,占重要的位置,故有无定不成佛,无佛不在定。 之句。 没有定不能开辟聪明,当然不能成佛了。 修习禅定要有僻静的情况,削减财、色、名、食、睡的贪欲,消除嗔恨心,日常平凡行动合乎清净戒律,留意昏沉,狼藉二种干扰,盘腿趺坐,调身、调息、调心。 祖师有外息诸缘,内无喘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一切。 (具体可看静坐入门,小止观、六妙门等书。)  坐禅到一定功夫,会出现各种清净、快乐、奇怪的境界,此时弗成贪着及生邪念,否则会走入歧途,着魔发狂,弗成不知。 修禅必须有师父指导,以持戒为基本,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学佛的规律。 禅定功深,能得初禅、二、三、四禅甚至灭尽定,各种大定。 那时行者身心快乐,得不曾有,非世上一切快乐可比,能生色界无色界天,直至了死活,证涅槃。 六、般若  般若是梵语,译作聪明,它含义深广,有了知,分别、简择、定夺等许多意义。 是通晓真理的最高聪明,它圆融无碍,而又灵明自如,非一般文字说话所能说得透彻,仅能在譬喻中领会其精神,如云:般若如大火聚,触之皆烧,如同锋利无比的宝剑,无所不斩,般若了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好比明镜远近皆能照见而不执著等等,在六度中它是眼睛,使修行者不走错路而落坑碰鼻,上面诸度中没有般若就不彻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罗密多了。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聪明,修习佛法,没有聪明,不只时倍功半,而且还会走到邪路上去。 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们从相对真理引导到绝对真理的独一窍门。 以上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 这六度法,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行者应六度齐修,弗成偏废。 借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无聪明,则固执不通;聪明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 是以,我们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成佛果。 总之,五戒十善,四摄六度,都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修法,也都是从人世凡夫走向成佛的必由之道。 赵朴初会长提倡人世佛教思惟,就是愿望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学地合营参加社会主义四化扶植,实现人世的极乐世界。 最后,我想谈二点小我体会:  (一)现在提倡人世净土,是不是否认西方净土或不求生西方净土呢? 我想,也不是。 我们建立人世净土。 恰是师法阿弥陀佛的大愿,要把我们娑婆世界变成极乐净土,明代中峰禅师说: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 岂非迷悟之自殊,何有圣凡而彼此。 清代玉琳禅师也说:东方世界,药师如来,功德聪明,无量肃静,放净光明,过于日月,一切刹土,净如琉璃,与西方界,等无有异。 即此娑婆世界,身心刹土,皆如琉璃,面见我佛,及阿弥陀,所愿法界有情,器械相泯,二见永忘,于中道义,共证真常。 我想,当初,阿弥陀佛为法藏比丘时,在世安闲王佛前发了四十八愿,终于成就西方极乐世界。 今天,我们在释迦牟尼佛前,也发下大愿,愿修五戒十善,愿行四摄六度,愿把我们娑婆世界建成七宝肃静的东方世界,阿弥陀佛,一定会慈悲默许的,十方诸佛菩萨也一定欢乐赞叹的。 至于我们小我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谁也不会否决的。 (二)佛教有三乘五乘,提倡人世佛教,是不是只修人天乘而废弃其他诸乘? 我想不是。 修人天乘,恰是为修其他诸乘打下稳固的基本。 譬如要造几层或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必先打好稳固的地基。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三乘五乘,皆属方便说法,其实就是一乘。 一与三五,不过开合不合。 依据《法华经》开权显实,即实施权的事理,这人天乘或三乘五乘,都属于一乘,一乘也包括人天乘及三乘五乘。 我体会,现在提倡人世佛教,是因为五戒十善的人天乘和四摄六度的菩萨乘,最适应当前的时代情况,并不是要废弃其他诸乘。 发布时间:2024-04-22 10:50:10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