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门四威仪:行、住、坐、卧 内容: 【四威仪】[出菩萨善戒经]谓修道之人。 心不放逸。 若行若坐。 常在调摄其心。 成就道业。 虽久于行坐。 亦当忍其劳苦。 非时不住。 非时不卧。 设或住卧之时。 常存佛法正念。 如理而住。 于此四法。 动合规矩。 不失律仪。 是为四威仪也。 一得谓修道之人。 举止动步。 心不外驰。 无有轻躁。 常在正念。 以成三昧。 如法而行也。 (梵语三味。 华言正定。 )二住谓修道之人。 非时不住。 若或住时。 随所住处。 常念供养三宝。 赞叹经法。 广为人说。 思惟经义。 如法而住也。 (三宝者。 佛实。 法宝。 僧宝也。 )三坐谓修道之人。 加趺宴坐。 谛观实相。 永绝缘虑。 澄湛虚寂。 端肃威仪。 如法而坐也。 四卧谓修道之人。 非时不卧。 为调摄身心。 或时暂卧。 则右胁宴安。 不忘正念。 心无昏乱。 如法而卧也。 欲了生死,先要循规蹈矩,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biàn)律威仪无异。 执身即除习气,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古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四威仪偈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 行威仪行步徐徐牛顾视,高观下盼不移神。 纵使触目绕诸境,了了知心不受尘。 无尘莫未执为宗,心境双亡不住空。 任运安养到处所,行与行来岂异同。 不记山河是南北,谁知途路向西东。 住威仪住立端然绝思虑,寂寂不虑亦不缘。 纵使风尘千遍度,六入无闻玄更玄。 诸尘所以本来前,良由净虑觉心源。 念念无依着究竟,菩提真门当自诠。 坐威仪坐等须弥不倾动,事绪纵横心拒生。 闭目自知心不起,开眼观尘与理平。 平与无干支可住,于中皎洁息无明。 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 卧威仪高卧清虚住法印,外示乖慵内精进。 傍眠侧卧不随尘,展脚横腰绝戏论。 心中慧剑利如霜,相貌观瞻却似钝。 破纳搭肚守真如,曲肘抵头看漏尽。 一、行如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 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 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 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 发布时间:2024-03-28 08:36:5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20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