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破戒果报故事:石女因缘 内容: 石女因缘摘自《未曾有因缘经》【白话译文】波斯匿王和皇后出宫的时候,经常用四名力气很大的石女抬轿。 皇后所乘的轿子有七宝装饰。 这一次被留在世尊精舍的门外,让太监看守。 太监就转命四名石女守着轿子,自己跟随听佛讲法。 这四名石女睡着了,有人偷了轿子上的一颗摩尼宝珠,她们也不知道。 这时太监不放心,出来察看。 发现轿子上的宝珠没有了,心中十分害怕皇后斥责,便问石女说:让你们看护轿子,你们怎么监守自盗偷宝珠呢? 这些石女都说:不是她们偷的。 太监发了脾气,用鞭子抽打石女,痛彻骨髓。 其中有一名石女觉得自己没有偷窃宝珠而被鞭打,便逃入世尊讲法精舍,大声喊冤。 大家听了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佛对阿难说:你去到太监那里让他不要鞭打没有过错的人,这四名石女是皇后前生的老师,没有犯什么错,为什么要鞭打她们呢? 这会造作后世的恶业因缘。 皇后听到佛说这话,于是恭敬起立,合掌问佛:世尊所说这四名抬轿石女是我前世的老师,我十分迷惑,请您说说其中因缘由来,让大家都能明了知晓。 佛告诉皇后:你召唤石女进来,在我面前可以验证虚实。 皇后就命令太监把四名石女传来。 四名石女见佛后,叩头啼哭,顶礼世尊说:实在不是我们偷了宝珠,因为什么缘故而遭此痛苦,鞭打加身呢? 世尊说道:罪业的因缘是自己所造,并不是父母所为,更不是从天而降。 人们造作善恶之事,就会有苦乐报应,就如同喊话回声一样如影随形。 为了贪得现前的利益而做奸邪欺骗的事情,却不知后世多生多劫会遭受苦报。 恶从心生,却是自己的敌人,如同铁器生锈,腐蚀其形。 波斯匿王向佛致礼问道:世间的事情都有前后因缘,这四名石女前生有什么因缘请佛说一说,开导我们这些无知之人,利益大众。 佛告诉波斯匿王说:你们想听其中的来龙去脉那很好,我现在就讲,你们用心听。 世尊又重申:在我的教法之中,有一些出家比丘,言行不一,心口不一,为了名闻利养,钱财饮食,招募徒众,或者为了逃避国家规定的役制,才出家修道。 根本没有志向解脱,度化众生的愿望。 以此不净心享受信众布施,却不知道后世多生多劫受到罪报,偿还业债。 为了这个缘故我怎么能不说呢? 佛告诉波斯匿王:在多劫以前,有一个很大的国家,名叫裴扇阇。 有一个女人叫提违。 是婆罗门种姓。 丈夫死后守寡,她的家里很富有,但是没有儿子,也没有父母。 孤独一人,没有依靠。 婆罗门教中有种方法就是如果有了什么不如意,就自焚烧身。 这时有一些婆罗门教士经常一起到提违的住处,劝他说:现在所受的苦报灾祸都是由于前世造作罪业的缘故。 什么是罪呢? 不尊敬奉侍婆罗门教,不孝敬父母丈夫,又没有养育儿子的慈悲之心。 有这样的罪过,才让你遭受孤独一人的痛苦。 如果不修福灭罪的话,后世的苦报会更加痛苦,堕落到地狱当中。 那时后悔就晚了。 提违就问:那要怎样才能修福灭罪呢? 婆罗门教士说:灭罪有两种方法,一是罪过轻的,剃除头发,洗浴清洁,到神庙中忏悔,乞求那罗延天,请一百名婆罗门教士吃饭饮食,然后用哺乳的奶牛百头供养婆罗门教士才能灭除罪业。 为什么呢? 婆罗门教修行梵行,不吃酒肉五辛葱蒜,只饮牛奶。 以奶牛做供养能让施主除灭罪业,获得福报,生生世世心想事成。 你现在的罪业很重,应该以家中的一切珍宝布施五百名大婆罗门教士,诸位婆罗门教土得到布施后会为你祝福,诵咒祈祷,让你后生得到大富的果报。 如果要灭除罪业,应该在恒河边自焚。 诸位婆罗门也会为你祈祷,让你所有的轻重罪业全部灭除,后世不会有痛苦的果报。 父母兄弟丈夫孩子都会长寿,快乐无量。 于是提违便同意了,执意决定自焚灭罪,于是便让家奴用十辆车到山中砍伐木材,准备自焚。 这个国家中有一位得道之人,名为钵底婆。 持戒精进,多闻智慧。 常以慈悲心教化天下人民,让其改恶从善。 听到提违要自焚的消息,于是心生怜悯,来到她的住所,问提违说:你砍伐木材,是要干什么啊? 提违回答说:想要自焚来灭除罪业。 辩才回答说:你的罪业是跟随精神而有,不是在身体里,如果自焚,白白受了焚烧的痛苦,却是不能灭除罪业。 人的富祸由心而起,心念善则受善报,心念恶则受恶报,心念痛苦欢乐,受到的果报也是一样。 就如人饿死,那么就会做饿鬼,苦恼而死的人就会受到苦恼的果报。 欢喜而死的人就会受到欢喜的果报。 安隐快乐的人死后也会有相同的果报。 你现在怎么能在苦恼中想求灭除罪业,希望得到善报呢? 千万不要这样想,这个道理是讲不通的。 再者,提违,就说那在病痛之中的人吧,被痛苦所折磨,如果有怀有恶意的人呵斥辱骂这个病人,用手撕扯他的耳朵。 那么你想这时病人的心里会快乐吗,会没有愤恨的心吗? 提违回答,病人在病痛中,没有见到人的时候都常常恼怒,何况被人撕扯怎么会没有愤恨心呢? 辩才说:你现在也是一样啊。 前世的罪业造成你孤独一人,常常苦恼忧愁,还要自焚来脱离苦恼,不就是这样吗? 