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作品选录:第十六课、四愿齐说(明·憨山德清) 内容: 第十六课 四愿齐说(明憨山德清)四愿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萨行者之所发也。 然菩萨非别人,乃大心凡夫,于尘劳中有志上求作佛者。 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须下化众生;欲化众生,必先志断烦恼;欲断烦恼,必先广学法门。 故此四事相与而有。 众生,乃佛之对也;烦恼者,众生之本也;法门者,治烦恼之药也。 以众生无边者,因烦恼无尽也;以烦恼无尽故,法门亦无量也。 难度者愿度,难断者愿断,难学者愿学,三者既能,则佛道虽无上,亦可成矣。 是所谓四弘誓愿,有大心者,方能发此大愿;具大愿者,方能建大业、立大功、成大名。 是皆以大行资愿,非虚愿耳。 是四者,非假外求,乃求诸己而已矣。 何以明之? 以吾人自心本来是佛,与众生原二体也。 因一念有我,我一立,则敌我者皆人;人又一我,众我聚而众生成矣。 众生所本,本乎烦恼,烦恼坚执,则我相益固;我相固,则人不亡;我丧,则人不立;人不立,则烦恼空,是则我心烦恼若尽,则返观人我如空花耳。 我若空花,则觅众生若邀空花而结空果,彼此求之,了不可得矣! 所谓烦恼尽而众生空,斯则不度而自度矣,是相与而无也。 然举世之人,莫不有我;有我者,皆以烦恼;烦恼用事,非真心也。 然烦恼者,情也。 若断烦恼,而以烦恼之心断之,是借贼兵而齎盗粮也。 以情入情,如以火投火,名曰益多,求欲断之,不可得也,故不得不学法门耳。 法门者,乃出情之法,为消烦恼之具,所谓空法也。 空法者,佛之心也;所明之事,佛之行也。 学佛者,以吾人之心,体佛之心;以日用之事,效佛之行。 是以自心之佛心,学自心之佛行,断自心之烦恼,度自心之众生,则如汤消冰,不劳余力矣。 是则四愿固难,若返求之,吾心中无不具足,自不假于外也。 若知不假于外,则吾人现前此身是有我也。 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远而天下、国家、生民、物类,皆众生也。 返求自心现前日用,若以烦恼之心而为之,然于自身六凿相攘,况家齐而国治、天下平乎? 苟即此一念现前,以空法而用事,则念念烦恼转为智光,照了众生,同归自性,则与佛同体。 此则烦恼空而众生尽;众生尽而佛道成,民胞物与,浩然大均,又岂愿为徒设哉! 由是观之,出世之法,在即世而成。 吾人自今已往,凡所作为,无论致君泽民,未尝一事一行不出四弘誓愿,无非成佛之行。 岂特为操虚尚事,耳目寄兴而已哉? 某以此见志,其有得于此乎! 发布时间:2024-04-03 12:26:1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