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 内容: 比来搜索清代的一些史料,找到诸如范文程、刘统勋、陈廷敬等四位清代名臣的祖上的一些事迹。 感叹四位“宰相”的祖辈积善深挚,所以将这些有价值的内容集录成文,以期现在及未来有缘读此文章的人,能受到启发。 这种看待人生问题的思维方法,源于佛儒两家的思惟源泉。 说到佛法,世上稀有不清的人对它怀有崇敬之心,然则对其有所懂得的人,却并是很多。 许多人将佛法看做是深妙而高明的哲学,却不知其乃是指导做人的实用真理。 佛法提倡三世因果之学。 认为一小我,假如前世所积集的善业多,今生则获出生尊贵之家、身材边幅殊胜、充裕有大势力、长命而少病康宁等上妙的果报。 假如前世所积集的恶业多,今生则受出生魔难之家、身材边幅丑缺、贫弱而无人助、夭折且多病凶祸等下劣果报。 源于古代中国本土的聪明,儒家的圣贤也拥有这种相关因果的人生看法。 在《尚书》中的《洪范》篇中,箕子就这样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大请安思是说服从于善而能服从正道的,获得长命充裕康宁等福。 服从于恶而违背正道的,获得横死夭折、疾病缠身、忧? 不安、贫穷、貌丑陋、软弱无能等穷厄之果。 但自古及今,能获得世间圆满福的人,是异常罕见的。 比如前世虽乐善好施,而爱好发怒,则今生获得大富却边幅丑陋的果报。 比如前世不爱好广结善缘及为他人付出,却很少杀生,则今生获得贫穷却很长命健康的果报。 比如前世爱好施惠于人,却杀生过多,今生则获得充裕而宿疾缠身及夭折的果报。 比如前世爱好出劳力赞助别人,却很少在钱财上广泛的付出,则今生获得虽然贫穷,却分缘极好,且受人爱戴互助的果报。 诸如斯类,暂不一一列举。 虽然因果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世俗的人不轻易懂得因果报应之事理。 以凡夫的肉眼,即不能看见今生享福刻苦之人的前世各自所种的或善或恶之因,也不能看见今生积德做恶之人下世各自所得的或富乐或魔难之果。 所以儒家圣贤仅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凭借子孙的余庆余殃,来说明因果之事实。 以积德或做恶的人死后,他的转世来生所获福祸苦乐,此虽为常人肉眼所不能见。 但其人的子孙所受的兴旺延绵或魔难拒却,这是只要留意考察就能看得见的。 下面我就说说这四位清代宰相的祖德事迹,以便于世上为人父母者有所借鉴。 范文程,字宪斗,他是北宋时期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的十八世孙。 因祖辈从南方迁往沈阳,所以他是沈阳人。 范文程年少爱好读书,是沈阳县学生员。 天命三年,他和兄长一路拜见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很重视他。 清太宗皇太极即位后,范文程受到重用,介入军政策划。 崇德元年,改文馆为内三院,以范文程为内秘书院大学士。 清世祖时,他担负议政大臣。 顺治十一年九月,受加太傅兼太子太师。 康熙五年八月去世,寿七十。 赐葬怀柔红螺山,立碑纪绩,谥文肃。 康熙皇帝亲自题写祠额“元辅高风”四字。 关于范文程的祖辈,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范鏓。 在《明史》一百九十九卷有他的传记。 范鏓是明朝正德十二年的进士。 为人正直。 嘉靖年间,曾担负河南知府。 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巡抚都御史潘埙以有待查实为来由,不赞成各地请求赈灾的文牒。 灾情十分紧急,为防因耽搁救灾而发生庶民饿死的情况。 范鏓不等向上级请示,就打开粮仓赈灾,保全救活十余万饥民的性命。 是以受到老庶民的称赞。 这声音传到了皇帝耳中,嘉靖皇帝责查户部及潘埙的隐瞒灾情,潘埙因推辞责任于他人而被罢官,范鏓则升任两淮盐运使。 范鏓的声名,对他的曾孙范文程也很有影响。 清太祖努尔哈赤接见范文程时。 据说他是明朝贤臣范鏓的曾孙,对诸贝勒说:“此是名臣的后代,善待他! ”应是曾祖父仕进时的积善政绩所感,曾孙范文程成为清朝开国第一汉臣。 因果报应之事,如影随形,智者当察知。 陈廷敬,字子端,山西泽州人。 顺治十五年进士。 担负过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 他曾主持编纂《康熙字典》,政绩颇多。 康熙五十一年去世,康熙皇帝为他亲制挽诗一章,命皇三子允祉奠茶酒,谥文贞。 关于陈廷敬的祖辈,他的高祖陈修,隐居乡间以耕种为生,以多余的粮食捐助穷苦的乡民。 