如同病人痛苦之中遭到辱骂呵斥,苦恼会增加百千万倍,何况自焚,火焰生起的时候,身体焦烂,气息还没有断绝,神志尚清。 这时身心被火焚烧,但是神识却没有离开身体,受到痛苦茶毒,内心苦恼,这样命终之后会转生地狱之中。 地狱中的苦恼会增加百千万倍。 想要脱离难上加难。 何况要用自焚来脱离痛苦呢! 还有,提违,如同牛讨厌所拉的车一样,想方设法让车损坏脱离痛苦,但是这辆车坏了,下一辆还会套在它的脖子上。 这是因为罪业没有完结的缘故啊。 人也是这样,假如烧坏了一个身体,罪业因缘仍然存续,没有消灭。 如同阿鼻地狱中被火焚烧的罪人,一天之中会被烧死八万次,但又会八万次活过来,经过一劫这样的罪业才完毕。 更不要说你希望自焚一次就可以灭罪了,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呢? 辩才以种种比喻为其讲说正法。 提违觉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改变了主意,不再自焚。 于是请教辩才说:应该怎样才能灭除罪业呢? 辩才回答:前面心怀恶念,如同乌云遮月,后心发起善念,则如火炬消除黑暗。 你今天幸好有灭除罪业的意愿,我有善巧方法能够让你不花费一文钱,甚至不经历一毫痛苦,灭除罪业,让现世就能安隐快乐,以后更会往生善处,随心所愿,万事如意。 提违听后欢喜非常,忧愁恐惧一扫而空,如同囚犯被赦免出狱。 立即顶礼问讯,命仆人铺设庄严宝座,布置鲜花,焚香燃灯,请辩才落座讲法。 辩才即接受邀请落座。 提违带领家内五百眷属奴仆围绕辩才,恭敬叩头顶礼后合掌站立。 提违向辩才说道:听了您说灭罪的道理,虽然十分欣慰欢喜,但还是有些疑问,请您为我们说说除灭罪业的方法,我们好遵照实行。 辩才回答说:罪业的来源是由于身口意的造作。 身业造作的恶是杀生、偷盗、邪淫。 口业造作的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意业造作的是嫉妒,嗔恚、骄慢、邪见。 这是十恶。 造作了这十种恶行就会受到恶的果报。 现在应当专心一念,至诚忏悔:前世今生所造作的这十种罪业今天完全忏悔,发露出的罪业才会灭除。 并应自行立下誓言,以后坚守十善,不再做恶。 同时我们的父母、丈夫、兄弟等亲人所做的罪业,我也一心代他们忏悔。 弟子提违以今天忏悔、改恶修善的福德因缘,布施给一切遭受苦难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 众生所有的罪业我都代替他们承受。 再立下誓言,因为今天我改邪归正、忏悔罪业修积福报的因缘,后世转生直至成佛,会始终遇到明师和善知识,寿命无量,常和父母夫婿子女眷属,相互顾念,不会遭受和今天一样的痛苦灾祸。 最后辩才告诉提违说:忏悔灭罪的方法就是这样。 提违及其眷属在辩才前跪拜合掌说:弟子们聆听您的教诲,也按照方法进行了忏悔,愿尊者能够传授其它的善巧教法,我们当会奉行不懈,增长功德。 辩才说道:现应诚心皈依佛、法、僧。 这样说三遍。 今生会受持十善业道。 弟子某某,从今天起,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业善。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业善。 不嫉妒、不嗔恚、不骄慢、不邪见是意业善。 这就是受持十善法戒。 辩才传授了提违十善法戒后,提违及其眷属欢喜雀跃,尽心奉行。 提违又布置了多种饮食和珍宝,向辩才禀告:愿尊者不要起离去的念头,留下来教化我们这些众生。 我们会为您建造居住的宫殿,随您的心意奉侍终身。 辩才回答说:你今天己经能够舍邪归正,修习十善,为正法弟子。 再以十善教化天下,那么就是报答师傅的恩情了。 你己经得度,我不必再留,当去往其它的地方教化众生。 提违知道辩才尊者不会留下,于是将储藏的珍宝般出来敬献,希望能够留住法师。 但是辩才没有接受,告辞离去。 于是提违心想:今天所得到的惠利都是由于我们在师傅的教授下开悟才能得到的。 教化的恩情无以报答,但是法师即不留下,也不接受珍宝的供养,真是无可奈何。 于是悲伤泪流,叩头拜别。 辩才离去后,提违女人和其五百眷属以十善法辗转教化他人,经过了很长时间。 这一年遇到了饥荒,粮食价值暴涨,人民饥饿。 当时有五名比丘十分懒惰,不修习经书义理,也不是专门精进修行持戒。 被世人轻慢,也没有人供养。 贫穷困苦,生活没有指望。 五个人商议道:生存的道理就要有适宜的形象,人的生命是珍贵的,怎么能坐着等死呢? 于是各自乞讨来绳索,编成绳床,在旷野中打扫干净,布置华丽庄严的幢幅,五个人依次盘坐,外表就如习禅入定一样。 但是内心所想却是邪见恶念。 世人见了,都以为是圣人,于是争相供养,多种饮食。 五名比丘吃喝有余。 此时,提违也听到了这件事,派人寻访,回报说:有五位圣人独坐于旷野中,很多人都前去侍奉供养,如同天神一般。 提违很高兴,暗自庆幸:我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第二天就驾着华丽的马车,跟随着香花乐舞,前来礼敬五名比丘。 