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觉贤 (曲高和寡 行高忤从) 内容: 觉贤 (曲高和寡 行高忤从)罽宾大寺中,来了一位前秦僧人智严。 他为学法而来,见此地僧众仪表谈吐果然不凡,而见地也非汉土能比,不禁冲着东方慨叹道:哎,我的同辈们,学习大法的弘愿已备,只可惜遇不到真正的老师,无法开悟! 便向方丈询问:请问大师,此地谁能担得起到罽宾传法的重任呢? 要说这罽宾城中,道行高深的人自然不少。 不过细论起来,还是佛驮跋陀罗合适。 此人生在天竺那呵利城,世代相传,尊崇佛法,他自幼出家,已通透地理解了经论,小时曾跟大禅师佛大先学习过。 方丈默想片刻答道。 智严又去访佛大先,大先也说:能统摄僧众、传授佛法的人,佛驮跋陀罗正是。 智严便去苦苦邀请,跋陀罗最后答应下来。 这佛驮跋陀罗,即觉贤,他三岁丧父,五岁丧母,叔祖鸠婆利可怜他孤苦无依,便让他做了沙弥。 十七岁时,与几个同学一起,以诵习经典为业。 他聪慧过人,师傅常感叹:他一天能抵别人三十天! 受戒之后,更加精谨勤苦。 年轻时,他便以精于禅律出名。 后来,与同学僧迦达多同游罽宾。 几年之中,达多虽佩服他才识明通,但尚不知其底细。 一天,正在密室坐禅,忽见觉贤进来,吃惊地问:师兄从何处来? 他微笑道:刚去了一下兜率天,向弥勒佛表示敬意。 说完便隐没了。 达多知他是圣人,后来又屡见他显神通,细加询问,才知他已证得了不还果。 觉贤修炼已成,便想游历四方,弘扬佛法,兼以考察风俗,于是便答应了智严的请求。 觉贤告别僧众,裹粮东行。 步行三载,尽严寒酷暑,才度过葱岭。 一路上经过六个国家,国王们佩服他远行传法,都尽力资助。 行至交趾(越南),便搭船沿海路走。 海雾迷漫,船行到一座小岛旁。 觉贤用手一指小山说:在这里停一停。 船主却说:旅客赶路,珍惜时日,又不是游山玩水,这样的顺风不走哪行? 船走出二百多里,不想风向突转,又将船吹回岛下,众人才知道他不是凡人,纷纷拜他为师,由他决定是走是停。 又刮起顺风,其他船只竞相出行,觉贤说:不能走。 很快,先走的便覆没了。 一天半夜 , 觉贤忽令所有船只出发,众人正在梦中留连,懒得动,他便亲自解开缆绳,一只船独自走了。 很快海盗过来,留下的人都被杀掉。 觉贤到达青州东莱郡(今山东一带)他听说鸠摩罗什已在长安,便去找他。 (此时苻坚的前秦己亡,姚兴的后秦正盛)两人相见,十分欢喜,共同探讨法相,阐发玄微之理,悟到许多精妙之理。 觉贤一次十分疑惑地问罗什道:你所阐发的,并无出人意料之处,怎么弄到这么大的名声呢? 罗什微笑道:只因我年纪大,不一定当得起美名啊! 此后一有疑惑,必是两人共同探究。 太子泓想听觉贤说法,便令群僧集会东宫,只见罗什与觉贤两人往复问难,众人屏息凝神。 佛法以何为空? 罗什问。 众多微尘形成世间诸物,这些事物没有自性,所以虽然为物,但也是空。 觉贤答。 既然可用极小的微尘破掉色与空的界限,那又用什么来破掉微尘呢? 众经师或许能够分析一个微尘,我的意思却不以为然。 微尘是常存的吗? 以一微的缘故众微才空,以众微的缘故一微才空。 当时宝云传译,不知什么意思,众僧以为,觉贤是说微尘常存。 后来长安学僧请觉贤再详加解释,他说:万法都不能自生,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 因有一微才有众微而微尘没有自性,故称为空。 怎么能说微尘常在呢? 这是师徒问答的大意。 姚兴专心于佛法,供养着三千余名僧众,这些人往来宫中,参与各种事务。 只有觉贤自守清静,与众不同。 然而他并未因此免掉麻烦。 他的麻烦出在两件事上。 某天,他对弟子说:我昨天看见有五艘船从家乡向这里驶来。 弟子将话传给外人,于是关中僧人当即认为他妖言惑众:谁不知他家在天竺? 中国与那里远隔万里,他又不是神佛,如何能看得见呢? 另一件是,他弘扬禅法,远近僧俗闻风而至。 但学习所得有深浅,证得的境地有高低,难免有矫伪之徒用奸耍滑。 