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真堪布:善知识不是谁都可以当的 内容: 达真堪布:善知识不是谁都可以当的 上师善知识的标准包括具有广大的智慧、无伪的慈悲心和摄受弟子的能力等。 “广大的智慧”就是精通教义,不是精通词句,而是精通甚深的意义,精通三藏的意义,这叫具有智慧。 若是你只精通词句,这叫知识。 善星比丘精通三藏,但他对佛陀生起了邪见,最后离开了佛陀,他精通的只是词句,不是含义。 “无伪的慈悲心”就是没有自私自利,纵遇命难也不舍弃众生,平等地想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虽然我们心里视一切众生平等,但行为上肯定有分别。 首先要帮助和利益身边的众生,然后再慢慢扩大范围。 因为身边的这些众生是最有缘的众生,是最需要你的众生,所以我们要从这些众生做起。 一说要平等地对待众生,有些人就不管家人了,这是错误的。 所谓平等是内心的境界。 我们心里知道众生过去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做过我们的儿女,都是一样的。 若是你懂得和深信佛所讲的三世因果,你的平等心就能修出来。 但是我们去利益或者度化众生的时候,要从身边的众生做起,这不是分别。 先利益他们,度化他们,然后再扩大范围,这叫无伪的慈悲心。 “摄受弟子的能力”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同行、共事。 摄受弟子时要用各种善巧方便,应该软硬兼施。 因为众生的根基和意乐不同,你要有各种善巧方便,才能真正接引众生、摄受弟子。 布施:刚开始可以给他一些加持品等,通过布施接引他。 爱语:如说一些好听的、和他的意愿比较相合的话。 同行:为了接引他、摄受他而做一些他喜欢做的事。 比如,他喜欢念什么就让他念什么,他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 共事:与他做同一种事情。 比如,一个大成就者或乘愿再来的菩萨已经圆满了,不用再去做消业积福的事情了,但是为了接引众生、摄受弟子,表面上要跟他们一起精进地消业积福。 所以,即使真正成就那天,消业积福的行为也不能断,也不会断的。 即使成就了也还是要学修,但那完全是轻松自在的。 作为大乘的善知识或菩萨,必须能通过各种善巧方便摄受弟子,有接引众生的能力,否则就无法利益众生。 这些是上师善知识的法相,首先要通过这些标准仔细观察、慎重考虑,不能盲目依止,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你们总说这个是终身大事,那个是终身大事,其实都不是终身大事。 我们依靠人身在今生要承办解脱、获得成就,这才是人身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这才是真正的终身大事。 ——摘自《入菩萨行论》讲记(40) 发布时间:2024-01-03 09:57:33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8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