提违到达后礼拜问讯,并供养饮食,向五名比丘说道:尊者们的功德贵重,是无上福田,众生因此得蒙庇佑。 不应该这样对自己轻慢。 弟子希望能够请尊者光临我家,让我能够奉献一点我的诚意。 只希望您发心慈悲,救度众生。 弟子的家中有清净的园林,流泉浴池,也庄严美好,愿意供养诸位尊者。 提违眷属。 叩头再三。 时五比丘。 知其意至。 便许可之。 提违和其眷属再三叩头邀请,五名比丘知道其意十分诚恳,便应允了。 提违得到应允十分欢喜,告辞还家,派遣人驾驶庄严华美的马车,迎接五位比丘到家供养。 提违家有一处美妙的园林,就在家旁不远。 有十顷大小,流泉浴池,奇花异草,百鸟鸣瑞,清净妙好。 园中建造宅舍,种种珍宝装饰,布置有各种上好器具,芳香整洁。 就请五名比丘在此居住。 提违则终身奉侍,随时随地,及时供养饮食汤药。 五名比丘被主人殷勤供养,十分安逸快乐,庆幸道:真没有想到这样幸运,人生在世,用种种方法谋求财利,脱离贫困。 即使愿望能够满足也不如我们,不必辛劳唾手可得。 饮食福禄是需要智慧才行的啊。 五名比丘观察主人殷勤诚恳,一起商议道:虽然主人能够随时供养,但是日久天长不免贫困,到了不能接济我们的时候,富足的生活就没有了。 我们现在应当再以其它的方法谋求财富,为将来享乐做准备。 这样商议好后,便派遣一个人化妆易容,到各处去宣传:有四位比丘,隐居寂静的地方,坚守禁戒,不食酒肉葱蒜,梵行圆满,修行禅定止观,证得无漏神通,不久就会得到阿罗汉果,是天下人最好的福田。 人们听后,都带着钱财饮食前来礼拜,恭敬供养。 这样过了很多年,提违因为直心敬信、恭敬供养,始终如一,寿终后往生到化乐天。 而五名比丘由于行为虚伪巧诈,内心邪恶,福报享尽,寿命终了后堕入地狱,八千亿劫,受种种剧苦的报应。 地狱罪毕又生为饿鬼,种种形类,这样又过了八千劫。 饿鬼罪毕转生畜生身,以身力偿还主人供养的因缘。 转生骆驼、驴骡、牛马等等,随其主人受生享福的地方,以劳力偿还主人业债。 这样辗转受生了八千世,畜生罪毕。 虽然又转生人道,但是诸根不灵,没有男女二根,被人称为石女。 从那时起又过了八千世,以苦力偿还业债。 至今还没有结束。 佛告诉波斯匿王说:那时的提违就是现在的皇后,辩才尊者即是现在的目连尊者。 那时的五名比丘就是现在抬轿的五名女仆。 波斯匿王向佛问道:世尊所说五人的因缘由来,但是现在仅仅见到四人,另外一个,在什么地方呢? 世尊说道:另外一人在王宫之内负责清洁厕所,扫除粪便。 皇后听了佛讲的因缘后,十分恐惧惊栗,于是站起礼拜,向佛说道:就如世尊所说,这五名女仆是我前世的老师,现在成为我的仆人,是不是我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过? 因为人对于老师应该恭敬顶礼,才是道理。 现在反而让其抬轿随从,如同牛马。 这太让我害怕了,愿佛慈悲,听我忏悔。 佛回答说:皇后自己的福德享受,没有什么罪过,不用疑惧。 众生因缘不同,受生业报也不一样。 行善自然受福,作恶自然受殃。 皇后那时心地平直清净,乐于修福,从那之后,生生世世都遭遇明师,听闻正法教诲,善行不断,福禄逐渐增长。 时至今日,福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恰逢有佛出世,由于从前的福德因缘力量,再次听闻正法,如法修行。 因为这些缘故您是没有罪责的。 那五名石女的因缘,由于他们那时邪见贪欲,虚伪巧诈,没有慈悲之心,接受你的供养。 罪报的缘故使其偿还宿债。 皇后说:今天听到佛说我前世的因缘,弟子疑惑消解,也不再忧虑。 这些石女的罪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毕呢? 弟子愿意放他们自由,不再驱使他们,请世尊为他们说法令其了悟,改恶修善,得以免除诸苦。 世尊说:要我开化他们,那把王宫内的清除粪便的那名石女也叫来。 皇后立即派遣人把石女召唤来。 不一会,五名石女已经聚齐站在佛前。 世尊慈悲,先以善言问候:大家身心康泰,安逸快乐么? 五个人听了恼怒的很,回答说:佛怎么这么不知时宜? 我们昼夜辛勤劳苦,还要被鞭打役使,没有暂停休息的时候,有什么快乐可言? 佛不知道么? 反而问人是否快乐,这不是不知时宜么? 佛告诉五人说:现生所受苦报,都是由于前世邪见贪欲、虚伪巧诈,心怀不善而受人供养的罪业报应,辗转多生,至于今世偿还罪业还没有完毕。 你们想要免除苦报的话,应该至心诚恳忏悔改过,改恶修善。 从这样的因缘就可以免除苦报。 石女听了佛说的道理后反而更加愤怒,背过身去,不想再听。 佛以神力,幻化另外一个身体,站立在他们面前,以种种方便譬喻劝慰,让其忏悔罪业。 这五名石女又转身向东,佛依然化身站立面前。 他们又转向西,依然如此。 最后东西南北上下各方都有幻化的佛站立面前。 石女们见到诸佛围绕,于是大声叫喊道:我们现在已经是粗鄙恶劣的罪人,佛为什么要苦苦逼迫我们呢? 