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星云法师:如何建设现代佛教 内容: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宾: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现代佛教”,我以“如何建设现代佛教”,提出我的看法。 “现代化”这个名词,代表着进步、适应、成功、光明、自由、民主的意思。 有人看到佛光山的各项建筑与设备,常说我们“太现代化了”。 我个人是具有融合的性格,我希望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起来,现代佛教应把南传、北传的佛教融合起来,把禅、净融合起来,把出家、在家融合起来,更应把世界的佛教也融合起来。 全世界不管在政治、社会、经济、军事各方面,不管如何传统,但大家都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只有在“现代化”之下,人类才能生存、幸福。 戈尔巴乔夫不断改变政策,让国家努力朝向自由民主发展,他才能得到诺贝尔奖。 东、西德彼此协同,我们也为德国的“和平、进步”,感到欢喜,这也很具有“现代”意义的。 其它如南北韩的来往,台湾、大陆海峡两岸的来往,大家都觉得如此交流,比较适合现代化的要求。 过去,大家都在传说中赏月;现在,美国把人送到月球上面去,直窥月的真相,这是“现代化”的成就。 台湾从十大建设至目前的六大经济建设,主要是让台湾现代化。 甚至,我们的生活里面,物质的丰富,社会的进步及经济成就,皆归功于“现代化”的发展。 看起来,“现代化”是举世所要作的、所要推行的,那佛教如何现代化呢? 这是我要提出的“如何建设现代佛教”的意见,我的主题有四点:一.要有人间进取的精神 在这世界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人不是靠别人给我们财富,给我们救济,都要靠自己去努力才能生存。 所以,人要有进取的精神。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最具典型具有人间进取精神的圣者。 佛陀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 他自成道后,从托钵、乞食、游行于摩竭陀国、憍萨弥罗国之间传教,说法、度众生,无一不是他进取精神的表征。 历代的佛弟子们亦是如此。 富楼那不怕生命危险到蛮荒的输卢那国传教;迦旃延为护正法,常与外道论议;阿那律因精进而失明,也因精进得天眼;阿难曾到牢狱营救被囚的频婆娑罗王;目犍连到地狱救母。 由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佛教重视济苦的发心及进取的精神。 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等大师,渡沙河、越葱岭,为了求法至印度取经,虽备受艰厄困顿,终以誓死不归的决心,取经东还。 一千五百年前,慧深法师为了弘传佛法而无视艰险,远渡重洋,不但创下发现美洲的记录,更成为美洲佛教的滥觞。 唐朝监真大师,深感佛法应兴隆有缘之国,以舍我其谁的决心,到日本弘传戒律。 经六次东渡,十一年的颠沛流离,最后虽双目失明,仍以六十六岁的高龄,远渡至日本兴建戒坛。 智实大师因不满太宗下诏道士位列僧前,表奏极力谏止,遭罪受杖,义无反顾。 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积极进取、护教,佛教方能迭经天灾法难而屹立不摇,流传至今。 六祖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佛法要落实人间,才有存在的价值,若要佛教兴隆,利乐有情,唯有积极进取方能成其效。 各位教授、各位论文发表者,远从加拿大、韩国、日本、美国、香港、台湾各国来到此地,为了一次演说,为了一个“现代”的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家不惜路途遥远及一切辛苦,如无进取精神,我们的学术会议,又如何能举行呢? 我在美国,有一位教授对我说:佛教只有忍让、后退的观念,他说美国的文化里面,都是要人向前推进。 我自觉很遗憾,一般人提到中国的佛教,给他们的观念就是保守、落伍、消极、悲观、厌世。 可能中国的佛教徒误会菩萨修行的六度中,有一个“忍”字,因而以为什么事都不要计较,要忍让、要后退。 我们应重新为“忍”下定义。 忍,它不祗是忍让、后退的消极,它具有积极向前的精神。 例如:降魔时需要忍,牺牲奉献时需要忍,从忍中智能才能增长,从忍中功德才能增加,从忍中我执才能去除。 所以,我们提倡佛教要有进取精神,要有坚忍的力量,而去推行大慈、大行、大智、大愿的精神,佛教才能发展、弘传开来。 比方说:佛教重视修行,如果要修行,就必须与我们的自私、烦恼作战,没有进取的作战勇气,烦恼魔军又如何能消灭? 要弘法,如果不能以进取之心,不断汲取新知,又如何能应世所需,为人所接受? 佛教要兴隆,如果没有积极进取的护教之心,又如何能排除邪见? 如何能生起“闻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的宗教热诚? 所以我们要呼吁:今后佛教徒,要有进取佛道、菩萨道的精神,对于佛法事业、度众、修行,都应具有进取的精神。 甚至现代的知识,现代的方法,现代的思想,都应该进取而加以应用。 二.要有乐观喜悦的说理 我们都知道佛教传统讲经的方法,一开始就把经中对世间实相的分析,照本宣科的说出来:苦呀! 空呀! 无常呀! 不错! 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佛陀所说的三法印。 