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学书籍:佛光学:第十二课、人间佛教的经证 内容: 第十二课 人间佛教的经证「人间佛教」是生活化的佛教,是当代化的佛教。 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也不离人间。 因此,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中,有关佛陀教化众生,六度四摄的思想,乃至人伦、世用之经典根据,比比皆是。 本课收录佛典经论及祖师大德法语之佳句精华近百条,为人间佛教的经典依据聊作指标,并为「人间佛教」的传承提供确切之证明。 一、护生环保1. 若人种种修诸福德,而无不犯杀生戒,则无所益。 何以故? 虽在富贵处生,势力豪强而无寿命,谁受此乐? 以是故知,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大智度论》2. 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 何等为五? 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 《分别善恶所起经》3. 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能救护众生。 《大集会正法经》4.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 《法句经》5. 若有众生,于十恶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何等为十? 一者、其杀业故,故诸外报,大地咸卤,药草无力;二者、以偷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虫等,令世饥馑;三者、其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四者、以其妄语业故,感诸外物皆悉臭秽;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险谷,株杌槎菜;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麤涩恶物,不可触近;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林,枝条棘刺;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九者、以瞋业故,感生外报,令诸树木果实苦涩;十者、以邪见业故,感生外报,苗稼不实,收获尟少。 以是十业,得外恶报。 《业报差别经》6.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 如法戒具足,缘斯得升天。 《杂阿含经》7. 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福即生梵天。 何者为七? 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佛说诸德福田经》8. 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梵网经》9. 善求自护者,自护如护命;以平等自护,而等护于命。 《杂阿含经》10. 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作证,是名自护护他。 云何护他自护? 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杂阿含经》11. 常具惭愧,悲愍有情,下至蝼蚁,起护念想。 《长阿含经》二、管理教化1. 夫为国王,当行五事。 何谓为五? 一者、领理万民,无有枉滥;二者、养育将士,随时禀与;三者、念修本业,福德无绝;四者、当信忠臣正直之谏,无受谗言,以伤正直;五者、节欲贪乐,心不放逸。 行此五事,名闻四海,福禄自来;舍此五事,众纲不举,民困则思乱,士劳则势不举。 《法句譬喻经》2. 若欲治彼恶行众生,先起慈心,智慧观察,思惟五法,然后当治。 何等为五? 一者、依实,非不实;二者、依时,非不时;三者、依义,非无义;四者、依柔软语,非麤犷语;五者、依慈心,非瞋心。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3. 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瘦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物当使平等。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4. 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应所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5. 师教弟子有五事:一、当令疾知;二、当令胜他人弟子;三、当令知之不忘;四、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欲令弟子智慧胜师。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6. 能令学、能教、学使敏、导善道、令属贤友,是师对弟子五事也。 《善生子经》7. 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歎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当从后称誉之。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8. 道成乃知师恩,见师即承事;不见者,思惟其教诫,如孝子念父母。 《忠心经》9. 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 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 《佛说孛经抄》10.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反得苦恼。 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百喻经》11. 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自不除,能教他除,无有是理。 是故菩萨先应自施,自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 《优婆塞戒经》12.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大般涅槃经》13. 谋在多,断在独。 谋之在多,可以观利害之极致;断之在我,可以定丛林之是非也。 《禅林宝训》14.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 《禅林宝训》15. 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 《禅林宝训》16.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华严经》17. 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能调伏众生。 《优婆塞戒经》三、家庭人伦1. 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 《五分律》2. 供养于父母,及家之尊长,柔和恭逊辞,离粗言两舌,调伏悭吝心,常修真实语。 《杂阿含经》3. 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心地观经》4. 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为胜福田,现世流布大名称,未来福报转无量。 《龙树菩萨说法要偈》5. 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 云何为五? 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违;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 《佛说善生经》6. 父母视子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四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7. 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傅御。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8. 妇视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婬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9. 夫当以五事正敬正养至正安其妇。 何谓为五? 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时与衣食、时与宝饰。 《善生子经》10. 妇当以十四事事于夫。 何谓十四? 善作为、善为成、受付审、晨起、夜息、事必学、阖门待君子、君子归问讯、辞气和、言语顺、正几席、洁饮食、念布施、供养夫,此妇之十四事也。 《善生子经》11. 夫之敬妻亦有五事。 云何为五? 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 《长阿含经》12. 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 云何为五? 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 《长阿含经》13. 女人之法,不当倚端正而生憍慢。 形貌端正,非为端正也;唯心行端正,人所爱敬,是为端正也。 《玉耶女经》14. 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口,先进姑嫜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瞋;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 《玉耶女经》15. 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 云何为五? 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 《长阿含经》四、断恶修善1. 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消毁其形。 《佛说孛经抄》2. 檀越当以五事供养沙门、婆罗门。 