这时佛摄各个化身消夫,仍就恢复原来的佛身。 佛告诉大众:国王,皇后,诸比丘,你们看到石女们的反应了吗? 大家都点头称是。 你们要知道:众生的罪业有两种,一种是业障,一种是烦恼障。 罪业轻的,有烦恼障,罪业重的则有业障。 这几名石女是两种罪障都有。 不能接受教化,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这时皇后见到石女不能接受佛法的教化,十分悲伤,对五个人说:从今以后,我们断了从前的因缘,给你们自由,可以无忧无虑了。 石女们都跪下向皇后求情说:我们五个人奉侍您家,有什么过错,没想到今天会被赶出去。 如果您有什么不称心的,请一定宽恕我们,还让我们像从前一样服侍您。 皇后再三说明自己的善意,但是石女却依旧不愿离去。 皇后向佛说道:弟子愿意给五名石女自由,她们却不肯离去,这如何是好? 佛告诉她:这五名石女的业债还没有偿还完毕,因缘的牵缠使她们不能离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暂且顺从她们的意思,继续她们的工作,等到宿债因缘了结自然会解脱的。 世尊告波斯匿王说:人修福业,能够谦虚敬重,正直清净,修行道业,是功德无量的,其果报火不能烧,水不能没,盗贼无法偷取,国家法令也不能改变的。 就像现在的皇后,享受的福报如同天人。 人心念恶,贪图现前的利益,像石女这样多生多劫遭受痛苦的果报,至今尚没有结束。 虽然能够遇到佛法教化,但是由于罪业的障碍,反而会产生怨恨嫉妒。 这黑暗的前途,什么时候才能脱离呢? 世尊以慈悲心向诸位比丘说道:如同我从前所说,人身难得,逢佛出世更难,听闻佛法难上加难,最难的还是能够终生如法修行。 你们大家,从前种下善因,能够得生人道,又遇佛在世,听闻佛法,信受奉行,割断恩爱,别离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出家修道,如同囚犯得到赦免出狱一样。 应当舍恶修善,言行一致,表里相应,少欲知足,不贪恋世间的尊荣,有时还要忍受饥渴。 而志在无为圣道,研习学问,丢弃一切恶行,增长智慧,修集无漏道业,脱离生死苦海。 还能以智慧教化天下众生,奉行十善,这就是自度度人,行菩萨道。 这时大众中有的比丘听闻佛说的道理后,反省自己,身口意三业和佛法相去甚远,五百余人即站起向佛叩头顶礼,合掌忏悔说:世尊所说不善的身口意三业我们都有,今天在佛前我们发露忏悔,惟愿世尊了解我们的诚意。 从今往后发誓不再做不善业,应当如法修行,请佛作证。 世尊说:你们啊,佛是三界中的圣者,众生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忏悔罪恶,修习善行,十分欣慰,理当随喜呀。 又有五百名没有严持戒律的比丘,听闻佛的教化后,起立顶礼,向佛说道:世尊啊,我们实在不配出家修道,因为从前出家是为了名闻利养,行的却是虚伪奸邪之事,只有表面的功夫,受人供养,负债太多了。 为此我们实在恐惧忧虑,今天愿还俗归家,请佛准许。 佛告诉这些比丘:那很好,我也随喜各位。 因为人做某一项事业,都如同把玩利刃和毒药一样,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还不如不做。 否则作不好反而会受其害。 你们今天能够相信因缘果报,又有惭愧心,因为此心的缘故,能够除灭罪过,增长善根。 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初次说法即会得到度化。 又告诉诸位比丘:宁肯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吃,也不要以邪心接受人家的布施。 这是很难的,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这时佛的儿子罗侯罗等五十名沙弥听到石女遭受恶果的因缘由来,很是恐惧忧虑。 即向世尊礼拜,说道:今天听闻您说的石女恶报的因缘,十分恐惧。 因为就像教授师舍利弗那样,有大智慧大福德,被国家中的名门旺族所公认,竟相供养最好的美味饮食甘露珍品。 而我们这样的愚痴小儿,没有什么福德智慧,接受这样的布施,后世一定会偿还宿债因缘,遭受痛苦果报,就像石女们一样。 所以十分忧虑。 像这五百比丘前辈尚不能承受,还俗归家,何况我们这些小孩子,没有智慧的人呢? 请佛慈悲,允许我们也还俗回家,希望能够免除将来的罪报,不要遭受痛苦灾难。 佛告诉罗侯罗说:你因为畏惧自己的罪业而想回家,希望能够免除苦报,是没有这个道理的。 比如有两个人同时缺少饮食,饥饿难耐。 忽然遇到好客的主人,招待他们甜美肥腻的食物。 这两个人由于饥饿而进食过多。 但是这两个人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自知饮食过度,身体沉重,嗝逆频繁,难以消化,有可能导致身体的疾患。 于是前往就医,虚心诚意,作礼求救,请其解除病痛。 