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灭罪求福 内容: 陆渊雷居士译释(出佛说未曾有因缘经)【经文】有外道婆罗门妇,名曰提韦,夫亡家贫,自责孤穷,欲自烧身祠天,求当来福。 时有道人,名曰辩才,教化提韦女人云:“譬如有牛,厌患车故,欲使车坏,前车若坏,续得后车,轭其项领,罪未毕故,人亦如是。 假令烧坏百千万身,罪业因缘相续不灭,如阿鼻狱烧诸罪人,一日之中八万过死八万更生,过一劫已。 其罪方毕。 况复汝今一过烧身,欲求灭罪,何有得理? ”提韦白言:“当设何方令得罪灭? ”辩才答言:“前心作恶,如云覆月,后心起善,如炬消闇,自有方便灭除殃罪,现世安隐,后生善处。 ”提韦闻已欢喜,忧怖即除,即率家内奴婢眷属五百余人,围绕叩头,恭敬合掌,白辩才言:“尊向所说灭罪事由,愿更为说除罪之法,当如法行。 ”辩才答曰:“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 受恶罪报,今当一心忏悔。 若于过去,若于今生,有如是罪,今悉忏悔,出罪灭罪。 当自立誓,救度眷属,代其忏悔。 所修福善,施与一切受苦众生,令其得乐。 众生有罪,我当代受,缘是受身,至成佛道。 忏悔讫已,更赐余善,当勤奉行。 ”辩才更为授十善法,欢喜信受。 【译语】南方有一句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实在是经验出来的甘苦之言。 在荒年,或兵马乱世,或身家遭遇不幸,衣食困难之际,农工阶级还能勉强自食其力;独有士夫阶级,俗语所谓‘长璊党’者,收入既大大减少了,支出呢? 因要维持相当体面之故,却处处不能节俭,此中苦楚,诚复难言。 这一节未曾有经所说的婆罗门妇,便是一个例子。 印度有一个外道婆罗门妇人,名叫提韦,丈夫死后,家计贫穷下来。 可是因为自家是婆罗门族,乃印度四种族中头等高贵门户,眷属奴婢共有五百余人,吃饭穿衣是万万省不了的。 这五百余人的衣食,叫提韦一个寡妇如何支持? 提韦受了贫穷的苦楚,也像中国普通妇女一样,以为‘前世不修,必须修来世’。 那时印度有一派外道,认为快乐须用痛苦换取,今生越是熬得痛苦,来世越是受得快乐。 提韦大概也盲从这一派外道的传说,他想身体的痛苦,莫过于活活的火烧,预备烧自己的身体来祭天帝,一则把今生的痛苦换来世的大快乐;二则天帝受祭,自然也要帮我忙,给我福;三则烧死了自然免除支持门户的责任。 这样计算著,尚未实行,恰好有一位佛门有道之士,名叫辩才,闻知提韦打算烧身祭天,便来教化开导他。 辩才向提韦道:“你因家主责任重大,负担不起,想烧身一死了之,要知死虽死了,你的责任仍不能免除,为什么呢? 譬如一头牛,不胜拉车之苦,以为车若毁坏,便可不拉,便一心打算毁坏那车子,不知前车虽坏,主人会别弄一车,仍旧轭住颈项,非拉不可。 这中间的原因,因为前生造了恶业,今生所以受罪,罪未受满,不能免除。 牛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说到烧身的话,阿鼻地狱中的罪人,昼夜受烧,烧得一昼夜间死去复生各八万次,这样烧到一劫之久,其罪方尽。 你如今只烧一次,便想灭罪,这如何办得到? ”提韦听了,觉得有理,便请问:“可有什么法子,令罪业消灭? ”辩才答道:“善恶罪福,都由心起。 从前心起一念作恶,好比月亮被云雾遮蔽了,其亮原在,此后倘能心起一念行善,好比燃起火把,黑暗顿时变作光明。 真要消灭罪业,怎会没有法子,那法子不但灭罪,而且能使现今世安稳,未来世生于善处哩! ”提韦听得十分欢喜,顿时把满腔忧惧扫个干净。 即便唤齐全家眷属奴婢五百余人,围绕叩头,恭敬合掌,请问辩才道:“尊者刚才说了灭罪的理由,如今请求再说灭罪的方法,吾等当照法奉行。 ”辩才道:“若要灭罪,须探求罪业来由,罪业无非出于身口意三者。 身业不善有三桩,一为杀生、二为偷盗、三为邪淫;口业不善有四桩,一为妄言、二为两舌、三为恶口、四为绮语;意业不善也有三桩,一为嫉妒、二为嗔恚、三为憍慢邪见。 合而言之,身三口四意三,是名十恶。 人于十恶中造了恶业,或少或多,乃至全犯,皆须视恶轻重,受其罪报。 如今要灭罪,第一须一心至诚忏悔,凡是过去世中以及现在世中,所造罪恶,从今一齐忏悔,从今决不再造,如此便可出罪灭罪。 不过忏悔须是死心塌地,痛哭流涕地立誓,忏悔后须当真步步小心,绝不再犯,决不是随便口头说说的事情。 若要救度眷属,也可以带他们教导他们忏悔,忏悔后,又时时监察督促他们,勿令再犯。 一方面再要发广大慈悲心,凡我所修得的福善,尽施与一切受苦众生,令其得乐。 