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真禅法师:华严宗简论 第五章 华严宗的观法 第二节 法藏的妄尽还源观和十重唯识观 内容: 第二节法藏的妄尽还源观和十重唯识观法藏的观法,有妄尽还源观和十重唯识观。 妄尽还源观,开演下列六种观法:(一)、摄境归心真空观:认为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无法,故称归心。 因为一切外境均由自心分别意识所造作,心若不起,则外境本空。 久华严经锣说:“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 知诸法唯心,便舍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 如世有医王,以妙药治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 ”(二)、从心现境妙有观:指从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国上。 (三)、心境秘密圆融观:此处“心”是指无碍心,诸佛由此而证得法身。 此处“境”是指无碍境,诸佛由此而修成净土。 故说如来的报身及所依的净上,圆融无碍,随身自在而现刹土。 久华严经移说:“一毛孔中无量刹,各有四洲四大海,须弥鉄围亦复然,悉现其中无迫隘。 ”“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 ”(四)、智身影现众缘观:认为唯有智体才能鉴别众缘,然因缘相本空,故智体照寂。 (五)、多身入一镜像观:此指事事无碍法界。 认为昆卢遮那佛十身,可以互用而无碍。 “华严经锣说;“或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虚空身。 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余九身。 ”所以说多身入一镜像观。 (六)、主伴互现帝网观:认为自己为主,余者为伴;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 如是举一法,主伴齐收,重重无尽。 如善财童子,从祗桓林渐次南下,至毗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暂时饮念,而对弥勒菩萨说:“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 ”弥勒於一弹指间,其门即开,而善财入己还闭如故。 见楼阁中有百干楼阁,彼百干楼阁中,又一一现有百干楼阁。 一一楼阁前又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菩萨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童子悉皆合掌於孺勒前。 这就表现出法界重重,犹如帝网一样。 以上六门观法,随入一门,即能法界全收。 譬如圆珠穿为六孔,随入一孔,即能收尽全珠。 法藏的“妄尽还源观”也如此,只要随入门,即将法界圆满收尽无余。 .法藏最著名的观法,还是《探玄记》卷十三说的“十重唯识观”,皆唯一心所摄。 此观是依据《大般若经》“三界虚妄,唯一心作”的教证,分十重来说明。 (一)、相见俱存故说唯识:由八识及诸心所所变之相分,均皆具足一切熏习力,而变现三界,不论依报正报皆是为此。 本观是相见二分俱存之唯识。 (二)、摄相归见故说唯识:此亦通八识,然心王心所有别。 其所变的桐分;为能见识之所生。 本观摄相分归于见分,然相见二分,皆归于一。 (三)、摄数於王故说唯识:亦通八识,指心所皆依於心王,而无自体。 本观今各心所归於心王。 上述三观说的是主观意识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对象与意识之间的作用。 最後使意识的作用与意识的实体,融归於一。 (四)、以末归本故说唯识:认为七转识,均为本识的差别功能,而无别体可得。 法藏引《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恒起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实亦不可得。 ”说明本识之外,别无六、七等识。 (五)、摄相归性故说唯识:由于八识皆无自体,只有如来藏平等显现,其余诸相,皆尽摄无余。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此说识的本体即如来藏,不复更有他相。 (六)、转真成事故说唯识:当如来藏不守自性时,随缘八识心王,心所及相见二分等诸领域。 《楞伽经》说:“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习,故名为意藏识。 ”(七)、理事俱融故说唯识:理事融贯,则成理事无碍。 理融於事,事即理化;事为理化,则事同理;事果同理,则事无往而不圆融无碍。 同样,事融于理,理即事化,理为事化,则理同事;理果同事,则理无往而不繁兴妙用。 (八)、融事相入故说唯识:理就事物的抽象理性而言,事指理性统摄的具体事相。 二者交相融贯,互不相碍,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所障碍。 《华严经卢舍那品》云:“於此莲花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尘中见一切法界。 ”(九)、全事相即故说唯识:事依理成,理因事显。 无有事外理,亦无理外事。 理无彼此之异,事能一即一切。 《华严经》说:“知一世界即是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 ”(十)、帝网无碍故说唯识:乃事事无碍法界,即称性而遍事,为理事交相涉入的因陀罗绸境界。 谓一中有一切,一切中复有一切,犹如因陀罗网,重重影现。 法藏的十重唯识观,皆依于一心。 发布时间:2024-04-19 11:32:5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1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