于是医生给予对症之药,服下后将腹内的积存的食物全部吐了出来,并让其以火暖身,起居有节,禁止劳神费力。 这个人因此而免于痛苦,终于能够得享天年,身体康健。 而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吃的过多,以为身体的不适是鬼神所致,于是花费钱财,杀生祭祀鬼神,希望能够保佑自己的生命,却是白费功夫。 腹中所积存的宿食,引发风气,绞转筋脉,心痛发作而亡。 堕落致地狱当中,受苦无尽。 这都是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 佛又说:你罗侯罗,因为害怕自己的罪业而还俗归家,就如同没有智慧的愚痴之人。 人求福德,脱离罪报,应该谦虚勤恳,向明师请教,修习智慧,忏悔罪业,改往修来。 这样渐渐智慧成就,消灭众罪。 就如同我从前所讲:日光的威力能够除灭黑暗。 人修习智慧也是这样。 因为你从前种下善根的因缘,能够遇到佛法,舍利弗等比丘,就如同医生一样能够救助病苦,使人保住生命。 你怎么会舍弃光明而趣入黑暗呢? 罗侯罗问道:世尊,诸佛的智慧犹如大海一样,而我的心却像毫发的末端。 怎么能够领会如来的智慧呢? 佛说:天降大雨,每一个雨滴都互不相干,十分微小,却能成满很大的器皿。 修学智慧也是一样,从微小开始,最后总会盛满很大的器皿。 不仅盛满一件,还会盛满多件,这样逐渐增加,可以盛满无数的器皿。 这就是自利利人。 能够自利利人就是大士,像我一般。 罗侯罗听了佛的教导,恍然明了,不再忧虑。 应按照世尊的教诲,奉行不二,不会再有怀疑了。 --------------------------------------------------------------------------------【原经文】尔时波斯匿王。 国大夫人。 出入行来。 常使四人。 名扇提罗(扇提罗者汉言石女无男女根故名石女)。 最大筋力。 令此四人。 担皇后舆。 皇后所乘。 七宝辇舆。 留在祇洹精舍门外。 敕诸黄门。 令守护之。 黄门转令四扇提罗。 守夫人舆。 其身自往佛边听法。 扇提罗等。 各于舆下。 睡眠不识。 时有凶人。 偷取夫人珍宝辇舆一摩尼珠。 尔时黄门。 暂出看舆。 不见宝珠。 心中惶怖。 惧夫人责。 问石女言。 使汝守舆。 何故偷珠各各答言。 实不偷也。 黄门大怒。 鞭打石女。 苦痛彻骨。 时有一石女。 自审不偷横受楚毒。 奔走逃突入精舍中。 称怨大唤众皆闻之莫知所由。 佛语阿难。 汝可出往彼黄门所。 无令横鞭无过之人。 何以故。 此四石女者。 乃是皇后前世之师。 自无过罪。 何以横鞭。 自造后世恶业因缘。 是时皇后。 闻佛此语。 即起恭敬。 合掌白佛。 如世尊说。 四担舆石女。 乃是皇后前世时师。 迷意不解。 惟愿世尊。 说其因缘。 令诸会众普得闻知。 佛告皇后。 唤石女来。 于世尊前。 验其虚实。 皇后奉命。 即遣黄门。 摄之将来。 时四石女。 见佛叩头啼哭。 长跪合掌。 白世尊曰。 实不偷珠。 有何因缘。 横罗此罪。 鞭打楚痛。 身体破坏。 世尊告言。 罪业因缘。 自身所造。 非父母为。 非从天堕。 人行善恶。 受苦乐报。 如响应声。 贪现前利。 心行邪谄。 不知后世累劫受殃。 夫恶从心生。 反以自贼。 如铁生垢。 消毁其形。 王叉手白佛。 前后说法。 皆有因缘。 令四石女。 先世本业有何因缘愿佛为说。 开悟盲冥多所利益。 众人蒙祐。 佛告王曰。 欲闻者善。 着心谛听。 吾今说之。 佛复惟曰。 今我法中。 有诸比丘。 言行不同。 心口相违。 或为利养钱财饮食。 或为名誉要集眷属。 或有厌恶。 王法役使出家为道。 都无有心向三脱门。 度三有苦。 以不净心。 贪受信施。 不知后世。 弥劫受殃。 偿其宿债。 为是等故。 岂得不说。 佛告王曰。 忆念过去。 无数劫时。 有一大国。 名裴扇阇。 有一女人。 名曰提违。 婆罗门种。 夫丧守寡。 其家大富。 都无儿息。 又无父母。 守孤抱穷。 无所恃怙。 婆罗门法。 若不如意。 便生自烧身。 诸婆罗门。 时时共往到提违所。 教化之曰。 今身之厄。 莫不由汝前身罪故何谓为罪。 不敬奉事诸婆罗门。 又不孝顺父母。 夫婿复无慈心。 养育儿子。 有是罪故。 致令今身抱孤守厄。 汝今若不修福灭罪。 后世转剧。 堕地狱中。 当尔之时。 悔无所及。 提违问曰。 当作何福。 得灭罪耶。 婆罗门曰。 灭罪二种。 其罪轻者。 手自髡头。 香汤洗浴。 入天庙中。 忏悔辞谢那罗延天。 请婆罗门。 足一百人。 施设饮食。 设饮食已。 以乳牛百头从犊子者。 嚫婆罗门。 然后罪灭。 所以者何。 诸婆罗门。 修净梵行。 不食酒肉五辛葱蒜。 唯仰牛乳。 以为食资。 令施主檀越灭罪生福。 世世所生。 所愿从心。 汝今罪重。 应以家中一切所有诸珍宝物。 布施五百大婆罗门。 诸婆罗门得布施已。 当为咒愿。 令汝后生常得大富。 欲灭罪者。 于恒水边。 积薪自烧。 诸婆罗门。 当复咒愿。 令汝前身所造一切轻重过罪。 一时灭尽。 后世更生。 无复余殃。 