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布施与福田并附故事两则 内容: 《金刚经》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又言: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弗成考虑。 众生为何贫富悬殊? 为何地位悬殊? 为何寿命悬殊? 为何健康状态悬殊? 为何有的高寿而善终,有的遇横祸而夭亡? 须知,人的福禄寿,皆为福报之化现。 推究根源,财富从布施中来,人、我本无差别,欲广福田,须凭心地,借使有人,设欲求财富,则应将财富布施给穷苦之人;设欲长命,则应将生命施与众生,也就是放生;设欲健康,则应为病患供给医药、饮食、衣服,使令安泰;设欲免于人世间九种横死,则应孝养父母,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言,不邪淫,不喝酒)。 虽然财富、长命等从布施中来,但企求人天福报而布施,非解脱之道。 须知,名闻利养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无益于解脱六道轮回。 要寻找解脱之道,就要去培养殊胜的福田。 最殊胜的福田是什么呢? 佛法僧三宝。 赡养佛法僧就是培养最殊胜的福田。 赡养佛,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礼敬自心之佛;但要礼敬自心之佛,先要礼敬外在之佛,形式与内容统一。 是以泥像建庙是殊胜的福田。 赡养法,就是把佛法的真理传播给众生,佛法流传至今是靠经典传下来的,是以印经赠书是最殊胜的福田。 诸赡养中,法赡养为最。 建庙若是形式,印经就是内容了。 赡养僧就是清净六根,僧是六根清净的象征,也是表法的,比丘,比丘尼,天人见了也要顶礼。 要清净六根,先要赡养世间僧。 《楞严经》有言: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各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甚至淫女、孀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 所以,真正的菩萨、阿罗汉,不会自称是菩萨,阿罗汉。 我们皆应礼敬赡养世间僧。 不住于相布施,不求自身或自家利益,而将功德回向给十法界众生,回向给佛净土,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校量布施功德缘品中有言:未下世中,若有善须眉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赡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甚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如但回向自家家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罪,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是故地藏,布施人缘,其事如是。 以两则摘录自《安士全书》的故事两则,与君共勉。 五里铜盆,装满金钱据《杂宝藏经》记载,拘留孙国,有个恶生王,看见一只金猫从园堂东北,走入西南角。 叫人挖掘,获得三层铜盆,中心装满了钱,延伸五里外。 国王很奇怪,问尊者迦旃廷。 回答说:“以前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肃静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我们今朝的劫名贤劫,有一千尊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下一尊佛是弥勒佛)。 这尊佛涅槃后,有比丘乞食,把钵放在路上,对人们说:”假如有人把钱财,放到这个稳固的仓库中,一切响马水火都不能夺走。 ”当时有一个穷汉,据说后特别积极,正好身上有卖柴得来的三文钱,就拿出来布施了,走回家有五里路,他步步发欢乐心,到家门口要进屋时,还遥向僧人顶礼发愿。 当时那个穷汉就是大王您啊! ”一束葡萄,一月布施据《法苑珠林》记载,舍卫国有一穷汉家,布施一束葡萄给比丘,比丘说:“你已有一月的布施了。 ”穷汉说:“我只布施一束葡萄罢了,怎能说布施了一个月呢? ”得道比丘说:“这一束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的念头,念念赓续;不就是一个月吗? ”【按】布施的工作,或者会暂时间断;布施的心念,却不能暂时间断。 念念相续,才能培养菩提种子。 赡养庵院一钵饭,使人得益最多,使得他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天天赡养三宝。 正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光滑油滑章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入三摩地(三昧),斯为第一。 发布时间:2024-02-02 11:08:06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