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静法师俗家姓王,浙江省上虞县人,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出生。他的父亲讳震夫,精申韩之学,曾任上海协德丰洋行经理,民国肇建后,任鄞县县政府科长;母亲田氏,传说宝静诞生时,他祖母梦见一个和尚走进家里。宝静自幼性格文静,沈默寡言,家人说他是和尚转世。他自幼循序就读,及长入上海大同学院肄业,嗜读文哲古书,感于人生无常,时有出家的念头,乃于十八岁之腊月初八日,私下到奉化灵隐寺剃度出家,时为民国五年(一九一六年)。宝静剃度后,为怕父母找到寺中要他还俗,与家人隔绝音问者凡五年之久。
剃度之翌年-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受具戒於天台山上方广寺。圆戒後回灵隐寺,精勤修持,日诵《法华经》。後来受一位可端和尚的指点,到宁波观宗寺,学习天台教观。是年-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观宗寺住持谛闲老和尚,受北京叶恭绰、蒯若木等居士礼请,到北京讲《圆觉经》,七月圆满南返,叶、蒯二居士各致送一千银圆,资助他办佛学院。谛老回到观宗寺,把寺中原有的「观宗研究社」,改组为「观宗学社」,对外招生,学生四十馀人,宝师也入社受学。同在学社受学的,有禅定、 虚、仁山、妙真、显荫、常惺等。
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观宗学社开学,谛闲老和尚亲讲《始终心要》、《教观纲宗》。後来继讲《十不二门指要钞》,讲到《钞》中所引「净名之无住本,立一切法」这一段,宝师豁然有悟。民国九年(一九二○年),谛老在社讲《法华玄义》、《玄义》一书,乃是「台宗之要吁,佛化之宏纲」,是智者大师称性而谈之作,听讲者饱餐法味,而宝师领悟独多。因之谛老命宝师讲偏座。翌年-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学社授课三年圆满,学生毕业,学社停办。宝师请之于谛老,改组学社为「弘法研究社」,仍对外招生,谛老认可,命宝师为研究社督学,处理社务。是年夏季,馀姚县长陈国材,及县中仕绅居士等,请宝师到馀姚讲《阿弥陀经》,听者数百人。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谛老命宝师在学社讲《摩诃止观》。
民国十二年(一九二三年),宝师二十五岁,告假外出,行脚参访。他沿长江上游,遍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数省,登庐山、九华,参访名胜古迹,诸大善知识。并到金山、焦山,游览名胜,且入江天寺参禅。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返回观宗寺,在研究社讲《始终心要》,及《四教仪集注》。是年秋他母亲病重,他赶回上虞家乡侍疾,为母讲西方净土、念佛法要。他母亲病中念佛不辍,安详而逝。
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底,奉谛闲老和尚函召,回到观宗寺,谛老命他在「弘法研究社」任主讲。宝师在社中讲《教观纲宗》、《十不二门指要钞》、《法华玄义》、《圆觉经》等,前後三年。在此期间,四方青年学僧,闻风而至。学额满了,不能容纳,乃增设预科。授课之外,又亲编《弘法》月刊,阐扬佛法,对於佛法的普及,影响至大。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夏,他创办了一所「观宗义务学校」,自任校长,收容贫寒失学的儿,施以佛化教育。他寒璁假的时候,他曾到过苏州报恩寺,馀姚佛学会去讲过经。
他主讲於弘法研究社历时三年,常利用寒璁假游览国内外佛教名胜,随缘弘法。在国内他游历雁荡仙岩、吴越山川;在国外,游历了南洋群岛、缅甸,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年)寒假,他事先把校事务安排好,利用寒假到缅甸去礼大金塔。与他同行的,还有杭州瑞云庵的超尘和尚,及侨居马来亚的研究社学僧今河师。礼塔归来,在研究社讲《法华玄义》。是年三月主讲任满,决定辞去观宗寺讲席,拟入山结茅静修。适於此时,云南云栖寺定安和尚,来到观宗寺请宝师到昆明弘法。宝师藉此机会辞去讲席,与定安和尚赴滇,同行者还有天童寺退居住持文质。抵达昆明,初在西山云栖寺讲《楞严经》,继在省佛教会讲《妙法莲华经》、《大乘起信论》,接著又在佛教居士林讲《弥陀要解》及《台宗方便》,讲坛连续,法筵隆盛,欲罢不能。他在滇南弘法为时一载,後来编印成《弘法特刊》,记载在滇弘法经过。