父母兄弟夫婿儿子。 寿命无量。 快乐无极。 于是提违。 便许可之。 决定开心。 当自烧身。 便敕家奴。 将十乘车。 入山伐樵。 规以自烧。 尔时国中。 有一道人。 名钵底婆(齐言辩才)。 精进持戒。 多闻智慧。 常以慈心。 教化天下。 令改邪就正舍恶修善。 传闻提违欲自烧身。 心生怜愍。 往诣其所。 问提违言。 办具薪火。 欲何所为。 提违答言。 欲自烧身灭除殃罪。 辩才答曰。 汝身罪业。 随逐精神。 不与身合。 徒苦烧身。 安能灭罪。 夫人祸福。 随心而起。 心念善故。 受报亦善。 心念恶故。 受恶果报。 心念苦乐。 受报亦尔。 如人饿死。 则作饿鬼。 苦恼死者。 受苦恼报。 欢喜死者。 受欢喜报。 安隐快乐。 果报亦尔。 汝今云何。 于苦恼中。 求欲灭罪。 望善报也。 幸可不须。 于理不通。 复次提违。 如困病人。 为苦所逼。 若有恶人。 来至其所。 呵骂病人。 以手抟耳。 于意云何。 尔时病人。 宁有善心。 无忿恼不。 提违答言。 其人困病。 未见人时。 常怀忿恼。 况被抟耳。 而当无忿。 辩才告曰。 汝今如是。 先身罪故。 守穷抱厄。 常怀忧恼。 复欲烧身。 欲离忧恼。 当可得不。 如困病人。 得人呵骂。 尚增苦恼。 百千万倍。 况自烧身。 猛炎起时。 身体焦烂。 气息未绝。 心未坏故。 当尔之时。 身心被煮。 神识未离。 故受苦毒。 烦闷心恼。 从是命终。 生地狱中。 地狱苦恼。 尤转增剧。 百千万倍。 求免甚难。 况欲烧身求离苦也。 复次提违譬如车牛厌患车故。 欲使车坏。 前车若坏。 续得后车。 扼其项领。 罪未毕故。 人亦如是。 假令烧坏百千万身。 罪业因缘相续不灭。 如阿鼻狱。 烧诸罪人。 一日之中。 八万过死。 八万更生。 过一劫已。 其罪方毕。 况复汝今。 一过烧身。 欲求灭罪。 何有得理。 尔时辩才。 种种因缘。 为说正法提违女人。 心开意解。 改志易操。 烧身意息。 白辩才言。 当设何意。 令得灭罪。 辩才答言。 前心作恶。 如云覆月。 后心起善。 如炬消闇。 汝今幸有欲灭罪意。 自有方便。 我能令汝不费一钱。 乃至不经毫分之苦。 灭除殃罪。 现世安隐。 后更生处。 善愿从心。 提违闻已。 心大欢喜。 忧怖即除。 如重罪囚蒙赦欲。 出即起修敬。 礼拜问讯。 即敕婢使。 为敷高座。 [毯-炎+瞿]毹毾[毯-炎+登]。 锦绣綩綖。 严饰第一。 散花烧香。 劝请辩才。 令登高座。 辩才受请。 即升高座。 提违女人。 即率家内奴婢眷属五百余人。 围绕辩才。 叩头恭敬。 合掌而立。 提违女人。 白辩才言。 尊向所说。 灭罪事由。 虽怀欣庆。 犹有微疑。 惟愿为说。 除罪之法。 当如法行。 辩才答曰。 起罪之由。 出身口意。 身业不善。 杀盗邪淫。 口业不善。 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意业不善。 嫉妒嗔恚憍慢邪见。 是为十恶。 受恶果报。 今当一心丹诚忏悔。 若于过去。 若于今身。 有如是罪。 今悉忏悔。 出罪灭罪。 当自立誓。 从今已往。 不敢复犯。 并为我等先人父母夫婿兄弟。 所有过罪。 我今一心。 代其忏悔。 我弟子提违。 以今忏悔。 改恶修善。 福德因缘。 施与一切受苦众生。 令其得乐。 众生有罪。 我当代受。 复立誓言。 缘我今日改邪就正。 悔罪修福。 从是因缘。 舍身受身至成佛道。 常遭明师。 遇善知识。 寿无量命。 常与父母夫婿儿子六亲眷属。 常相保守。 不经苦患。 莫如今也。 于是辩才。 告提违言。 悔过灭罪法皆如是。 于是提违。 及其眷属。 于辩才前。 长跪合掌。 白辩才言。 弟子之徒。 奉尊教诲。 如法忏已。 愿尊更赐余善法教。 当勤奉行。 增本功德。 辩才告曰。 今当诚心归佛归法归比丘僧。 如是三说。 今当尽形受十善道。 我弟子某甲。 从今尽形。 不杀不盗不邪淫。 是身善业。 不妄言两舌不恶口绮语。 是口善业。 不嫉妒嗔恚憍慢邪见。 是意善业。 是则名为十善戒法。 尔时辩才。 教授提违十善法已。 提违眷属。 欢喜踊跃。 尽心奉行。 提违女人。 为设种种百味饮食及诸珍宝。 长跪叉手。 白辩才言。 愿尊留神。 垂愍教化。 今当为尊造立宫室。 随所便宜。 终身奉事。 辩才答曰。 汝今以能舍邪就正。 净修十善。 为正法子。 复以十善。 教化天下。 则为已报师徒重恩。 汝已得度。 我不宜留。 吾今复当往化余处。 尔时提违。 知师不住。 运辇库藏诸珍宝物。 以奉上师。 冀得留意。 辩才不受。 辞退便去。 于是提违。 心自念言。 今日之济。 莫不由我。 尊师和上。 开悟成就。 教授重恩。 苦请不留。 又复不受珍宝之物。 当如之何。 悲感伤心。 涕泪交流。 叩头辞谢。 于是别去。 辩才去后。 提违女人。 与其眷属五百余人。 常以十善法。 展转相化。 经于多时。 尔时国中。 忽遇谷贵。 人民饥饿。 时有五比丘。 懒惰懈怠。 不修学问经书义理。 又不专行持戒精进。 世人轻慢。 不供养之。 贫穷困苦。 无复生理。 五人议曰。 夫人生计。 随时形宜。 人命至重。 