有个弟子,很少用心参证,却自称得了不还果,觉贤又没有立即察问。 于是流言四起,诽谤横生,随时都可能发生不测之灾。 徒众中很一部分是投机取巧之流,见势不好,有的匿名遛掉,有的半夜跳墙而走,半天工夫,便散得差不多了。 只是觉贤平淡自处,不以为意。 但有人找上门来了。 长安僧人道恒、僧契前来,表情庄重地说:你先前宣称有五只船要来,结果了无踪影,虚而不实,你的门徒也诳言惑众,爱起纷争,这于戒律已有违背。 你最好快走,不要停留! 觉贤平静地说道:我如漂于水上的浮萍,去留都极容易。 只是遗憾在此地有志未伸。 说完便收拾行装。 觉贤与弟子慧观等四十多人开始动身,当时太阳很好,照得一切明晃晃的。 师徒一个个神志从容,面无异色,轻松得如同出游一般。 许多人见他们都如同遇到妖人,避到远处,也有眼力超凡者为他们惋惜,相送的僧俗聚集了一千多。 姚兴听说后怅恨不已,将道恒召去,责备道:觉贤和尚,不远万里来游化传道,本欲宣扬大法。 真知卓见尚未吐露,但用意之良苦,也足以让人感慨,怎么能因一句话有错,就让万众失去导师呢? 道恒心内不服,但不得不做出忏悔状,姚兴便派使者骑快马追赶。 使者说明来意,觉贤平淡地说:陛下皇恩浩荡,值得感念,然而既已启程,就恕不能从命了。 他知道凡事皆有缘分,不必勉为其难,日后终有被承认的一天。 他率众人连夜赶路,向南直奔庐山那便是宋的境地了。 隐居庐山的高僧慧远,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知道他来,欣喜非常,如遇故旧。 他认为,觉贤的被排斥,过在门徒,至于那五只船的说法,也只看你同意与否,于律无犯。 于是他派遣弟子昙邕,送信给姚兴及关中僧人,为他排解。 又请他译了数种禅经。 觉贤居无定所,一年多以后,便西上江陵。 在那里正好碰到五艘船靠岸,一打听,果然是从天竺来的,再查对日期,正是觉贤对弟子说话之日。 消息传开,境内士庶百姓竞相前来礼拜。 关中僧人听说,才知错怪了他,羞愧难当。 觉贤声名鹊起,所得供奉很多,但他一概不要,而是不分贵贱地持钵化缘,恬淡度日。 觉贤带着弟子到太尉长史袁豹家乞食。 这袁豹平日不信佛法,待他们相当刻薄。 两人吃了一点,便起身告辞,袁豹说:好像还不够,再多用些吧。 觉贤一笑:施主施心有限,为我设的饭已没了。 袁豹呼左右加饭,并说:和尚不必多心,怎么可能没了呢? 左右却为难地说:确实已完。 袁豹羞愧难当。 他悄悄问慧观:这位僧人到底是什么人? 慧观略带神秘地回答:德行器量高远,不是你我凡夫所能测知的。 袁豹惊异非常,便禀报太尉,太尉请求一见,一见便对他崇敬至极。 不久太尉回京,便请他同去,住在道场寺中。 众人见他仪态范率真质素,与汉地不同。 而韵致清雅幽远。 无不点称赞,宋武帝也对他很是看重。 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吴郡内史孟(凯-几+页)、右卫将军褚叔度,请觉贤翻译支法领从于阗带回的《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他集合法业、慧严等百余僧人,在道场寺开始译经。 觉贤手持梵本,诠释、决定文辞义旨,因兼通梵汉,所以颇能探得经义奥妙。 这一翻译十分有名,道场寺后来还存有华严堂。 后来法显从西域带回《僧祇律》,也请他翻译。 他还先后译出《观佛三昧海》六卷、《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共十五部,一百零七卷,均能做到辞旨双美。 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觉贤圆寂于建康城中,终年七十一岁。 发布时间:2023-12-09 11:34:55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