众生所犯罪恶,我当代他们受报,如是修持,今生如是,来生也如是,生生世世,无不如是,直到成佛为止。 ”提韦遵信忏悔了,辩才又教他种种善业,给他说十善戒,令勤力奉行,提韦一一欢喜信受。 【释义】大多数太太奶奶们吃素念佛,皆因环境有很大的缺陷,存著‘前世不修,且修来世’的心,这似乎太看轻自己了,而且这样的应用佛法,也太觉得大材小用了。 修佛法而换取来生福报,那是最轻松最容易的事;不过既得了富贵之福,便容易造恶业,既造恶业,又须受苦,非但环境缺陷,连三途恶道都说不定要尝尝味道,那么,修福岂不是堕落的因由。 提韦打算烧身祭天,也是未能免俗。 辩才却教化他修正法,发正愿,这是我们所当首先注意的。 身口意三业,开为身三口四意三,而成十业。 十业自分善恶,为上升与堕落之因,学人不可不察。 从杀以至邪见为十恶业,反之;从不杀生以至不邪见,为十善业。 受持十善者有十善戒,为大乘在家之戒,持十善戒不失,即无他修,亦生欲界诸天,次之亦不失人道。 十善业是佛教徒基本下手之途,故略说如下:一不杀生:虽臭虫蚊蝇皆不可杀,但可驱拂,或弃掷而止。 肉食与杀生相联,倘一时不能断肉食,为戒杀故,但可食三净肉。 三净者,一不见杀,二不闻杀,三不疑心为我而杀。 此中前二项,近于孟子所谓‘君子远庖厨’,颇似掩耳盗铃,必须加入第三项,方为无弊。 盖鸡鸭活鱼之类,入厨而杀者,皆是为我特杀,除去为我特杀,则不见不闻,自与仅仅远庖厨者不同矣! 尝见新人物强辩,略谓:“水中空气中皆有微生物无数,人无论如何,不能不饮水,不能不呼吸空气;一饮水则水中生物被杀无数,一呼吸则气中生物被杀者亦无数,如此而复斤斤言戒杀,岂非痴人说梦? ”不知水中空气中之微生物虽诚被杀,然皆出于不得已,既无杀之之意,更无杀他以利我之心,岂同食肉之人,既有蔬谷可以养生,而复杀他命以快我口腹。 故二者虽同是杀生,而无罪有罪,自不待智者而辨矣。 二不偷盗:看似易守,其实极难不犯,盖非给我而取之者,皆属偷盗,非但不做小偷强盗而已。 譬如任职公司机关之人,偶写私人信件,随手取用公共笺封,此极平常之事,不知已犯偷盗矣。 又如寄邮件,印刷物费轻,信件费重,若于一册印刷物中夹一极小条子,写一二句极简单之语,而此册仍作印刷物寄,亦已犯偷盗矣。 推此而论,吾侪几于无日不偷盗,不可不猛省。 三不邪淫:在家有妻妾,自不禁房事,若非自己妻妾,便入邪淫之条。 若更严格的说,即使自己妻妾,但非望生育而行,亦是邪淫。 四不妄语:为十善戒中极难守最易犯之一条。 如强不知以为知,以及悬揣臆测之词,无非妄语。 商贾营业,大至洋行字号,小至肩挑负贩,苟有讨价还价,无不打极大妄语。 若夫买空卖空,造空气,放谣言,尤其是专恃妄语以图利。 尝有大德守妄语戒,竟终年不发一言,问之亦不答,若必须言语,则用笔谈,实因一开口极易涉妄,并非故示奇特也。 五不两舌:两舌亦妄语之一种,即向对峙之两方面前,说两种口气的话,其意欲两面讨好故也。 两种口气既不同,假定一种合于事实,则他一种已是妄语,何况有两种皆妄不实者。 又普通妄语不过欺骗听者而已,两舌既用于对峙之两方,能使两方嫌恨愈深,至于横决,则两舌之罪尤大于妄语矣。 六不恶口:恶口即粗恶带骂詈式之口气,正式骂詈当然亦属恶口,农工阶级犯者较多,妇女亦易犯,如‘死人’等皆是。 七不绮语:绮语者,希图动听,带有秽浊意邪淫意之语也。 第八戒:依此经是不嫉妒,通行则为‘不悭贪’,嫉妒似可包摄于第九嗔恚中。 悭谓应给与他人之财物而不给与,或故意迟缓给与,减少给与是也;贪谓不应取而取,或一念欲取之,皆是,此亦极易忽略而犯者。 九不嗔恚:嗔恚即发怒,而亦包括气恼怨恨诸情,处事须心平气和,乃能恰当。 心有嗔恚,则发为行动,必致偏激,易于误事。 且人事虽有败坏可嗔之处,而嗔恚之发,决不能使已败坏之事恢复正常,则嗔恚为多事,徒苦自己耳。 然极易犯,鄙人性亦易嗔,正所谓说得到做不到者。 孔子因颜渊能不迁怒,赞为好学,可知不迁怒已极难,而况于不发怒乎。 然学人当努力自勉,不当援颜子之事而自恕耳。 十不邪见:凡于佛法以外,信受种种外道,种种宗教,皆为邪见。 此非佛门心量窄而门户深也,实因惟有佛之知见为正知见,从最正之佛知见望其他知见,自然皆是邪见。 但所邪有浅深耳,即在佛门,倘信奉二乘声闻,不修大乘,亦属邪见。 此经‘邪见’上有‘憍慢’二字,憍字音义同骄,憍慢即自大之意,未悟而自以为已悟,未修证而自以为已修证,不通晓而自以为通晓,皆憍慢也。   发布时间:2023-12-23 09:24:05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8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