何宜守死。 各共乞索。 办具绳床。 于旷野中。 扫洒净洁。 华幡庄严。 依次而坐。 外形似禅。 内思邪浊。 世人见之。 谓是圣人。 赍持供养。 百种饮食。 云集供养。 于是五人。 饱足有余。 尔时提违。 闻是事已。 遣人访觅。 信还报曰。 有五圣人。 独坐山泽。 世人云集。 如事天神。 提违欢喜。 而自庆言。 我愿果矣。 明旦即敕。 严驾宝车。 香华伎乐。 诣五比丘。 提违到已。 礼拜问讯。 施设供养。 饮食毕已。 提违眷属。 恭敬合掌。 白比丘曰:尊德至重无上福田众生蒙祐不宜自轻弟子愚意欲请尊灵临顾贫舍展释微诚唯愿慈哀济度群生弟子亦有清净园林流泉浴池严饰光荣提违欢喜。 辞还家中。 即遣使人。 庄严宝车。 迎五比丘。 还家供养。 提违女人。 有好园林。 去舍不远。 其园纵广。 足满十顷。 流泉浴池。 奇杂花果。 鵁鶄鸳鸯。 清净严好。 于其园中。 造立堂舍。 众宝庄校。 其堂舍中。 敷置床席。 众妙卧具。 香洁第一。 令五比丘止住其中。 提违女人。 终身奉事。 随时便宜。 饮食汤药。 供给使令。 不失时节。 时五比丘。 既被主人恩厚供养。 安隐快乐。 而自庆言。 何忽如之。 夫人生世。 种种方宜。 求觅财利。 以救贫乏。 虽得如意。 不如我等。 都不劳身。 而食福禄。 此岂不由智慧力乎。 其五比丘。 察见主人殷勤意重。 而共议言。 虽得主人随宜供给。 日富岁贫。 不能济人。 岁寒富乐。 我等今宜更施方便。 求觅钱财。 充为后时受五欲乐。 作是论已。 更相易代。 差遣一人。 游诸聚落。 宣语诸人。 唱如是言。 彼四比丘。 闲居寂静。 护持禁戒。 断绝酒肉。 不食葱蒜。 称于梵行。 修禅止观。 证无漏业不久修行。 成阿罗汉。 则为天下无上福田。 众人闻已。 赍持种种钱财饮食。 运集来诣。 恭敬供养。 如是多年。 提违女人。 直心敬信。 随宜供养。 欢喜无厌。 寿尽命终。 生化乐天。 其五比丘。 专行巧伪。 邪浊心故。 福尽命终。 生地狱中。 八千亿劫受。 大苦报。 地狱罪毕。 受饿鬼形。 魑魅魍魉。 如是展转。 经八千劫。 饿鬼罪毕。 受六畜身。 偿其主人。 先世供养。 业报因缘。 或作骆驼驴骡牛马。 随其主人所受福处。 常以筋力。 报偿主人。 如是展转。 复八千世。 畜生罪毕。 虽获人身。 诸根闇钝。 无男女根。 名为石女。 自尔以来。 八千世中。 常以筋力。 报偿主人。 于今不息。 佛告王曰。 尔时提违者。 皇后是也。 尔时辩才者。 目连是也。 时五比丘。 即今皇后随从担舆。 扇提罗等。 五人是也。 王白佛言。 如世尊说。 五人起因。 今者唯见担舆四人。 其余一人。 为何所在。 佛告王曰。 其一人者常在宫内。 修治厕溷除粪者是。 皇后闻已。 肃然毛竖。 心怀怖惧。 更起礼佛。 倚立合掌。 而白佛言。 如世尊说。 扇提罗等。 是我前世因缘。 师者实怀忧怖。 恐犯逆罪。 所以者何。 夫人师者应修恭敬。 顶戴礼拜。 是其宜也。 而反使担车舆随从不异牛马。 以是因缘。 甚怀怖惧。 愿佛垂哀。 听我忏悔。 佛告之曰。 皇后福德。 自无过罪。 何故疑惧。 众生殊性。 业行不同。 善者受福。 恶自受殃。 皇后本时。 直心清净。 信乐修福。 福德因缘。 自尔以来。 世世所生。 常遭明师。 信受教悔。 从善入善。 从禄入禄。 至于今日。 食福自然。 值佛出世。 前身福德。 因缘力故。 复闻正法。 如说修行。 以是因缘。 无罪咎也。 其扇提罗五人因缘。 由其本时。 邪浊佞谄。 无有慈心。 受汝供养。 罪业因缘。 偿其宿债。 皇后白曰。 今闻佛说。 本业因缘。 弟子疑解。 更无忧惧也。 此扇提罗。 罪业果报。 何当毕也。 弟子今者。 放扇提罗。 不敢驱使。 随意东西。 唯愿世尊。 说法开悟。 令其心解。 改恶修善。 速得免苦。 佛告之曰。 今欲令我开化其者。 唤彼宫内除粪者来。 皇后即时。 遣使令唤。 扇提罗来。 使者受命。 须臾将来。 扇提罗等。 五人聚集。 于佛前立。 世尊大慈。 先以善言。 慰劳之曰。 汝等诸子。 体气康和。 安隐快乐。 无苦恼不。 五人怒曰。 佛不知时。 所以者何。 昼夜勤苦。 鞭杖使役。 不暇得息。 有何乐哉。 佛岂不知如是事乎。 而反问人快乐以不。 佛告五人。 今身之苦。 皆由前世邪浊谄曲。 怀不善心。 受人供养。 罪业因缘。 展转所生。 至于今身。 偿罪因缘。 犹故未毕。 汝若欲求免恶果报者。 今应至心丹诚悔过。 改恶修善。 从是因缘。 可得免苦。 扇提罗等。 闻佛语已。 忿怒隆盛。 反背向佛。 不欲听闻。 佛以神力。 令一化佛对其前立。 方便慰喻。 劝令忏悔。 扇提罗等。 又反面向东。 复有化佛。 对前而立。 复反向西。 复有化佛。 四维上下。 皆有佛对。 扇提罗等。 见佛围绕。 五人即时。 称怨大唤。 而作是言。 我等今者。 是弊恶罪人。 佛今何为苦见逼耶。 尔时世尊。 还摄化佛。 为一佛身。 佛告大众。 国王太后。 诸比丘等。 汝等见是扇提罗不。 咸言唯然。 汝等当知。 众生罪业。 有二种障。 一者业障。 二者烦恼障。 其罪轻者。 有烦恼障。 