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百喻经卷下》:58、二子分财喻 内容: 译文:早年摩罗国有一位刹帝利,得了宿疾,知道必定要死了,便吩咐两个儿子:「我死之后,好好地分财物。」两位儿子依循父亲的遗教,在父亲死后,把财物分作两份。 哥哥说弟弟分得不公平。 这时有一位蠢老头说:「我教你们分物,必定能分得平等。 他就把面前的所有物品都破作两份。 若何破呢? 就是衣裳在中心剪开,盘瓶也从中心敲开,所有瓮壜也砸开,钱也凿开。」他们按照蠢老头的分法,就把所有财物都弄破了,分作两份。 如斯分物,人人嗤笑。 这就好比各类外道偏于修习分别论。 论门其实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譬如一切人都必当死的,这就是决定答论门。 死了必定会轮回再生,这应分别开来说,爱着断尽了的人,出离了轮回,不会再受生,依然有爱着的人,必定有下平生,这叫做分别答论门。 假使有问人是最优胜的么? 就应反问道你是相对于三恶道照样相对于诸天来说的? 若是相对于三恶道来说,人确实是最优胜的:若是相对于诸天来说,人必定是不如的,诸如斯类的命题,叫做反问答论门。 若是外道的十四个问难,譬如问世界及众生有边际无边际、有终始无终始之类的问题,常人是无法懂得的,所以佛弃置而不答,以不答为答,就叫置答论门。 各类外道愚痴,却自以为有聪明,把这四种论破毁了,形成为一种分别论,就比如愚人分钱物,把钱都凿破为两段。 《百喻经》尊者僧伽斯那撰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译写在前面:《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 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 行文短小精悍,滑稽机灵,生动奇妙,文浅理深。 百喻经闻如是。 一时佛在王舍城。 在鹊封竹园。 与诸大比丘菩萨摩诃萨及诸八部三万六千人俱。 是时会中有异学梵志五百人俱。 从座而起白佛言。 吾闻佛道洪深无能及者。 故来归问唯愿说之。 佛言甚善。 问曰。 世界为有为无。 答曰。 亦有亦无。 梵志曰。 如今有者云何言无。 如今无者云何言有。 答曰。 生者言有死者言无。 故说或有或无。 问曰。 人从何生。 答曰。 人从谷而生。 问曰。 五谷从何而生。 答曰。 五谷从四大火风而生。 问曰。 四大火风从何而生。 答曰。 四大火风从空而生。 问曰。 空从何生。 答曰。 从无所有生。 问曰。 无所有从何而生。 答曰。 从自然生。 问曰。 自然从何而生。 答曰。 从泥洹而生。 问曰。 泥洹从何而生。 佛言。 汝今问事何以尔深。 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 问曰。 佛泥洹未。 答曰。 我未泥洹。 若未泥洹云何得知泥洹常乐。 佛言。 我今问汝。 世界众生为苦为乐。 答曰。 众生甚苦。 佛言。 云何名苦。 答曰。 我见众死活时苦痛难忍。 故知死苦。 佛言。 汝今不死亦知死苦。 我见十方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乐。 五百梵志心开意解求受五戒。 悟须陀洹果。 复坐如故。 佛言。 汝等善听。 今为汝广说众喻。 原典:58、二子分财喻昔摩罗国有一刹利,抱病极重,必知定死,诫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 ”二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 兄言弟分不平。 尔时有一愚白叟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 现所有物,破作二分。 云何破之? 所谓衣裳中割作二分,槃、瓶亦复中破作二分,所有瓮、瓨亦破作二分,钱亦破作二分。 如是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 ”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如诸外道,偏修分别论。 论门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决定答论门。 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爱尽者无生,有爱必有生,是名“分别答论门”。 