云何为五? 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 善生! 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养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 云何为六? 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 《长阿含经》3. 善生! 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云何为四? 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长阿含经》4.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歎誉。 《增一阿含经》5. 吾宁守道,贫贱而死,不为无道,富贵而生也。 《六度集经》6. 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7. 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 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佛遗教经》8. 有六患消财入恶道,当识之! 何谓六? 一为嗜酒游逸;二为不时入他房;三为博戏游逸;四为好大伎乐;五为恶友;六为怠惰。 《善生子经》9. 见学胜己,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 《优婆塞戒经》10. 面上无瞋是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上无瞋无价宝,不断不灭是真常。 (均提童子)11. 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 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 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 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不变。 (唐永嘉玄觉)12.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宋慈受怀深)13. 菩萨成就四法,临命终时,诸佛现前。 何等为四? 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满足;二者、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者、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妙慧童女经》五、理财之道1. 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 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杂阿含经》2. 所有财宝皆分为四: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心地观经》3. 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大宝积经》4. 一为供养父母妻子,二为瞻视人客奴婢,三为给施亲属知友,四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般泥洹经》5. 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佛遗教经》6.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善生子经》7. 虽复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 《优婆塞戒经》六、交友之道1. 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如是四摄法,普摄诸世间。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 犹如在于鱼铺上,以手执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鱼臭,亲近恶友亦如是。 《佛本行集经》3. 若有手执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须臾执持香自染,亲附善友亦复然。 《佛本行集经》4. 莫亲恶知识,亦莫愚从事,当近善知识,人中最胜者。 人本无有恶,习近恶知识,后必种恶根,永在暗中行。 《增一阿含经》5. 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增一阿含经》6. 为人者,当爱乐人德,欣乐人善,不可嫉之。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7. 言佞之友,当以四事知:宣人之私、自隐其私、面伪称善、退则兴诽。 《善生子经》8. 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歎;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9. 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 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于人前直谏,于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彸,忧解之;四者、见人贫贱不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10. 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见人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较;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11. 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12. 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 佛言:择其善者而从之,恶者远离之。 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13. 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 何谓如花? 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贵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 何谓如称? 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 何谓如山? 譬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 何谓如地? 百穀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佛说孛经抄》14.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辄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 《过去现在因果经》15. 自不杀生,教人不杀,乃至自行正见,教人正见,若能如是,则得名为真善知识。 《大般涅槃经》16. 菩萨成就四法,所言人信。 何等为四? 一者、发言修行,常使相应;二者、于善友所,不覆诸恶;三者、于所闻法,不求过失;四者、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妙慧童女经》七、养生之道1. 噉食太过人,身重生懈怠,现世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觉寤,应时筹量食。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2. 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著世间。 《佛医经》3. 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佛遗教经》4. 人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佛医经》5. 步行有五德。 何等为五? 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饭食易消不作病;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为久。 《七处三观经》6.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 《太子瑞应本起经》7.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杂阿含经》8.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禅苑清规》9. 经行有五事好:堪远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饮,得定久住。 《四分律》10. 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争;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 《佛说善生经》八、人间生活1. 见离坏众,能令和合。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 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 《优婆塞戒经》2.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六祖坛经》3.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 《六祖坛经》4.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六祖坛经》5.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唐惠能) 发布时间:2024-04-02 11:34:5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