重罪业障。 扇提罗等。 具有二障。 重罪障故。 不得受化。 非可如何。 尔时皇后。 见扇提罗不受佛化。 哀感伤心。 语五人曰。 自今以后。 永解因缘。 随意东西。 无忧快乐。 扇提罗等。 长跪涕泪。 白皇后言。 我等五人。 奉事大家。 有何等愆。 非意今日被驱弃损。 若有不称。 惟愿弘恕使役如前。 于是皇后辞让再三。 扇提罗等。 不欲离去。 皇后白佛。 弟子至意。 放扇提罗。 不肯欲离。 当如之何。 佛告之曰。 扇提罗等。 偿债未毕。 因缘系缚。 不令得去。 非可如何。 且顺其意。 复其事业。 偿因缘毕自当得脱。 佛告王曰。 夫人修福。 谦虚敬重。 直心清净。 行于道业。 功德无量。 火不能烧。 水不能漂。 偷劫盗贼。 不能得便。 国王强力。 不能动转。 如今皇后。 受天福也。 人行恶心。 贪现前利。 如扇提罗。 历世受殃。 于今不息。 虽遇圣化。 如风过耳。 罪业力故。 反生怨嫉。 窈窈冥冥。 何时当免。 尔时世尊。 慈悲心故。 告诸比丘。 如我前说。 人身难得。 值佛时难。 法难得闻。 终寿亦难。 汝等诸子。 前身微善。 得生人道。 遇佛在世。 闻法信受。 割断恩爱。 离别父母兄弟妻子六亲眷属。 出家为道。 如囚免狱。 应舍恶从善。 中表相应。 言行无异。 少欲知足。 不贪世荣。 忍饥耐渴。 志在无为。 研精学问。 弃捐众恶。 庄严智慧。 修无漏业。 出生死海。 复以智慧。 顺化天下。 使行十善。 是则名为自度度人。 应菩萨业。 尔时会中。 有诸比丘。 闻佛说已。 自忖所行。 身口意业。 不称道法。 五百余人。 即起修敬。 叩头忏悔。 叉手合掌。 而白佛言。 如世尊教。 三不善业。 我等悉有。 今于佛前。 发露忏悔。 惟愿天尊。 表察其诚。 从今以往。 誓不为非。 当如法行。 愿佛证知。 佛言诸子。 三界圣尊。 众生之父。 子今悔恶修善甚是所欣。 当随喜尔。 复有五百粗行比丘。 闻说是已。 即起修敬。 叩头向佛白言世尊。 我等不堪修出家道。 所以者何。 从昔以来。 为利养故。 行于邪浊。 有虚无实。 受人供养。 负债滋多。 为是等故。 实怀忧惧。 今欲舍道还归俗缘。 愿佛垂听。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 吾助尔喜。 所以者何。 夫人入行。 如把刃持毒。 不能堪者。 不如不为。 何以故。 执持不勤。 反为害故。 汝等今者。 信于业报。 有惭愧心。 惭愧因故。 除灭过罪。 增长善根。 弥勒菩萨。 后成佛时。 初会说法。 当得上度。 又告比丘。 宁割身肉。 以用供口。 不以邪心受人施也。 甚难甚难。 慎之慎之。 尔时佛子罗睺罗等。 五十沙弥。 闻佛说彼扇提罗等。 祸所由起因缘本末。 甚大忧惧。 即各修敬。 头面礼佛。 叉手合掌白言。 世尊。 今闻说此扇提罗等宿业因缘受苦果报。 甚怀怖惧。 所以者何。 和上舍利弗大智福德。 为国中豪族。 所见知识。 众人竞共云集供养。 饷致最上甘珍美味。 小儿愚痴。 无有福德。 食人如是妙甘饮食。 后世当复偿其因缘。 受苦果报如扇提罗。 是故我等实怀忧虑。 彼诸长德。 五百比丘。 尚不能堪。 退道还俗。 而况小儿。 无智慧者。 愿佛垂哀。 赐听我属舍道还家冀免罪酬不经苦厄。 尔时世尊。 告罗睺罗。 汝今畏罪。 欲得还家。 求离苦者。 是事不然。 何以故。 如有二人乏食饥饿。 忽遇主人。 为设种种肥浓美味。 其人饥饿。 贪食过饱。 然此二人。 一者有智。 二者愚痴。 有智之人。 自知食过身体沉重嚬呻欠呿。 恐致苦患。 即诣明医。 谦虚下意。 叩头求救。 请除苦患。 良医即赐摩檀提药。 令其服之。 其人即吐腹中宿食。 吐宿食已。 令近暖火。 禁节消息。 其人因是。 得免祸患。 终保年寿。 安隐快乐。 其无智者。 不知食过。 谓是鬼魅。 消费家财。 横杀生命。 祠祭鬼神。 欲求济命。 唐费功夫。 腹中宿食。 遂成生风。 生气转筋。 绞切心痛。 因是死亡。 生地狱中。 累世受苦。 由无智焉。 佛言。 汝罗睺罗。 畏罪还家。 如彼无智愚痴人也。 夫人求福。 欲离罪者。 当谦虚精勤。 亲近明师。 修习智慧。 悔恶罪业。 改往修来。 从是渐渐。 智慧成就。 慧成就故。 消灭众罪。 如我前说。 日光威力。 能除众冥。 人修智慧。 亦复如是。 缘汝先有善根因缘遭值我。 时舍利弗等。 如彼明医能济苦患。 而得不死。 子今何为舍明入暗。 沙弥罗睺白言。 世尊。 诸佛智慧。 犹如大海。 罗睺等心。 犹如毫末。 岂能受持。 如来智慧。 佛告罗睺。 如天雨渧。 后不及前。 虽不相及。 能满大器。 修学智慧。 亦复如是。 从小微起终成大器。 成大器已。 转成余器。 如是展转。 满无量器。 是则名为自利利人。 自利利人。 名为大士。 如我今也。 罗睺罗等。 闻佛说已。 心开意解。 无复忧虑。 如世尊教。 当具奉行。 不敢疑也。 发布时间:2023-08-29 12:24:07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