但在当今说法布教时,要应用善巧方便。 佛教为什么说苦? 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的;苦是人间的现实,但非我们的目的,佛教的目的是要脱苦、寻求快乐。 说到空,天也空,地也空,四大皆空……,让大家很害怕,觉得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空”是建设“有”的,只是一般人不了解。 空有空的内容,在空的里面才能拥有宇宙的一切,不空的话,就什么都没有了。 真“空”生妙“有”,我们先有“妙有”,才能入空;先建设现实“有”的世界,从“有”的真实中,方能体验“空”的智能。 有些佛教人士说法,常否定人间现实的需要。 比方说:弘法的时候,谈到金钱,就说“黄金是毒蛇”,好可怕哦! 谈到夫妻,都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讲到儿女,是一群讨债鬼;论及世间,凡事都是无常的……。 那么一般人听到了这些,到底他拥有了什么? 围绕在他四周,都是毒蛇、是冤家、是讨债鬼、随时会幻灭的一切,好可怕的人生! 佛教并非全盘否定金钱,对于取之有道的钱,称为净财。 净财可以推动各种事业发展,使社会安和乐利。 妻子儿女、亲戚眷属,只要彼此尊重、互敬、互谅,可以成为道友法侣,建设和乐的佛化家庭。 因为世间是无常,一切都不停地在变化,在变化中,坏的才能变成好的,恶的才能变成善的,凡夫也才能成为圣人。 我今天在这里特别呼吁,不要把出世的思想,完全加诸于每一位佛教徒身上,让他们有消极、厌世的想法,我们应该把乐观、喜悦的佛教,来增进他们的幸福、增进他们的道德、慈悲,使他们的生活更美满,这才是真正佛陀示教的真谛。 通常在寺庙里面,都会供奉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菩萨,祂又称为欢喜佛,只要你一进门,祂就把欢喜带给你。 佛经中记载:佛陀说法时,大众同声“愿乐欲闻”,到最后是“欢喜踊跃,信受奉行”,这也是在提倡要有法乐、禅悦。 佛教中菩萨的修行,俱证人我二空,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生喜悦,就称为“欢喜地菩萨”。 另外还有所谓金刚喜菩萨、禅悦藏菩萨。 可见佛教是提倡喜乐的宗教,从自身轻安的法喜,到自他二利的禅悦法喜。 你们各位散居在世界各地,我们这一次讨论的是“现代佛教”,如果告诉你们:我这里很苦,这里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我想大家不会向往要来佛光山了。 有人常说:佛光山地上要铺地毡,屋子内要装冷气,外表的建筑金碧辉煌,佛教怎么可以如此做呢? 其实,只要提到西方极乐净土、东方琉璃世界,都是城阙楼阁、轩窗罗网,黄金铺地,七宝所成,大家无不欢喜向往。 佛教徒天天念佛,念了几十年,就是想要到极乐世界去。 阿弥陀佛建设的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到死后才享受? 而在世的时候,为什么你不要这些东西呢? 佛光山的庄严,是希望来山者,能由此体会净土的喜乐,对三宝生起信心。 所以,在佛光山法制中,我定了一条规矩,信徒信仰功德要成长,慢慢成为功德主,到了七品或八品的层次时,假如有需要的话,不必要他的子女来奉养,佛光山愿意奉养他。 因为,他对三宝、佛法贡献那么多,我不能对他说:『你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我不能让阿弥陀佛,替我偿还他的功德,我要以当世的庄严净土来偿还大家! 我认为现代的佛教,不但是进取的,给人幸福、快乐的,也让人欢喜、有希望的。 所以,佛光山的性格,就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今后,唯有现代佛教建设喜乐的观念,建设幸福快乐的佛教,佛教的信徒才能增加,佛教才能绵延流传。 三.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寺庙里面看到那一位出家人,穿得破破烂烂的,就认为这个人有道德修行;越是不要钱,就越认为很清高。 假如说,佛祖不装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要礼拜? 我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说我们没有钱,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欢迎我们?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韩国、日本等地,能在当地社会普遍被接受,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能注重资生的贡献,利众的事业,帮忙解决民生问题。 佛陀时代,信徒纷纷供养精舍给佛陀,作为弘法利生之用。 例如:鹿子母夫人向佛陀行八种布施,布施食物、医药、衣服、用具等等,让比丘们能安心办道。 后来又建鹿母讲堂,作为僧团教化之所。 在《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中,佛陀谆谆告诫仁君治国之道,其中一项是:“让人民资具充足,不虞匮乏。 ”经中描述极乐净土或东方琉璃净土,都是生活自在,衣食无虑,民生富庶,物质随心所欲,人民在安乐的环境中修学办道。 由此可证明,佛教是非常重视资生用具与社会事业的完备。 中国南北朝时,佛教设有“僧只户”、“僧只粟”,在荒年赈放谷物救济灾民。 寺院内还附设“寺库”、“长生库”等金融机构,资贷财物,供人民周转之需。 