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普陀山开山之由来,不肯去观音院 内容: 五代后梁明贞二年的时刻,因中国佛教在唐时传去日本,当时有很多为了求法留学的日本削发人,都到中国来访道寻师。 个中有慧谔和尚,远渡重洋,航海来到我们中华大国,一方面寻师访道,一方面参礼遍地的佛教圣地。 有一天来到山西五台山,朝拜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遍游五台胜地,参观名胜,看见一尊观音大士的圣像,清净肃静,心羡不已。 本想向该寺当家师傅商讨请回日本赡养,生怕人家不允所求,所以他最后的办法,只有不与而取。 他以为这是出于善心,能使日本国民睹圣像而生敬信,“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这种做法决不会是犯佛戒中的“不与而取的盗戒”吧? 所以他打定了主意,就静静的把这尊圣像拿走了。 慧谔和尚既然获得这尊无上至宝的圣像,当然不敢再在五台山勾留下去,立时束装就道,买舟东渡,预备回归本国去了。 当这条船开到现在浙江定海县所属的舟山群岛,有一名叫新罗礁的地方,溘然海洋中现出无数的铁莲华(今称莲华洋),挡舟不能进步,如是者三日三夜,这只船始终无法开出,只有远远在普陀山四周打转。 假如向东开,即有铁莲花从海中涌现出来,阻道不前。 慧谔和尚此时已经吓得惊惶万状,心中忐忑不定。 鄙谚说:“为人不作亏苦衷,空中打雷我不惊。 ”他这时自己开始静坐思过了。 他扪心自问,生平无大过,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弗成告人的坏事,为什么今天在海洋遭阻,进退不能呢? 佛教徒遇着无法解决的艰苦事,独一的法宝,就是跪向佛前,求哀懊悔。 当他跪到菩萨像前,溘然想起这尊菩萨是不与而取偷来的,这时他恍然大悟,引咎自惭,很快的跪下去祷告着说:“大士! 学生因见菩萨圣像肃静,我国佛法未遍,圣像少见,我想将菩萨圣像请回日本供奉。 借使我国众生此时无缘见您,当从所向,学生即就该处,建立精舍,供奉圣像。 ”祷罢舟行,竟至潮音洞边,安然停下。 那时普陀山照样一片荒岛,野无人烟,虽然在汉时就有汉光武皇帝的石友严子陵师长教师的岳丈梅子真师长教师,隐居在这个山上,修真养性(即今梅福庵,内有梅福仙人炼丹井。 普陀山别名梅岑山,即指此也)。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海中有此山,一向到五代梁明贞年间,仍然照样一座荒山孤岛,只有几个捉鱼为业的渔翁,在山上搭几间茅草蓬子,住在海边山凹里。 当时慧谔祖师靠舟上山,寻了大半天,好轻易才在靠潮音洞不远的山旁边,找到一间渔人茅舍。 该舍主人就是打鱼为业的张渔翁,经由慧谔和尚说明来意,他大为激动,同时也欢乐得了不得,菩萨连日本一个国家都不愿意去,而要住在我们这个孤岛荒山之中,这一座荒山真是与菩萨有大人缘了。 我们住在这里邻近的国民,也真是有很大的福德和气根哩,所以才能获得观世音菩萨显化此山。 他思惟至此即很慷慨的向慧谔和尚说:“师父! 你们贵国的人,既无缘见佛,那末你就与菩萨一并住在我们山中。 我把住的房子和地方让出来,你可以筑庵供奉菩萨。 我过海去,叫各地民众,人人来山拜佛赡养你,你不要再回日本去了。 ”慧谔禅师是以不再回日本而就在山上筑庵安住,呼名曰“不肯去观音院”。 他就成了普陀山第一代的开山祖师了。 这就是我国普陀山开山之情由。 发布时间:2024-01-09 11:05:4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8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