有问工资最胜不? 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 为问诸天? 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 如是等义,名“反问答论门。 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如是等义,名“置答论门”。 诸外道愚痴,自以为聪明,破于四种论,作一分别论,喻如愚人分钱物,破钱为两段。 注释:①摩罗国:梵文malaya-dasa,这个国家的中心有摩罗耶山,在南天竺境域,所以国家以此为名。 摩罗耶malaya,是除垢的意思,因为这座山出产白旃檀香,进去后人变得香洁,所以叫除垢。 提数dasa,是中心的意思。 ②刹利:即刹帝利,意指王族及大臣,是印度四大种姓之一。 婆罗门所编的《梨俱吠陀》卷十原人歌已叙四姓的来源:婆罗门(祭司)是布卢沙(人)的嘴;两臂成为刹帝利(王者);他的两腿就是吠舍(平民);从两足生出首陀罗(劳动者)。 而佛经中论述四姓的时刻,总将释迦牟尼佛所自出身的刹帝利放在首位。 ③瓨:短头长身的坛。 ④十四难:乃对于外道以倒置之见来问难之十四种事,而佛则舍置不答。 十四种事指:㈠世间是恒常? ㈡世间是无常? ㈢世间亦是恒常亦是无常? ㈣世间非恒常非无常? ㈤世间有边? ㈥世间无边? ㈦世间亦有边亦无边? ㈧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㈨如来死后还存在? ㈩如来死后不存在? (十一)如来死后亦存在亦不存在? (十二)如来死后亦非存在亦非不存在? (十三)命(我)和身体是同一物? (十四)命(我)和身体是不合一物? 讲解四种论门中的决定答论门、分别答论门、反问答论门的具体形式亦可拜见《百喻经》的(引言)。 关于分别论,《外道小乘四宗论》(提婆菩萨造,后魏菩提流支译)曾有记述,现在今译如左:尼犍子外道论师说一切事物都是亦相同亦相异的……譬如我感到白木棉布等。 也可以说是同一的、一体的(白木棉布)。 也可以说是相异的、分离的(白,木棉布)。 譬如白在木棉布中别处弗成以说这是白、这是木棉布,弗成以像世上的人说这是牛、这是马之类一样。 白木棉布又不是这样。 所以我不说相异,也不说同一。 若是同一的话,白祛除了,木棉布也应该祛除。 再,如是同一的话也不应说赤木棉布、黑木棉布之类。 所以我说可以讲同一,可以讲相异。 若提子论师说……我若提子不说一切事物同一、相异、也相同也相异。 ……因为这事物不能形成那事物,那事物不能形成这事物。 因为这事物毕竟不是那事物,那事物也毕竟不是这事物。 因为白不是木棉布,因为木棉布不是白。 因为白(或木棉布)祛除了,木棉布(或白)就不应随之祛除。 因为同一的话,白就是木棉布,木棉布就是白。 不这样的话,白祛除了,木棉布也祛除:白(或木棉布)不祛除,木棉布(或白)也不祛除。 若是这样的话,为何作虚妄的分别呢? 那些事物是同一、相异、亦同一亦相异、非同一非相异。 若是这样的话,木棉布也应长短木棉布、非不木棉布,白也应长短白、非不白。 因为木棉布就是木棉布,白就是白,所以木棉布长短木棉布,白长短白,所以非白弗成所以白。 这样,同一、相异、亦同一亦相异、非同一非相异,就都是虚妄的分别,只是言说而已,并没有什么实义。 (拜见《中华大藏经》第三十册第一O五四至一O五五页)分别论,往往从事物的各个不合方面来进行观察和分析,留意到了事物的运动、变更和互相感化。 然而论说的过程往往也停止于相对的地步,半是半非,对事物的熟悉涂上了浓厚的弗成知论的色彩。 来源:1、《百喻经注释与辨析》荆三隆邵之茜著2、《百喻经注释》弘学注释3、网文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挂号立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明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经由过程邮件xuhua@xuefo. net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急速删除。 发布时间:2023-08-03 10:30:09 来源:素超市 链接:https://www.suchaoshi.com/content-1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