印度佛教托钵习俗,传到中国后,由于文化、民俗的思想不同,经由百丈怀海禅师立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不但使寺院本身得以自给自足,无形中也增加社会生产,利国利民。 其它如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北魏免囚保护的佛图户、东魏洛阳杨膺寺等的造桥铺路等,都是利益众生的事业。 三十年前,台北某一道场,率先使用抽水马桶,在佛教的杂志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啊! 不得了,寺庙居然使用抽水马桶! 后来,我们用太子龙布料做衣服。 啊! 不得了! 佛教竟然穿那么好的衣料。 用电锅煮饭,啊! 不得了罗! 居然使用电锅煮饭。 假使我们都存有这种思想,太子龙的吴修齐居士的子孙,都不必做佛教徒了,因为佛教徒都不买他的衣料。 大同公司的林挺生居士,也不必做佛教徒,因为佛教徒都不买电锅。 佛教徒硬要逼迫自己,到那种穷、无、落伍的社会去,佛教要普及社会当然就很困难了。 因此,今天要提倡现代的佛教,我认为必须要有资生利众的事业。 历年来,佛教曾经举办不少义学,礼请名师大德教育失学的人,为国家作育英才。 也提供了各种医疗救济、教育、文化事业,造福社会。 今后,只要能对国家民生、对社会大众、经济利益、幸福快乐生活有所增加的事业,比方说:农场、工厂、公司、银行等,佛教徒都应该去做,这叫做普济群生。 现代佛教所需要的,必定要合乎现代大众所需要的;现代大众所不需要的,应该是现代佛教所不取的。 四.要有悲智愿行的性格 有人说:中国明清以来的佛教非常衰微,那为什么佛教会衰微呢? 由于佛教徒没有慈悲,没有智能,没有愿力,没有功行。 佛教在中国大陆有四大名山,代表着四大菩萨的道场。 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代表慈悲;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智能;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愿力;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功行、修行。 中国佛教徒喜欢朝山,朝拜四大菩萨,主要也是向往、学习悲智愿行的精神。 但是每次朝山以后,悲智愿行仍然留在山上,没有把它带入自己的心里来,以至于每个佛教徒的生活里没有悲智愿行,没有佛教。 佛教会衰微,就是佛教徒没有“佛”的“教”! 没有佛陀对众生的慈悲,缺乏佛陀深入真理的智能,没有济苦的愿力,缺乏去苦得乐的行为。 我们东方有一句谚语:“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 ”观世音为什么能深入每一个家庭去? 因为观音慈悲、庄严,闻声救苦救难,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褓姆。 弥陀又为何能为人所称叹? 因为如来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皆是为了济度众生往生极乐。 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的大愿心,累劫以来,常是世人黑暗中的明灯。 而文殊菩萨的智能,更是世人去除烦恼,体悟实相的慧剑;普贤菩萨的实践,也是进入菩提大道,建设幸福净土,不可缺少的原动力。 这四种性格,其实是互相含摄,缺一不可的,有悲心无愿力,悲心不易长久;有愿力而无智能,则成愚行;有智能而无实践,也只是空谈。 现在的佛教界,不管出世或入世,各有两种现象:讲入世的人,有的太过于入世,整天在名利上讨生活,在人情上攀缘,这种人太过世俗化,离佛道已远。 另一种人虽有慈心悲愿,却没有智能远见去思考佛教深层的前途问题,因此只是胡搞活动,不能真正把握佛教的何去何从。 讲出世的人,一种太过于出世,只知赶快参禅悟道、念佛往生,把众生丢在一边,这种人是藉修行而自修,与佛教的人间性格背道而驰。 另一种人口口声声清净无为、无欲无贪,其实心怀嫉妒、自我标榜,这种人只是藉修行之名而懒惰,实是佛教中的焦 芽败种。 现代的佛教徒,在复兴佛教、普济群生的前提下,我们应以观音的慈悲,给众生方便,为众生服务;以文殊的智能,引导众生走出迷途,获得光明;以地藏的愿力,使佛法进入每个家庭里,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以普贤的功行,契理契机,随顺众生,行难行能行之事。 而四大菩萨中,大都是以在家菩萨的形相示现,只有地藏菩萨是出家的僧相。 看起来,现代佛教今后还要靠在家信徒,以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建设现代佛教会比较容易些。 如何建设现代佛教? 我们认为应学习佛行,学菩萨行,以人间进取的精神,来建设佛教;以乐观喜悦的说理,观机逗教,使众生同沾法益,悟佛知见;以资生利众的事业,恒顺众生的需求;以悲智愿行的性格,落实人间,使人间社会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 对于在场的各位,我感到很抱歉,这学术性的主题演说,都是我个人的感想所得,并没有引经据典;也感谢大家,没有像我过去参加的学术会议一样,主题讲说还没有结束,大家已经睡着了。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3-09-06 09:32:18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