曾祖陈三乐也过着隐居的生活,不倦的做善事。 祖父陈经济也是重孝义的人,在一方很有德望。 凡是村夫有争讼,他以几句话就能调解,使相争的双方都十分信服。 在当时有‘宁为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美誉。 陈廷敬的这几位祖辈虽然都没有仕进,然则在地方都是很奉行道义的人。 一向都在做地方上施助贫苦、调解胶葛、和气亲族的好事。 到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时,治家勤俭,然则却经常以自家有余的钱财或粮食周济村夫。 有一年,陈家捐出大量谷物,并焚毁穷鬼所欠的债券。 村夫感激陈家的恩义,上访巡抚(一省最高军政长官),请求表彰陈家。 陈廷敬的父亲知道后,急忙将那些乡民追回,抑制此事。 过了几天,乡民加倍感激踊跃。 停下手里的农活或小生意,争相写文书给郡县的长官,请求表彰建祠。 从县里到省里,各级的官员都感叹敬佩不已,竟然要将这件事向上传递给朝廷礼部。 陈昌期据说此事后大惊,亲自写文书请求不要向京城传递此事。 陈家因为累积几代人积善修善。 明清两代,先后有九人考中进士,六人入翰林,三十八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仕进。 陈氏后辈大多政绩显著,庶民赞誉。 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堪称清代北方文化巨族。 特别是陈廷敬,年青即入京城,从政五十多年,官至宰相。 今天,山西阳城县著名的国家四A级景区---皇城相府就是陈廷敬的故园。 皇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这里而得名,相府是指陈廷敬的府第。 后来,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楹联赐赉陈家。 这“德积”二字,恰是道出了陈氏家族兴旺的根源。 “德积”之家,怎么会没有好的报应呢? 刘统勋,字延清,山东诸城人。 雍正二年考取进士。 在南书房和上书房供职。 乾隆年间担负过刑部侍郎、漕运总督、翰林院掌院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 先后受加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傅等爵衔。 乾隆十七年,因为受命入军机处行走,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政绩多有建树,为官清正廉洁。 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去世,谥文正。 乾隆皇帝亲临其丧礼,见到凶事节俭朴素,十分悲痛。 回到乾清门,流泪对诸大臣说:“朕失一股肱! ”又说:“象统勋这样的才不愧是真宰相。 ”关于刘统勋祖上的道德栽培,要从他的祖父刘必显说起。 刘必显于顺治九年考中进士,后来出任广西员外郎,为官正直清廉,是一个大明白人。 他曾为子孙后代立下家训:“当官清廉、积善性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凶事从简”。 从这段家训上,可以看出这位老师长教师为人处事的立场和方法,也可以看出其对子孙后代的栽培和教导。 刘必显的的儿子刘棨是清朝有名的清官。 刘棨,字弢子,山东诸城人,康熙二十四年考中进士。 担负过湖南长沙知县,仕进廉明。 三十七年,提拔为陕西宁羌知州。 当时关中发生大饥荒,汉南犹为严重,乡镇没有贮备的粮食。 在山区搬运粮食异常艰苦。 棨请借邻州的粮食,和老庶民相约。 能运一斗米到本州仓库的人,赠予三升米,不到十日就运了三千石。 即解决了运粮问题,又施助了流民。 用这办法在其它县赈灾,也很方便。 刘棨又奉命到洋县赈灾,带着粮食沿汉江而下。 他先亲自到遍地查询拜访灾情,按期发放,几日就完成救灾工作。 对洋县县令说:“这些粮食从官府借来,假使庶民不能了偿,我们两人现代了偿。 ”到了秋天收成的季候,洋县庶民都来了偿粮食,不用催督。 不仅仅是赈灾一事,在成长临盆和提高教导上,刘棨也做出了许多务实的政绩。 康熙四十一年,升任甘肃宁夏中路同知,没有履新,值母亲去世。 却因为代老庶民了偿赋税,受到拖累不能离开,嘱托他的弟弟代售遗产,还不敷了偿,其弟以自己的家当换成钱财了偿。 人们据说了,争着捐钱为助,却不肯接收。 在担负山西平阳知府时,他减裁陈腐的轨制,凡有官司案件都急速解决。 避免了因官司滞滞泥泥,而消费庶民的人力及财力。 康熙四十八年,国家推举廉能的官员,以知府的身份被推举的,只有刘棨和陈鹏年两小我。 他的哥哥刘果,也是有名的清官,做河间县令时,曾受到“清廉爱民”的嘉奖。 