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学基础: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 内容: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四节 菩萨行果一、大乘与小乘乘者,运载义,引伸称运载诸有情,度生死海,到涅架彼岸之教法,名为乘。 大简小而言,求佛之教法为大乘。 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之教法为小乘。 佛果者,开一切种智,尽未来际,化益众生,即三觉圆满,万行所成,故云佛果。 大乘又称菩萨乘,三大阿僧抵劫间,广修六度行,证无上菩提。 菩萨,梵语菩提萨捶,译云觉有情。 菩提是觉义,即智所求果;萨捷是有情义,即悲所度生。 就是以大智上求无上正觉果;以大项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具有这种自觉觉地的修行者,具足自利和他的大愿者,名为菩萨。 小乘者,视三界如火宅,急求出离,不堪度生,永无悲愿,以不度生故,则不成无上正觉。 二、所修胜行大乘菩萨发菩提心是其根本,以大悲为基础,以方便为究竟。 《华严经》云:发菩提心者,所谓发大悲心。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菩萨观察四圣谛真理而发四弘誓愿:为解脱众生之苦而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为灭除众生烦恼而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令众生住圣道而发法门无量普愿学;为令众生得涅染而发佛道无上誓愿成。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解深密经》佛合现自在菩萨说:善男子! 菩萨学事,略有六种,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到彼岸。 布施,梵语擅波,度澳食。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是布施一切财物及生命资益有情。 法施是为有情宣说如理正法,使有情止恶修善,断染证净。 无畏施是为有情解脱逼迫之灾难恐怖。 持戒,梵语尸罗,度毁犯。 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律仪戒是指菩萨所受的防非止恶的成,包括诸戒,即无恶不离。 摄善法戒即菩萨所应修学的六波罗密多等善法。 饶益有情成即菩萨以善法利乐有情。 忍辱,梵语展提,度瞑意。 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 谛观法忍。 耐怨害忍是能忍耐他有情对己所作怨对损害。 安受苦忍在修习道法时,于所遭自然界及自身上的苦痛能安然忍受。 谛察法忍对甚深法义,以坚忍意志审谛观察思惟,以求悟人。 精进,梵语毗梨耶,度懈怠。 有披甲精进、加行精进直依弱精进。 披甲精进于所修善法发起大誓意乐,勇敢不退。 加行精进勤习五波罗密进趣不息。 无怯弱精进为利乐清有情作清事业,无有退转、无有喜足,勇悍策进。 禅定,梵语禅波,度散乱。 有安住月没心事三种。 安住者,远离昏沉掉举等障定法,引生轻安寂静的等待现前,而能安住领受其乐。 引发者,由定力为依止,引发种种神通功德。 办事者,由定力为依,清除有情诸痛苦,成办有情利乐事。 智慧,梵语般苦,度愚痴。 有缘世俗谛慧、缘胜义谛慧。 缘饶益有情慧。 缘世俗谛慧,能通达调伏有情之世俗方便法。 缘胜义谛慧,通达人法二无我真实智慧。 缘饶益有情慧,作一切利益有情妙慧。 三、行位菩萨行位,就因果台说,总有四十一位。 即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佛果。 若开十住中第一发心住所修信等十心为十信,于第十地之终别开等觉,则总为五十二位。 但十信是十住中发心住所修,等觉是法云地摄,故不别开。 此四十一位,又束为五位:一资粮位,即地前住行向之三十位。 二加行位,即修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善根位。 三通达位,即初地人心通达二空无我理的见道位。 四修习位,自初地住心至第十地出心(等觉)中间,修习妙观以断除余障的修道位。 五究竟位,即究竟断惑证理的无学位。 前四位是因,后一位是果。 资粮加行二位是初阿僧抵劫;从通达位至第七地终是第二阿僧抵劫;从第八地至第十地满是第三阿僧抵劫。 时经三劫,行备四位,方证究竟的菩提大果。 资粮位:菩萨为趣证无上菩提,修集种种殊胜的福德智慧行,是资益已身成伟之粮,故名资粮位。 此位有三十心。 (-)十住,菩萨在此位中,于无上大菩提创发安住之心,虽修六度等行,还未至殊胜,故但得名住。 一发心住,大发菩提心。 于此位中修习十信:l、信心,闻大乘法,心无疑惑。 2、念心,忆念三宝,明记不忘。 3、精进心,勤策三业,离于懈怠。 4、慧心,简择邪正,不起邪见。 5、定心,心能湛寂,离于散乱。 6、施心,等施财法,离于使贪。 7、戒心,住净尸罗,三业无犯。 8、护心,护持正法,并余九心。 9、愿心,发四弘誓愿。 10、回向心,所修善法,回向无上菩提。 二、治地住,净治三业生一切功德。 三、修行住,观真如理,修六度妙行。 四、生贵住,闻圣教生如来种。 五、方便具足住,有自利利他之方便。 六、正心住,心定不动正真安住。 七、不退住,心不动转。 (不退有四,第六住名信不退,第七住名位不退。 初地名行不退,八地以上名念不退)八、童真住,不受染法。 九、法王子住,净心继续佛位。 十、灌顶住,行股湛受灌顶之礼。 (二)十行:此位菩萨,于六度等行增殊胜。 一、欢喜行胭顶众生,随喜功德。 二、饶益行,利益一切众生。 三、无毒行,怨对能忍。 四、无尽行,化现无尽。 五、无痴行,了达法门无颠倒错乱。 六、善现行,善巧度化而顺机宜。 七、无著行,心无著碍。 八、尊重行,缘般若而无著。 九、善法行,圆融之德能成十方诸佛之轨则。 十、真实行,如说而行,如行能说。 (三)十回向:此位菩萨凡所修行,皆为回行。 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二、不坏回向,正显中道,归趣本觉。 三、等一切佛回向,运无线慈,度有情界。 四、至一切处回向,以大愿力,人一切佛上供养诸佛。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常住法,授以与前人。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行无漏善,不落二边。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性具平等。 八、真如相回向,体法平等心无所依。 九、无缚解脱回向,心无缚著。 十、法界无量回向,心等法界,含摄周遍。 加行位:即第十回向满心之位。 为趣见道而加功用行。 因见道体断烦恼,如火烧薪,故喻见道智慧如火,此位菩萨,未得火体,而得火相,立暖名。 二项位,观法之名、义伯性、差别四法,皆不可得,慧火转盛。 三忍位,印前顺后,对诸法之理顺忍悟达。 四世第一位,所得智等,最胜故。 通达位:通达即证会义,即是见道位。 见法之真如理,住极喜地,善达法界。 修司位:见道后,自初地中的住心出心至第十地终,为断除俱生二障,数数修习无分别智。 此修习位有十地差别。 一、极喜地,人怫之智,初见此理。 二、离垢地,远离尘染。 三、发光地,智光转股净极明生。 四、焰慧地,慧焰增盛,断烦恼如火焚薪。 五、难胜地,真俗并观为难,非前四地能及为胜。 六、现前地,无生理明露。 七、远行地,加功用行修无相法。 入、不动地,无赌u智任运相续,不为有相、功用烦恼所动。 九、善慧地,善巧利生。 十、法云地,有胜智能藏众德,能断烦恼,法身圆满,如大云广遍。 此十地圆满十波罗密(除六度外加愿、力、方便智)究竟位:究竟是佛果。 佛位所得的菩提涅架是究竟无漏界,性净圆明,所作皆办,功德最胜无上,故名究竟。 菩萨所修的五位次第,断二种障,显二种稳,二障即烦恼障、所知障。 二德即涅桑德和菩提德。 烦恼障: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扰乱有情身心,不令出离生死苦海。 障是覆蔽义,即烦恼覆蔽浸染不得解脱。 所知障:障碍所知之境而不使现,障碍能知之智而不使生。 此障由法执而生,障菩提。 菩提是能证的无漏管,是所生得。 菩提是转有漏杂染的八识而成四智。 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智为一切现行功德所依。 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此智征得诸法平等的理性,及自他平等。 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此智善能观察诸法自相、共相及众生根器。 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此智能成就为欲利乐有情的本愿所能成事。 六七二识为见道时转,前五识及人识到怫果位时转。 涅 是所证的真如理,是所显得。 证佛位四智圆满时,所证真如理,安全显现,即具得四种涅筹:本来自性清净涅筹,有余依涅架,无余依涅架,无住处涅筹。 成四智,证涅桑而得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发布时间:2024-04-06 11:36:47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0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