刘棨的父亲刘必显对儿子的教导由此可见。 刘棨的事迹,详载于《清史稿》的卷四百七十六。 在葛虚存的《清代名人轶事》里面也有描写。 说他“毁家救荒,活人无算”。 意思是说刘棨兄弟二人,变卖自己的家产救济饥荒,救活无数的人。 当时许多饥饿之民,激动得流泪。 一个州官,为救庶民而倾家荡产,在历史上也不多见。 因为祖父刘必显和父亲刘棨两代人的栽培。 从刘棨之子刘统勋开始,刘家接踵出了刘统勋、刘墉和刘镮之,三代人出现了“三公两宰相”的盛况,成为山东诸城的望族。 可知圣人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此语绝非虚言。 曹振镛,字俪笙,安徽歙县人。 乾隆四十六年进士。 担负过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等要职。 他曾多次请求停止不急的工程,以抑制奢侈浪费。 当陶澍在淮北履行盐务改革之际,曾试探曹振镛的意思。 以曹家祖上是盐商起身,家族后辈也多经营盐业。 这样一来,曹氏家族利益会受到损害。 而曹振镛却写信答复说:“淮北盐务的弊病太深,势必非改革弗成。 你有看法,何不实施,如有艰苦,我当从中主持。 我已经七十了,怎么能更为子孙盘算。 且世界岂有饿死的宰相家? ”此举受到世人称赞。 曹振镛性格谨慎,从政数十年,官至宰相。 先后受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傅等爵衔。 在安徽省歙县雄村,有一个很有名的竹山书院。 它的建成,和曹振镛的祖辈捐资办学有关。 清朝初年,曹家为盐商,到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堇饴时,已成豪富。 他在临终前嘱咐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的只有一件事:“当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阁、修书院。 ”竹山书院建于乾隆二十四年,由在扬州经商的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资建造,自此曹氏家族后辈上学有了很好的情况。 书院规定,凡是曹氏家族的后辈均可到竹山书院读书,不用缴膏火,实行免费教导。 经费一方面是来自于书院的固定资产—“学田”,所产粮食或房钱全部用于书院教导。 别的,还有一部份资金是来自于曹姓商人的捐助。 曹氏捐资建成竹山书院不久,他的儿子曹文埴,于康熙二十五年就考中进士二甲一名。 紧接着孙子曹振镛,又于乾隆四十六年考中进士。 官至军机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宰相)。 村中都说祖辈积善,后人得益,曹景廷和曹景宸为曹氏家族立了榜样。 曹氏商人捐资助学接踵而来,成为百年不变的好传统。 在二百多年前,雄村就实行免费义务教导,使族人中家境贫寒的孩子也能读书。 这在当时的农村确实是少有的新气象,是恩惠恩泽曹氏村民的一大义举。 曹家本来祖先就有阴德,是以到曹堇饴时已为盐商富户。 充裕之时又能续种善因,捐建书院。 所今后人更能荣登科甲,再立新功。 这种事例足以给那些“富而少仁”者以为借鉴。 宰相为古代中国的中心政府总揽政务的行政首长的通称。 历代的称谓皆不合。 就明清两代而言,明朝初年,曾设阁下丞相。 洪武十三年,废丞相,由皇帝掌握国政。 宰相轨制遂废。 明成祖时以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内阁大学士权柄加重,而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居首者为首辅。 清代沿明朝旧制,到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殿阁大学士须兼军机大臣,才成为真实意义上的宰相。 该文中的范文程、陈廷敬、刘统勋、曹振镛四人,皆为前清时期的“宰相”。 这篇文章的写作缘起,乃是感于今天的世道沦亡,浑厚厚道已渐远去。 究其根源,是器械方传统教导的丧失。 国失其教,家失其道。 人心中的“德治观念”被覆盖掩埋。 所以写下《清代四位宰相的祖德事迹》。 是愿望有缘读到此文的“为官居位者”、“经商致富者”以及“为人父母”者,都能借助于清代四位宰相的祖辈事迹之启发。 唤醒我们心坎的准确向往,使道德的传承延续下去。 令此世上多一些善化,少一些迷失。 则不枉人生之大意义。 发布时间:2024-02-15 11:06:41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